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个怎样的国家 苏联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作者&投稿:哀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俄语:CCCP,英语:USSR)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存在 的联邦制多民族国家。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2.901亿(1990)。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 ,乌兹别克人占6% ,白俄罗斯人占4% ,其他哈萨克人、鞑靼人 、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 。官方语言为俄语 。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 ,印欧语占8% ,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首都莫斯科。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 、马里 、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 、乌德穆尔特 、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 ,8个自治州 ,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后期称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 武装力量名称为苏联红军 。

  格言 :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 соедныятесь!)
  官方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面积:解体前列第一位,为22 402 200 平方千米
  人口:总人口293 047 571 (1991年7月),人口密度 13 08/k㎡(1991年7月)
  国庆日:1917.11.7(十月革命)
  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6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 +3至+11
  国歌 (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 牢不可破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SU (还在被使用)

  历史: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 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 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10月6日 - 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里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 - 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 - 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19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19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 - 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 - 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 - 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 - 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 - 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1. 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苏联总理)

  工业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31.3%。能源生产由50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60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43.4%,天然气占30.8%,煤炭占24.2%,其他占1.6%。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年全国煤炭产量7.12亿吨,其中硬煤占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 顿巴斯、库兹巴斯、 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7.7%和20.5%。
  石油、天然气占苏联一次能源产量的74.2%和消费量的64.5%(1983)。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前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 5个地区。1984年全国原油产量6.13亿吨,天然气产量5874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苏联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48亿吨(1980),天然气17.1万亿立方米(1976),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46%和68%;自60年代中期大规模开发以来,油、气产量增长迅速,1984年原油产量占全国的61.7%,天然气占55.2%。伏尔加-乌拉尔油区(第二巴库)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一直是苏联最大石油产区,由于长期开采,资源逐渐枯竭,1984年原油产量下降为占全国的24.3%。其他主要油气产区尚有里海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和西岸的巴库及其周围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国、北高加索和土库曼。
  50年代以来,通过兴建大电厂、安装大机组,大力开发东部地区的水力资源和加速电力网建设等措施,电力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全国电厂总装机容量达30369万千瓦,发电量14921亿度,均居世界第二位。在总发电量中,火电占79.5%,水电占14.1%,核电占6.4%(1981)。其中西部地区发电量约占71.5%(1983),较集中于乌克兰、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部区、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列宁格勒周围及波罗的海沿岸区,以火电为主,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厂所占比重较大。东部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力等能源资源丰富,且分布集中,开发的经济效益也较高。5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电力工业发展速度较西部地区为快,在全国总发电量中所占比重由1940年的9%上升到1983年的28.5%,水电发展尤快,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2/3(1980),拥有7座1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厂,其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布拉茨克水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609.6和450万千瓦。东西部地区间通过70年代末建成的全苏统一电网连接起来。

  冶金工业为苏联主要的基础工业部门之一。门类齐全,包括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两大部门。后者又可分为轻、重、稀、贵四大类,生产约70种金属。冶金工业原材料及燃料资源丰富,绝大多数立足于国内。许多金属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数产品自给有余。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1984年产钢总量15423.8万吨,约占世界钢产量的1/5。钢铁工业所需的铁、锰、铬矿石及炼焦煤等资源储量大,分布较集中,开采条件亦较好。1984年,68%的铁矿石来自南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中部区的库尔斯克以及哈萨克西北部的库斯塔奈,3/4以上的炼焦煤产自顿巴斯和库兹巴斯。铁矿石品位不高(平均38%),富矿仅占探明储量的1/6。同时,除南乌克兰外,大部地区煤、铁资源在地域上结合不好,西部铁矿多,但缺乏焦煤,东部焦煤多而铁矿不足,介于其间的乌拉尔则煤、铁皆缺,导致钢铁工业原料、燃料的长途运输。钢铁工业分布较集中,拥有乌克兰、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及哈萨克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其中乌克兰和乌拉尔是历史较久、点多、规模较大的老基地,钢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6.3%和28.4%(1980)。其他 3个新基地尚处于形成阶段。主要钢铁工业中心有: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下塔吉尔、车里雅宾斯克,乌克兰的日丹诺夫、克里沃罗格、扎波罗热、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西西伯利亚的新库兹涅茨克,西北区的切列波韦茨、中央区的利佩茨克和哈萨克的卡拉干达等。

