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的含义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作者&投稿:兆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佛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缘起性空”。
不管任何人如何理解,我们之构成个人生活都是因缘之存在__故名“缘在”(张祥龙
先生)。
“缘在”的我身是和我们的亲人,我们所认识的人构成了我们不可分割的__世界。
任何个体的本性都装得进这个虚空之中。
这个“空”才是我们最为信守真修的境界。(明白此理就明白中国佛教)
这个境界是排出我们滞之于权力,执着于物欲,滞于无明则有三毒(贪嗔痴),超越于人生苦难的种种不幸。
“人生苦短”,“苦短人生”啊!
若能转三毒为三德(舍善慧),转六根为六神通,则是转凡成圣。

有时候觉得佛学很深,我们没有机会去寺庙去修行,没能力每天去面壁思过,做个平平常常的人就可以了,不害人,可以对需要帮助的人好一点,生活淡然点,看的开点,我认为这才是真修,不见得每天满口空,缘的人就是懂佛的。

行善积德

佛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学佛点滴——对佛教的理解 ⊙什么是佛?能觉是佛。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一个能够觉知万事万物的心性,这个能觉的心性就叫做佛。你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你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察无碍吗?如果你相信的话,那你就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个未来的觉悟者。如果你不相信,你还是一个未来佛,为什么呢?因为不管经过多少磨难,你总有一天会觉悟,因为能觉的心是我们本具的,所谓天真自然佛,人人本具之。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完全清楚了。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为佛。⊙什么是佛教?佛教是教育。 用这个自性本具的能觉之心来教化自性暂迷的迷惑之心就叫做佛教。虽然我们说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常常误会,以为有一个他来教育我,而实际上是把我们自己的觉悟之心显扬出来。佛像、经典、僧众只是起了一个增上缘。就是帮你觉悟向上的一个好缘。⊙学佛,谁是我们的老师和榜样?释迦佛是我们自性本觉的榜样和老师虽然自性本觉,佛教本有,但仅仅靠自己独觉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众生是需要导师和榜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导师的指引、善知识的指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释迦牟尼就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老师的使命是什么?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智慧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自己发明了什么真理,然后再灌到我们众生的脑子里来,不是的。而是告诉我们:智慧和德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把妄想和执着去掉就可以了。⊙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内容是什么?四十九年说法无非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小说大、说渐说顿、说偏说圆、说有说空,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佛能给人以祸福吗?不能,没有学佛的人以为佛能给人以祸福,其实不是的。打个比喻,法官定案,他要以公正法律为依据,法官不能给人以祸福,佛也如是。一切因果报应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没有谁在主宰。就象古人说的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其实是把宇宙间的祸福之理说尽了。就像现代的医学界也证实了,说慌的人体内会分泌毒素。⊙佛能保佑我们不生病吗?如果我们妄念连连、恶业不断,佛是无能为力的。佛只能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避免。我们如果按照佛的话去做,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就象父母随时随处护念儿女,但是不能保证儿女不惹祸,父母只能教育儿女怎么做。佛也如是,可见教育才是最大的保佑。再说我们天天念佛,心地平和,妄念减少,免疫力自然增强。我们可以在缘上下功夫,恶缘断了,恶果自然就不能结了。⊙在灾难降临的刹那间,有可能感通佛菩萨而避免灾祸吗?可能。因为心、佛、众生是三位一体的,可以说感通佛菩萨,也可以说是自心的“一心”所起的作用,自心就是佛。平常我们的觉悟之心被烦恼所复盖,智慧和德能都无法显现,现在临时抱佛脚,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音菩萨”自心的智慧显现了,能力也显现了,所以刹那间便消除了灾祸、你说这是自力还是佛力,实在说自力和佛力是同一个力,自他不二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知众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点烦恼。⊙修行,以什么为标准?佛经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的自性是否觉悟了?觉悟到什么程度?我们本具的正知正见是否具备了?具备的是否圆满?我们自性的清净心是否现显了?现显了多少?我们要用佛经来印证,来对照,来检查。看一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日常生活起居、待人接客是否与佛经吻合。