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礼记·乐记》全文的完整白话文翻译 《礼记 月令》的全文白话文翻译?

作者&投稿:当涂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

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②比:随着、顺着。《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下顺从也。”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④由:因缘、缘故。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③;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①声成文:《正义》解释说:“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文”释为“文彩”,义仍不明。文就是文章的文,声能成文是由于声的清浊变化有规律,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声了,就如同文章不再是单个的字母一样。②正:《乐记》作政。正同政。以下同。③乖:背戾,不和谐。《说文》:“乖,戾也”。

译文: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①。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②。唯君子为能知乐③。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⑤。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⑥,非极味也。清庙之瑟⑦,朱弦而疏越⑧,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⑨,尚玄酒而俎腥鱼⑩,大羹不和(11),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2)。

①伦理: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准则。又称伦常、人伦、纲常等。②众庶:此处指普通百姓,或谓之民。众庶犹言众民。按《说文》及《尔雅》等,庶的本意为众,不可作民字解。六经中有庶人、庶民、民、百姓等语,用法是有区别的:庶人与民的区别是在官为庶人,在野为民。百姓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士甚至大夫,只有把众庶中的庶字当作是庶民二字的省称时,众庶才能释为众民。③君子: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乐记》孔颖达解释为“大德圣人”, 即有大道德的圣人。六经中君子一词的含意很混乱,有时泛指统治阶级,不包括在下位的普通民众;有时又与地位无关,循礼行事,仆隶可称君子,如《礼记·檀弓》记载的“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把执烛童子(幼仆)称为君子等。具体含意当视文义而定。《乐书》这句话中的君子是指有知识深明乐理的人。④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备:完备。⑤几:近。《尔雅·释诂》:“几,近也。”如《礼记·聘义》说:“日几中而后礼成”。⑥食(sì,寺)飨(xiǎng,享):食通饲,飨通享。《正义》说:“食飨谓宗庙祭也”。误。宗庙之祭有大祭、小祭,小祭只飨神,无食义。大祭祀祭毕还要把飨神之物(牲肉酒醴之类)飨宾客,合称为飨祭。单言后者则称大飨,才有食义。而“食飨之礼”中的食飨二字含意广泛得多,凡以酒食待客均称为食飨,规模小的为食,大的为飨。包括丧祭中的飨食以及其他吉礼中的飨客如乡饮酒、射、加冠、婚、朝聘等礼中以酒食飨客的部分,都称为食飨之礼。⑦《集解》引王肃语说:“于清庙中所鼓(按:同奏)之瑟”。清庙,周天子祭祀七庙之一。《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这是一种说法。另《乐记》郑玄注说:“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孔颖达疏也说:“清庙之瑟,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以前说为长。⑧《乐记》郑玄注说:“朱弦,练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按:练就是捣练,丝经捣练,除去丝胶,生丝变为熟丝,柔韧性更强,同时,固有频率变小(音低而浊)。所以朱弦就是红色熟丝的意思。画疏二字不可解,孔颖达疏说是指疏通。瑟底加孔,疏通瑟底气流使与弦共振,声音变得迟缓,与义可通,然而画疏何以能释为疏通,终不可解。因此,不必理会郑注,可直接以孔疏解释:疏越为疏通气流之孔,或释为通气孔。⑨大飨:《乐记》郑玄释为祫祭先王,误。比如五年一次的禘祭,与祫祭同称殷(盛的意思)祭,也是大飨。又《正义》说:“大享(按同飨)即食飨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这也是错误的。食享不极味,大享尚玄酒,这是二码事,不可混淆。若食享就是大享,二句话完全合在一起说,不必要分为两层了。大飨指郊天与宗庙之祭等大祭祀中的飨食宾客,其中有玄酒之设,而一般食飨是重礼不极味,但不一定设玄酒,所以于食享只言其不极味,于大飨才说尚玄酒。⑩俎:盛肉食的木盘(切肉木板亦谓之俎,此文指盛肉具)。腥:肉未熟为腥。如《论语·乡党》说:“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全句的意思是:大飨中要有盛生鱼的俎。(11)大羹:肉汁羹。参见《礼书》注。不和:不调合五味。(12)好恶:喜好与厌恶。人道:《正义》释为人之正道,《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译文: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①,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②,礼胜则离③。合情饰貌者④,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⑤,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⑥;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⑦,义以正之⑧,如此则民治行矣⑨。

