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诗塞下曲的作者 卢纶的所有的塞下曲

作者&投稿:师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卢纶,(约737-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著有《卢户部诗集》。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卢纶——《塞下曲六首》
【内容】: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塞下曲的作者卢纶是什么代诗人什麼~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 雁 飞 高,
单于 夜 遁 逃。
欲将 轻 骑 逐,
大雪 满 弓 刀。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参考译文]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提示]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二: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注解】:
草惊风:风吹草丛,以为有猛兽潜伏。

【韵译】:
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
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
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三: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1)塞下曲:乐府取名,意为边塞所唱之歌曲。
(2)金仆姑:箭名。
(3)蝥弧:旗名。

【语译】:

塞下有一个很威武的将军,他用鹫羽作箭,制成一种叫做“金仆姑”的利箭,还有一种绣成燕尾形状的“蝥弧”旗;他在台上独自立着,对着全体的军士发下新颁布的号令。那班军士听了这个新令,便在千百个军营里,一齐高呼着尊令的声音。

1、《塞下曲》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塞下曲》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塞下曲》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6、《塞下曲》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扩展资料:
1、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
2、《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卢纶

塞下曲每句诗句的意思
答:问题三:塞下曲唐户纶诗句和题目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如果你问的是其二,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

塞下曲古诗带拼音版
答:《sāi xià qǔ》《塞下曲》zuò zhě:lú lún 作 者: 卢 纶 yuè hēi yàn fēi ɡāo 月 黑 雁 飞 高 chán yú yè dùn táo 单 于 夜 遁 逃 yù jiānɡ qīnɡ qí zhú 欲 将 轻 骑 逐 dà xuě mǎn ɡōnɡ dāo 大 ...

塞下曲诗意是什么?
答:《塞下曲》全诗和诗意: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译文:边疆的森林里,夜间光线很暗,突然...

古诗塞下曲 意思
答: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

...战争诗,山水田园诗2首,闰怨诗,送别诗3首,行旅诗,要写作者和...
答:塞下曲 卢纶 (唐)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四、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塞下曲作者‘卢纶’ ‘纶’怎么读
答:纶 [guān]<名> 1.[书]2.(青丝带)3.(海草名)纶 [lún]<名> 1.(青丝带子)2.(钓鱼用的丝线)3.(指某些合成纤维)4.(姓氏)塞下曲作者‘卢纶’ 的‘纶’读lun

根与要求写诗句
答:塞下曲六首(选一)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前出塞...

塞下曲唐户纶诗句和题目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如果你问的是其二,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

古诗塞下曲带拼音版 古诗塞下曲拼音版
答:《sāi xià qǔ》《塞下曲》zuò zhě:lúdu lún 作 者: 卢 纶 yuè hēi yàn fēi ɡāo,chán yú yè dùn táo。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yù jiānɡ qīnɡ qí zhú,dà xuě mǎn ɡōnɡ dāo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

古诗塞下曲题目的意思?
答:塞下曲唐户纶诗句和题目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如果你问的是其二,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