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彭德怀的故事 彭德怀的小故事

作者&投稿:景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时为战地记者的张友林走进会议室,想给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拍摄一个镜头。当举起相机对准他时,不料遭到彭老总的拒绝:“我彭德怀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个人,你省下胶卷给志愿军战士照嘛!”张友林受到批评,委屈地走出会场。

会议中间休息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走过来安慰他,接过相机说:“你别难过,我来帮你照。”彭老总见副司令员给他照相,虽然不好拒绝,但表情很严肃,总是绷着脸,最后也没照成。后来,张友林了解到,不少老摄影记者在给彭老总照相的时候都吃过“闭门羹”。

事隔不久,在志愿军政治部召开的一次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彭德怀同志是志愿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渴望看到他在战场上的形象,中央宣传部门和中央一些报刊也叫我们提供材料和照片。”志愿军副政委甘泗淇将军向彭老总转达了这一意见,彭老总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一天,彭德怀兴致勃勃地来到上甘岭阵地前沿视察,张友林闻讯后立即赶到阵地,见彭老总和战士们谈笑风生,表情轻松,他连忙取出相机准备拍照。彭老总一眼认出了自己批评过的张友林,笑着说:“哦,又是你这个小记者,今天你随便吧!”张友林抓住时机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

2、1947年,彭德怀、习仲勋领导的只有区区两万人的西北野战兵团与胡宗南率领的全式美械装备25万大军经过三次交手,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把胡宗南打得缩为一团。

为寻找新的战机,彭德怀与习仲勋商议后,决定北上三边。时值六月,酷日当空,部队行进在漫漫无边的沙漠里,由于水源奇缺,干渴难耐,很多战士都因干渴而晕倒。

年近五十的彭德怀每天不仅和战士一起徒步行军,而且经常把分给自己的那壶水,拿去救助晕倒的战士。警卫员望着彭德怀那裂开血口的嘴唇,有些不乐意,彭德怀耐心地教导警卫员:在这种时候,一口水就是一条命,我能见死不救吗?

这天,部队终于走出了沙漠。晚上吃饭时,彭德怀意外地发现桌上摆着几根水灵灵的黄瓜,他没有多想,拿起一根就咬了一口,但刚刚吃了一口,他就停下了。他让人把管理员叫来,问黄瓜是从哪来的?管理员答,是在集市上买的。彭德怀又问:战士们都有吗?管理员犹豫了一下,没敢说话。彭德怀的脸立刻沉下来,将没有吃完的半截黄瓜扔在桌上,起身向外走去。

管理员感觉大事不妙,急忙找到副政委习仲勋,实话实说地做了交待,他说就是觉得彭总行军打仗太辛苦,想给他增加点营养,才破例买了这几根黄瓜,想不到彭总不但没吃,还生了气。

管理员让习政委帮着从中说和一下。习仲勋找到彭德怀,彭德怀不容习仲勋开口,首先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违反了纪律,剩下的那些黄瓜,他已经让警卫员送给伤病员了,但他还是希望习仲勋能召开一个会议,他要当着大家的面认真地作一次检讨。

习仲勋被彭德怀的精神感动了,他采纳了彭德怀的意见,专门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彭德怀在会上坦诚地说:“这些日子,部队过沙漠确实很艰苦,累热不说,主要是缺水,有的部队甚至渴死了人,可是在这种时候,我彭德怀居然吃上了黄瓜。

在这里,我首先向大家作一个深刻的自我检讨,我彭德怀犯了严重的官僚主义错误!”彭德怀说到这,摘下军帽,向众人深鞠一躬。习仲勋见状,插话道:“其实,这些黄瓜彭总并没有吃,全让他送给伤病员了。”

彭德怀打断习仲勋:“你们也许觉得,不就是一根黄瓜吗?我彭德怀堂堂一个兵团司令,吃了也就吃了,何必小题大做呢?但我要告诉你们,我今天就是要小题大做!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兵平等。

今天我这个兵团司令吃了一根黄瓜,明天你们这些纵队司令就会心安理得地跟我学,去吃一只鸡,再过几天,旅长、团长、营长、连长也会上行下效,官兵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

彭德怀说到这,又把脸转向习仲勋,严肃地说:“习政委,我本人的检讨今晚就会交给党支部,对其他相关人员的处分,由你这个支部书记作出决定。”