  铝矿资源不足,高品位铝土矿更缺,自给率不到一半,每年需进口大量优质铝土矿及氧化铝。炼铝工业是随着东部地区水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1982年产原铝192万吨,仅次于美国。 主要分布在大型水电站集中的东西伯利亚。大型炼铝中心有东西伯利亚的布拉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舍列霍夫和西西伯利亚的新库兹涅茨克,以及乌拉尔地区卡缅斯克和克拉斯诺图林斯克。
  铜矿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哈萨克、乌拉尔、乌兹别克、亚美尼亚及科拉半岛等地,其中东西伯利亚的乌多坎山铜矿占全国探明储量的 1/5。1982年全国精铜产量15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铜矿的开采与冶炼紧密结合,主要中心有中哈萨克的杰兹卡兹甘,巴尔喀什湖北岸的巴尔喀什,乌拉尔山东坡的上佩什马、列夫达、克什特姆,乌兹别克东北部的阿尔马雷克,东西伯利亚北部的诺里尔斯克等。
  铅、锌资源以多金属共生矿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哈萨克的阿尔泰山区和南哈萨克,其次为乌兹别克东部、乌拉尔、大高加索山北坡和远东区南部。1983年产精铅65万吨,粗锌87.5万吨,主要冶炼中心有哈萨克的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铅、锌)、奇姆肯特(铅)、列宁诺戈尔斯克(铅、锌),乌拉尔的车里雅宾斯克(锌),中亚的阿尔马雷克(锌),北高加索的奥尔忠尼启则(铅、锌)等。
  此外,镍、镁、钛、钒、钨、钼、稀土以及金、银、铂族金属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机械工业在各工业部门中发展速度最快,从业人数最多,产值最大。每年生产 3万多种产品,其中以重型机械、动力机械、拖拉机与农机、运输机械制造等部门较重要。机械工业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产值占全国机械工业产值的4/5以上。
  重型机械制造由于产品的金属单耗较大,又不便运输,主要分布在金属产地附近,如乌克兰、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中央区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及周围地区。乌拉尔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乌克兰的克拉马托尔斯克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型机械制造中心。
  动力机械制造由于对劳动力、技术及协作条作要求较高,分布较集中。列宁格勒为全苏最大的动力机械制造中心,70年代末期,涡轮机产量占全国的60%,涡轮发电机产量占一半以上。其他主要中心尚有哈尔科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亚及高尔基等。
  拖拉机与农机制造业大多接近各主要农业区。主要中心有明斯克、哈尔科夫、伏尔加格勒、车里雅宾斯克、巴甫洛达尔等(拖拉机制造)和罗斯托夫、塔甘罗格、图拉等大型农机制造。
  运输机械制造业包括汽车、机车车辆及舰船制造等部门。由于历史、技术等原因,分布也较集中。莫斯科与高尔基是30年代发展起来的老汽车工业中心,而伏尔加河流域的陶里亚蒂和卡马河畔的切尔内则是70年代初、中期依靠外资兴起的新中心。舰船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黑海及北冰洋沿岸的列宁格勒、尼古拉耶夫和北德文斯克。机车车辆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乌克兰、乌拉尔等钢铁工业基地及其外围,如乌克兰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哈尔科夫(内燃机车),北高加索的新切尔卡斯克(电力机车)。70年代末,乌克兰和乌拉尔共占全国铁路货运车辆产量的85%。
  苏联自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年化肥产量为3080.8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但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在布局上,老化工基地大多接近化工矿物原料产地或与煤炭、冶金基地相结合。前者如同钾盐开采相结合的钾肥工业(乌拉尔、白俄罗斯)和与矿盐开采相结合的纯碱、氯碱工业(伏尔加河流域、顿巴斯、乌拉尔);后者则同焦化工业以及回收有色冶金工业的副产品密切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煤炭-冶金-化工基地。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化工原料已由过去的煤炭、化工矿物、粮食、木材等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形成了新兴的有机合成工业和大批新化工基地,而且大多与大型石油加工企业相结合,组成石油化工中心(如乌法、古比雪夫、高尔基、鄂木斯克、安加尔斯克等),或布局在接近大型石油加工中心和干线输油、输气管附近(如下卡姆斯克、陶里亚蒂、喀山、萨拉瓦特、斯捷尔利塔马克等)。
  纺织工业为苏联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60%以上,1984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70%、50%、45%和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交通运输
  由于幅员辽阔,人口、资源及工农业的分布很不平衡,因此运输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尤显重要。1984年全国货物总周转量为 76821亿吨公里,其中铁路占47.4%,管道(仅包括原油、油品和天然气管道)占30.8%,海运占12.1%,公路占6.2%,河运占3.5%,航空运输所占比重很小。1984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为 14.4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营运里程为4.79万公里。铁路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70%,其中以欧洲部分的中部、南部和西部铁路网较稠密。以莫斯科为中心,干线铁路东通乌拉尔、哈萨克、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北至北冰洋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南达克里木半岛和外高加索,西经布列斯特和利沃夫通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及罗马尼亚等国。东部地区铁路仅占全国铁路长度的30%,路网密度只及全国平均密度的 40%。 主要干线除横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南部的西伯利亚大铁道外,还有在其南侧大体与之平行的中西伯利亚铁路和南西伯利亚铁路,以及沟通西伯利亚与中亚联系的土西铁路等。70年代中期,苏联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修建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即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全长4275公里),已于1985年建成。这对于促进东部地区的开发,加强其经济实力和远东区的战略地位有重要作用。
  1984年全国公路总长 151.7万公里,其中硬面公路79.3万公里,公路运输主要承担客运和短途运输。其客运周转量占全苏的 42.8%。 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波罗的海沿岸区、乌克兰、中央区及外高加索,硬面公路平均密度每1000平方公里达100公里。 中亚及哈萨克的大部、西北区和西西伯利亚区北部,以及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区,公路较少,硬面公路平均密度每1000平方公里仅10公里。西伯利亚及远东区的中北部,冬季广泛利用江河、湖泊、沼泽封冻后形成的季节性的“冰上公路”运输。
  海运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1982年苏联 100总吨以上商船总吨位为2379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5.6%,居世界第五位。苏联海运中,远洋运输约占其货物周转量的2/3以上。 在黑海、波罗的海、北方、远东和里海5支商船队中,前4支主要承担远洋运输。80年代初,全国年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的大港仅12个,且绝大部分属综合性港口。黑海-亚速海是全国货、客运量最大的海域(70年代末占全国海

