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蛇身人面图》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作者&投稿:汪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随着我国对考古学的重视和考古科技的发展深化,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绘制成图像形式的伏羲女娲考古材料。这些考古材料地域分布广泛,不仅包括古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等地,山东、四川、江苏等地也有相应发现,而且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壁画、帛画、砖画等。伏羲和女娲在汉画中大量出现,呈现出的独特规律和丰厚的艺术内涵的同时又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思想。

一、伏羲女娲像分布现状及基本特征


全国各地发现的伏羲女娲像数量很多,据统计,在山东、四川、河南、江苏、陕北等地区有这类形象约近百幅。

山东地区:

1、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东侧支柱下面画像,上部在一巨人的怀抱中有二人首蛇尾之人,左边执规有髻者当为女娲,右边执矩戴冠者当为伏羲。

2、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第二层,右端为伏羲女蜗交尾像,女娲举规,伏羲持矩,在其左边依次是祝融、农、黄帝、撷项、帝誉、尧、舜、禹、架等远古传说中的帝王。

3、临沂白庄汉画像石墓出土两幅人首蛇身画像,其一为执规,怀抱内有金乌和九尾狐的圆轮,是为伏羲;其二为执矩怀抱内有玉免和蟾蛛的圆轮,是为女娲。

四川地区:

1、成都市郊出土画像砖,两人首蛇身者,长尾有足,左边人伏羲,一手托内有阳乌的日轮,一手执规状物;右边为女娲,一手托内有蟾蛛和桂树的月轮,一手执矩状物,二人相对。

2、广汉城外出土画像砖,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一举日轮,尾下有玄武;一举月轮,尾下有朱雀,二人以花纹相隔而头部相对。

3、江安画像石棺后档头刻二人首蛇身像,长尾相交,女娲在左一手托月轮,一手执乐器(似为排萧),伏羲在右一手托日轮,一手执便面。


河南地区:

1、洛阳卜千秋壁画墓墓顶平脊所绘升仙图中,一端绘女性人首蛇身者与蟾蛛和桂树月轮相处,一端绘男性人首蛇身者与阳乌日轮相处,是为伏羲女娲遥遥相对。

2、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有一幅巨人怀抱两个人首蛇身像画面。人首蛇身者当为伏羲和女娲,皆手执芝草状物。

3、南阳画像石二人首蛇尾者位于画面两端,尾相交于中部,一端为双手托阳乌日轮,一端为双手托蟾赊月轮。

徐州地区:

1、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后室支柱正面刻一人首蛇尾、双手捧日为伏羲像。

2、利国汉画像石墓,有一幅人首蛇尾画像,尾交三重,为伏羲女娲相对而立。

陕北地区:

米脂二号画像石墓,在门楣刻二人首蛇身像相对而立,手捧有金乌日轮者为伏羲,手捧有蟾赊月轮者为女娱。

以上所举诸例基本上代表了所存在伏羲女蜗形象的基本特征。这一对形象的存在形式基本是双体并列或双体交尾,其形体特征基本是人首蛇身,执捧在她们手中的附属物主要有规矩、日月、芝草等类。当然,由于艺术上的需要,各地汉画的制作者在某一细部的增减,都可能影响到这种形象的一致性,但只要主要特征未变,都可以归纳入本文所述的伏羲女蜗形象系列。

东汉王逸在为楚辞作注时曾讲道,“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子王延寿更是在其著作《鲁灵光殿赋》直接写道:“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至此,伏羲女娲像的特征可以分述如下:

  • 在形象主体方面,各地的伏羲女娲像以一致性为主,表现为人首蛇身或蛇尾,各地伏羲女娲像在形象主体上呈现了以一致性为主的特征。

  • 在形象系统方面,各地的伏羲女娲像则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根据实物比较,我们可以将伏羲女娲的形象系统概括为三大类型:规矩型、旧月型、芝草型;山东地区以规矩型为主;河南地区以芝草型为主;四川地区以日月型为主。其它如徐州和陕北的画像,目前所见多为捧日月或无附属物的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以汉代为界,此时出土的文物中伏羲和女娲一般都是同时出现,有尾部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形态。而两汉之前的文物资料中,只有伏羲或只有女娲单独出现,而且在如《庄子》、 《楚辞》、 《山海经》等古籍中,都对伏羲或女娲进行了单独描绘,尚未出现二神同现的状况。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紧密缠连的伏羲和女娲图像是具有特殊含义的。

伏羲女娲图像意义探讨:共性与个性

伏羲女娲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的文化面貌和艺术气质差异很大,但仅仅是局部的,细微的变化,并不影响其“人首蛇身”这一显著特征的存在。这种形象主题的一致性特征应从民族文化的总构成中寻找根源即:一是对远古图腾的历史记录,二是对始祖的崇拜情怀。