3、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当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时,在万众瞩目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上,却找不到彭德怀的身影,此刻,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正率领第一野战军的几十万官兵浩浩荡荡向新疆挺进。

他感慨地对同志们说,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但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不能居功自傲、贪图享受,不能摆谱做老爷。

新疆和平解放后,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乌鲁木齐)市。激动的人群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迎彭德怀一行。

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了什么,他的眉毛不由得拧起来,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不认识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

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4、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实现正规化,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实行军衔制,全军的评衔工作由彭德怀总负责。

这天,彭德怀下班回到家,看到在“哈军工”读书的侄子彭起超坐在客厅里。彭德怀走过去问:“你怎么回来了,现在学校并没有放假嘛!”彭起超气鼓鼓地站起来,“伯伯,我对你有意见!”彭德怀一怔:“你有什么意见,提吧。”

彭起超话中带气:“我们学院这次评军衔,我被生生地压低了一级,我知道,这是伯伯你的意见,你当国防部长,为什么不按政策办事呢?”彭德怀笑了:“别那么大的气,你坐下来说,什么叫政策。”

彭起超认真地说:“我是15岁在延安参的军,属于抗日干部,在解放战争中立过功,受过伤,上学之前就是副连长,按照文件上规定的条件,完全可以评上尉……可学院就给评了个中尉,那些跟我一块参军的战友,人家在别的单位评的都是上尉,你说,日后我要是跟人家站在一起,我不是比别人矮一头吗?”

彭德怀望着满腹怨气的侄儿:“你说得不错,你们陈院长在和我谈到‘哈军工’评衔时,他确实提到了你,说你的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按调干学员统一授中尉军衔,确实有点吃亏,他问我怎么办,是我提出要压低你的军衔的。”

彭起超腾地一下站起来:“伯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可是你的亲侄子!”彭德怀脸上呈现出一种严肃的神情:“正因为你是我的亲侄子,我才必须这样做。因为了解你的人,比如陈赓院长,知道你是凭本事当上上尉的;可不了解你的人,一定以为你是靠彭德怀的关系戴上这个牌牌的。

全军近百万干部要授军衔,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这里没有政策问题,只有个全局问题。”

第二天一早,彭起超为了赶火车,很早就出了家门,没有和伯伯告别。当火车就要启动的瞬间,他听到有人喊他,透过人群望去,原来是妹妹彭钢。彭钢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把一条围巾和一封信递给彭起超:“这围巾是伯伯让我带给你的,他说哈尔滨的冬天冷,他还亲自给你写了一封信。”

火车开了,彭起超坐在车上,打开那封信。上面是伯伯的亲笔:“起超,你既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风,那就任何时候都要清正、廉洁、诚实。

老实人有时会吃亏,但从长远看,老实人不吃亏。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人,你还会为肩上多一颗豆豆、少一颗豆豆烦恼吗?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从我这,得改改这个规矩,那就是近水楼台不得月。你也许一时想不通,但时间久了,你会明白伯伯的一番苦心,严是爱,松是害……”

5、一次,警卫员给彭总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

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

彭总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彭德怀所讲的道理,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说的是小问题也可能引起大灾祸。

然而,就是这些小问题,现在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不就是喝了一杯茶吗?不就是吃了一顿饭吗?不就是唱了一次歌吗?不就是洗了一次澡吗?不就是用了一次车吗?不就是公费旅游了一次吗?沾点公家的光,算啥大问题?

这种无所谓心理,也延伸到人情往来上。过年了,节庆了,免不了大家要互相走动。你到我这里来,我到他那里去,你给我带点东西,我给他带点东西,都是人之常情。而很多“蚁穴”,就是在这样的“沾光”和“往来”中滋生蔓延的。

一位省委领导同志说,现在不少腐败案件一经查实,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违法犯罪。要抓住节假日等关键时候,加强预防力度,形成廉政氛围,严防节日腐败。

这些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有哪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达到犯罪的?又有几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被抓住的?观其犯罪轨迹,许多人开始都是抵制贿赂的。

但往往是经不起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说服”,从一件件小事开始,让居心不良者打开了缺口,职位事业之堤、政治生命之堤、人生理想之堤,就一点一点垮了下来,最后全线崩溃,走向犯罪深渊。

能够发现和查处大案,当然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成果。但我们的目光,也应该关注那些“小事”和“小案”。