①以下四段为《乐论》章,论礼乐同异。《正义》解释头两句的意思说:“夫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父子殊别,是为异也”。②流:流移不定,这里是庄重的反意词。全句的意思是:乐胜则和合太过,使各阶层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了。③离:《集解》释为“离析而不亲”。④合情:和合人情。饰貌:整饰(饬)行为、外貌,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⑤《正义》解释说:“文谓声成文也。若作乐文采谐同,则上下并和,是乐和民声也。”乐文释为乐的文采,同释为谐同,误。乐文与上句礼义对言:礼义指礼的精义,乐文指乐的外部形式。“礼义立”、“乐文同”是指统一礼乐制度的意思。同释为相同。乐不相同,则人情不通,上下不和。⑥不肖:《正义》释为愚,不妥。肖,似也。不肖谓不似。贤不肖谓贤与不肖贤,即贤与不贤。所以不肖即不贤。如《礼记·中庸》说:“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颖达疏说:“变知(智)称贤,变愚称不肖,是贤胜于知(智),不肖胜于愚也”。⑦仁:儒学倡导的优秀品质之一,含意很庞杂,故孔子论仁,常因人因事而异,包括了智、勇、恕、忠、孝、恭、信、宽等各种内容,但最主要的是爱,《说文》说:“仁,亲也”。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墨子·经上》说:“仁,体爱也。”《国语·周语》说:“博爱于人为仁”。孔子也说:“仁者爱人”等。⑧义:《说文》中徐铉说,义“与善同意”。《墨子·经上》说:“义,利也”。孙诒让引《孝经》唐明皇注说:“利物为义”。⑨民治:就是天下之治,民治行矣;意译就是:达到(实现)天下大治了。

译文: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礼乐刑政四者都能发达而不相孛乱,帝王之术也就完备了。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人们好恶分明,贤与不贤自然区分开来;用刑罚禁止强暴,以爵赏推举贤能,就会政事均平。以仁心爱人,以义心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⑩。大乐必易(11),大礼必简(12)。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13),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14),诸侯宾服(15),兵革不试(16),五刑不用(17),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18)。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11)易:简易。指乐器简单,曲调变化少。(12)简:通俭。《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大礼保留着原始的质朴性,所以礼尚俭。(13)揖让治天下:言其无所事事而天下得到治理。君主不施刑罚、威仪,无所为而天下治。终日但作揖、礼让而己。(14)暴民:强暴之民,即富于反抗精神的老百性。不作:不能发作,无以施其强暴。(15)宾服:《乐记》郑玄释“宾”为“协”,《说文》解释:“协,众之同和也”。《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是其典型用法,宾服释为协和而且服从,《尔雅·释诂》:“宾,服也。”宾、服都是服从的意思。(16)兵革:兵指兵器,戈矛之属;革为甲胄之属。兵革泛指军用器械或兵事。试:《乐记》郑玄注说:“试,用也。”(17)五刑:墨、劓、宫、刖、杀。按照《周礼·秋官·司刑》的解释:墨刑就是黥面,“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刑是“截其鼻也;”“宫者,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刖刑就是“断足也”;杀就是死刑。又《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是墨、劓、剕(feì,去声,非)、宫、大辟。剕就是刖,大辟即杀刑。郑玄说周朝时,刖刑改为膑(bi,去膝盖骨),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知战国仍是这种刑法。由于《吕刑》中说五刑三千,包括了刑法的所有条目,所以《乐书》中五刑是泛指所有刑法。(18)乐达:乐读如月,达谓发达,完美、隆盛貌。前段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以上数款为乐达的表现。

译文:乐是自人心中产生的,礼则是自外加于人的。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因而大乐的曲调、器具必甚简易,大礼必甚俭朴。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所谓揖让而治天下,就是指的以礼乐治天下。强暴之民不起而作乱,诸候对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罚不用,百姓无有忧患,天子没有怨怒,这样就是乐事发达了。调合父子之间的亲情,申明长幼之间的次序,使四海之内互相敬爱。天子做到这些,算是礼事发达了。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15),礼以地制(16)。

