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及形成范围 八百字以内

作者&投稿:象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希腊文化的发展模式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因此,汤因比曾经作这两个模式对比,指出其间的差别之巨,几乎各趋极端:中国走向统一,而希腊始终分裂为多元的列国。甚至马其顿以边陲统一了希腊世界,其统一的格局在亚历山大去世之后,不旋踵即分裂如故。

希腊半岛的地形十分破碎。希腊半岛本身是一片山地,港湾纷歧,半岛的南部是无数的小型半岛。爱琴海中,则岛屿星罗棋布,以克里特(Crete)为外沿,构成一个内海。无论半岛抑是岛屿,港湾四周的陆地不大,可耕地更少,聚落即分布于这些逼仄的湾底小平原及山脚的坡地中。这些聚落对内凝聚为生活共同体。整个半岛被山地割裂为零碎的地区,陆路交通不易,彼此之间以海道相通。为此,早在公元前2000余年时,亦即青铜文化的早期,克里特岛上及希腊半岛南端的迈锡尼(Mycenae)地区,都已发展了手划桨的船只,以利海上交通,也发展了种植橄榄树取油与种植葡萄酿酒的农业,以取代种植谷类为粮食作物的农业。橄榄油与葡萄酒均有高度的附加值,爱琴海的农业实际是为贸易而生产商品作物,以此营销于安纳托里亚,甚至间接输出到两河与海东地区,换取大陆出产的食粮。希腊文化有海洋的与贸易的特殊属性,遂与中国、两河流域与埃及的古代文化都大为不同,呈现其先天的特殊基调。

克里特文化与迈锡尼文化都曾有过十分光辉的日子。克里特的宫殿,重门复道,号为迷宫;迈锡尼的彩绘陶器,营销于古代地中海世界,至今考古所见实物,仍精致瑰丽,为世所珍宝。但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两个古代文明忽然消失。毁灭爱琴海古代文明的原因,或以为火山爆发,或以为外族入侵,或以为气候变化。总之,至今聚讼,未有定论。

迈锡尼曾发展B系古字母系统,现在已得解读。由这些B系文字的记录看来,迈锡尼曾有十分发达的商业。B系文字记录中,主要是表示所有权的印章及账目,却没有文字与历史记载。文字记录留下不少商品名称,不少专职人员的名称,也提到不少专业的技工。然而,文字出土不多,只在少数几处似是宫室的遗址中有之。凡此迹象,似可解释为迈锡尼曾有过相当有效率的管理系统,独占其经营贸易。这一特色,大致在后来的古希腊文化中也保持不失。

迈锡尼文化崩解之后,古希腊世界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所谓“黑暗时期”(前1150—前750)。这一段的历史,甚至不能由考古学获得足够的线索,以充分重建其社会与文化面貌。所幸,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虽是以不同时代的素材压缩为史诗,至少仍有一些“黑暗时期”生活的鳞爪。希腊因其地形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每一个区域之内有若干村落,或在海港,或在战略的要害地点,结合邻近的村落,组成一个政治经济的共同体,后来称为城邦。这样一个小区的疆域,大致方圆四五十英里,即使步行,也可在一日之内由中心走到边缘。城邦是自卫的单位,也是维持内部秩序的单位,而城邦居民事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在经济上,共同体是自给自足的单位,由农耕、渔牧以及贸易取得生活必需的资源。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小区中雄杰之士,能以其个人的勇略、智谋或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在史诗中,这种领袖号为君王,然而他们仍须耕作渔猎,一如众人。这是相当简单的小型部落,还谈不上“国家”的政治体制。若与古代世界的埃及与两河地区的大型国家相比,古希腊的情况,毋宁说是相当朴质简陋的。

史家通常将公元前750—前338年称为希腊古典文化发展的时期,而又将这四百年的历史,划分为初期(前750—前500),全盛(前500—前400)及衰败(前400—前338)三期。公元前338年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以武力统一希腊的年代,此后的希腊历史则是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称为后希腊文化时期(前338—前200),接下去即是罗马代替希腊,主宰地中海世界的时代了。