如果不相应,就要修行。⊙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什么是住持三宝? 就是佛像、佛经、僧众。如果没有住持三宝,如来的家业就不能传承和弘扬了,我们修行交流也缺少了方便。佛像是提醒我们自性要觉悟,因为没有一个人每天跟在你的背后,要你觉悟。而佛像就有这个妙用,我们每天拜佛,看到佛像就知道要像佛一样觉悟。如果你拜佛不是为了觉悟,那就不是修行。经典是帮助你树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虽说是你自性本具,但是你现在迷了自性,分不清对错、好恶、正邪,所以暂时需要用外面的经典帮你打开自性的法宝。佛经好比是一条渡船,你到了对岸,渡船你就不需要了。僧众是和合僧团,是佛法的承传者、传播者、带动者。我们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也要象出家人一样清净无染、为法献身。⊙什么是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归依佛就是归依自性觉;归依法就是归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归依僧就是归依自性的清净心。你想一想,佛像可以被毁,经典可以被烧,僧众可能被驱散,而自性的觉正净恒常无变,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然后我们又不离开住持三宝而进行修行。自性三宝是本体,只要本体在,有体一定会有相。⊙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什么?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得清净心不学佛的人常常误会,以为念佛是求佛保佑,如果你读了一些佛经,你就会知道,念佛是为了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圆觉经》上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实在说学佛很简单,二个字“除妄”而已,但是又很复杂,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就二个字,我们学了几十年,还是起心动念。所以佛很慈悲,给我们说净土经典,一而再,再而三,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就是念佛得清净心的原理。当我们有了清净心,其实我们什么都得到了,因为自性的道德、能力都能显现了,与如来性相无别。如果自己没有清净心,整天胡思乱想,佛就是想帮你,也无能为力。佛对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保佑。就象父母告诫你,待人要有礼貌,千万不要打架。这就是父母对你的保佑,你要做到了,你才会平安,你若做不到,这个保佑就落空了。我们常常听到,危难时刻念一句佛号,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一心”啊!只要有了一心,自心就是如来,就有不思议的道德和能力。《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就是把最大的秘密告诉我们了。⊙熟读经典的用处是什么?熟读经典才能提起观照 佛经是从佛的清净心中流露出来的宝藏,与我们众生的自心是相应的。所以佛经能帮助我们自心觉悟,我们熟读以后,生活中就能提起观照,不致于迷失方向。⊙怎样从梦中去体会能作梦的心性和所作梦的幻相?我们有做梦的经验,梦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整个梦境就代表我们的心,心是“能变”,心能变出梦境,梦是“所变”,梦是心所变的,如果在这里硬是要分一个真假的话,能变的心是真的,所变的梦是假的。梦虽然是假的,但是它能起作用,梦中有欢喜和恐惧。比如H20,它能变化出蒸汽、冰块、水,蒸汽能蒸馒头、开火车、冰块有冷冻和阻隔的作用、水可以洗衣服、洗菜。由此看来,我们随着事物的现象可以找到它的本体,而这一个本体又可以变现许许多多的相貌,每一个相貌又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心性”看不见、摸不着,比如“真空”,“现象”无处不在,比如“妙有”,真空不空,因为它能变,妙有不有,因为它生灭无常。我们希望做一个好梦,那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首先要有一个好心,因为清净的本心所现的相,一定是一个好相,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人生如梦,你知道这个梦是从那里变出来的呢?你想一想“能做梦的心”和“所做的梦”,试着找一找它的“能变”和“所变”。⊙真心有多大?真心遍满虚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真心有多大,我们的眼睛能看东西,会看很远吧,你看到以后,你就会作出判断,这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眼睛所到之处,心力无法达到,那我们就不能判断,可见凡是眼到之处心都能到了。你想一想我们的心有多大呢?佛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心遍满虚空法界。佛说的对吗?信解行证,相信是不够的,还要理解;理解以后还要实行,实行以后才能证明。证明以后你才会觉的:佛的经典和你见到的没有两样。⊙如何知道临终以后的去向? 人临终以后,身体会凉,但是总会有一个地方最后才凉,你只要看这最后微热的地方是什么位置,你就知道他到那一道去了。头顶——是圣人;眼部——升为天道众生;心窝——转为人道众生;腹部——下堕为鬼道众生;膝盖——下堕为畜生道众生;脚底——下堕为地狱道众生。但是你要试探,一定要小心奕奕,否则会令他下堕。⊙佛为什么称二足尊?福慧圆满二足尊福和慧两样都好,当你妄心灭尽的时候,就是福慧圆满之时,那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圆满佛果,归无所得。为什么归无所得呢?因为是你本来就有的,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我们称佛为二足尊,意思就是说福和慧都满足了,没有欠缺了。这是我对佛教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希望老师和同修帮我修改一下。

