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呢? 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作者&投稿:郁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沙丘驾崩时,李斯的处境即是在“屋檐下”——当时皇帝身边唯一能够继位的儿子,胡亥。李斯可以选择“不低头”吗?当然可以了,但是他不低头的后果,一定非常惨。

当时,能够决定大秦帝国命运的人,一共有3个,分别是: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

中车府令是个什么官职呢?

在古代,车府令乃是掌管车驾的官员;由于赵高乃是个太监,即所谓的中人,因此秦始皇特封他为中车府令,也就是秦始皇的专职司机。在这层身份之外,赵高还有个特殊身份——胡亥的老师。

《史记》记载:

“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翻译过来就是:赵高这个人,精通狱法,对于以“法”立国的秦始皇来说,此人大有用处;于是,在胡亥很小的时候,秦始皇就让赵高去教授他狱法。

从这一层关系来看,赵高与胡亥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如此一来,秦始皇死时,能够决定帝国命运的仨人,实际上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胡亥和赵高是一派,丞相李斯自成一派;还有一众蒙在鼓里的大臣,受制于秦律,他们完全是工具人一般的存在。

秦始皇临死之际,又是怎样的状态呢?《史记》记载: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翻译过来就是: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的车驾走到沙丘时,秦始皇忽然病重,命令赵高写一封诏书给扶苏,并要求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自己来咸阳主持葬礼。但是,这封诏书刚刚写完,还没来得及交给信使,秦始皇就死了。

让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即,传帝位于扶苏。

只要这封诏书交给公子扶苏,那么,扶苏就一定能够成为大秦未来的皇帝,蒙恬则将成为扶苏的左膀右臂。彼时,不论胡亥也好,赵高也罢,甚至连丞相李斯,都有可能回家种红薯。

一切,止在此三人的一念之间。

站在胡亥的立场,说他不觊觎帝位那是不可能的。不过,胡亥虽然贵为公子,没有丞相李斯的点头,仅凭他和赵高两人,想要谋夺皇位,难度系数比较大。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李斯。

于是,胡亥和赵高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去找李斯。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这三人具体商量了什么,后人已经不得而知。

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三人经过缜密商议,决定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

李斯有的选吗?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如果他不答应篡改遗诏。那么,以赵高的毒辣手段,凭借胡亥的特殊身份,同样精通狱法的他,可以找出无数个借口,将李斯治以死罪;而且,即便李斯侥幸不死,扶苏即位之后,李斯仍然免不了一番敲打,告老还乡是一定的。

不管哪种结果,对于贪恋权力的李斯来说,都无法接受。

两害相加权其轻,几番思想斗争之后,李斯决定帮助胡亥,也就是篡改遗诏。

胡亥当上皇帝之后,李斯依旧是大秦帝国的丞相。可是,此时的丞相与彼时相比,已经打了三分折扣,因为横亘在丞相与皇帝之间,还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中车府令赵高。

更何况,李斯参与了沙丘之谋,他多活一天,就有可能影响秦二世的皇位。所以,秦二世对李斯并不感冒,史书记载:

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

翻译过来就是:朕闲着的时候,李斯不来找我;现在朕正跟妃子们嘿嘿嘿,丫李斯就跑过来找我;特么的,李斯是诚心跟我过不去吗?

仅仅两年,胡亥便授意赵高,将李斯拿下大狱,并以谋反罪将其腰斩。

李斯临死之前,哭着对儿子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哎!吾儿啊,爸爸真的很想和你一起牵着咱家的小黄狗,在上蔡老家的荒野里打猎啊!可惜啊可惜,这辈子是没机会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如果李斯强当年拒绝与胡亥等人同流合污,就算当时被谋害,他的儿子也会闻风而逃,不至于落个满门抄斩。



李斯当时也是看了当时的时局,觉得扶苏是比较英明,可是众多人已经倒向胡亥了,他也只是顺势而为。

李斯虽然聪明,但是李斯和公子扶苏政见不好,由来已久,如果公子扶苏当了皇帝,必然不会重用李斯,所以他选择,软弱无能的胡亥上位,这样有利于自己大权独揽。

李斯那么聪明, 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因为他认为扶苏的势力过于强大,帮助扶苏继位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不利。

