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中美日三国鼎立,中国制造拿什么"杀"出一条血路

作者&投稿:豆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制造业有什么著名公司?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里,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联想和华为,分别排在第10和第11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2014年曾在一个论坛上表示,美国的制造业遥遥领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2008年后,中国通过信用扩张的方式刺激经济,导致了资产价格与物价的持续上扬,进而不断地提高劳动力成本。在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紧张的市场里,更加劳累的制造业缺少劳动力,农民工开始返乡或者去从事服务业,比如快递、外卖等。有一种观点认为,偏向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法不利于企业用工自由并降低成本。但是,即使给予企业更多的用工自由,在房价不断创出新高,生活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劳动者成本很难降低,除非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造成劳动力过剩。
  人口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等国家正在日益崛起,随着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劳动效率的提高,国际产业资本向这些国家转移已经成为趋势。即使是中国企业,也开始大量走出去。与发达国家相比,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
  作为一个还未越过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制造业优势减弱之后,中国可能面临新的发展难题,中国要通过智能制造等方式转型,提高劳动生产力。

南方日报-中国制造专辑:中国奇迹的背后,求内容或链接地址!~

你好,针对你的问题,其实还是有些难回答的,毕竟比较复杂,但目前仍给你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南方日报:"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
“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
  代工利薄意在退税,一出一进层层加码,中国补贴发达国家高消费
  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事件,喧闹后带出一个全新的话题:为什么国内的IPAD要比不少国家和地区贵?是什么造就了在“世界工厂”买不到便宜的东西?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国内生产的,深圳富士康就是IPAD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当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如何在合理保护我们的市场和自主品牌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内需,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生产地买不到平价“中国制造”
  ◇以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两成,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成为咄咄怪事
  前些年,很多国人都把在境外买回“MADEINCHINA”的东西当作笑话来讲,但事实情况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专门到境外买回“MADEINCHINA”的各类产品,从服装纺织到电信产品,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在我们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前赴后继的国人积极地在拉动外需。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看看这组数字就清楚了:
  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中国产旅游鞋,在国内各大商场,即使遇到商场大减价,也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正价产品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人民币。
  服装同样如此。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
  再以电子产品为例,一部在广东深圳组装的IPAD,以16G的WIFI为例,面市之初在美国的报价是4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香港报价为3888港币(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而在美国上市约一年后,IPAD行货终于登陆中国大陆,但其16G版售价为3988元人民币。
  如果再考虑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更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美国则以46381美元排名第九,约为中国的13倍。也就是说,同样以购买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约两成的钱,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
  这种现象甚至让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美国《洛杉矶时报》今年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的文章,里面提到:“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在本国却不总是如此。”
出口导向政策重生产而轻消费
  ◇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贫困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
  很多国人对这种国外品牌产品存在的巨大价差已经习以为常,但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这里面有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甚至加以改变的地方?为此,记者就此现象展开了调查。
  从这些“中国制造”商品的“旅行”轨迹来看,出现这种价格差并不奇怪。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许多国际品牌都已在国内设点生产,珠三角更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从传统的服装纺织制造,到芯片电脑的装配,这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在国内生产,之后转运到第三地譬如到香港一日游后再进口到国内销售,只是进来后往往就身价倍增。
  这一现象背后也能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政策的推手作用,即生产是为了出口,而不是为消费服务。如我国推行出口退税政策,本意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做强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一再被挤压,甚至不少制造企业都是不赚钱甚至贴钱在接订单,而出口退税部分就成了他们赚取微薄利润甚至补回亏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iPhone为例,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其中还包括工人的工资和摊销固定资产投入等。出口退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依然贫困的中国,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水平。
  那么,“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产品国内比国外贵,进口关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吗?按照WTO的规则,中国入世后关税在逐年下降,究竟关税下降的实惠有没有真正到百姓手中?我国著名WTO法律专家、北京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税传导到消费品终端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4.7%下调到今年的9.8%,下调了5个点的税率。中国的进口税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他认为,国内目前很多“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价格偏高,最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国内消费市场本身。
  流通高费用致“羊毛出在羊身上”
  ◇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要收取17%的增值税,出口产品还享受退税等各种优惠,从出口到进口同一产品“绕个圈”价格猛增
  当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增值部分则要收取17%的增值税。另外,国内流通环节的中间费用过高已经不是一个新闻,国内零售商已经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通路费用,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标价上并由消费者来“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国人的崇洋媚外消费思路,也助长了一些洋货一入中国就身价百倍甚至国货争当“假洋鬼子”的现象。有专家提到,很多外国公司是有意在中国提价,从而提升产品的地位,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像LEVIS牛仔裤、哈根达斯冰淇淋等,在国内一般在高档商场或以专卖店形式亮相,价格都高高在上,而这些产品在国外都属于大众品牌。这一点在广交会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本报记者曾在广州一高档商场见过一款打着进口产品的瓷器,价格上万,而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在广交会上的出口报价不到百分之一。
  “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定价高于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些国际品牌牢牢掌握着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仍未形成与之相抗衡的力量。
  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决策,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内同样乐购易购,这是当前内需市场必须正视的一个话题。


