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李氏的来源?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李氏来源?

作者&投稿:汪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白
(701-762) 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后尝寓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不善政治,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之乱时,曾与永王一起平乱。后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李升
五代时前蜀成都人,小字锦奴。长于写蜀中山水,细润中有气韵,极为米芾所推赏。画《高贤图》,苍茫类董源,而秀雅似王维。得李思训笔法,而清丽过之。亦称“小李将军”。尝于益州圣寿寺壁画《三峡图》、《雾中山图》各一堵。大圣慈寺画《汉州三学山图》、《彭州至德山图》、《二十四化山图》等传于世。

李昱
元明间浙江钱塘人,字宗表,号草阁。元末避居永康、东阳间,授徒为业。明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有《草阁集》。

李昪
(889-943) 五代时南唐创建者。徐州人,一说海州人,字正伦。仕吴,为镇海军节度使副使、行润州刺史、左仆射。天祚三年代吴称帝,建国号大齐,以金陵为西都、扬州为东都。自云唐玄宗十六子永王璘后裔,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昪,改国号大唐,史称南唐。在位七年。卒谥烈祖。

李畋
宋成都华阳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号谷子。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以学行为乡里所称。甚得张咏器重。累官知荥州。神宗熙宁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传赞》、《道德经疏》、《张乖崖语录》、《谷子》及歌诗杂文。

李铉
北齐渤海南皮人,字宝鼎。家贫,春夏务农,秋冬入学。从师学《诗》、《书》、《三礼》及《左氏春秋》,又从大儒徐遵明受业五年,称高第。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等合三十余卷。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后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齐文宣帝时,累迁至国子博士。

李文甫
(1892-1911) 清广东东莞人,字炽。光绪三十四年在香港与汪精卫、胡汉民共组同盟会南方支部。任《中国日报》经理,兼《时事画报》等政,宣传革命。宣统二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广州起义,进攻督署,被捕牺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文忠
(1339-1384) 明初凤阳府盱眙人,字思本,小字保儿。朱元璋姊子。十四岁至朱元璋军中,从姓朱。龙凤十二年,下杭州,加浙江行省平章事,复李姓。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家居恂恂若儒者。尝劝帝少诛戮,勿近宦官,忤旨,屡被谴责,遂得疾病死。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李世民
唐朝皇帝。遍祖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高祖武德元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屡有功绩。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受禅即帝位,尊父为太上皇。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外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铁勒、回纥等族尊之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长生药”中毒死,谥文皇帝。

李百川
(1721?-1771后) 清浙江人,一作山西人,据今人考证,可能为江南人。家境屡遭变故,生计困窘,曾为乡塾。性喜谈鬼,多读野史稗乘,乾隆十八年起作《绿野仙踪》,至二十七年成书。

李自成
(1606-1645) 明陕西米脂人,初名鸿基,小名黄来儿、枣儿。幼年贫苦。天启六年,为米脂县银川驿驿卒,崇祯三年被裁,遂聚众起事,投高迎祥。迎祥号闯王,被俘遇害,自成继其名号,后为孙传庭所败,首领多降,独自成隐匿于豫陕山中,坚持不稍屈。然复起复败。后入河南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号召,复聚众至百万,占襄阳,称新顺王。又占领西安,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占领北京。旋为清兵及吴三桂军所败。四月二十九日,称帝于北京。次日,弃城西走。永昌二年,于湖北九宫山遇害。

李时珍
(1518-1593) 明湖广蕲州人,字东璧,号濒湖。世业医。官楚王府奉祠正。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学,穷搜博采,历时二十七年,阅书八百余种,并随时随地进行实地考察,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三百七十四种,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绘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另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李秀成
(1823-1864) 清广西藤县人,原名以文。咸丰元年参加太平军。以骁勇善战,积功升地官正丞相、合天侯。石达开出走,擢为副掌率、合天交,与陈玉成共主军政。咸丰八年,三河之战大败清军。次年,封忠王。咸丰十年,用“围魏救赵”之计,解天京围,破清江南大营。经略苏、常,东攻上海,西援天京。同治三年,困守天京,城陷被俘。有自述数万言,旋被害。