希腊古典文化时期的开始,当由希腊发展了书写文字为其发轫的关键。这一套古希腊文,是以拼音文字书写古代口述的荷马史诗。另一在政治制度上的重要发展,则是希腊的城邦体制。经由前者,古希腊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科学与哲学的思维及文学的创作。后者的发展则为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及其理念开启了历史上独特的传统,尤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转化为近代民主理念的理想泉源。

在上述二者之中,我们先讨论城邦制度的演化。城邦制度滥觞于黑暗时代的地方共同体,其性质已在上文简略提过。一个城邦通常由几个邻近地区共同体联合为较为大型的政治实体。城邦具有政治、宗教、防卫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多种功能;因此城邦之内有卫城、神庙及市集几个部分。希腊人只要不是奴隶或外邦人,即是某一个城邦的公民。今日西方语言中,政治(Politics)一辞的语根,即是城邦(Polis)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详细一点的!~

差异一:古希腊为海洋向的文明,他们崇拜天神(宙斯)之后就是海神(波塞冬)。
中国文明是大陆式的,对天的崇拜(天子)之后就是对大地的崇拜(社稷)。
这是所有差异的根源。
原因:古希腊文明成长与爱琴海周边地区,岛屿众多,早期不同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小城邦散居与半岛与岛屿之上(克里特岛),后期文明集中于陆地上(希腊与斯巴达:斯巴达为陆向,雅典为海向),基于雅典、斯巴达与众多小城邦的古希腊是海洋系文明。 中国是大陆系文明自不用说。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


  摘 要: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所信奉的“图腾崇拜”这一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中发现其共同具有的人类学前提。然而,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使得这一共同前提在上述三大区域内得到了不同的利用、发挥和处理。在“古典的古代”这一海洋文明的基础上,希腊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血缘因素,而将其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从而导致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在“亚细亚的古代”这一黄河文明的条件下,中国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因素,而将其中的血缘因素世俗化,从而导致了儒家式的伦理文化;而在“雅利安人入侵”这一特殊的文明变故中,印度人同时利用了“图腾崇拜”中的两大因素:一方面将其自然的成分神秘化,一方面将其血缘的因素宗教化,从而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正是这种不同的文明路径,使得西方、中国、印度在其后漫长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表征。


  关键词: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文明;路径


  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曾经指出:“马克斯.韦伯对西方人的一种误解的长期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误解是:印度教徒、埃及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东方人。韦伯认为印度文明不过是东方文明的一支,其余的两支则是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然而,印度教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从家庭结构、政治发展、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或种姓制度去观察,它同东方的差别和同西方的差别一样大。”

  其实,早在许烺光之前的梁漱溟就已经将印度作为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第三种文化”加以研究了。在其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写道,“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条路径样法:(一)向前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这三个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们观察文化的说法都以此为根据”。“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然而,尽管梁漱溟这种“三足鼎力”的研究格局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但其用“意欲”之发展方向来区分这三种文化的做法却显得有些粗疏且具有独断论色彩了。

  与之不同是,许烺光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组织形式中找到中国、印度、西方三种文化之不同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野兽,源于人有着超出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需要,如社交、安全、地位等。这些需要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人能够独立实现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必须借助于社会集团的力量。人类的社会需求首先要在“初始集团”中得到满足,当“初始集团”满足不了这些要求时,人们便要在“二次集团”中寻求满足。无论中国人、印度人还使西方人,他们的“初始集团”都是一样的,即家庭:“在各种人类集团中,家庭对任何社会都是至关重要而且是无处不在的。” 然而,中国人、印度人、西方人在“二次集团”的选择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家庭为起点,我们的分析转向各个社会中的二次人类集团。在中国,我们发现极为重要的二次集团是宗族;与之对照,在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极为重要的二次人类集团是种姓,在美国则为俱乐部(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指的是亲族集团之外的所有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而结成的自由协会或团体。” 正是由于“二次集团”的不同,导致了三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即中国人的“情境中心主义”和“相互依赖”,印度人的“超自然中心主义”和“单方面依赖”,美国人的“个人中心主义”和“自我依赖”。显然,与梁漱溟相比,许烺光的这些观点更具体、更细致,也更有说服力。但美中不足的是,他既没有告诉我们,家庭何以一定会成为各种文化之共同的“初始集团”?他也没有告诉我们,中国人、印度人、美国人何以会在共同的“初始集团”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的“二次集团”?