(15)《乐记》孔颖达的解释是:“乐由天作者,乐生于阳,是法天而作也。”乐生于阳的意思就是乐属阳;法天而作就是按照天的形象缔造乐。天以和气化物,乐也是以律吕的调和产生的。如此“乐由天生”中的“由”字释为依据、按照,硬译为乐是按照天的榜样构造而成的。(16)《乐记》中孔颖达解释说:“礼以地制者,礼主于阴,是法地而制”。也是把礼乐与阴阳学说相附会,认为乐属阳,礼属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乐法(象)天,礼法(象)地。法地就以地为法,为榜样,如地有山川丘陵,礼也仿照这种情况,把人分成尊卑贵贱,高低不同的若干等级。所以“礼以地制”中的“以”也释为按照、依照,与“乐由天作”中的“由”字同义。

译文: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产生的。和谐,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长;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区别。乐是按照天作成,礼是仿照地所制。

仁近于乐(11),义近于礼(12)。乐者敦和(13),率神而从天(14);礼者辨宜(15),居鬼而从地(16)。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17)。

(11)正义》解释说:“春夏生长万物,故为仁爱。乐主淘和万性,故仁近于乐也”。(12)正义》解释说:“秋则杀敛,冬则蛰藏,并是义主断割。礼为节限,故义近于礼也。(13)敦和:敦厚和同。(14)率:遵循、顺服。有敬义。(15)辨宜:分辨其宜贵宜贱。“辩”,《乐记》作“别”,通。(16)居鬼:《乐记》郑玄注说:“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也。鬼神,谓先圣先贤也”。(17)官:《乐记》郑玄注说:“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译文:乐能陶化万物,与仁相近,礼主决断,所以义与礼相近。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

五帝三王乐:古人对五帝三王说法不一:其一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为三王;其二认为,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参见《史记·五帝本纪》序《正义》)。此外儒者还由《礼记·月令》把太昊(伏牺)、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称为五帝(五方帝,各主一方),夏禹、商汤、周文为三王(《孟子·告子下》)等。又有把周文、武二王合为一王者。由以上诸说,五帝三王之乐应指自伏牺氏以来至周初的古乐。《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伏牺氏乐不详,朱襄氏(神农别号)时作五弦琴,葛天氏歌八阙,阴康氏作舞,黄帝作《咸池》,颛顼作《承云》,帝喾作唐歌,尧乐《大章》,舜作《九招》、《六列》、《六英》,禹作《夏龠(yuè,跃)》(一说乐名《大夏》,以龠伴奏)、《九成》,汤作《大护》,周武王作《大武》。《列子·周穆王》篇晋·张湛注文说:“《乘云》,黄帝乐;《六莹》,帝喾乐;《九韶》,舜乐;《晨露》,汤乐。”《汉书·礼乐志》说:“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说,黄帝乐名《云门》、《大卷》,尧乐名《咸池》,舜乐名《大》,禹乐名《大夏》,汤乐名《大濩》,周武王乐名《大武》(以上乐名中“招”、“韶”、“”三字通,“护”、“濩”二字通)。同书贾公彦疏引《孝经纬》说:“伏牺之乐曰《立基》,神农之乐曰《夏谋》”;又引《乐纬》说:颛顼乐名《五茎》,帝喾之乐名《六英》;引皇甫谧语说:“少昊之乐曰《九渊》。”这些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古乐有的一乐多名,如贾公彦考证《大卷》就是《大章》等,再者古乐失传,学者各承师说,难免以讹传讹(《周礼》虽载有六代乐名,战国时已有许多失传,故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此时惟存《韶》、《武》两乐而已。