李广田
(1906-1968) 山东邹平人。本姓王,因贫,过继李姓舅父,改姓李,号洗岑。著有《诗的艺术》、《创作论》、《文艺书简》、《春城集》、《画廊集》、《李广田散文选》等论著、诗及散文。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黄冈人(祖父母蒙古族厍李氏,后为李姓,落籍湖北黄冈,母汉人)。原名仲揆,小字福生,改名四光。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立人。曾留日,1910年回国,武昌起义,参加革命。1913年赴英留学,入伯明翰大学,专攻地质。1920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二至四届副主席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共九届中央委员。病逝于北京。生平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作出卓越的贡献。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立三
(1899-1967) 湖南醴陵人。幼名凤生,学名隆郅等,号柏生等,后改名立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与陈延年、周恩来等在巴黎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去安源从事工人运动,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之后,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上海区委职工委员会书记。1925年改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后当选中华全总执委。1928年当选为中共政治局常委,兼任秘书长、宣传部长。1930年在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期间,曾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去莫斯科学习,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和外国文出版局工作,并主编《救国时报》。1946年回国后,先后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东北局委员、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城工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席,劳动部部长,华北局书记等职。为中共四至八届中央委员,五、立两届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

李亚农
(1902,一作1906-1962) 四川江津人。又名旦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1927后在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捕。1932后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回国。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主席。病逝。著有《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中国领主制和地主制》、《西周与东周》、《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及上例等。

李耳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
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广
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皋陶

李崇鞠

李景湘

李观
始祖:李观,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卒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贲、贵。

李观
始祖:李观,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卒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贲、贵。

李胜
李胜,字行皆未详,由抚州临川之裔上徙居丰城正格乡新城里之湖茫前此盖以七八世皆不可考见至是而族始著。

李文魁
东支第一支世祖:李文魁,字廷臣,元配虞公之女,有子二:长:李泮,次:李淳

李谷
始祖:李谷,字惟珍,又字德师,号养,民年二十七岁举进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封赵国公,转岭南节度合,谥英烈王,生大唐昭宜天佑元年甲子八月初四日,殁周世宗显德四年丁巳,葬兴宁县地名沪溪青划旧洞宾卧地形称将军冢其行实详廿二史载谱首。元配桂氏夫人,殁葬洛阳,生二子:长吉;次珙。继配卢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天佑二年乙丑七月十五日,殁显德二年乙卯塟箭岗岭仙人斜坐形。生一子:琰。

李雄
始祖:李雄

李德护
李德护,一名德祜,字行之,号潜龙,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没,葬十六都 三甲荷叶塘左侧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于墓左,嘉庆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道光甲申复于祠前填补余地增设花墙并设石榴于墓前以冲之盖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有图傅。谨按老谱载,祖于洪武甲子由茶陵州迁居湘潭一百三地地名白石即今之十六都三甲龙船港下白石头埠口也,其生年怀麓堂旧谱载至正甲申而无月日暾本堂宗谱至正甲申二月十一午时重修谱载至正乙已三月十一辰时今并刚其年月日时但书至正年号傅信不傅疑犹史之有阙文也。,重修谱载宣德年没,无干支月日敦本堂宗谱则载宣德二年六月十五寅时没,今依重修谱非敢擅删,亦云慎了至其世次自西平起则祖为二十二派自庆远祖迁茶陵州起则祖为七派然今之居湘潭者迈衍历蕃星罗暮布皆,祖之苗裔则固潭之初祖也,谱纪潭族必尊,祖为一派以别于前非畧先而详后也,亦犹苏明允纪近不纪远之意云尔。配段氏,茶夫州万富之女,明洪武年生,宣德年后葬十六都三甲青石保黄桑市大汤湖右岸鴌形乾山异向四子以斌祔左四媳黄氏祔右再左则七派孙乾晹祔之各堆平列,妣于洪武戊申六月十七未时生,宣德辛亥十月二十九卯时没,今尽则其年月日时但书洪武宣德年号非故也,子:以仁;以信;以文;以斌;以智

李太郞
李太郞,讳志扬,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第三都大王庙炉头土地圳上李讳核公之子落籍湘乡旧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纳滩,元至大三年庚戌八月十五日未时生,寿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初二日辰时故,葬纳滩道观山辛山乙向。配扈氏,元延佑元年甲寅二月十五日子时生,寿六十五,明洪武十一年戊午三月十一日申时故,葬十九都地名紫花塘屋后寅山申向。子一:华