从小防起,从小抓起,从小管起,从小查起。近年来,中纪委制定了一系列将反腐败关口前移的制度,都是防止“蚁穴”之灾的好制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切实重视思想上的“蚁穴”,时刻警惕身边的“蚁穴”。



有一次,彭德怀得了重感冒,发高烧,喉咙疼得吃不下饭,朱德得知后,亲自带着医生前去看他。听医生说需要白糖清热下火,朱德马上把自己仅有的一小包白糖送给了彭德怀,彭德怀深为感动。

  平常的日子里,彭德怀每次外出回来,总要找人亲自过问朱德的饮食起居,吩咐朱德身边的工作人员好好照顾朱德。

  1940年春暖花开之时,朱德计划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途经洛阳时接到党中央命令回了延安。因走得匆忙,他的一切衣物用具以及一些纪念品等未来得及带上,还均在八路军前方总部。

  彭德怀为此特意派出了一支精悍的小部队,辗转绕道,把朱德的所需物品全部护送到延安。临行前,他还叮嘱说:“这些珍贵的纪念品是我军将士们在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途中要加倍小心保护。”并说:“朱总的一财一物,哪怕是一本书、一支笔、一枚放大镜,也不能丢失损坏!”紧接着,彭德怀又用电台与沿途地区的军政领导进行了联系,让各部队协助接送。直到朱德从延安发来电报,说物品全部收到,彭德怀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五、一张只有影子的合影照片

在彭德怀的8个侄儿女中,对彭德怀尽义务最多的要算他二第的女儿彭梅魁了,彭梅魁至今还保存着一张令人心酸的照片。那是梅魁的三个孩子和外公彭德怀唯一的一张合影。然而不知情的人怎么也找不到彭德怀的影子。怎么回事?

一天,梅魁带着三个孩子去看伯伯。那天天气很好,孩子们想拍照。照像前,彭德怀站在台级前,摆弄了这个,又去摆弄那个,好不容易把孩子们都安排坐好,自己却悄悄地走开了,可他又舍不得离开孩子,于是就躲在纱门后,看着孩子们合照,留下来的那张照片上,彭总只留下一个黑乎乎的人影。只有细细地辨认,才能看到他那宽厚的肩膀,魁伟的身躯,背后面立的神态。事后,梅魁问伯伯为什么要躲开?彭德怀充满深情地说:“现在我的名誉不好,几次告诉你们不要来看我,而你们却偏偏要来。这些孩子还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不要因为我给他们留下什么牵连,影响他们。”

想到伯伯对孩子们爱护,彭梅魁记忆犹新,天热的时候,每当他知道孩子们那天要去后,就用水盆装满水,放在日光下晒着,等孩子们到了,就把他们抱进晒温的水中洗澡。有时公休日,孩子们偶尔不去,他等啊等啊,直到最后一班车过去了,他才怏怏回去,盼着下一个周末的来到。看着那张照片,回想伯伯的深情,梅魁说:“虽然伯伯留在照片上的是隐隐约约的身影,但是伯伯对孩子们的厚爱和希望,却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底。”

给彭德怀照相的故事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时为战地记者的张友林走进会议室,想给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拍摄一个镜头。当举起相机对准他时,不料遭到彭老总的拒绝:“我彭德怀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个人,你省下胶卷给志愿军战士照嘛!”张友林受到批评,委屈地走出会场。

会议中间休息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走过来安慰他,接过相机说:“你别难过,我来帮你照。”彭老总见副司令员给他照相,虽然不好拒绝,但表情很严肃,总是绷着脸,最后也没照成。后来,张友林了解到,不少老摄影记者在给彭老总照相的时候都吃过“闭门羹”。

事隔不久,在志愿军政治部召开的一次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彭德怀同志是志愿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渴望看到他在战场上的形象,中央宣传部门和中央一些报刊也叫我们提供材料和照片。”志愿军副政委甘泗淇将军向彭老总转达了这一意见,彭老总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一天,彭德怀兴致勃勃地来到上甘岭阵地前沿视察,张友林闻讯后立即赶到阵地,见彭老总和战士们谈笑风生,表情轻松,他连忙取出相机准备拍照。彭老总一眼认出了自己批评过的张友林,笑着说:“哦,又是你这个小记者,今天你随便吧!”张友林抓住时机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