可以到百度百科看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俄语:CCCP,英语:USSR)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存在 的联邦制多民族国家。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2.901亿(1990)。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 ,乌兹别克人占6% ,白俄罗斯人占4% ,其他哈萨克人、鞑靼人 、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 。官方语言为俄语 。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 ,印欧语占8% ,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首都莫斯科。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 、马里 、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 、乌德穆尔特 、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 ,8个自治州 ,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苏联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苏维埃俄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也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中国第一、印度第二),横跨大部分东欧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北亚。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的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并与同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展开了激烈的争霸(冷战)。
中文名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英文名称: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简 称:苏联
所属洲:欧洲
首 都:莫斯科
主要城市: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2]
国庆日:1917 年 11 月 7 日
国 歌:《国际歌》(1922~1944)、《牢不可破的联盟》(1944~1991)
国家代码:SU
官方语言:俄语
货 币:卢布
时 区:UTC+3~+11
政治体制:苏维埃制
国家领袖: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
人口数量:293,047,571(1991 年)(世界第三)
人口密度:13.1人/Km²
主要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2]
主要宗教:无神论(官方提倡)、东正教
国土面积:2240.22 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水域率:0.27%
加盟共和国:15个
存在时间:69 年
成立时间:1922 年 12 月 30 日
解体时间:1991 年 12 月 25 日
苏联缔造者:列宁、斯大林
苏联终结者:戈尔巴乔夫、叶利钦
最大加盟国:苏维埃俄国
最小加盟国:摩尔达维亚
前 身:俄罗斯帝国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