文化概论

第一章 文化是什么?

时下"文化"这个词很流行。但说起它来,许多人的理解是很窄很浅的。比如一谈到文化,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音像市场、书店书摊、游艺室、歌舞厅,就是读读报刊、看看电影电视、演演文艺节目,搞搞书画之类。或者把它到处滥用,弄出一些类似"灯文化"?quot;鬼文化"、"厕所文化"之类的名堂来。当人们这样看待文化时,心里也许对"文化是什么"有一些感觉,但是要认真地考究一下,却又常常说不出来,或者说不清楚,说不完全。
这种朦胧的感觉,说明对文化的理解需要上升一个层次,提高到哲学上来把握。只有在哲学上,才能给这样复杂而普遍的问题提供一套比较概括的说法。当然,哲学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依照马克思的哲学,尝试着给文化一个说法。
一、文化即"人化"
文化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说来很复杂。据说仅有据可查的定义,统计出来就超过了160多种,可见其复杂程度。但许多复杂的问题,其秘密往往隐藏在简单的、基本的事实中,"文化"的秘密也是这样。在我们看来,文化问题实际就是"人"的问题。文化的本质应该从"人之成为人"的事实中去寻找。
国际上使用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意思,就是说,它最初是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发育的培养,后来就进一步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
国外最先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学者克鲁柯亨和凯利进一步指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性式样又包含隐性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尽管说法有许多种,但是看得出来其中有些基本的、共同的东西。
从哲学上说,文化即"人化",包括世界的"人化"和人的"人化"即"化人"。
所谓"文化即人化"的意思是:文化,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换句话说,文化是人的这样一种存在方式、存在状态:人追求和享有一定的价值成果,并通过实现这些价值来更新和发展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从文化与"非文化"或"无文化"的区别谈起。
首先,"文化"是指与"自在的、混沌的、蒙昧的自然状态"相反、相对的"人的状态"、"社会的状态"。与"文化"相对立的词,主要是"自然"、"天然"、"本能"、"野蛮"等。 "文化"与"自然"相对而言,就是说,它不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而是人改变世界(包括人本身)的自然面貌造成的。自然界原本就存在,如果没有人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它自然而然地存在下去,那就无所谓"文化"。人之外的自然存在是自在的,没有自觉意识的支配。没有人,天地自行运转、江河自行奔流、草木自行荣枯,一切是纯然的自然。它们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没有情感,没有灵明之性,没有刻意的追求和造作。自然界的东西,即使在人看来非常合乎规律、非常和谐和壮美,但也只是给人以那样的体验,并非是它们有意取悦于人。许多物种适应环境的本能巧妙得令人叫绝,似乎有某种绝顶聪明的智慧在支配,但那是自然本身相互调适、相互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它们有严格意义上的目的和自觉意识。
人的出现,中断了自然界的纯自然性,使自然界分化出不同于天然世界的人为世界。文化是就人超越纯自然状态而言,就是指人非天然、非自在、非本能地(而是人工地、自觉自由地)生存、发展、演化这样一种情形。文化是就人与纯粹的自然状态相对,而使自然状态"人化"的特殊状态。
撇开纯生理现象不说(文化当然不是指纯生理问题),人是唯一不同于自然状态的存在物,是唯一具有独特的情感、智慧、人格等品质的存在物。这种唯有人才有的独特个性,乃是文化的。人以自己的自觉自由意识,以自己的灵明之性,以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从混沌的自然状态中独立出来,从浑浑噩噩的蒙昧状态中醒来,开始了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人既按照自然的规律性,又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审美理想进行设计、劳动、创造,使自然合乎目的地改变。于是,世界上就有了不同于纯自然的、按照人的尺度改变了的东西。人开发江河,改良物种,探索宇宙,纯自然的东西好像一下子苏醒了,有了目的、意义等属人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始森林是自然的,人培植、种植、保护甚至欣赏的树林是文化的;天然的石头是自然的,人打造、磨制和(为了欣赏而)移动过的石头是文化的;野生动物是自然的,人培育的家畜家禽是文化的,没有发现其审美价值的高山是自然的,发现其审美价值的风景是文化的;人不能解释的宇宙之谜是自然的,人提出了的解释(其真实性如何,另当别论)是文化的,如此等等。