当医护人员将同意手术的彭德怀抬上手术车时,他突然对旁边的专案组人员大声喊:“手术前我要见毛主席,我有事要见毛主席,我今天就要见毛主席,把我对问题的看法说清楚!” 彭德怀犟着从车上爬下来,就去穿病床前的鞋子,接着就朝门外走——专案组自然不让他随便走动。彭德怀不屈地大声喊:“背了一身的黑锅,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到死也不甘心,我到死也不甘心呀!”   当医生的侄女彭梅魁说:“伯伯,手术是最好的办法了……你能去见毛主席吗?你现在就得和医生配合,争取多活些年头,一点坏处也没有……你冷静点,什么事情不是一下子解决的,你的病不能拖了,早做手术有好处!”   彭德怀沉默了,过了一会,他看着彭梅魁,说:“那我就做手术吧。”   手术做完后,彭德怀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凄惨地叫了一声:“我成了一个废人!”   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彭德怀元帅,病故在301医院14号病室的五号病床上,时年76岁。   “历史是最无情的。历史会审判他们,也会对我做出公正的评价。”这是彭德怀最后的呼声和愿望。两年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惜的是,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彭德怀离世之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一个同志;彭德怀遗体上的白布单上写着“王川”。   1974年12月17日,彭德怀的遗体从301医院被秘密送往火葬场火化。为了掩盖事实,这份火化的申请单上写的是:“申请人:王奎,住址:301,与死亡人关系:父子,死亡人姓名:王川,男,76岁,印号○○一二六九○。”   这些自称为“革命者”的人,对于彭德怀是惧怕的,他所有的遗物都被焚烧了,就连他在狱中、病榻上读过、批注过的62本书,其中包括《反杜林论》,都被付之一炬。

彭德怀的故事~

开国将帅彭德怀的故事


给彭德怀照相的故事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时为战地记者的张友林走进会议室,想给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拍摄一个镜头。当举起相机对准他时,不料遭到彭老总的拒绝:“我彭德怀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个人,你省下胶卷给志愿军战士照嘛!”张友林受到批评,委屈地走出会场。


会议中间休息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走过来安慰他,接过相机说:“你别难过,我来帮你照。”彭老总见副司令员给他照相,虽然不好拒绝,但表情很严肃,总是绷着脸,最后也没照成。后来,张友林了解到,不少老摄影记者在给彭老总照相的时候都吃过“闭门羹”。


事隔不久,在志愿军政治部召开的一次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彭德怀同志是志愿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渴望看到他在战场上的形象,中央宣传部门和中央一些报刊也叫我们提供材料和照片。”志愿军副政委甘泗淇将军向彭老总转达了这一意见,彭老总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一天,彭德怀兴致勃勃地来到上甘岭阵地前沿视察,张友林闻讯后立即赶到阵地,见彭老总和战士们谈笑风生,表情轻松,他连忙取出相机准备拍照。彭老总一眼认出了自己批评过的张友林,笑着说:“哦,又是你这个小记者,今天你随便吧!”张友林抓住时机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


我与张友林共事多年,他提供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底片,现被收藏在军事博物馆内。

彭德怀(1898~1974)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幼年读过两年书,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十五岁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lO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著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入党的故事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彭德华,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村。他幼年时读过两年书,但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15岁那年由于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1916年入湘军当兵。由于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黑暗统治,彭德怀逐渐萌发富国强兵思想。1920年冬天,他随湘军第二师第六团驻防在南县复兴港一带。当地农民受土豪劣绅的欺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更激起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于是,他利用代理连长的身份和团长袁植对他的好感,在士兵中秘密组织成立了一个“救贫会”,旨在反对列强,提倡平等,打倒土豪劣绅,救济贫苦农民。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彭德怀在战场上结识了来自南县九都山的共产党员段德昌。当时段德昌任师政治部秘书长,彭德怀任第一团一营营长。在段德昌启发教育下,彭德怀逐渐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并通过阅读段德昌送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大纲》、《新社会观》、《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著作,明白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一次,他俩在关帝庙铺草就宿。段德昌告诉彭德怀,一个真正革命者,不应当仅停留在“耕者有其田”上,而应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此次促膝夜谈,使彭德怀犹如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曙光。他当下向段德昌提出了入党要求,并希望派人来他管辖的部队建立党组织。但由于当时国共合作比较顺利,上级党组织决定暂不在彭德怀所在部队建立党组织,于是彭德怀的入党愿望也就落了空。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一个化名为张匡的共产党员以其表弟的身份找到彭德怀,代表湘北的共产党组织对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出色的政治表现表示赞许。于是,当部队进入湖北孝感时,彭德怀再次向段德昌提出了入党要求。经过南县特委的认真考察,认为彭德怀坚信马列,立场坚定,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支持革命支持党,完全具备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条件,于是经段德昌介绍、南县特委通过、省委批准,接受彭德怀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8年4月,彭德怀在南洲城团部举行“入学仪式”(即入党仪式)。团部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标语,张匡代表南县特委出席,坐在彭德怀对面,团书记官邓萍和张荣生坐在桌子两端。在张匡宣读了入党誓词后,彭德怀庄严宣誓:愿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就这样,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彭德怀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彭德怀和团里的另两名党员组成了一个党支部,由彭德怀担任党的支部书记。