在我国古早时期对图腾的崇拜中,曾经有过一段人兽同体的时期。大部分关于原始社会的资料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点,如一些部落有龙蛇图腾崇拜的习惯。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可以将伏羲女娲的半人半蛇身看做是龙蛇图腾崇拜的延续或对龙蛇图腾崇拜的映射。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则是汉代将这种图腾延续并做到广为流传,直至唐朝还有诸如吐鲁番帛画的伏羲女娲像等的存在,由此可见龙蛇图腾的崇拜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始祖情怀,在伏羲女娲像中也有所体现。在汉画中,伏羲女娲都是被当做始祖神,如女娲黄土造人传说和以及出现较晚的伏羲女娲兄妹结合繁衍人类等内容,都很好地说明了伏羲女娲都是被当做繁衍人类的始祖神。和图腾崇拜一样,伏羲女娲形象主体的一致性也能从侧面说明他们在整个中华大地被推崇,也是对汉人“慎终追远”理念的表述。

通过伏羲女娲形象主体在各地区呈现的一致性特征,分析了图腾和始祖崇拜;而伏羲女娲在各个地区所表现出的明显差异,正是地域性的意念差异,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1)规矩型——山东地区规矩型的伏羲女娲形象系统正是以表现她们创造业绩为主的。

规和矩是两种创造型的工具,用规可以画出圆形,用矩可以画出方形。这也正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认知相吻合。由此可以断定,执规持矩的伏羲女娲被古人当成是“规天矩地,创造万物”的始祖神。

  • 伏羲在神话中称谓繁多,有显著的业绩。

《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败以渔,盖取诸离”。

  • “女娲为阴帝,佐虑戏治者也”《惟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她的主要功绩是补天和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放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从这些记载看,伏羲和女娲在神话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对人类世界有极其突出的贡献和创造性的发明,对人类秩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故而,她们作为始祖神是当之无愧的。把规和矩置在她们手中,正是为了表明创造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太昊和少昊执规与矩而治春秋的话,这也可以说明规矩对于人类世界确有重大作用。

(2)日月型——四川地区日月型的伏羲女蜗形象系统确实表明了日神和月神的神性特征。

伏羲与日、女娲与月的关系只有在汉代才有明确的图像显示,可以认为这是伏羲为日神,女娲为月神的形象。关于日月神,文献中有羲和生日,常羲生月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帝俊妻常仪生月十有二”。从表象看,日月与伏羲女娲似无关系,但现代一些学者已从深层意义上对此进行了研究。《诸神的起源》一书认为,伏羲女娲是颛顼系统中的日神和月神,直接从神话演变中确定她们的日月神地位。《神画主神研究》一书认为,日月“它和阴阳的契合,更成为汉代哲学中用以引伸的概念。同时它又附会了男女不同的性别,所以伏羲、女娲在其演化中逐渐和日月结合起来。”

上述两论,前者从神话史角度,后者从思想史角度同时肯定了伏羲女娲与日月的关系。从汉画像的表现手法看,阴阳思想在埋葬风俗中颇为盛行。日和月自身,伏羲和女娲自身以及日月和伏羲女娲的结合体都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日和月所赐给人类的一切,使人类具有日月崇拜是不足为奇的,故汉代画像在广大地域内都有日神和月神的形象,也是汉人日月神崇拜的具体表现,只是在四川地区把这种崇拜推向了高峰。’

(3)芝草型——河南地区芝草型形象系统在南阳汉画中所具有长寿,不死,升仙的意义。

芝草在古代是被视为不死灵药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验符篇》中写道: “芝草延年,仙者所食。”结合汉代的求医问药和奉信鬼神以求长生的社会风气来看,芝草型自然都是为了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以南阳汉画为例,首次把神仙所用的芝草与伏羲女娲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地区的汉画中,芝草的用途极广,羽人执芝草飞升,珍禽异兽食以芝草。《抱朴子》对芝草是这样讲的“芝有石芝、木芝、草芝……服一升,得千岁”“青云芝……食之,令人寿干岁不老,能乘云通天,见鬼神”“黄龙芝……食一合,寿万年,令人光泽”“龙仙芝……服一株,则寿千岁”伏羲女娲是人类始祖神,具有庇护的功能将长生之物的芝草置其手中,又赋于她们保佑长寿的作用,这是南阳汉画像的一个创造。由探讨伏羲女娲像特征和意义表明,其所呈现的形象主体一致性,反映了中国广大区域内在信仰和民俗上的共性;其所呈现的形象系统的差异性,反映了各地区间在信仰和民俗上的个性。作这种解释,可能会使我们对汉画伏羲女娲像的认识更加清晰一些,对表现她们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一些。

