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王洛宾老先生在三毛死后给她写的那首歌---- <<等待>>是谁写的还有歌词内容 王洛宾给三毛写过一首歌,是什么歌呢?

作者&投稿:冯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他是“西北民谣之父”,生于北京,向往巴黎,长留大西北,他一生坎坷,曾两度入狱,十九年的监狱生活扼杀不了他音乐创作的灵魂,他的《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以及《青春舞曲》等歌曲不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唱响了海内外,至今也仍在被无数优秀歌唱家倾情演绎。王洛宾和大西北,如同三毛和撒哈拉,文学与音乐总是枝脉相连,就像水与风。

1990年4月,三毛在乌鲁木齐第一次遇见了王洛宾,当时王洛宾77岁,三毛47岁。两人礼貌地见面、握手、聊音乐和文学创作,王洛宾说三毛“像个大孩子,天真活泼”。

在王洛宾之子王海成整理出版的《王洛宾》一书中提起这段感情的时候,王海成说:“三毛确实是曾经热烈追求过我父亲,但我父亲一直都没有答应。”而三毛的大姐陈田心则认为:“三毛很单纯,她是心中有话就讲。对王洛宾,她写信和我们讲,从小唱王洛宾的歌,现在却认识了这个人。王洛宾的年纪很大,所以她把王洛宾当做长辈,但三毛对长辈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或许人家会以为是男女之爱,而她认为这种情感是源自对艺术创作的欣赏,也是一种长辈、晚辈间的情感传递,没提过两人会变成终身伴侣。”

关于这段往年恋,三毛的诸多粉丝更是难以接受,作家张景然在《贾平凹三毛往事、逸事、秘事》一书中更是大动感情地炮轰王洛宾:“三毛和王洛宾之间根本没有所谓的爱情故事,纯粹是子虚乌有的捏造。”

三毛和王洛宾
仰慕和爱慕就差一个字,其中的情感哪是轻易就说得清的?不要问我来自何方,不要问我为何而去,你只要知我满身风雪,八千里路寻你;你只要知我一心热血,三万米天追云。

三毛和王洛宾的相遇绝非偶然,两人之间的差距却也不能成为无法相爱的桎梏,也许三毛自己也说不清对这个大自己30岁且饱经沧桑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崇拜、喜爱、同情,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而王洛宾早已过了动情的年纪,最初在他眼里,三毛不过像是自己的晚辈,关爱和怜惜也只是到此为止,到后来,等他真正感受到三毛的迷人之处时,却也不敢再往前迈出哪怕一步了。

王洛宾后来说起三毛是这样的:“第一印像是西部女牛仔,继而变为秀发女郎,最后的原形是真正的女作家!”人和人的相处与了解真是一个很不易的过程,试想要把自己过去或傻、或呆、或坎坷、或风光的几十年人生在几日之内向一个完全不认识自己的人和盘托出,从哪儿说起呢?不知道,真的什么事儿都能说吗?当然不是。没有了十八岁的勇敢,却硬要掏出十八岁的真心。

王洛宾和三毛
若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一志趣相投之人,只此一人,一眼便懂了你的一生,何其有幸。

三毛从大西北回台北之后写下了《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一鞭钟情》一文,并将其发表,后紧接着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一文。随后王洛宾则应大陆媒体之邀,写了《海峡来客》和《回访》两篇短文,“是谁在敲门/ 声音那样轻/ 像是怕惊动主人/ 打开房门/ 顿吃一惊/ 原来是一位女牛仔/ 模样真迷人/ 镶金边的腰带/ 大方格的长裙/ 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 只露着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两人是都动了心了。

王洛宾给她讲每首歌背后的故事,三毛静静地听,仔细地记,他的琴声忧郁却也渐渐充满了生的激情,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早已将才华展现,叫人透过他衰老的脸庞看到了一颗火红的心。三毛在他面前完完全全迷醉了,她毫无保留地让自己爱上了他的音乐、爱上了他的灵魂。沉醉在音乐世界的他也开始读撒哈拉,他认识了一位朋友,走进了一位作家,也开始想去懂一个女人。

