古代春秋战国时一里路是多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里是多长

作者&投稿:郝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周制以八尺为一步,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根据出土的秦尺为依据,一尺约为23.3厘米。
按秦制算,一步约1.398米,一里约419.4米。
按周制算,一步约1.864米,一里约559.2米。
此句中“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指军队为争取三十里外的有利地形而急行军,能保证三分之二的人能准时到达并保持战力。
放到今天来看,普通士兵的作训要求是负重35公斤跑完5公里,特种兵是35公斤跑10公里到15公里,特殊集训负重35公斤跑30~50公里
古时一般士兵需要携带甲胄、兵器、干粮、急救药品等,北宋步人甲最轻的重量约35公斤(仅甲胄)重型枪兵步人甲可达52.8公斤(仅甲胄),春秋士兵装备总重量应不小于35公斤。
也就是说这些士兵是负重35公斤急行军12~16公里以后还需要和敌人进行肉搏战。妥妥的都是现在特种兵的标准了,能到三分之二已经很好了,现在能到三分之一就谢天谢地了,还是热武器。

周制以八尺为一步,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415米左右。

大约415米。周、秦、两汉里的长度:周代里的长度在计算井田面积时常常提到。

井田制一里为九百亩。古人借面积单位作长度单位,随着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一里的含义,逐渐由长宽各三百步的面积单位,变成距离三百步的长度单位。

春秋战国 用的还是商周的 标准 一里大概也就406米
30里 12180米
就是说急行军12公里以后 能跟上的就剩下2/3 的人了
拖后腿的那些人 是老弱病残和后勤辎重部队。
跟现在也差不了多少吧 现在30里 15000米

古代一里路是多少米?~

古代一里路等于三百步。《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相对于表面数据,历代度量衡的实际值,存在不同程度变化。秦汉以六尺为步,一尺长约23厘米。隋唐以五尺为步,一尺长约30厘米。相比起来,人类步幅几乎不变。一步(一左一右)基本是1.4~1.5米。

扩展资料:
1929年民国推行计量改革以来,一里特指一市里,旧称一华里。常用于计量路程、地理距离。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里作为计量单位,源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井田制被废除之后,由面积单位演化为长度单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里

井田制一里为九百亩。古人借面积单位作长度单位,随着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一里的含义,逐渐由长宽各三百步的面积单位,变成距离三百步的长度单位。隋唐改一里为三百六十步,后沿用至明清未变。
相对于表面数据,历代度量衡的实际值,存在不同程度变化。秦汉以六尺为步,一尺长约23厘米。隋唐以五尺为步,一尺长约30厘米。相比起来,人类步幅几乎不变。一步(一左一右)基本是1.4~1.5米。

换算表一:
根据历代尺长计算结果,如表格所示:

时期

一尺长度(换算单位:厘米)

一里(换算单位:米)

注释



商周

约16.95(标准取值)

约406.8(推算)

后世推算:一步约八尺余(约135.6厘米)



秦汉

23.1(标准取值)

415.8(标准取值)

一步六尺(取值138.6厘米),一里三百步



隋唐

约29.5(或29~31)

约531(推算)

一步五尺(约147.5厘米),一里三百六十步



明清

32(取整)(或32~34.35)

576(清光绪34年)

沿用隋唐制度,新数据为清末(1908年)测定


现代
   33.33……(一米等于三尺)
   500
   一里等于一千五百尺
  
注:虽然秦汉一尺标准取值为23.1厘米,但考古实测结果基本为23~23.7厘米,汉末三国一尺约23.8~24.2厘米,南北朝时期度量衡比较混乱,至隋文帝统一度量衡,一尺约29.5厘米。而根据收集到的唐尺实测,尺度基本在29~31厘米之间。

换算表二:
如果抛开尺长,直接以步幅来计算,秦汉一里约420米,隋唐一里约530米。结果如下表所示:

步幅

三百步为里

三百六十步为里

注释



一步1.4米

约420米(秦汉)

(504米)

秦汉六尺一步,一尺约23.333……厘米



一步1.45米(中间值)

435米(中间值)

522米(中间值)

中间值(先秦六尺四寸一步,尺长不明)



一步1.5米

(450米)

540米(推算)

隋唐五尺一步,一尺约30厘米



一步1.47222……米

略……

约530米(隋唐)

根据唐长安城推算,一尺约29.444……厘米


注:据史料称唐长安城周长为67里,今考古实测约35.5公里折合唐代一里为530米。[3]

方圆一里编辑
井田制一里为九百亩(300步*300步/100平方步)。也就是呈正方形时长一里宽一里。
井田制被废除以后,里亩制度发生不同变化。其中,一亩实际值仅仅是变大。而一里的含义,则因为古人借面积单位作长度单位,由长宽各三百步的面积单位,变成距离三百步的长度单位。但方圆一里的含义,仍然是一平方里,简称一方里。不过,随着亩制变化,方圆一里的面积仅相当于540亩(360步*360步/240平方步)

关于中国汉字的历史与资料
答: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说文解字》根据残存的九篇大篆,收进了223个“籀文”(即大篆),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形体大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

帮我找一下关于马的内容,谢谢
答:到了悬崖不勒马——死路一条。 扛着口袋牵牵着马——有福不会享 "马"的传说:马是很有灵性的动物,天生胆小因此马是站立睡觉,遇有危急"立马"就跑,颇具危机意识,所以我们现在还用"立马就办"等来表示快速。在古时候,母亲因要保护自己的小孩,是最有危机意识的,"妈"字是由女字与马字组合而成...

晋鄙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将领,有嚄唶宿将之称
答:晋鄙(?-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魏国将领,有“嚄唶宿将”之称。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晋鄙奉魏安釐王之命率军救赵,但魏安釐王由于惧怕秦军干涉,便下令阻止晋鄙进军。魏安釐王之弟信陵君魏无忌得知此事后,让曾经受恩于己的如姬盗取兵符,并前往晋鄙军中要求代领兵马。晋鄙心中仍存怀疑,魏...

揭秘:春秋战国四公子 盛名之下各有各的风流
答:信陵君率领车队经过东门时,向侯嬴诀别准备启程,行前侯嬴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随行。”信陵君走出几里路,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又乘车返回。侯嬴一见公子就笑着说“公子对我情义深厚,您前往我却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魏无忌连着两次向侯先生行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嬴就除了...

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答:临终前无限悲壮地将国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儿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刘备托孤”。 现存的白帝庙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候祠、托孤堂、观星亭等,多侧面地宣扬着与“托孤”有关的历史名人。东西碑林里,会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余帧珍贵石刻。诗史堂里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当代书画...

董仲舒,汉初大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
答:春秋时,景县为晋之条地。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巨鹿郡。西汉时分置脩县与脩市县,当时脩县位于今景县中部,属信都国或广川国,西南境与广川县为邻。广川为县时,辖今景县西南部与枣强东北部;为国时,辖今景县、武邑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西岸以东和山东德州市一部。枣强于汉朝置县时,属清河郡。北齐天宝七年...

成语故事概述(几句话)
答: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攻打晋国时的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摆三个方阵。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左边的方阵一水儿红色,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

简短的成语故事
答: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关于诗歌的知识
答:“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答:陶渊明家乡庐山: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