求《礼记·乐记》的【原文】、【注释】、【译文】谢谢!~

世间音乐坛场的模拟映射、感应建立

-- 《礼记 乐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1.焦、秋杀(过早收束截止,不有余畅)的声音容易感生哀心;
2.啴喘换气、又舒缓的音乐容易感生和乐的心情;
3.发宣散扬、不收敛于单音的音乐感生喜悦(像春天。区别:乐缓、喜散);
4.粗(声谱不均匀分布、力量集中在几段进行突破)、稍短有力的音乐容易感生愤怒;
5.正直、谱段和声与韵的边界相对分明的音乐容易感生认真的敬心;
6.和柔的音乐感生慈爱心。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1.志意节奏过于微细、噍杀的音乐 听唱时间长了 民风容易沉于细节、有忧患意识,当然两面不二的也容易忧愁、看不到大局主旋律、不乐观(一切都在于度的适宜把握);
2.需要大口喘息换气、唱出缓慢、声谱韵谐、节奏简单而变换曲折稍多的音乐,听唱时间长了 民风容易康乐;
3.粗厉、主音调响度突然大幅而起、连同枝末小音发奋带起,主细大小全面喷出的音乐,听唱时间长了,民风会变得刚毅致果、不受阻挠(不二的,也难劝);
4.分明正直、有力而和(别于厉)、庄重、声音实成(不竭、不虚)的音乐,听唱时间长了,民族群落性格容易肃敬;
5.声场宽裕、不露骨单调、有很多谐配音韵来顺成开腔主声的音乐,听习常了,民风容易慈爱和睦、互相成全;
6.节律多不一致、声的音跨越流过节拍、孤辟突兀不和主音韵旋律、向特定与主调不一致的几段发散、往来速疾、前韵未成未歇 后声杂踏迭滥的音乐,听习久了,民风淫(流荡没有节度)乱(破坏伦理纹路)。

...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节奏促数、不容舒展)则思欲(声色场所的快节奏),感条畅(爽,过把瘾)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郑音好滥(泛滥叠加)淫志,宋音燕女(沉溺女柔、主声无力不振)溺志,卫音趋数(节奏短促、频繁)烦志,齐音敖辟(前后音不相承接、孤僻突兀)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钟声铿武,适合纠偏懦弱性格;磬声清辨单一;
春琴秋筝,古琴(艺成而下,行、德、性成而上。不必弹奏,关键在于欣赏水平。因此仅性格教育来讲,练钢琴未必比合唱团更容易上手)多用于儿童立志;
鼓声进军,重低音听久了,总有气血鼓动、跃跃欲试(虽然不知道要试什么)的感觉。

...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

1.不二两面,过犹不及。性格直率而慈爱的人,为了不过于慈爱导致伤害,适合唱《诗经》的《商》(谱丢了,只剩歌词了);习听久了,临事能不溺慈爱、每每见机决断;
2.性格温良而且能决断的,适合唱《齐风》;习听久了,能见利义让;
3.性格宽和安静,柔和但端正的,适合唱《颂》;
4.心地广大而安静,疏达(不着细脉),并且如四季有常信、可依赖(别于孔子批评的言必信、行必果的铿铿然掷地有声的小人小信行径)的性格,适合吟颂《大雅》;
5.内心恭敬俭朴而喜欢道理礼仪的,适合吟颂《小雅》;
6.正直而安静,分明廉直而谦虚的性格,适合吟颂《风》