为何说德国提出让欧盟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呢?
答:欧盟不是一个国家。第1点说欧盟无法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的席位,主要原因是欧盟并非一个独立的国家,相反欧盟是一个由多个国家所构成的组织,在联合国上,不会让一个组织成为一个常任理事,因为联合国的理事席位是由单独的国家构成的,而欧盟的中国是绝对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而且欧盟中国之间也存在着...

8国联军是指那8个国家的军队?
答:八国联军都有: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八国联军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

八国联军是哪八个国家,主力是哪国军队?
答:而本就组成联军的各国列强,更是趁机大量增兵,决定亲自下场“教训”一下清廷。组成三万大军后,列强联军迅速击败腐朽没落的清军,攻陷了首都北京。参与组成联军并进军北京的8个国家列强分别为: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这支由8国列强组成的联军...

八国联军是哪八个国家
答: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清朝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帝国(日)、意大利王国(意)、奥匈帝国(奥)的八国联合军队。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熟门...

库克群岛是个怎样的国家?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
答:库克群岛是个怎样的国家?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库克群岛也是世界上土地分散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所谓土地分散度,是指一国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库克群岛由15个海岛构成,陆地面积只有240平方千米,但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却高达196万公顷,是其陆地面积的8167倍,土地分散度排名世界第四。

新加坡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答:新加坡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岛国,一个繁荣的大都会。因为市容美丽清洁,被人们誉为“花园城市”。新加坡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与马来西亚仅一水之隔,东西分别毗邻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处于东南亚的交汇处。新加坡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 十四世纪,新加坡是强大的斯里佛室帝...

新八国联军指的是哪8个国家?
答:参与组成联军并进军北京的8个国家列强分别为: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爆发于1900年5月28日,最初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爆发的战争,但实际上是一场瓜分和掠夺的侵略战争。当时主要是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为主导,前后军队总人数...

八国联军分别是哪八个国家呢?主力是哪国呢
答:根据八国联军派兵人数看,派出两万余人的日本绝对是其主力。而且日本的做法确实是在各大国中最残酷的。占领北京后,日军掠夺库银就将近三百万两。日本在甲午战争胜利后,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日本当时工业力量正在日渐强盛,虽然不如欧洲其他国家。但在东方国家里是发达的。所以说日本主力,他是是对...

八国联军是哪八个国家? 为什么要入侵中国?八国联军有哪八国?
答:八国联军对清朝宣战的原因是清朝支持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就是扶清灭洋。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开始侵略我国。在1840年以前是用走私鸦片等经济手段侵略,1840年以后,通过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侵略。1840年是个分水岭,从此以后我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

在肯尼亚有多少华人,肯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答:在肯尼亚有多少华人,肯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目前在肯尼亚的华人大概是2-3数万人,关键分布于内罗毕、蒙巴萨、基苏木等城市。中资企业工作人员大概有1.5数万人,目前在肯尼亚中国商会登记的中国企业有107家,在肯尼亚的中国企业应当超出200家。中国企业通常是从业建筑工程,房产开发等。华人在肯尼亚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