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投稿:仝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数学历来被学生认为是老大难,也是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师生走出这种困境,现代信息技术也许能给我们一 些帮助,让我们学生的面前展现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学习也就不会再是被 动的.
一、可开发探索性问题,启迪创造思维,完成能力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及科学的教法,可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如: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在屏幕上给出一个动态的矩形,从而各边中点所连接的矩形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二、可以创建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让目标在学生心中更明确。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可知用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适当的提问配合演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的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
三、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更好的完成目标教学的任务。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而教学重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更好的完成这一节课的目标,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比如在讲“平移与旋转”这一节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平移、旋转后的图象与原来的图象的关系说清楚,进而学生很难掌握。在教学中,我采用幻灯片,可以让图象平移、旋转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更好的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
四、促成分层目标教学的进一步落实。
分层目标教学就是把学生按基础知识及认识水平分成若干层次,分别制定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班级学生程度的不整齐,分层目标教学一直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现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便能实现,如利用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功能或authorware 的分支、函数、交互功能可实现班级制的分层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习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愉快,还可避免差生产生自卑感,优秀生产生优越感,使各层次学生有所收获。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音形兼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在数学目标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教学的最佳效能,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的完成,达到理想效果
不过,这对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大难题:农村的中小学老师要花很多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有效运用,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
1、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教学中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复杂为形象简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巩固。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同时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可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学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一节时,播放师生游“三星堆博物馆”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20元,学生票每张8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5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较容易。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而达到前所未有的思维效果,为数学这一“思维的艺术体操”提供崭新的“表演舞台”。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能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性得到加强,并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组织画面,配以动感,不仅可以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可以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部分知识,制作课件时,可以设计一拟人化的小动物,咬着一根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9 厘米,宽5 厘米的长方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利用计算机动画和丰富的色彩,使它灵活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总和,此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动物咬着绳子,把围好的推向重新展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的确是这四条边的总和。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还基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必须通过恰当的媒体,以形象手段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规律地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的感性材料,并把它和教师的语言描述结合起来,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1、以“美”激活思维
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创设美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在圆锥认识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圆锥体,然后把圆柱体上面逐渐缩小,一直缩小到成一点,这时圆柱体就变成一个新的形体——圆锥体,在动画过程中配以音乐,通过这种手段,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是怎样由圆柱转化而来的,既为后面的体职作了辅垫,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运用画面和知识自身的魅力,引“生”入胜。
2、以“动”优化思维
课堂狭小物理空间的限制和数学文本的静态呈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不能形象地展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生成一个动态演化的生活情境,从而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正确把握演变中的事物,掌握其内在规律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两个小朋友比赛跑步,路线如下图所示,问:哪个小朋友跑的路程长?学生如果仅凭肉眼的观察,他们会非常肯定地判断:上右图的小朋友跑的路线长。这时教师借助电脑的动态演示,让两个小朋友沿着各自的路线跑一跑,并且把上右图中凹进的每条边分别拉到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上,这时学生惊喜地发现:上右图的图形和上左图的图形一模一样,从而很直观地得出:两个小朋友跑的路线是一样长的。
3、以“创”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思维训练的技巧和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与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用创设情境、以境生情、观察对比、设置悬念的方法,使教学在富有兴趣,接近真实的背景中,通过设问、难点的形象直观再现和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的思维形成策略。数学教学中,以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像和图示再现或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量关系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变式”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实现数理认知的信息整合,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加大训练容量,使训练剃度及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面对那些枯燥单调的数字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既能让学生明确算理,使算法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时,我用到到了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明确算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24×16一题的“算法多样化”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了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当学生说:“24×16=24×2×8”时,我问:24×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再乘8?学生回答:24×2表示2箱有学生奶多少盒,再乘8是因为16里面有8个2。随着学生的回答,计算机画面出现两箱闪烁,学生清楚地看到16箱里面有8个2箱的动态画面,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种算法的道理。可喜的是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演示的过程中产生了联想,马上说出:24×16=24×4×4、24×16=16×8×3、24×16=16×4×6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争着发表自己的想法,为下面探讨算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掌握技术手段,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就会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