  孟春正月:太阳在星宿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时的日名是甲乙,此时的主宰是大皞,此时的神明是句芒,此时的动物是有鳞类。此时的声音是角音,音律正当太蔟。此时的数目是八。此时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的祭祀对象是门户,祭品以脾脏为先。
  这个时节,东风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鱼上游到冰面下,水獭驱鱼举行鱼祭,鸿雁从南方飞回来。
  春天,天子居住在明堂东边名为“青阳”的部分,正月则住在青阳的左个。为顺应时气,乘的是系有鸾铃的车,驾的是苍龙之马。打起青色旗号,穿着青色衣服,佩着青色玉佩。食物以麦和羊为主,用的器皿都要粗疏而容易透气的。
  这一个月定立春的节气。在立春之前三日,太史拜见天子,报告说:“某日立春,为木德当令。”于是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那一天,亲自带领三卿、诸侯、大夫往东郊举行迎春之礼。礼完毕回来,乃在朝中赏赐公卿、诸侯、大夫。同时命三公发布恩德命令:褒扬好人好事,周济贫乏困穷,普及于全民;实行褒扬赏赐,要事事做得恰当。乃命太史之官,依据探测天文的方法与技术,从事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工作,务使其运行的位置度数以及轨道没一点差错,务使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这个月,天子要在第一个辛日进行祭祀上帝,祈求丰收。然后选择第一个亥日,天子要亲自载着耒耜农具,放在车右和御者之间,再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耕耘藉田。天子推耜三下,三公推耜五下,卿、诸侯推耜九下。回来时,天子要在大寝殿举行宴会,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参加,宴会命名为“劳酒”。
  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混合,草木便亦开始抽芽。天子乃发布农事的命令,派遣农官住在东郊,把冬天荒废下来的耕地疆界全都修理起来,把小沟及小径重新查明,修理端正。好好地斟酌地形,如高地应种植适宜于高地的作物,低地应种植适宜于低地的作物,还要把各类农作物的培植方法,教给一般农民。农民一定亲自学习掌握。等到田地皆已清理整齐完毕,则预定平均的直线,使农民照这个标准种植而不至于混乱。
  这个月里,命令乐正进入国学教授舞蹈,要修订祭祀的典则。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的牺牲祭品不要用雌的。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毁坏鸟巢,不要杀死幼兽、胎兽、刚出生的动物、初飞的小鸟,不要捕杀小兽,不要掏取鸟卵。不要聚集大众,不要建置城郭。要掩埋枯骨腐肉。
  在这个月里,不可以举兵征伐,举兵必遭天殃。不可以发动战争,不可以从我方发起战争。不要改变天道,不要断绝地理,不要混乱人伦纲纪。
  若在正月里发布夏天的命令,将有风雨不按时到来,草木早落,国时有惊恐之祸事出现。若发布了秋天的命令,则有大瘟疫、旋风暴雨、藜莠丛生等祸事出现。如果发布了冬天的命令,就有洪水泛滥、霜雪大至、头番的种子无法播下的祸事出现。
  仲春二月。太阳在奎星宿的位置上,黄昏时弧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建星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时的日名是甲乙。此时的主宰是大皞,此时的神明是句芒。此时的动物是鳞类。此时的音声是角音,音律正当夹钟,此时的数目是八。此时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的祭祀对象是门户,祭品以脾脏为先。
  这是雨水的节气,桃李始着花,黄鹂啭声,鹰鸟变为布谷鸟。
  天子居于青阳之大庙,出则乘鸾车,驾苍马,载青旂;着青衣,佩苍玉。食麦和羊。用粗疏通达的器皿。
  这月,生物刚刚开始萌芽。对于人,亦特别要保养幼小者,抚恤遗族子弟。选择第一个甲日,命人民举造福祭。使司法之官减少拘捕的囚徒,除去其脚镣手铐,也不可拷问,并停止诉讼。
  这个月,燕子飞来了。在燕子飞来的日子,要用牛羊豕三牲太牢礼拜尊贵的禖神,天子要亲自前往。后妃也要率领九嫔同去参加。要对怀孕的嫔妃行礼,在禖神的面前给她戴上弓衣,交给她弓矢。
  这个月,白天同黑夜的时刻逐渐相等,可听到打雷、闪电。蛰虫都蠕动,开始从土洞里爬出。在没有发雷之前三日,先摇动着木舌的铃,警告天下万民说:“将要打雷了,大家的举止必须检点,不然,将会生下残缺不全的小孩,而且父母亦将遭灾。”在那日夜平分的日子,可校正日用的各种度、量、衡。
  这个月,耕作的人要稍加休息,于是就要修理门扇、窗户,寝室、庙堂都要整理完备。不要大兴土木,以免妨碍农事。
  这一个月,不可用干河川、湖泊之水,不可用渔网在陂池中捞鱼,也不可用火来焚烧山林。天子先在寝庙举行荐礼,用小羊和新发的冰为献。在第一个丁日,命乐正练习舞蹈,举行祭祀先师的释菜之礼;那日,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一同到国学里参观。第二个丁日,又命乐正往国学里练习乐舞。
  这个月,祭祀不用牺牲,改用圭璧与皮币来替代。
  仲春而行秋令,则国内将有大水灾,寒气突然来了,而且有敌人侵犯边境。仲春而行冬令,则阳气抵不住阴气,麦子不会结穗,引起饥荒,乃至人民互相掠夺。行夏令,则火气太大,国内快要干旱,热浪早来,植物发生病虫害。