"文化"一词与"天然"或"自然"相对,意味着它是人超越纯自然状态、改变纯自然状态的活动及其成果,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及其成果,是人工的、技艺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克服自己的本能,依据理想和价值、创造理想和价值的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为扬弃天然的陌生、异己和黑暗感而对自然进行解释、"包装"的过程和成果,是人不满足于天然的规定和限定,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突破天然限制的活动及其成果,总之是人自觉地生存、发展这样一种情形,是使"自然世界"成为"人的世界"的特殊存在状态。这就是"人化"。"人化"向人而化",即人按照自己的标准、目的、理想和需要改变自然的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印迹,从而更适合于人。
人将自然"人化"的表现,包括观念和实际两大方面:
(1)在观念上,也就是在思想和精神活动中,人把整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万物,都变成了自己的对象——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是第一层,也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彻底的"人化"方式。
"对象"这个词本身,就有是谁的"行为目标"的意思。在哲学上把成为对象的东西叫做"客体",就是指它是主体(行为者)的对象。"对象"和"客体"都只能相对于主体而言。人类把世界变成对象,就是确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quot;人类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就是人类作为主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去观察、描述、思考、想象和塑造世界。这样所得到的,必定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即人类眼睛中的世界。
人类原本来自大自然。但是人类之为人类的一大特征,就是他能够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自立于天地之间,并把自己同其他一切自然物加以区分,甚至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一切。于是,地球上天空、陆地和海洋的自然存在物,就有了"资源"和非资源的区分,有了"好天气和坏天气"、"优越环境和恶劣环境"、"肥沃土地和贫瘠土地"的区分,大自然中自在生存的动物,也有了"益虫和害虫"之类的区分……等等。自然界原本固有的、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一样存在的东西,经人用自己的眼光这么一"看",就成了与人有关的、能够或者不能够为人所用的东西;甚至自然界原本没有、或者无所谓有无的东西,比如想象、联想、神话、虚构、推理、预测、方案中的许多东西,经人用自己的眼光这么一看、用脑子这么一想,就能够在认识中和观念中联系起来、创造出来。比如自然界本来没有语言文字,没有思想,更没有宗教、科学、哲学和艺术,但是在人生活和思想中,这一切都出现了,并且它们都从一定的方面反映着这个世界。
这种"人化"通常表现为人创造的一套符号系统、话语系统、解释系统。用这套系统人可以首先从认识上、观念上,在头脑中整合纯自然的、混沌的世界。
总之,人一旦把什么东西当作了对象,也就是把它纳入了自己的范围,用自己的眼光加以反映、描述、判断和选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几乎没有例外。因此,"人类眼中的世界",就总是一个观念上被"人化"了的世界。
这种"人类自我中心"的态度,暂不论其是非曲直如何,得失利弊如何,首先要肯定一点:它是一个事实,是人类迄今为止生存发展所特有的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就无法说明人类是怎样生存和发展起来的。
(2)在实际上,即人类通过实践同世界打交道的现实过程和结果,也是:人类不断地把上述观念上?quot;人化"变成行动,从而不仅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自然,甚至还创造出了原本没有的"人工自然"。比如,自然给人提供的只是原始的森林、湖泊、草地和山洞,并没有衣服、粮食、生产工具,也没有房屋、道路和城市。人是在论据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为自己创造出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按自身的需要、理想等价值目标改变自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物化出成果,包括器物的、制度的、精神的,这套成果作为客观的东西,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