可在两人的书信中,王洛宾写道:“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王洛宾自知年老,岁月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他经历过的坎坷都是三毛不能体会的,他们之间相差的不仅是年龄上的三十年,更是思想上三十年。

这段深情,王洛宾终究是辜负了,他为她写了许多首歌,其中最经典的除了《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还有一首《幸福的E弦》:“我常拨弄着琴弦/ 独自漫步海滩上/ 琴声那样忧郁/弹奏着无尽惆怅/今天我抱起了吉他/琴声却是这样明朗/像一只自由的白鸥/追逐着海波浪/ 虽然Sanm oor不在身旁/琴声却是这样明朗/因为她那发针/插在E弦上/ 啊,我幸福的琴弦/奏起幸福的交响/她那粉红的发针/曾经插在鬓发上。”这首歌是幸福的歌也是惋惜的歌。

三毛也终于明白,生活的刻刀在他的心上留下了不灭的伤痕,热情和爱在他的沟壑里只流过一程,便不再回头了。

疾病缠身的三毛常感到浑身乏力,当时电影《滚滚红尘》的舆论也在不断压在她的肩头,一切的难事似乎邀约好了汹涌而来,三毛的内心激烈地斗争着,她敏感地觉得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善良的她却还在尝试着安顿好身边的所有人,包括王洛宾。她在身体状况极为不好的情况下,仍写信给他保平安:“洛宾,我走了,祝福我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谢谢。未来我将住Scatland。回台只是看望父母而已了。谢谢你,也祝福你。”

然而这平安信的背后,是三毛自杀的消息。一条勒住脖子的咖啡色尼龙袜,结束了她年仅46岁的生命。

他是三毛生命中最后的一份热爱,也是最后的一份遗憾。王洛宾在三毛死后为她设了一个小小的灵堂,把三毛的照片放大,让学生用绒丝线装饰起来,围上黑色纱巾;还用白绢布包起来的三毛的一缕秀发,那是三毛在王洛宾家居住时,临走前剪下来留存在乐谱内的遗物。

三毛
花落人亡事事非,那四月的新疆和淫雨霏霏的台北相隔了千里,那明年春天的相约看花成了时光里的空头支票。

王洛宾后来不断地喝酒,麻醉自己。他十天内喝了八瓶新疆烈性白酒,并酒精中毒住进了医院。为什么要任她离去,为什么要在最热爱的时候退缩,为什么要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然而人都是这样的,深情不言,爱便空留。

人生是一段旅程,赤条条来的人总要满身风雪地下站,世间有太多的情爱,我们不可占个完全,能得其最深的一个,便已心满意足,不管世俗的眼光有多不堪,流言蜚语有多难入耳,所有的轰轰烈烈只你经历,所有的雨落窗前只你听得,再多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就任人们茶余饭后去闲聊好了,再多的一把辛酸泪和两三点愁苦心,都变不了你的一片真心。

三毛离开王洛宾后的第121天,1991年的1月5日在台北自缢身亡。
噩耗传来,王洛宾极度震惊,他一瓶接一瓶地喝烈度白酒,他希望在酒精中麻醉自己。
大悲大痛之中,王洛宾写下了他晚年最后一首情歌:
《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可惜三毛已经永远听不到这歌声了。

三毛离开王洛宾后的第121天,1991年的1月5日在台北自缢身亡。
噩耗传来,王洛宾极度震惊,他一瓶接一瓶地喝烈度白酒,他希望在酒精中麻醉自己。
大悲大痛之中,王洛宾写下了他晚年最后一首情歌:

《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可惜三毛已经永远听不到这歌声了。

曲 词:王洛宾

你曾在橄榄树下
等待又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
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
迷藏的梦
切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
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王洛宾写给三毛的那首《等待》现在是谁在唱??~

黄绮珊

歌名:等待
歌手:王洛宾
作词:王洛宾
作曲:王洛宾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扩展资料:
这是王洛宾写下的他晚年最后一首情歌,送给他永远也等不到回音的情人:三毛。1990年4月16日开始的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之恋,是三毛这一生在荷西鹤然西去之后的唯一次心动,但终归是无疾而终。
三毛离开王洛宾后的第121天,即1991年的1月5日,三毛在台北自缢身亡。噩耗传来,王洛宾震惊不已,他开始一瓶接一瓶地猛灌烈酒,他只想在酒精中麻醉自己。王洛宾在剧烈的悲痛中写下了他晚年的最后一首情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1996年3月14日凌晨零时四十分,83岁的一代歌王王洛宾老人离去。