  季春三月,太阳在西方的第三个星宿,天将黑时,七星在南方天中,天快亮时,牵牛星在南方天中。其日为春,属于天干之甲乙。主宰是大皞,神名句芒。动物以“鳞”当令。音是清浊中和的角音,十二律与姑洗相应(即气候与姑洗辰律相谐通)。数木(三)加土(五)为八。口味为酸,嗅味为膻。祭祀以户为对象,祭品以脾脏最珍贵。桐树开花,田野里的土老鼠变成鹌鹑。这时阴晴不定,可看见彩虹。池塘里开始生了浮萍。这个月,天子居住在明堂东部青阳的南室,乘的是有鸾铃的车子,驾的是青色的大马,车上插的是青色的绘有龙纹的旗,穿的是青色的衣服,冠饰和所佩的玉,都是青色的。食品是麦和羊。使用的器物,镂刻的花纹粗疏,而且是由直线组成的图案。
  这个月,天子要贡献黄色的礼服给先帝,命令掌管船只的官吏翻看船底,要五翻五正地检查,然后报告天子船具齐备,天子才开始乘船。要贡献鲔鱼在宗庙,为麦子祈求饱满。
  在这个月,生长正盛,阳气发泄,苞芽都已萌出,萌芽全都伸展,此时不可以有所收纳。天子要布德行惠,命令主管官吏打开仓廪,赐予贫穷,赈济断绝;打开府库,发放财货,周济天下。要勉励诸侯,聘用名士,礼遇有贤能的人。
  这个月,命令司空之官说:“雨季快要来临,地下水开始往地上涌。赶快巡视各地,看看原野的形势,必须修整的堤防马上赶修,淤塞的沟渠立即疏导,并开通道路,使路路相通,没有障碍。同时,捕捉鸟兽用的器具和有毒的药物,都不许带出城门。”
  这一个月,要命令看管田野山林的官吏禁止砍伐桑柘树木。在斑鸠振动翅膀,戴胜降落桑树的时候,就要准备养蚕的用具。后妃要斋戒,面向东亲自躬身采桑,要禁止妇女过分打扮,减少妇女的杂事,以专心采桑养蚕。到养蚕结束时,要分配蚕茧,根据缫丝的多少来确定成绩,以此来供给做郊庙祭祀的礼服,不要有所怠惰。
  这个月,命工人的领班,让百工检查材料库里的储藏,例如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杆、脂胶丹漆等,都要品质良好的。然后各种工匠从事制作,而监工的,每日发出号令提醒他们:“一切应按照制造程序,不得投机取巧,并且不可徒具美观讨人欢喜。”
  这个月末,择定吉日,举行联合大舞会。天子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参观。
  同时,在这个月,将许多好的种牛、种马都找来,把母牛、母马散放在牧场上,让其交配。生下了小牛、小马以及纯色的备作祭祀用的牛羊,全要记载其数量。于是全国举行傩祭,在各个城门砍碎牲体以驱除邪恶之气,以结束春之季节。
  在季春三月施行冬季的政令,就会寒气时常发作,草木萧条,国家有大的恐慌。施行夏季的政令,会使民众多有疾疫,到天时而不下雨,高地的农作物颗粒无收。施行秋季的政令,就会天气多有阴沉,淫雨提前到来,有兵革战事在各地并起。
  四月为孟夏:太阳在金牛座附近,黄昏翼宿的星出现于南天正中,清晨婺女星出现在南方正中。夏季属于丙丁火。炎帝为其主宰,其神叫祝融。夏季的动物为羽类。五音合于徵音,十二律应于中吕。其数是火之生数二,合土之生数五,为七。口味是苦的,嗅味是枯焦的。祭祀以灶为对象,祭品用肺为上。
  这个时节,蝼蝈鸣叫,蚯蚓出土,王瓜结果,苦菜开花。
  天子应时而居于明堂之南一部分,四月则居于明堂之左个;顺应夏火之色,车马旗帜和服饰皆用大红色;吃羽类的鸡和豆食。用的器皿高而粗糙。
  立夏定在这个月里。立夏前三天,太史拜见天子,报告某日立夏,从此交到五行的火运。天子便即斋戒。到了那天,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往南郊迎夏;礼毕归来,乃大行赏赐,便定此时进封诸侯以爵位土地。切实施行庆赐,大众无不欢喜。命乐师联合诸国学的学生练习礼乐。又命太尉之官,帮助特别优秀的人,引进贤德善良并选择魁梧高大的人,依其爵位授以俸禄,使人才爵禄,配合恰当。
  这个月,所有生物都在继续生长增高,不可有毁坏的行为;不要在此时举办大工程,征召群众,亦不要砍伐大树。这不但是顺应“继长增高”的天时,也防止妨害人民耕作。
  这个月中,天子开始穿夏装;要命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巡行田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劳勉励农众。不要有失时令;命令司徒巡行王畿,乡鄙,安排农众勤劳耕作,不要停息在国都。
  这个月,要经常驱赶家禽野兽,不使之伤害五谷结实,也不可举行较大规模的畋猎。农官献上新麦,天子乃配合以猪,先献于寝庙为尝新麦之礼。
  同时,要积储各种药物,预防疾疫。这时荠菜之类野生的植物都已老死,而为麦子成熟的季节。在司法方面,大凡应处以轻微体罚的或罪情不太严重的,以及短期拘留的犯人,这时判决后皆给予释放。
  饲蚕的工作既已结束,后妃们就举行献茧之礼。不管贵贱长幼之人,都依照其所用桑叶之多寡作为比例而抽取茧税,收纳茧子,以备缫成丝绸,以备祭天祭礼的礼服之用。
  这个月,天子在宗庙举行“饮酎”,用乐伴奏着行礼。
  孟夏之月施行秋季的政令,就会使淫雨频来,五谷不能生长,边境的民众都躲进城堡。施行冬季的政令,就会使草木提前枯萎,然后有大水发生,冲毁城郭。施行春季的政令,就会使蝗虫成灾,风暴袭来,草木不结果实。
  仲夏之月,太阳的位置在东井宿;傍晚亢星,清晓危星,现方天中。日属丙丁行。炎帝为其主宰,祝融为神官。虫为羽类。音属徵,律应十二律之蕤宾。其七为数。味主苦,嗅主焦。祀灶,祭品以肺为上。
  节气交到小暑,螳螂生长,百舌鸟开始鸣叫,但蛤蟆却不做声了。天子应时而居于明堂之左室,出则顺应夏火之色,车马、旗帜以及服饰都用大红色,食物以鸡和豆食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仲夏养幼小,顺时到了仲夏就养壮佼。