  显然,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国、印度、西方这三种文化的现实差别与历史根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在看清其现实差别的前提下,才能够谈论其相互尊重与合作发展等问题;只有在探明其历史根源的基础上,才能够谈论其现代化的转换等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视野必须进一步放宽,既不仅要考察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何以会偏爱种姓制度,而且要考察古老的印度人何以会创造印度教;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对象需要进行稍稍的调整,即不再以美国这一西方文化的现代版本为其代表,而是要以希腊这一西方文化的古代源头作为标本;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方法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充,既要考察这三种文化共同的人类学前提,又要分析其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追根溯源开始。

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答:中国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两者体现在地域差异上。一个是靠海,一个是内陆。可以提前在文化上一个是民族文化,一个是古典儒家文化。

中国与希腊的文化比较
答:1 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首的众神们多有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以家庭关系为重。而中国则是以君臣关系为重。2 希腊神话中长幼尊卑不显著,而中国则有完整的尊卑体系 3 希腊神话中女性占有很重的地位,如天后、爱神、智慧女神,而中国则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现象 4 希腊众神的人性大于神性,而中国则相反。

古代雅典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有何不同
答:1、最大的不同是制度的不同:古代雅典实行直接的民主制;而古代中国是封建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2、古代雅典注重发展商品经济;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重农抑商“。3、古代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是大河文明。

古希腊和亚洲离的很近,为什么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很大呢?
答:首先,要知道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会深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这是我们高中课本上不断讲授的知识。古代希腊我们先看一看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大片蓝色,那便是海洋。而古希腊正是这样一个海岸线漫长、陆地面积狭小的海洋国家。柏拉图曾经说:希腊人“是围着池塘的蚂蚁和青蛙”。...

古希腊文化与古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比较(异同)
答:都是进步的人文思想,2者的触发点都是以寻找自然界的真理而触发的 但是古希腊的思想更贴近于人,是一种以主观人文精神出发的哲学思想 而中国的主流思想更贴近于理,是一种以客观规律条件所触发的哲学思想 在人文精神领域 古希腊人注重于对性的崇拜与美(人体)的崇拜同时不排斥经济主义认为这是人文精神...

从中国文化和希腊文化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答:这个层次差异比价深,而且不是一下能讲清楚的。我也只是爱好希腊文学而已。在我看来,气候和他的地理条件是构成他们名族特色的基础:1、希腊文化比东方文化出现的要晚,主要是冰河期蔓延,导致气候寒冷。冬天很冷,夏天漫长而炎热(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天热,只需很少的设施就能维持生活,一块布一搭就...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答: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下,最主要的就是精神世界与社会形态的不同!在古希腊,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对思想的探索与自由的渴望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他们的社会制度更提倡民主!在中国,人们的追求无外乎“衣食住行”,很少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的!而且中国的平民百姓历来总是容易满足,没多大进取心!

用一段话说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和古希腊体育的差异比较
答:作用于儿童体育的娱乐活动,从古希腊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记载上看,也颇为相似。存于雅典国家博物馆的“儿童拳击手”,中国古代文物——“儿童蹴鞠图”都反映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趋同性。如果通览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史,就会发现更多的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相似点,...

以古代中国和希腊为例,比较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从政治、经济、文化...
答:政治体系是的区别 希腊是小城寡民,城邦自治,议员制还有就是奴隶制。中国一直是封建帝制,家族世的传承。经济是 希腊的经济体系跟古中国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主要都是以农业为主。经济不是很受当权者的欢迎。当然中国宋代的时候经济很繁荣,当权者也很鼓励经商。文化那就海了,古希腊哲学文学科学都很...

古代希腊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从自然,社_百 ...
答:可以说,文化差异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差异。古希腊民主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在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也对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使古希腊各城邦与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但不可否认,两种文明都创造出各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