二、南方日报:“中国制造”能否完美转型?
与世界汽车工业相比,仍有不少难以攻克的短板。
  如果说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战场,那么今年也将成为“中国制造”的汽车真正走出国门的元年。虽然整车出口到海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海外市场“中国制造”的汽车仍然无法摆脱低品质、低技术和低安全性的品牌歧视。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中国品牌却在2009年的世界汽车工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多起品牌并购案中留下“身影”。海外收购与跨国合作取得成功,也为“中国制造”的汽车扬眉吐气。
  去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向海外市场发起了进军,先是吉利以闪电般的速度拿下了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接着又宣布成为福特旗下沃尔沃品牌的首选竞购方,一切顺利的话,本月底吉利将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同样,几次辗转海外并购案中的北汽,经过多次波折后,终于在2009年岁末完成了对萨博汽车3个整车平台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所有权的收购。在海外收购案中捷报频传时,上汽与通用也开始加深合作,成立新合资公司主力开拓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的业务。而在刚开幕的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又与奔驰联合签署了合作意向,将携手开发一款全新电动汽车……
  虽然近年来中国市场的兴旺发达,加速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但与世界汽车工业相比,仍有不少难以攻克的短板。据J.D.POWER分析,与10年前相比,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车质量有了240%的提高。其中,自主品牌的新车故障率发生的范围也有了明显的变化。2000年,自主品牌的新车故障多发生在产品功能性缺陷方面,比如门锁有问题关不上打不开,电动车窗上不去下不来,雨刮器不能刷干净等。而现在,此类问题已少之又少,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只体现在了提升难度较大的核心技术方面,比如动力总成和NVH(汽车的噪声、震动)。早在三五年前,自主品牌已提出了企业转型的口号,但在技术研发、生产装配工艺、出厂检验标准等核心环节的技术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仅靠自身力量,不仅难以短期内收到成效,而且极有可能错失发展的良机。


  通过收购、获取海外汽车技术,不失为技术提升的重要“捷径”。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资产价格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收购可以极大缩短研发周期。这也有效刺激了中国汽车品牌在金融危机的契机下,纷纷出海寻找机会。
  如果过去十年自主品牌从低价低质中杀出一条血路,被看作中国汽车产业站稳了脚跟,那么接下来的五年,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未来的持续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不仅要追赶上国际品牌,而且在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国内外市场战略乃至综合管理经验上也要接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三:南方日报:支撑“中国奇迹”的思想精髓
2012年的春天,人们都在回想1992年发生的“春天的故事”,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我们需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纪念小平南方谈话,最应该纪念什么?

  邓公视察南方的最大成就,就是巩固、推进、扩大了“中国奇迹”。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专题探讨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探讨“中国奇迹”的成因及未来趋势。当时形成一种看法:“中国奇迹”如果能够成功持续,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也许是唯一的由盛而衰、再由衰至盛的大国案例。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依然居第二位。“中国奇迹”的进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中国奇迹”的发生,持续了30多年,绝不可能是偶发的,必然是契合了规律和趋势。那么,支撑“中国奇迹”的最大动力源泉是什么?邓公视察南方,所有的话语都可以归结为他的那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破解了阻碍“中国奇迹”的思想迷雾,把中国发展路径纳入世界大趋势和基本规律之中。

  发展是硬道理,深藏在历史。东西方文明的分岔,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1498年达伽马开拓新航线。西欧人航海的冲动(其实是逐利的冲动、发展的冲动)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是理性自发演进的结果。与此同时,明朝的禁海,主动切断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使中国一直陷入“王朝更替循环”的困境之中,
难以突破发展的“超稳定系统”,这是中国王朝“建构理性”的结果。