  这个月,命乐师修整各式的小鼓、大鼓,清理所有的弦乐器、管乐器,修整那些文舞、武舞的道具,调和许多吹的管乐并揩抹钟磬和柷敔等物。防备大雩祭于上帝时使用。于是命典礼的官替老百姓向那山川百源祷告,举行大雩之祭,用隆盛的音乐。同时又命各地方官民举行雩祭,祭祷于古昔有功德在民间的百官卿士,而祈求好的收成。这时农官献上刚熟的黍。
  这个月,天子乃配以小鸡,首先献于寝庙,并且进樱桃果实。命令人民不要刈割蓝草来染布。也不要烧灰来煮布,亦不要在这阳气最盛之月晒布;同时顺着阳气的发散,不要关闭门闾,也不要搜索关市。重囚给予缓刑,增加其食品。散在外面的母牛、母马此时已怀孕,得把公马系在另外的地方,并公布训练马匹的办法。
  这个月,到了夏至,是一年里最长的一天。阳气到达极点,阴气接着起来,恰成阴、阳互争的局面。阳气生物,阴气杀物,阴、阳互争的时候,亦是万物死、生之界。这时大人们必须斋戒,在家里亦不可裸露身体,安静而不可急躁;停止声色娱乐,不再讲究口味,节嗜欲而平心静气;百官也各静谋所事,毋动刑罚;来稳定阴、阳的分野。这时,鹿将脱角,而夏蝉开始鸣叫,半夏草生,扶桑花开得最为茂盛。
  这个月,不要在南方用火。可以住在高爽明亮的地方,可以向远处眺望,可以攀登山丘,可以住在台榭上。
  倘于仲夏之月行冬令,则天下雨雹,冻坏了田里的谷物,并且道路不通,盗贼横行;行春令,则五谷不能按时成熟,各种害虫发作,导致当地的饥荒。倘行秋令,则草木都跟着零落,果实早熟,人民为时疫所伤害。
  季夏六月,太阳的位置在柳宿;傍晚火星,黎明奎星,现于南方天中。日属丙丁行。炎帝是其主宰,祝融为神官。其代表虫为羽类,其代表音是徵,律应在林钟。以七为数。味主苦,嗅主焦。祀祭在灶,祭品以肺为先。
  天子应时而居于明堂的右室,出则顺应夏火之色,车马、旗帜以及服饰都用大红色,食物以鸡和豆食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命渔师打蛟捕鼍,登龟、捉鼋。命看管湖荡的人缴收可用的蒲草。这一个月,命令那监督山林之官征集各地经常应缴的刍秣,用以饲养祭祀的牺牲。并使人民各自努力采刈,来供应祭祀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只以及宗庙社稷之用,而为人民祈求福利之用。
  神农这一个月,命令主管女工的官吏负责彩绘染色,黼黻、文章,配合必须按照旧有的方法,不能有些许的差错。黑、黄、青、红无不品质优良,没有虚假。以供给做郊庙祭祀的礼服、旗帜,用来区别贵贱等级的不同。
  这一个月,是树木长得最茂盛的时候,就命虞人前往林区巡查,不许有盗采滥伐的事情发生。同时不可铲地挖沟,也不可会合诸侯或兴兵动众。因为地上有这些大规模的行动,会摇荡养生的气息。亦不可乱发悖时的命令,来妨害土神的工作。由于这时水潦方盛,土神正在水潦的协助下竭力培养万物,如果举大事而摇荡土气,妨害土神的工作,就要受到上天的责罚。
  这个月,泥土非常润湿,天气又很热,时刻下着大雨,如果先割掉野草,让其晒干,等到大雨来时,淹没那些野草,烈日晒、水潦,就像热汤一样,草根泡在那样的热汤里,使得斩草除根的工作甚为便利。因为这是属于土的月份,所以应对土壤施肥,并修整耕地。
  若在夏末施行春令,则谷实散落,境内多患风寒咳嗽,人民多迁徙流散。行秋令,则高地、低地经常遭水淹,庄稼不得成熟,还常有失女之灾。行冬令,则热天而时有风寒,鹰隼之鸟,早就开始搏杀,而边境也时常被敌寇侵掠。
  一年之中央属土行:其日亦居天干之中央为戊己。土色黄,因此以黄帝为主宰,其神叫后土。动物为倮虫。五音比于宫,律应十二律之黄钟。其数五。口味甘,嗅味香。祀则中霤,祭品以心脏为上。
  这时,天子居于明堂正中央之大室,乘大辂之车,驾黄色之马,载黄色之旗,穿的黄袍,佩的黄玉,吃的是谷子和牛肉,用的器皿要圆并且高大。