人的实践归根结蒂就是自觉地改变自然,使自然适合于人。因此实践愈是发达,人类的文明越是发展,这?quot;人造的世界"就越是广泛和普遍,人类就愈是远离自然状态而进入人工环境。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都会感觉到:现在,要想让自己的双脚踏上一块天然的土地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们的脚下即使不是柏油、水泥和大理石等人工的地面,也是久已被翻耕、整理、修饰过的土地。如今,我们人类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自我对象化"——把自己的创造物当作对象——的世界里:我们不是生活在自然的空气中,而是生活在空调下;我们很少饮用自然的水,而是代之以各种饮料。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越来越远离自然,不是面对面地实际的交往,而是越来越依赖广告、传媒,越来越依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email),我们越来越依赖汽车、电力和其他人工制品……总之,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的母土,生存在越来越人工化的世界中。
虽然"越来越远离自然"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因为事情还有另一面,即:这种"远离"也意味着更深地进入和依赖于自然。譬如对电力的依赖,实际上也就是对发电材料如煤、水力、石油、太阳能、核能等天然资源的依赖),不是唯一的趋势,但它毕竟是一个基本的、越来越强有力的事实。在这个事实面前,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觉察到了问题,产生了不小的疑问和顾虑:这样越来越远离自然究竟好不好?不论答案如何,有一点同样是必须承认的,这就是:不论人类对自然越来越"远离"还是越来越"依赖",都意味着要以人的尺度来改变自然,就像无论是破坏环境还是保护环境,都意味着要通过行动,使自然更适合于人、有利于人一样。
无论在观念中还是实际上将自然"人化",都意味着人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赋予自然以属人的品质,把自己的要求、理想、意向通过创造成为现实,这就是"文化"、"人化"或"客体的主体化"。更进一步说,"人化"意味着在人的作用和干预下,世界有了某种意义,有了一套价值坐标。"人化"的过程凝聚了人的需要、目的等价值内容。人要从中实现和体验真、善、美、利益和幸福、和谐和自由、崇高和神圣等价值。这是人改变自然的动机和动力。因此从内容方面看来,我们有理由把"价值"看作是"人化"的精神实质,是文化的核心。
人类因为追求、创造和享有一定的价值系统显示出文化,文化因为有价值渗透于其中而具有了人的特色和面目。
二、人的"向文而化"
"文化"既指自然的"人"化,也指人的人化即"文"化。人在使外部自然界"人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自然界"人化",即脱离兽性、原始蒙昧等状态,从而"更加成为人","越来越象人"。这可以称作人的"向文而化",简称"化人"。
由于人不同于动物及其它自然物,是非自然地、非本能地生存的。这就引出一系列问题:人和人的创造物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人如何以及应该如何生存?人的生活应该体现一种什么精神?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何在?人的发展趋势指向何处?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文化的核心问题。
"文化"与兽性、动物性、本能状态等相对。它是人否定自身的原始本能、扬弃自身最粗俗物欲的活动方式和成果。就自然界的存在物来说,人离动物最近,人身上深深地保留着动物的痕迹。从纯生理角度说,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与动物最容易混淆。孟子说:"人去禽兽者几稀但人也最不愿把自己混同于动物。要侮辱一个人,最严厉的恐怕就是骂他"畜牲",甚或"禽兽不如"。"文化"一词恰恰就是从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角度说人,恰恰就是说人的非动物性、非兽性。换句话,文化恰恰是从动物性出发而超越了动物性的表现。如果没有文化,人和动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说人"有幕?quot;,就是指通过教育、修养和锻炼等,把人身上本属于动物的、纯生理的本性加以改造,使这些本性符合了社会的文明标准、人的标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一件事物、一种行为,若称得上是文化的,它必须有

