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记游松风亭>一文 《记游松风亭》 苏轼 翻译及赏析

作者&投稿:屈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苏轼虽被贬官有二品大员一下官至九品,远发海南,但晚年的他政治心态和人生已趋向平和,“人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某个极点呢?为何不欣赏沿途的风景,歇歇脚后下山呢?”
人生本就如此,何苦要自寻烦恼呢,别再为一些自认为的目标自寻烦恼!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生路短,珍惜时光,莫虚度光阴!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的文章和翻译~

原文如下: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白话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记游松风亭》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
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
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释义:
我曾经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这里的松风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脚感到疲惫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着山上的亭子还掩映在高高的树捎上面,心想这可怎么能够到上面体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顿开,忽然说:“这里的山间有什么地方不能歇息呢?”于是就像挂上钩的鱼。忽然间得以解脱。
如果人能够感悟这种境界,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犹如雷霆震响,前进就会死在敌人手中,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制裁,在这个时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鉴赏:
作者说他一次本欲纵步松风亭顶,因足力疲乏,不由产生畏难情绪。正在踌躇之际,突然悟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电光,如火花,这个妙悟令他豁然开朗,顿时获得了“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般的轻松。
并由此及彼,进而觉悟到,即使在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的战场,人当“进则死敌,退则死法”的生死关头,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间之顿悟,是禅宗“当下即是”、“看穿忧患”思想的发明,是他在严重的政治打击之下,依旧能处处坦然、无往而不乐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佛家思想给了他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并未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诠释,而是于娓娓叙来、随笔点染中,寓理于象,又夹以解颐的妙语,精彩的比喻,在轻松怡然的情调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赏会及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且文章着墨不繁,却既富理趣,又饶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原文:
《记游松风亭》 宋代: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
1、尝:曾经。
2、寓居:暂居。
3、纵步:放开脚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树梢 。
6、死敌:死于敌手。
7、死法:死于军法。
8、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敌:死于敌手。
11、虽: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么:如此,这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扩展资料:
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复行新法,苏轼因再次遭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宋代,节度使是无权的虚衔),惠州安置。贬惠两年半期间,他曾两次寓居又两次迁出嘉祐寺。待四年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又自嘉祐寺迁出入新居。文当写于前次或后次离嘉祐寺后。
松风亭在惠州东。文写游松风亭,却既未着意描写“游”,也未对亭景作模山范水的铺陈,而只是表达了作者在遥望亭宇时所产生的一种“顿悟”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释这个字怎么读,释怎么念,释怎么拼音,释怎么组词
答:释拼音:shì,声母sh,韵母i,音调去声。释组词:释典、释读、释放、释怀、释迦牟尼、释教、释卷、释然、释手、释俗、释文、释疑、释义。基本信息:部首:采,四角码:27954,仓颉:hdeq 86五笔:toch,98五笔:tocg,郑码:PFXB 统一码:91CA,总笔画数:12 基本字义:1、解说,说明:...

释是多音字吗
答:[kāi shì]释放(被拘禁的人):~出狱。无罪~。考释 [kǎo shì]考证并解释:古文字~。集释 [jí shì]集注2。释藏 [shì zàng]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释典 [shì diǎn]佛教的经典。消释 [xiāo shì](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

“释”的部首是什么
答:一、释”的部首是:采 二、汉字释义:1. 解说,说明:解~。注~。~文。~义。2. 消除,消散:~疑。~怨。涣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3. 放开,放下:~放。保~。手不~卷。4.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氏。~教。~子(和尚)。~藏(z...

释字是什么意思啊
答:释 读音:[shì]部首:采五笔:TOCH 释义:1.解说,说明。 2.消除,消散。 3.放开,放下。 4.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释怎么读
答:“释”的拼音是shì。这个汉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词汇,涵盖了很多方面的意思,包括释放、解释、释教、释气和放弃等等。下面我将就这些方面的意义来谈一下“释”这个汉字。首先,“释”可以表示释放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释放压力”、“释放怒火”、“释放情感”等等。这些都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来...

释是什么意思?
答:释 1.说明;解说。 2.消除。 3.放开;特指释放被拘押者或服刑者。 4.放下。 5.指释迦牟尼。泛指佛教。常见组词:手不释卷 解释 诠释 如释重负 参考资料:百度汉语——释

“解”和“释”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释的解释 [shì ]1. 解说,说明:解~。注~。~文。~义。2. 消除,消散:~疑。~怨。涣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意思_词语解释 【拼音】:yì sī 【解释】:1.思想;心思。2.意义,道理。3.意图,用意。4.意志。5.神情。6.情趣;趣味。7.心情,情绪。8....

释字怎么组词?
答:释 读音:[shì]部首:采 释义:1.说明;解说。2.消除。3.放开;特指释放被拘押者或服刑者。4.放下。5.指释迦牟尼。泛指佛教。释组词:解释、释放、阐释、释怀、假释、注释、保释、稀释、释义、释教、冰释、开释、考释、集释、释藏、释典、消释、释口、帝释、释家、释褐、评释、释道...

“注释”的“释”字什么意思?
答:“注释”的“释”字意思是:解说,说明。释:读音:【shì】。释义:1、解说,说明:解释。注释。释文。释义。2、消除,消散:释疑。释怨。涣然冰释(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3、放开,放下:释放。保释。手不释卷。4、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释氏。释教...

“释”多音字可以组什么词?
答:“释”不是多音字,其读音为:[ shì ] ,其有如下意思:解说,说明 ,可以组词:解释。注释。释文。释义。消除,消散 ,可以组词:释疑。~释怨。涣然冰释(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放开,放下 。可以组词:释放。保释。手不释卷。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