三毛与王洛宾最后一封信写了什么
答:对于三毛,我们都知道,他把中国的一些民歌带到了别的一些国家,真的可以说是唱了几十年,非常的厉害,然而他也经常性的有机会就去新疆旅游,特地拜访了王洛宾先生,对于王洛宾,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可以说是很著名的音乐家,在他这一生当中有着很多的歌曲,他这一生真的也是非常的坎坷,曾经两次进入监狱...

1991年,三毛在医院结束了生命,王洛宾知道后喝八瓶烈酒中毒住院
答:那天早上,三毛起了个大早,出去买蔬菜,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厨艺,做一桌好吃的,想跟王洛宾仔细谈谈。“如果有人告诉他,他会说什么?”三毛陶醉在幻想中,好像在笑话王洛宾害羞的场景。看到此情景,三毛手里的菜突然掉在地上,脸色变得惨白。那时候,她已经清楚了王洛宾的想法。泪水好像瞬间涌了出来,但...

台湾女作家三毛自杀,到底是放不下荷西,还是被王洛宾伤透了?
答: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地位足可以和金庸、古龙这类武侠小说巨匠相提并论,现代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看完金庸琼瑶看三毛”,可见三毛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上地位之高且影响之巨。在三毛这个流浪的女人的生命当中,我认为有两个男人对她影响至为深刻,不管是在她青春最美好时候遇到的荷西,还是在她人生最没落时候遇到的王洛宾。这两...

三毛和王洛宾是什么关系~
答:文化背景不同,三毛最后选择了分手,回到台湾。三毛的离开对王洛宾的打击很大,他收藏了三毛的发夹,并写了一首歌《幸福的D弦》。后来,三毛给王洛宾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在新疆对她的照顾。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传来三毛自缢身亡的消息,当天王洛宾难过得在家大醉一场,并写出《等待》一歌。

在煎熬中度过学习作文800字
答: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等同样的人,却同是悲伤的结局,三毛不会知道王洛宾的苦难。年华老去,只为一个“等”字。这种等待苍白无力,我们似乎陷进了等的圈子里,无法自拔。然而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谁说面对遭遇,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记得泰勒·摩尔顿刚当上美国财政部部长的时候,在南卡拉罗纳给学生...

可以讲讲王洛宾和三毛的故事吗?
答:1991年1月6日,三毛自杀后的第二天,王洛宾在日记本上写下一段话后,就扔掉笔失声痛哭起来。三毛的死,为何会让这个78岁的老人如此失态?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三毛死后,向来注重养生的王洛宾突然开始日日将自己浸泡在烈酒里,表面看,他是想靠酒精麻醉自己,实际上,他却是想借助酒精慢慢自杀。他...

三毛与王洛宾:只恨此心,未能与君同
答:三毛与王洛宾:只恨此心,未能与君同 三毛,走过撒哈拉沙漠的文艺女神;王洛宾,天山脚下唱着情歌看夕阳的一代歌王。 1990年,因为一次万里迢迢的探望,三毛与王洛宾,谱写了一支有始无终的恋曲。1991年,三毛在台北自缢去世,这成了她最后一段生命时光的绝响;而王洛宾,在其后数年,则被不断问到有关三毛的种种,这成了他...

我想知道三 毛和王洛兵之间的故事,谢谢
答: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最后的恋人
答:只不过,这位先生名叫里克·奥谢(O’Shea),而不是“O’Sheal”,是个美国人,并非英国人……三毛在信中故意提供错误信息,恐怕不想让王洛宾有迹可循吧。 里克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年轻时从故乡底特律出发,游历欧洲、加拿大,1979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台湾、香港、上海担任DJ(流行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今在北京定居。

王洛宾和三毛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橄榄树下如风的三毛永远地去了,她听不到王洛宾对她的深情吟唱...1996年,83岁的王洛宾因病去世...君生我已老...有些爱情,只能遗憾收场。 因为遗憾,便成了心中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