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姓氏家族的起源是什么? 杨氏家族的起源?

作者&投稿:叔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

  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

  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 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

  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⑴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武姓氏家族的起源是什么?~

  一、姓氏源流
  武(Wǔ)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 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三、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彠: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 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后,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 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所在今天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此外,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
  〖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
  〖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
  〖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武则天庙联。武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三十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则天庙的始建在唐天宝七年(747)之前,清朝初年,被改名为“水母庙”。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宋代以后至明清统治者对武则天谩骂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庙改掉以示贬责与除灭;其二,武则天与水有关。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所以改武则天庙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
  〖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寺祀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皇泽寺简介见下“立地顶天……”联联释)。上联“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武则天在位时,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故上联称“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下联“剑阁”之名,多见于史籍,成为蜀地的象征。“利州”,辖境即今广元。下联称女皇之美名流传蜀地,是蜀地的骄傲,利州更被其荣光所覆盖。联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武则天的非凡才能和政绩予以了肯定。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
  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人武训,山东堂邑人。排行第七,事母至孝,又称武七,“训”是清王朝嘉奖他兴办义学的赐名。他终身集资办教育,清廷授以“义学正”,赏穿黄马褂,他没有接受。1896年死于临清义学中。陶行之也赞扬他的办学精神。下联典指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唐代山西文水人。太宗时入宫为才女,高宗时为皇后。后临朝称制,改国号“大周”,称皇帝。有权略,善用人,名相辈出。年寿81岁,是武姓名人中的寿星之一。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
  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全联典指武则天,生于广元,后人为了纪念她,清代修皇泽寺,取“皇恩浩泽”之意。皇泽寺位于广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乌龙山,旧称乌奴寺,又名川主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后因武则天生于广元,又当了皇帝,把川主庙改名为皇泽寺,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一座依山取势,古朴典雅,气势巍然的古建筑寺院。寺内保存着从北魏时期至清代的丰富摩崖石刻造像、这些珍贵文物现仅存6个窟群,50个龛窟,大小佛像1203躯,大部分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则天殿石龛”、“迎辉楼石龛”、“大佛楼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龛”内。则天殿正中龛内,是“武后真容”石刻坐像,刻于唐代。龛旁左边壁上有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63年5月题的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大殿内还陈列一块1955年出土的五代后蜀王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的石碑,碑名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阴还刻有“则天坝白沙里”等字样。