《礼记·乐记》
答: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乐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乐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荒唐透顶的;国家灭亡及濒于灭亡时的音乐充满悲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乐记结构
答:据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的记载,古代《乐记》原本共有23篇,但其中12篇已失传,如《奏乐篇》、《乐器篇》等,仅存的11篇被收录在《礼记》中。关于《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存在争议。《汉书·艺文志》提到,古时已有乐的存在,但在秦朝灭亡后,这些文献逐渐散失。汉初时,河间献王通过...

“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和词语解释
答: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此文出自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

礼记中<礼运>和<乐记>的注释?这两篇是谁作的啊?
答:2.乐记是公孙尼子所作.关于《乐记》的作者,高亨先生说:“《乐记》乃公孙尼子所作。《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礼记》……《乐记》取公孙尼子。’徐坚《初学记》引公孙尼子云:‘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马总《意林》引公孙尼子云:‘乐者,先王所以饰喜也。’语均在今《乐记》...

乐记的教育智慧内容简介
答:《乐记》作为《礼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位于第十九篇,它在《礼记》的49篇文章中占有独特地位。这部作品的篇幅颇为可观,全文大约5000余字,内容丰富且深入,由11个子篇构成,分别是:乐本篇:探讨音乐的根源和本质,揭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用。乐论篇:论述音乐的理论体系,包括其哲学和美学观点。

中国古典美食的思想性是怎样的
答: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13、”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14、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还是可以去吃。15、”此文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礼记乐记
答:乐记,历来有两种说法: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2.此书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

文言文中“进”字的解释和出处分别是什么?
答:白话译文:于是忌讳推荐孙子给威王。7、登 君子三揖而进。——春秋·左丘明《国语》白话译文:谦谦君子作揖三次才进门。8、推荐 贵则观其所进。——秦朝·吕不韦《吕氏春秋·论人》白话译文:当一个人处于显贵地位时,观察他推荐的是哪些人。9、促进,增强 礼减而进。——西汉·戴圣《礼记·乐记...

出自礼记的文言文
答:4. 谁能我帮我翻译一下这段古文,选自《礼记·中庸》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8. 求翻译,出自礼记,乐记 人生来沉静,这是人的先天禀性。而由外界事物的影响而生出不同的感受,这

古代汉语翻译
答: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