急!!!读佛经需要理解它的意思吗
答:他的说大概有这么几层意思:1.如中国传统读经史一般,先不追求解意。其境界有点类似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当你对经文熟识到能脱口而出、你的身心与经文融合为一的时候,会自然产生某种融会贯通的微妙作用。这个作用的发生,也许是因为外境上的某个场景的触动与你内心中的经文相...

求佛法本无法 一切有为法皆为佛法的含义
答:真如无为。”无为法,是前四位法的真实法性,故称为识实性,即第五实性唯识。在五位法中,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称相应唯识。十一种色法为识之所缘,称所缘唯识。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是识之分位,称分位唯识。而无为法是识之实性,故称实性唯识。总之,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平常心既是佛。

关于佛的两个问题,诚心向知名大师求解
答:有健康,所有就有疾病,此为苦;有幸福就有悲伤,此为苦。佛法的目的不是让给你带来健康与幸福,而是走上解脱的“涅槃之路”,脱离六道而永生。建议你阅读一下释迦摩尼钻研佛法的最初动机,你才能明白佛法究竟目的是什么。第二,你并没有理解佛法中所指贪和痴的真实含义。你如果对世间的物质的东西去...

为什么说佛祖拈花一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答:佛祖拈花一笑,把般若智慧和微妙法门尽传于迦叶尊者,而迦叶尊者也因此成为禅宗第一祖,自有其一方世界。佛教《华严经》里记载:“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教认为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

我所理解的佛法 II 佛教是什么?
答:经书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叙述,佛法说,文字是工具,理解了含义后,文字就可以不要了,不可以执着于文字,执着于经书,那叫着文字相。所谓“见性”,“性”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能说得清,就像说“黑夜是什么样的?”,谁能说得清呢?语言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语言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地描摹,但不论怎样描摹,都是窥豹一斑,...

佛主拈花一笑有何禅意
答:佛主拈花一笑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极高的境界。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时候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静态,这个静态,一个人手拈一朵花,微笑着静静的看着,看不到他在乱想什么,只看到他静静的享受着什么。看的是这个简静的场面,而不是乱猜佛祖...

什么是出离心,什么是菩提心?
答:色界、无色界的生命体,并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器世间,从佛陀的谛观,三界的众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开悟后很早就讲述四圣谛法。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
答:“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的佛偈个人理解神秀佛偈的含义是:学佛之人要端正心态,敬佛学佛的态度要像菩提树一样正直,而内心也应该遵守佛祖留下的各种戒律,除去自己的欲望,让...

佛学问题,大德请进,帮忙解答,谢谢!
答:“法本无生,今亦无灭”这个“法”,是“诸法实相”,是能生一切法的根本,因此有时也叫“一切法”“诸法”。这个“法”,就是一切有情本具之真心。因此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法...

佛经上所说的”神通“是怎么一回事
答:因为佛讲法的大方便很多初学理解不了,往往从字面意思理解佛经。比如,飞身入虚空,就真的以为是飞身入虚空。实际上这是以在虚空讲法譬喻于法不著。不是真的飞到空中。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使用譬喻来表达一些复杂的含义。 神通对于小乘和大乘修行者的内涵是不同的。因为小乘行者尚未显发菩提心,对法的理解皆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