李信
始祖01-006 李信,配靳氏,生子二:长南道,次从道。

李序典
河头初祖:李序典,生卒未详,子三,廷满、廷忠、廷俸。

李富二
迁居镇城始祖:李富二,谨案,公为,福十五公子始由开沙迁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详开沙族谱兹谨奉,公为一世祖,公字用汇生明嘉靖巳亥时卒,万厯丙申三月十五日申时,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十二月初五日卯时,卒万厯戊子六月二十七日酉时,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发泰
始祖:李发泰,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午时生,寿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时终,葬宝些毛塘下,因风水不便,迁石羊山金铖形山丙。配李氏,一娘厂酉至正十七年八月初三日寅时生,年二十五辛酉洪武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巳时终,葬大蹶头界山下东向。马氏,二娘,即今罗尾马家塘镇乾女,乙巳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初五日辰时生,年五十一乙末永乐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戌时终,葬毛塘下褒迁石羊山金铖形癸山丁,生子四,均福,均爱,均轩,均兴。 排行诗:

李火德
一派始祖:李火德,字处士,乐善累德济人,利物生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十一月初八日子时籍福建汀州府宣化县石壁村李家坊,时宋鼎方新兵戈蔓野昆季避乱散处异乡,公从汀郡之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家焉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壬寅八月十五日吉时,寿九十七岁卒,葬福建汀州府梅花岭火浪里丙向,孟博两谱谓葬丰朗岗螃蠏游江形甲向系,九月丙午日寅时送到穴前,忽烈风猛雨,震电交作,送者逃避少焉雨霄,其填自成惟聚附因傅为天葬云,配伍氏,卒葬府城学衙内。孟傅两谱谓,葬伴公冢臂侧甲向,副室陈氏五十六岁兴伍继卒,葬同学衙内。孟傅谱谓,葬同夫山溪背田珑中木星火首飞鸡落洋形山子三,名:乾、坤、巽,生女二按孟傅两谱谓,长培乾次培云三培坤存孝旧谱,公年六十尚未有嗣,因取贷东郊经陈潜宅触犬吠人出觇退言曰:何人也。乃丰朗岗之无嗣翁也,公闻言悄然归以语伍氏慰曰。毋彼寿殆天假以启君裔也,当闻仁者必有后,请为纳侧室,遂邀媒礼聘卜筮偕止乃归公之陈氏处子年直九性贞淑嫔六年生三子二女,后与伍氏同郭天年,相继而终。

李观隆
始祖:李观隆,福二府召元季自乡塘乡三十都西康卜居手办乡十八都三桥之东。

李八
始祖:李八,义行载邑志配氏钞氏杨氏,钞生三子:思忠、将、宣。

李毓俊 李一慈
始世祖:李毓俊,福定漳州府海澄县一世祖:李一慈,字文爆,迁居鄞县家井巷。

李京
一世祖:李京,原名佯,字拍柔,一字昌大旧书太大公唐懿宗咸通二年辛巳生,原父昭王讳汭避黄巢乱南从居饮黄墩后梁县平三年已巳,因梁篡唐启卜得乾之二殳见龙在出之吉,遂于浮梁之界田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卒,以曾孙贵懋贵赠安南节度讨撀使银青光录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葬界出佛王山风吹罗带形乙向娶刺史方肱公女,赠夫人侧室方氏,同赠夫人二妣同葬,界山大机岭金锡煑陶形一墓 向,一墓乙向生子三:仲皋、仲安、仲亨。京公为三田始证谱载公生年,处不同世远年,湮无可质宝唯老谱有南从事略一篇云是,京公自叙 昭王生于开成庚申崩于乾符丙申则京公生年当依界出谱生于唐通辛巳为是我岩田前谱历 公生于光启丙午是时,昭王崩已九年矣不能无疑兹改而复志之以俟异日参考。

李玘
始祖:李玘,字德温仃一配战氏生子三:岊、忌、平。

李性泉
一世主:李性泉,明乡饮大实名字,生卒俟考由常州府无锡县府塘桥,后居苏郡配陆氏,生卒俟考,合葬吴县二都五啚菜字?井山,子沧州

李瑞珍
始迁姐:李瑞珍,字玉矶顺治十年癸巳二月二十四日未时生,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卒,年五十岁配黄氏顺治十三年丙申八月二十六日亥时生,乾隆五年庚申十月初五日巳时卒,寿八十五岁,合葬西门外高家村西汤家坟斜对面主穴戌山辰向,子二:长云升次俊升,自金陵迁居常州西门西里桥为西里桥派始祖。

李十三
一世祖:李十三,始祖 自立字处已生于宋理示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无成宗 年十月七日,享年八十有馀,元配 氏继配有滨方氏皆无出 自厚公生一子,不 承祀抚颇桥沈氏子甥辈承系即安一公也。

李恪
一世组:李恪,母随阳帝女,公性英果太巍欲立为太子,长孙无忌阻之,于贞观二十一年分封吴王,从永徽元年追封为 林王,沛配夫人萧氏,生子四 、玮、琨、璄。钟历襄州刺史大将军,封成王另派琨、玮严太常正卿璄另派。