因为他想位极人臣,但如果帮助扶苏,自己只能做千年老二,永远居于蒙恬之下。

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呢?~

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呢?李斯是个有学问的人,但不能称之为聪明人。聪明人一定是会知道伴君如伴虎而早做打算的。史记上只有扶苏劝阻秦始皇不应该施行暴政的记载,因此也不能证明他是一个英明的人。而胡亥算不算纨绔子弟,以结果为导向,看起来确实是比较昏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据史料记载,他相信这次在东海边上真的有神仙在等他。当他们到达沙丘的时候,就突然病重。于是写了一封信,让赵高安排人送给正在边疆监军的公子扶苏。秦始皇的信件还没有寄出去,自己却两脚一蹬,啥也不管自个真的与神仙相会去了。赵高很忙,这信里到底写的是啥呢?忍不住好奇心,拆开一看:“诏扶苏回咸阳奔丧。”这秦始皇到死都还是没交代清楚让谁接班呀,赵高的心里是非常慌乱的。

赵高左思右想,这千万不能让扶苏回到咸阳,要想办法让他的学生胡亥坐上这个皇帝之位,这样他才能继续持权力之鞭。于是,他找胡亥商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胡亥,胡亥正求之不得。但这事情从程序上他俩办还是有点难度,最好拉拢丞相李斯。但李斯也不傻,大是大非的事情也能分得清。赵高从来就没有标榜自己是一个正人君子,当时就给李斯甩脸色,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李斯权衡再三,既然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最正确的,那就看看那个决定是最有利的。李斯自己已经位极人臣,儿子李由也是三川郡的郡守,已经是荣华富贵到了极点,在拥立老大的这个事情上,若不站好队,那一切的既得利益都会成过眼云烟。再说,这事若赵高与胡亥联合办,也不完全是搞不成。如果拥立胡亥,他还是干他的丞相,没有失去什么呀。

再说,扶苏这人比较正直,还不一定能跟自己尿到一个壶里去。两权相较取其轻,帮了胡亥就是保住了富贵,不帮胡亥眼前这关就过不下去,相对来说性命比较重要,什么好名声都是浮云。李斯的脑门子转得很快,马上打定主意与赵高狼狈为奸。只不过,这次李斯绝对是判断错误,给自己留下了被灭族的种子。据史料记载,李斯伪造诏书一封,赐死在上郡手握军权的蒙恬,及他支持的公子扶苏。接着,又伪造诏书一封,诏令公子胡亥继位为皇。

三个人在沙丘的夜灯下密谋,李斯执笔,赵高盖玉玺,一气呵成。一边封锁秦始皇驾崩的消息,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前往上郡。后面的事就清楚了,扶苏、蒙恬都自杀了,胡亥回到咸阳做了二世皇帝。但遗憾的是,沙丘之谋的“铁三角”,赵高、胡亥、李斯之间出现了裂痕。老大胡亥基本上就是甩手掌柜不管事,赵高事实上只手遮天,空有满腹才华的李斯完全被架空。

眼见赵高,滥杀无辜,还在朝堂指鹿为马,整个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李斯感觉自己是有责任的,必须得站出来说两句公道话。那曾想,赵高翻脸不认人,随便给他定了一个罪,李斯的脑袋就搬了家。偌大的一个大秦王朝,二世而亡,想想李斯确实是负有很大的责任。身居高位,为自己能苟延残喘,为自己的荣华富贵,与赵高、胡亥沉瀣一气,最终啥也没捞到也同样丢了性命。想当初,若坚持原则,私下派人通知扶苏,起码还能落个好名声。

因为帮助胡亥,李斯才有机会把持朝政。
如果帮助扶苏,那么李斯完全没有机会把持朝政,只能慢慢的远离政治中心,李斯肯定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