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知识问答 两小儿辩日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的问题

作者&投稿:月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孔子在卫国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辩早晨和中午时候太阳的大小,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孔子感叹后生可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两人有对有不对。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
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大值,约为1.521亿千米。

跟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相比,日地距离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差值(0.05亿千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一天内,日地距离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了。

如果非要把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离作以比较的话,有人会认为中午的太阳会更近一些, 理由是,早晨太阳从地平线方向照过来,比中午的太阳远了一个地球半径的距离。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从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时间里,日地距离变化幅度达到500万千米(1.521亿千米减去1.471亿千米),每天内的变化值为2.7万千米,从早晨到中午大约6小时,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变化值约为6868千米,这个值已大于地球的半径。

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确实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也近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更近了。

但如果地球正在向远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从地球到太阳也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可是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却远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就更远了。

因此到底是中午离太阳近,还是早晨离太阳近,就要看是哪一段时间了。

呵呵! 中午的近 清晨因为人们不自觉的就把地面上的物体当作参照物 所以太阳看起来比较大!
我们所处的北半球在夏季时,日地距离1.5亿千米;冬季时,日地距离稍短一些,约为1.47亿千米。但这是日地距离在半年里的变化。而在一天里,从早上到中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很小。因此,早上的日地距离和中午的日地距离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早上看到的太阳比中午看到的要大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物体,一个放在较小的物体中间,另一个放在较大的物体中间,这时就会感觉前一个物体比后一个大。

既然中午和早上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为什么中午的太阳使人们感受到热,而早上太阳却使人感受到没有中午的太阳热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到了中午,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最大,这时,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

两小儿辩日的试题及答案~

一、相关知识
1.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

孔子在卫国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辩早晨和中午时候太阳的大小,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孔子感叹后生可畏。

根据《两小儿辩日》回答下面问题.?
答:1、对话、“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盂”、“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3、你们俩的观点都不对,“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主要是参照物的大小差异...

文言文l两小儿辩日可以提什么问题?
答:1、 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2、示例: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

文言文l两小儿辩日可以提什么问题?
答:1、“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2、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参考答案:1、 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2、示例: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

l两小儿辩日的依据和答案
答:两小儿辩日百科名片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

两小儿辩日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的问题
答: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