李贵三
迁桐始祖:一世祖:李贵三,原依太始祖居江右鄱阳逮元季皖桐龙 因复迁桐卜居龙河。生失考,配朱氏生失考,生子一:宗胜,公妣卒失考,合葬龙河保祖基旁枫树墩蜘蛛结纲形有碑。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

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

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拓展资料: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约95,300,000人。

中国人口最多姓氏前十排名:(约为5.5亿人)

1.李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

2.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

3.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

4.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

5.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

6.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

7.赵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

8.黄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

9.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

10.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

百度百科



  李氏属地]
  李姓人大体出自于两大系源:一是陇西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境,一是赵郡,即现在的河北省境。

  [李氏来历]
  《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都有记载表明李姓是以官为氏的。《元和姓纂》中记载,说李姓本来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后命族人以官名为姓,姓“理”。皋陶之后裔理征因直谏而得罪了纣王而被杀,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贞外出逃难时,饥饿难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为“李”,以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

  [李氏名望]
  李姓为我国第一大姓,历史上的李姓名人,多得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们只能略举一二。李耳(即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的创始人。汉时的名将李广,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还有秦代的著名政治家李斯,西汉音乐家李延年等都是人皆熟知的人物。 唐朝,是李家建立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强盛,也带来了李姓的日渐兴旺,唐时的李姓名人,比比皆是。在开创贞观、开元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两位唐朝最高统治者,更有诗人李白、李绅、李峤、李颀、李贺、李商隐等,还有书法家李邕,画家李昭道、李思训,史学家李百药,军事家李靖等人,都是李氏中的英才俊杰。唐之后的李氏仍然代不乏人,例如,五代时有词人李煜,画家李成;宋时有女词人李清照,文学家李昉,画家李公麟;元代时有数学家李冶,画家李衎;明代时有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医药学家李时珍;清代有文学家李调元,戏曲理论家李渔,小说家李汝珍,李宝嘉,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则有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都是李姓中的杰出代表。

  1 李氏来源
  一、李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拓展资料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

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参考资料:李姓_百度百科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姓氏起源: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中国李氏的来源?~

李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李姓的来源
答: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这是洛阳李氏的来源。2、出自姬姓 在商朝时期,居住在武落钟离山的巴人,是周的同姓后裔,后向川东扩展。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在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

请问:南阳陆营村7 8组十字路上 李姓辈份怎样排 我所知道的:寅-勤-泽...
答:李姓渊源概述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源远流长,人数众多。据1984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将近八千万人。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几种:以氏族图腾为姓,以先祖的名字、排行为姓,以官名、爵位、谥号为姓,以世代所从事的职业为姓,等等。从它的发展史来看,分为原生姓和衍生姓两大类。李姓是中华...

''李''氏的由来
答: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

李姓的起源是什么?
答:2. 另一种说法涉及李树图腾。相传,李姓祖先在困境中因发现李树上的果实而得以生存,李氏宗族因此将李树视为救命恩人,并将其作为图腾。许多姓李的人因此在家中种植李子树,以表达对这一图腾的敬意。3. 还有一种起源说来自巴子国。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封重庆巴南地区的人为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

李氏的祖先起源
答: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

李姓的始祖是不是李利贞?
答:李姓的始祖是李利贞。李姓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李姓的来源是什么?
答:历史上关于李姓的姓氏来源有很多版本,最早一个版本可以追溯到嬴姓。嬴姓的血缘先祖是东夷部族首领皋陶,皋陶在瞬帝时期被任命为掌管执法或刑法的官员,当时叫做大理,这个“理”字在古代与李是一样的,所以因此而得姓。当然除了这个版本以外,还有以下几种说法:1、李树图腾 传说李氏的祖先在受难期间因...

李姓的来源是啥?
答:而理徵的后代理利贞自此改名为李利贞,李氏家族至此得到繁衍。3. 源自姬姓。商朝时期,有姓周的后裔叫做巴人,那时居住在钟离国。武王灭商后,封这支巴人于巴,遂有巴子国。这支部落以老虎为图腾,在巴语中,虎为李,因此改姬姓为李姓。而后他们在现在的四川建立大成国,这是历史上李姓建立的第一个...

有知道李氏家谱中有,敬,存,修,化,国,字辈后续的吗?
答: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

请问 李 姓的来历!谢谢
答:李氏 历史来源 「李」源出有四。一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 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 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二 ; 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 也。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