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作者&投稿:斗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w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爱莲说》

    爱,喜欢。  莲,在这里是指莲花。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想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2.《爱莲说》的写作背景

《爱莲说》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耀为南康(今江西星子)郡守,命人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名日“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微摇,朵朵鲜花额首,阵阵馨香扑鼻。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便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3.《爱莲说》的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自比,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批判,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

周敦颐(1017一1073),北宋哲学家,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5.全文两个自然段,被分为两个部分。

学习第一部分,既第一自然段。

6.熟读第一部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独爱菊。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⑤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①阅读3遍,背诵5分钟,力争背会,或默写。

    ②标注句子和重点字的读音。

7.学习第一部分第①句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字词:水,水中。  陆,陆上。  草,草本。  木,木本。  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独立性,可以不译。  花,花朵,花。 可。值得。 

爱,喜爱,怜爱。  者。……的。  甚,很,非常。  番,多。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文中作用:全文的总起句,泛论。“爱”字意蕴丰富,领起全篇。

8.学习第一部分第②句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字词:晋,晋代。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曾作《桃花源记》。  独,只。  爱,喜爱。  菊,菊花。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文中作用:从第①句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既写出了陶渊明的性格特征,又赞颂了他不苟世俗的高洁品质。

9.学习第一部分第③句。

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字词:自,自从,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李唐”。  来,以来。  世,社会。 世人,社会上的人。  甚,十分,都。 爱,喜爱。牡丹,牡丹,不翻译。

译文:从李氏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文中作用:再举世人甚爱牡丹,衬托下文写的莲。

10.学习第一部分第④句。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字词:予,我。 独,只,仅仅。 爱,喜爱。  莲,莲花。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泥,污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而,转折连词,却。  不,否定副词,不,不翻译。  染,沾染(污秽)染。  濯,洗。  清,清水。  涟,水波,洗涤。  不,否定副词,不,不翻译。  妖,艳丽。

译文: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文中作用:“予独爱莲”道出了作者的心意,“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11.学习第一部分第⑤句。

⑤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字词:中,内部。 通,贯通。 外,外部。  直,笔直。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  香,香气。  远,远播。  益,更加。  清,清芬,这里指清香。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挺立,竖立。

译文: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文中作用:采用四字句和骈文的形式,生动贴切的描述了莲花高洁的具体形象  。

12.学习第一部分第⑥句。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字词:可,只能。  远,远远的。  观,观赏。  而,    。 不,否定副词,不。  可,能。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亵玩,靠近赏玩。 焉,语气助词,啊。

译文: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文中作用:作者隐喻自为莲,揭示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情愿保持坚贞气节的美好品格。

13.第一部分段意

    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三方面描写它的形象,表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4.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⑦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⑧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找出使用的修辞格。    ②背诵与默写。

15.学习第二部分,完成第⑦句赏析。

⑦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字词:予,相当于第一人称,我。  谓,认为。  菊,菊花。  之,的。 隐,动词,隐居。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君,品德高尚。  子,君子,古代对美男子的称呼。 者,的人。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不得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文中作用: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作隐士、富贵者、君子,对这三种花的不同评论,实际上是对不同的爱花情趣的人的评价。

16. 学习第二部分,完成第⑧句赏析。

⑧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字词:噫,叹词,表示感慨,唉。  菊,菊花。  之,的。  爱,喜爱。 陶,代指陶渊明。  鲜,少。  后,以后。  闻,听到。  莲,莲花。  之,的,助词。 爱,喜爱。  同,像,如同。  余,我。  者,的。  何,什么。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文中作用: 三叹。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少,三叹爱牡丹者众。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7. 学习第二部分,完成第⑨句赏析。

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字词:牡丹,花名,牡丹。  之,的。  爱,喜爱。  宜,当然,应该。 众,从众,多。  矣,助词,了。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文中作用: “宜乎众矣”与前文“鲜有闻”、“何人”对比,不明说而暗讽,表达了作者对世人争名夺利、爱慕权贵之风的厌恶之情。  也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夷。

18.概括第二部段意

    揭示菊、牡丹和莲的象征意义,以花喻人,慨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19.《爱莲说》的主旨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

2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进行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1. 在《爱莲说》的第1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2. 下列对《爱莲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有(ABC)

A.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用意是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

都弃。

D.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作者小时候被池塘的水溺过,受了莲的欺负,以致于长大了对莲仍然心有余悸,十分的讨厌它。

23.如何理解“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25. 《爱莲说》一文的写作手法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文章用了四个叠套式的衬托,用“菊”“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出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抒写了自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

26.中考链接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需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与“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下列句子与“善,陈需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陋之有?

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如果每件事都有人负责,那么你负责什么事呢?

4.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勤奋好学,公正无私,胸有大志,精明能干。

~

七年级下册语文轻巧17课阅读(鼓神)夺冠答案
答:(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每点2分)17 4 参考示例: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

宗璞从事与什么创作
答:《花的话》一文被选入上教版初中课本。《晚秋》一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宗璞散文《紫藤萝瀑布》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019年第1版第17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急需!!
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急需!! 3个回答 #热议# 牙齿是越早矫正越好吗? 东方池月 2011-07-01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1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散文菜畦qí 皂荚jiá树 班蝥máo...

安塞腰鼓 刘成章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答:《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 ,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

初一语文下学期
答: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科书是初中同学的第二本语文书。第一单元: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文常: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选自《朝花夕拾》。词语:确凿 菜畦 皂荚树 桑椹 轻捷 油蛉 斑蝥 后窍 何首乌 拥肿 覆盆子 珊瑚珠 攒 收敛 ...

语文人教版七下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各出五个题
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七年级(下)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散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 皂荚jiá树 班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 攒cuán成 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 拗ǎo过去 锡箔bó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 葚 收(li...

初一下册语文作业本17课答案
答:8.第二段通过美丽动人的小野花,废弃的稻杆,刚刚抽穗的水稻,天空和鱼塘这些景象写出田野之美。这些景象反映出作者对田野美景的喜爱,对故乡土地的浓郁的挚爱和眷恋。9. 拟人,更形象生动的描写景色,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10. .作者从家乡的土地联想到:土地孕育了我的祖先,我的祖先...

急急急 帮帮忙
答:《安塞腰鼓》现已收入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课、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课和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9课,义务教程七年级下册第17课 《走近纽约》现已收入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成就 刘成章,中共党员。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

叶圣陶写过什么课文
答:《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课文 《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13课;苏教版 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第17课,有...

安塞腰鼓散文朗诵
答: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作品《安塞腰鼓》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作为第14课课文。现已收入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课文,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收入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语文(六年级 上册)配套教材14课。该文章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