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韩非子,孟子,庄子,墨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作者&投稿:漳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庄子和韩非子的“无为而治”以及孟子和韩非子的“性本恶”。 儒家的“仁”和墨家的“兼爱”都表达一种爱人的思想,都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但是,他们主张的爱的方式和途径又不同。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认为“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也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恭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还说“泛爱众而亲仁”,他主张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是爱众,即天下之民。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也就是说孔子“爱人”的对象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综上所述,孔子的“爱人”是有亲疏远近,有是非曲直的爱。墨子主张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求人们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子还主张从爱他人做起,才能使他人也以爱回报自己:“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道家和法家都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圣人治国,不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本不应该做的事情,以至“无为”。《道德经》中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一句。即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做得过多,应该废除这些事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样,世事自然取得成就。而对于法家,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在《韩非子·大体》中“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王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君王应该不需做任何事情,而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官员把要做的事情都做好。君王的职责不是亲自做任何事情,而是发号施令,让别人做。 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都提出了“性本恶”。这里要注意的是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他接受了荀子的“性本恶”的思想,但是对待“性本恶”的态度却和荀子截然不同。荀子认为“性本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无法满足的状态。他在《荀子·性恶》中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即认为,人是在本能的基础上,才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他还在《荀子·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都认为人世间最令人感到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利。《荀子·王霸》里谈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尽合理的,应该借助于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来矫正,即“化性起伪”。荀子《性恶》中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即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生来又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而韩非子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于他们的生存需要。他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每个人都有欲利之心,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计利而行的。韩非子说过:“凡治天下,必因人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即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心度》中说:“夫民之性,恶劳而乐逸。”因为人的本性是贪图享受,厌恶劳动,因此对民从严管教,需要君王合理运用赏罚制度。韩非子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但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相互交融的,在争论中相互吸收与影响。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韩非子主张: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孟子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简介: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 ,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

孟子,荀子,孔子,韩非子,庄子,墨子,老子是哪个朝代的
答: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是战国时期人;孔子,墨子,老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出现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

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答: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

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的故事及主要思想
答: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姓名分别是李耳,庄周,孔丘,孟轲,墨翟,荀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顺序是什么?
答:老子、孔子、孙子、墨子、鬼谷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答:春秋战国的各家,不论属于同一学派还是不同学派,基本上是独操术业,各立门户。他们各摅己见,不屑为苟同,表现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式的竞赛精神,使当时的学术界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般的景观。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大多“精思著文,连结篇章”...

孔子﹑孙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分别是什么家
答:韩非子: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庄子:哲学家、道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墨子: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
答:孔丘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孟子 战国时期鲁国人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 老子 春秋苦县(今河南鹿邑)孙子 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 墨子 今 山东省滕州市 韩非子 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

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各有 哪些成就
答: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_百度知 ...
答:四、韩非(约前280—前233),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