  发展是硬道理,深藏在制度。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但制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现实,现实问题是一切制度的起点。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相对健全的制度,就没有二者的良性互动。没有纺织机,没有蒸汽机,就不可能有现代工厂制度;没有铁路,没有轮船,就不可能有现代贸易制度;没有计算机,没有互联网,就不可能有现代金融制度。从男耕女织到全球交换,经济的融合促发了文明的融合,其背后是制度的融合。

  发展是硬道理,深藏在现实。美国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告诉我们,高福利社会的支撑在于发展。没有发展,仅靠政府借债和发行货币,只能一时,不能一世。美国重新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号召企业重新回到美国,就是回归到“发展是硬道理”的路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各国自身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的调整与创新,也是要回归到“发展是硬道理”的路径。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柯达的破产,就是因为没有紧紧抓住数码技术的大趋势而及时转型造成的,就是因为偏离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路径。我们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能、也不允许偏离“发展是硬道理”的轨道。正如邓公所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发展是硬道理,深藏在理念。一个社会要激励社会成员勤奋进取,而不能造就一批懒人、庸人,这需要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加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一个人、一个企业,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实现社会激励相容。这种追求财富的方式,正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同时,幸福的基础在于财富,有了财富不一定幸福,没有财富则肯定不幸福。对财富的蔑视(进而对发展的责难),往往是穷人或穷国心态。通过发展,才能实现心态的转变。从穷国心态到
大国心态、到强国心态、到富国心态,这是一种发展的历程。

  发展是硬道理,深藏在纠错。当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引发“发展是硬道理过时了”的争论。其实,任何社会都会有矛盾和问题,这不是发展的错,而是“发展不够”的错,是阻碍发展的理念、阻碍发展的利益集团的错。真正的发展,在于形成开放社会,开放社会的标志是形成自纠错机制。市场本身具有纠错机制,但碰到行政性垄断就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了。

  邓公“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是对世界发展大趋势和基本规律的总结与展望,是支撑“中国奇迹”的思想精髓。对邓公南方谈话最好的纪念,不是争论“发展是硬道理”是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集中精力探讨“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命题亘古不变。



以上就是目前针对你的问题,对你进行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祝你愉快。

东莞市属于哪个省
答:1、广东省东莞市 东莞,又称quot莞城quot,位于珠江口东岸,quot广东四小虎quot之首 ,号称quot世界工厂quot,国际花园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 ,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东莞市属于广东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珠江东岸,珠三角经济带...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是
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就随之快速增长,国内的资金和市场远远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因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之路。占领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掠夺原料,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并倾销商品,成为了世界工厂。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经济迅速发展.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

西方国家给中国一个称号"世界工厂",只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有好有坏。好在这说明中国国力强大,东西出口很多;坏在外国都进口中国的东西,一些核心技术也被带了进去,还有许多资源(如:石油),这会让中国资源消耗更快。ps:我说我现在初一你信吗?

如何看待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影响
答: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从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18世纪英国在其完成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开辟了新的工业生产门类,并在殖民主义炮舰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输出工业品。可以说,英国是当时的世界...

世界工厂与世界制造中心的区别?
答:中国是“世界工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还只是低水平的“世界工厂”。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由外资控制着增值幅度最大的技术、重要零部件和品牌、销售渠道的“外资工厂”群,是在经济全球化历史背景下中国实现工业化迈出的第一步,绝不是中国工业化的终极目标。参考资料:http://www.fyjs.cn/html...

谁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工程师不会去干工人的活儿,工人受不到比较好的教育(印度基础教育比较搞笑,有部分小学生学了5年,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人一般都是在修行盼着来生,而不是想为了自己今生今世做点特别的什么。印度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还是可以的,但是一些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就比较吃力了。

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什么
答: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

"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转换是如何惠及全球的?
答:总的来看,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换,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阶段性变化,也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球。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期,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随着中国各项改革任务推进,内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中国经济增长将为全球提供更加广阔...

印度比中国更有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吗
答:印度到现在都是一个农业国,谈什么世界工厂?!印度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机遇成为下一个中国,西方媒体再吹捧也没用!中国自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一是靠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庞大工业基础!二是搭上了低油价时代的最后一班末班车!三是靠受教育程度良好,工作效率高,而且非常廉价自律的庞大劳动力!四是开放初期几乎是...

金砖四国的由来
答: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