伏羲女娲执规矩象征意义探析

以题主所展示的图片为例,系属唐代伏羲女娲规矩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娟质或麻布质画。根据阿斯塔那唐墓考古报告,同期出土的此类绢画共数十件,这类画在墓室中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画中伏羲戴冠、居左,张左手执矩,矩上有墨斗,或右手持墨斗;女娲束高髻、居右、张右手执规,左手持剪刀状物。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着胡服,腰相连,共着一裙,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多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以象征日;尾下有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同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成星辰、北斗状。



伏羲女娲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他们蛇身人面的形象说明了当时的人们把蛇作为神灵的象征,蛇是他们的图腾崇拜对象。

《伏羲女娲蛇身人面图》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例证,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中国传统的神人思想,另一方面,伏羲女娲首尾相交,不仅表达了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的生存论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变易思想的形象。

在原始社会,很可能存在人首兽身的物种,像我们表达还有另一个人类的亚种存在

~

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怎么回事?
答:后来华胥国的公主去雷泽游玩,结果她踩到一个大脚印之后就怀孕了,生下的孩子就是伏羲和女娲。而这个大脚印其实就是这里雷神的,雷神是人首龙身,但是华胥公主毕竟不是什么天神,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就只能继承一半血脉,就成了人面蛇身。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就是说蛇的血脉可能和龙是有关系的,而且在...

女娲吓人真身图片 最可怕的真身是什么样的
答:3. 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异兽图》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形象逐渐趋于具体。历史文化根源的研究表明,这一形象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有关。在很多文献中,女娲被描述为人的形象,且明确指出她是女娲族人,与伏羲是兄妹。4. 在《黄帝》中,对女娲的相貌和身材有所记载。她与神农...

女娲图片真身吓人 关于蛇尾图最早是汉朝出土的
答:女娲图片 真身 吓人是以讹传讹,在很多文献中人们所描述的女娲都是人的形象,而且甚至明确指出女娲是女娲族人,跟伏羲是两兄妹。然而传说指出女娲族人本来就是个人首蛇身的人群部落,族内成员都是人首蛇身...三皇是没有具体泛指的,最初也是天地泰三皇,而伏羲很多神话都是汉朝以后才开始兴起的,...

疯狂偷盗上百条!现仅剩500条的“小青龙”,为何总被外国人惦记?_百度...
答:关于“小青龙”的神话传说 “小青龙”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有关。传说中,莽山的瑶族人是伏羲女娲的直系后代,而女娲是蛇身人面的神仙,具有两种特性。 为了更好地传承,伏羲女娲将人性的一面传给了瑶族人,而蛇的部分则传给了莽山中的一种蛇。这种蛇通体青色,但尾巴却是白色的,也因此被称为“小青龙...

世界上真的有蛇人吗 奇书里有人头蛇身的神话
答:其中在《山海经》里面有一个神兽称为烛九阴,它是钟山山神,人面蛇身,全身为赤红色,身长千里,其光芒能照耀北极的阴暗。不仅烛九阴为人面蛇身,在《山海经》里面的女娲还有伏羲也都是人头蛇身的怪物。不过在21世纪的现在,人头蛇身怪物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曾经只在神话故事中出现的半人半兽出现在了世人...

女娲伏羲图(魏晋棺板画上的伏羲女娲图)
答:女娲伏羲图所表达的是 一个 “䖵”字。kūn 关尹子所传道德经有云。第廿五章 有物䖵成,先天地生。寂穆、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澨,澨曰遰,遰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
答:女娲和伏羲,一男一女,从形象上来说,却均为人首蛇身,这种神话形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伏羲和女娲交尾图的依据是什么呢? 坊间传言,上古部落风衮首领华胥氏外出雷泽,遇特大脚印,华胥氏站于其上,莫名受孕,诞下一子,人首蛇身,正是伏羲。 伏羲有一妹,同样人首蛇身,名曰女娲。二者成人,结为夫妻,奠定了远古的婚...

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
答:女娲:王逸在为《楚辞·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作注时讲“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还有,《帝王世纪》讲女娲氏“蛇身人首”,《列子·黄帝篇》言女娲氏蛇身人面,曹植《女娲画赞》云伏羲女娲“人首蛇形”,等等。蛇...

女娲图片真身漂亮 真正的女娲娘娘真身人首蛇身
答:有人说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这一点古人早有解释。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列子》列子说伏羲、女娲、神农、夏后这些人都是蛇身人首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是因为他们有大圣之德。古人一般会将神异之相当作是神圣的,...

我国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两人手中为啥拿着曲尺和圆规?
答:圆规和曲尺在我们看来通常会想到普通的测量工具,但是在古人眼中,圆规和曲尺还蕴藏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最早发现的伏羲女娲执规矩图刻画在汉代画像石上,这也是关于圆规和曲尺最早的记载,画像上的伏羲女娲都是蛇身人面,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手中握着圆规,女娲手中握着曲尺。从这幅画像中,我们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