此后,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彭德怀经常回忆起段德昌在南县介绍他入党时说过的话:在军队建立一个党的基点不容易,要以一营为基础,逐步发展到全团,以至全师,在条件成熟时是要起重大作用的。事实证明,党组织在后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看到彭德怀的一个小故事。一次,警卫员给彭总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看,发现茶叶不对,就问警卫员:“这茶叶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是管理科送来的。”彭德怀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警卫员:“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嘛!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警卫员笑着解释:“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彭总一听,更加生气:“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最后,彭德怀拿了一斤茶叶的钱,让警卫员给管理科送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这是发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肃然起敬。彭德怀所讲的道理,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说的是小问题也可能引起大灾祸。

然而,就是这些小问题,现在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不就是喝了一杯茶吗?不就是吃了一顿饭吗?不就是唱了一次歌吗?不就是洗了一次澡吗?不就是用了一次车吗?不就是公费旅游了一次吗?沾点公家的光,算啥大问题?

这种无所谓心理,也延伸到人情往来上。过年了,节庆了,免不了大家要互相走动。你到我这里来,我到他那里去,你给我带点东西,我给他带点东西,都是人之常情。而很多“蚁穴”,就是在这样的“沾光”和“往来”中滋生蔓延的。

一位省委领导同志说,现在不少腐败案件一经查实,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违法犯罪。要抓住节假日等关键时候,加强预防力度,形成廉政氛围,严防节日腐败。

这些年来,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有哪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达到犯罪的?又有几个是第一次受贿就被抓住的?观其犯罪轨迹,许多人开始都是抵制贿赂的。但往往是经不起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说服”,从一件件小事开始,让居心不良者打开了缺口,职位事业之堤、政治生命之堤、人生理想之堤,就一点一点垮了下来,最后全线崩溃,走向犯罪深渊。

能够发现和查处大案,当然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成果。但我们的目光,也应该关注那些“小事”和“小案”。从小防起,从小抓起,从小管起,从小查起。近年来,中纪委制定了一系列将反腐败关口前移的制度,都是防止“蚁穴”之灾的好制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切实重视思想上的“蚁穴”,时刻警惕身边的“蚁穴”。


横刀立马 彭德怀的故事


身为志愿军统帅,彭德怀乘坐吉普车,先志愿军一小时跨过了鸭绿江。

彭德怀在旧军阀队伍中参加了十年混战,深感打来打去毫无意义。率部起义当红军后,他认定是为人民而战,从此总是身先士卒。1930年,红军占领岳州时缴获了几门野炮,战士都不会用。美英日军舰沿长江开来向城内打炮,彭德怀怒火填胸,不顾周围人拦阻,和另一名同志共同推出一门炮到江边,亲自瞄准装弹,连发数十弹,打得外国军舰冒烟逃窜。

在中国军队以志愿军名义正式跨过鸭绿江之前一个小时,即1950年10月19日傍晚,彭德怀率三人乘一辆吉普车,并仅由一辆电台车跟随,最先进入战火纷飞的朝鲜。身为志愿军统帅冒如此风险,除想协调中朝两军行动,主要为的是亲自了解战场情况。

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彭德怀一直坚持指挥靠前。志愿军司令部在大榆洞时遭轰炸,毛岸英等不幸遇难。后来到下甘岭、空寺洞等地又几次遇险。彭德怀的行军床都被敌机扫射打烂,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敌坦克已接近志愿军司令部,他却始终不离前线。

事实证明,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战争中,人的勇敢仍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军方总结二战后进行的三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认为海湾战争恰恰是交战双方技术装备相差最小的一仗。看看海湾一边倒的战场,再回想朝鲜战场,任何有识者都会对中国军人及统帅表示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