  武姓来源
  一、是出自子姓。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其为武姓之始祖。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子司空,于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十八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此为河南武氏。
  二、是出自姬姓。据传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从一落娘胎手掌上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周平王便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以武为氏,是为河南武氏。
  三、是“出夏臣武罗”。夏代有诸侯国武罗国,后来国亡,武罗子孙以国为姓氏,后简姓武氏。
  四、是汉代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为“武强”而简为武氏。
  五、是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秦大臣白起因功曾被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便以封爵“武安”两字为氏,称武安氏。周顷王之孙姬满之后裔曾被封于武疆,而以地为氏,称武疆氏。据有关学者考证,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后陆续改姓了单字武氏。
  六、是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如唐朝有贺兰敏,本为贺兰氏,后改姓武,此为冒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藕、左玉玲、李楷固及契苾明之妻为武氏。
  -------------------------------------------------------
  武姓迁徙史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并迅速地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已经是一千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土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我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
  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这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是贵族、士人大量南迁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在西晋时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还有中书监荀勖的女婿武统、武陵内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大都迁徙到南方。
  由于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内。如后晋时,淮北农民起义首领武约,为反抗后晋的残暴统治,与南唐联系,率众欲渡淮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发展南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如武从谏,后唐时任幽州牙将,后晋时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为其子娶张氏女,并送回太原老家成亲。其子死后,周太祖郭威当时在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手下任职,遂把张氏娶为继室。郭威当皇帝时,张氏已死,被追封为贵妃。武汉球,泽州(今山西省晋城)人,唐末在泽潞节度使李嗣昭手下当兵,后唐时为禁军军校,逐渐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与文水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在这一时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见之于记载,如后汉时,魏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西)民武进之妻一胎生三子;许州行军司马韩伦残暴刻薄,重税盘剥百姓,被项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发,周世宗下诏免去其一切官爵。
  -------------------------------------------------------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14岁时。由于容貌美丽,被召入宫中,太宗封其为才人。才人是唐代的妃嫔等级之一,正五品。太宗见她天真烂漫,有迷人的风韵,遂赐号“武媚”。据载召武则天入宫时,其母杨氏悲痛欲绝,武则天则说:“见天子焉知非福,何必效儿女之态悲啼呢?”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自信与果敢的不凡气质。但是宫廷中妃嫔成群,唐太宗乃英明之主,非贪恋女色之辈,所以武则天入宫以后,难免要遭受深宫冷落之苦。她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的诗,在当时广泛流传,其中有“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等诗句。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年轻的武则天确实有很深的哀怨之情。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与后宫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统统被送入长安的感业寺为尼,数年后她被唐高宗接入宫中,从此她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
  武则天与唐高宗早在太宗生前就已暗中往来了。根据史书记载,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常入宫看望其父,见武则天年轻貌美,十分喜欢,而武则天又不甘深宫寂寞,遂产生了把自己托付给这位比自己小4岁的太子的想法。对于他们之间的这种暖昧关系,唐高宗并不隐讳,他在后来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诏书中,表露得非常清楚,并说他们这种关系已经保持了8年之久。武则天入感业寺后,高宗便找借口去看望她,见了面后,“武氏泣,上亦泣”。此事被高宗的皇后王氏知道了,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怂恿高宗接武则天回宫。王皇后之所以如此“大度”,是因为当时她正与萧淑妃争宠,想借武则天以分萧氏之宠,两人联合共同对付萧淑妃。大约在永徽二年(651年),已经 28岁的武则天第二次进宫。从此她大显身手,不断地向权力的最高峰攀登。
  武则天入宫后,被封为昭仪,这是唐代妃嫔的第二等,正二品。武则天入宫不久,王皇后和萧淑妃便失宠了。但是她必定还不是皇后,为了争当皇后,她残酷地掐死了新生不久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促使高宗下决心废去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废后立后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武则天要登上皇后宝座还有不小的阻力,主要是朝中以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坚决反对。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充分地展示了她的政治才干。她一面打击王皇后家族的势力,将其一一贬逐,另二面拉拢了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等一批朝臣,为她当皇后大造舆论,冲锋陷阵。另外,她还不放弃对这些元老重臣的争取,对反对最坚决的长孙无忌采取封官、赏赐,与皇帝一同登门拜访等办法,争取其支持。长孙无忌是唐高宗的舅父,顾命大臣,数十年的宰相,位高权重,他对此事的态度是武则天能否顺利当上皇后的关键。但是武则天的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她请其母杨氏出面,到长孙府上屡次祈请,也无济于事。经过几次斗争,在另一元老重臣李绩的支持下,唐高宗才决心废去了王皇后,于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初一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由于朝中有这批反对她的元老重臣的存在,尽管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但要控制朝政,掌握大权,还有很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扫除这些障碍。在此之前,褚遂良已经被贬逐,接着又贬逐了韩瑗、来济两位宰相,又精心策划了阴谋,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迫使高宗将长孙无忌流放到黔州(今四川省彭水)。长孙家族之人或杀或贬,无一幸免,不久长孙无忌也被逼自缢。与此同时,武则天把一批自己的拥戴者提拔到宰相和重要岗位上,形成了她与唐高宗共同执政的局面,宫中称为“二圣”。后来高宗患有风眩病,朝政遂多由武则天掌管,有一度他甚至想让武则天摄理国政,只因有人劝阻才作罢。唐高宗逝世时,遗命太子李显继位国大事难以决断时,可请天后(即武则天)决定。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死去,次年二月,当皇帝不足两个月的唐中宗就被其母武则天废黜了,理由是中宗想让自己的岳父韦玄贞当宰相,并给其乳母之子五品官。中宗被降为庐陵王,送到偏僻的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然后武则天让其幼子李旦即位,史称唐睿宗,但是这位皇帝连一天权也没有掌握过,就被自己的母亲幽闭于别殿,成了高级囚徒。武则天终于临朝称制了。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扩展资料: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
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
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达13%,占了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大约23%的杨姓人口。
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大约34%的杨姓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姓

中国姓氏起源那个朝代
答: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部分姓氏起源:1、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

姓氏起源和来历
答: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姓氏起源和来历,感兴趣的话就快来一起看看吧 姓氏起源和来历1 一、姓氏的由来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

我国姓氏的来历,大致分有几种
答: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

中国姓氏的由来
答: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论述古代姓式来源的六种类型
答: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姓氏最早起源于什么答案一年级?
答: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姓”。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

中国姓氏起源是什么啊
答: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

中国人的姓氏都是怎么来的
答: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答: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

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答: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关于图腾,目前学界有3种观点:图腾名称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称;图腾是群体的祖先,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