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投稿:闽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扩展资料

世界森林衰退问题严重,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近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土壤退化问题不容乐观,土壤退化导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统计,1975年至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减少一半;水资源问题日趋严峻。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严重和最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未来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联合国在发布2015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时指出,从目前的走势来看,到了2030年,世界各地面对的“全球水亏缺”,即对水的需求和补水之间的差距,可能高达4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源问题



  一、水资源
  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近二十年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气候持续干旱,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国水资源特点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990亿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约8700亿立方米,扣除河川径流量和浅层地下水量统计中的重复计算量7700亿立方米,则淡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除去洪水期间放掉的径流量和边远地区不便大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外,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水资源量也就在10000亿立方米左右。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50亿公斤以上。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年内和年际间变化大
  中国的降水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和径流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干旱少雪,夏季湿润多雨,每年汛期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严重枯水。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特大洪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例如:黄河在近70年中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剧烈变化,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枯水期无水可用,丰水期有水难用,使可用水资源的数量远远低于全国陆地水资源总量。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人口约占全国的55%,但其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的81%;而长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4%,其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3%,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不仅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而且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4)水污染的蔓延,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可用量
  大量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排入水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减少了可以利用的水源。据统计,全国有1/3以上的河段受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在本来水资源丰富的许多南方城市中,因水污染所导致的缺水量占这些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而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剧了淡水的供求矛盾。落后的灌溉方式和生产工艺,以及城市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另一主要原因。
  2.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
  (1) 在水资源开发方面,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一些地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加大了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我国北方江河普遍存在开发过度的问题。黄河、辽河、淮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90%。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1972年出现首次断流,进入1990年以后年年断流,年平均达到107天,1997年断流期竟长达226天。2002年黄河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减少30%-50%,黄河花园口断面径流较常年减少了52%,2003年是黄河来水量50年来最少的一年,这意味着黄河的水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中国部分地区地下水也存在着开采过量问题。中国地下淡水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最近20年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14.0%增长到2000年的19.8%。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目前,河北、北京、天津属超量开采,山东、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等省超过50%。北方地区除青海、新疆外,其他省、区、市开采程度均超过30%。超采地下水,已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国土资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已形成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地下水超采还诱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全国总计有46个城市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因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经济损失严重。有报道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海因地面沉降的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人民币。
  (2)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中国对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远远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用水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出水环境容量。198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310亿吨之多,1997年急剧增加到584亿吨,2002年稍有减少,仍高达439.5亿吨,较上年增加1.5%。2002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到1366.9万吨,超过环境容量的70%。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水资源污染治理力度一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污水处理率低。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普遍比供水设施落后,1996年,我国城市供水设施服务人口的普及率达到94.5%,而同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处理能力的增加幅度远低于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长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处理厂平均年增加日处理能力110万立方米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供水能力850万立方米左右。由此导致我国水环境恶化状况难以缓解或好转,进而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
  (3)中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农业、工业及城市是我国水资源的三大用户,都普遍存在用水浪费的现象。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4%,加上农村生活用水则占到81.7%。由于农业长期采取粗放式灌溉生产,水利用率很低。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世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0.7-0.8%。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中国生产1吨钢需要23-56吨水,而日本、美国和德国生产1吨钢只需要6吨水。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达到70%左右,而大批城市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城市达到了75-85%。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跑、冒、滴、漏的损失率达到用水量的1/5。同时,水价过于低廉也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在一些缺水较严重的地区,100立方米农用水还抵不上一瓶矿泉水的售价。水价太便宜了,导致一些人不珍惜水资源
  3.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针对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保护、合理开发、调配水资源是当务之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应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一个涉及多水体、多部门、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为此,需要积极开发潜在的水资源(开源),节约利用已有的水资源(节流),尽快整治严重的水污染(治污),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以缓解目前严重的缺水危机,使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
  为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努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但水资源的保护必须从保护水体源头开始,从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做起。每年来自水土流失、水体底泥等的污染水量往往占水量的一半还多,因此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改革农业渔业结构、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建设水生态保护区和优化水体使用功能等,则是新时期水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二、土地资源
  1.中国的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106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耕地约1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现有耕地比重小于美国和印度。林地占23.9%,牧草地占28%。
  中国国土面积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积约为326.3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4%。由于前者大都不适宜于农业利用,因而我国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与人口众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4%,林木总蓄积量为117.85亿立方米。198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达31.3%,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全球人无占有森林面积为0.0064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11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占世界3%-4%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占世界近1/5人口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担负起维护全球7%土地面积上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显然,现有的森林资源状况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
  湿地是指所有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和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初步统计表明,我国拥有的天然湿地,包括内陆沼泽11万平方公里、湖泊12万平方公里、海岸滩涂和盐沼地2.1万平方公里以及数量巨大的河流和广阔的、深度不超过6米的近岸浅海水域,另外还有稻田人工湿地38万平方公里。
  2.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危机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道路交通和其他占用,我国土地资源将严重不足,现有的土地资源将急剧减少。
  (1)人均占有土地过少
  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增长,这一危机日趋明显。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耕地面积减少9.56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了近一半。
  (2)耕地总体质量差
  中国耕地分布很不平衡,水多的无地可浇,地多的无水可浇。干旱地区土壤次生盐渍面积不断扩大,使作物无法生长而不得不弃耕。由于重用轻养、滥施化肥、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盐碱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全国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已降至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在重要粮食产区的长江和淮河流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不到1%,最低已不足0.3%。黑龙江省1989年抽样调查表明,东北黑土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50年代的8%-10%降为1%-5%。全国耕地中,缺磷面积占59.1%,缺钾面积占22.9%。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有6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约21万平方公里,遭受污染的耕地近20万平方公里,受酸雨危害的耕地达3.7万平方公里。据估算,仅农田污染一项,每年就使我国的粮食减产1200万吨。综合各种资料分析,全国高产稳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20%-30%,中产田占40%-50%,低产田占30%左右。
  (3)森林覆盖率降低和水土流失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森林资源早已不堪重负。照目前的砍伐速度,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很有可能已无成熟林可伐。虽然我国林木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净亏0.3亿立方米,转变成目前的略有盈余,但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虽然我国的人工造林成效很大,但由于林业生产底子薄、欠帐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已达15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5%。
  (4)草地资源普遍退化
  草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在我国,草地对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广大牧区草食家畜最主要的饲料来源,又在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地资源粗放经营,甚至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使草地资源普遍退化,明显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目前,草地普遍呈现退化的趋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产量可能要大幅度下降。因此,亟须加强草地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大力遏制其逆向演替,搞好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努力提高草场载畜力。
  (5)湖泊湿地的围垦
  建国以来,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作用之下,对湖泊的围垦活动更加剧烈。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初步统计,围垦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历史上湖北省曾号称“千湖之省”,可是目前只剩下湖泊326个,湖面由原来的0.8万平方公里萎缩至0.23万平方公里。围垦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它往往抵消和超过了人们所取得的既得利益,使人们陷入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困扰。由于围垦而使湖面缩小、容量减少,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和环境自净的能力,加速了湖泊淤积消亡的速率。此外,被围垦的湖洲草滩往往是鱼类索饵、产卵的场所,因此,围垦也是造成湖泊鱼类资源衰减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长江流域的洪水不及1954年洪水流量大,但是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大于1954年,究其原因,围垦所造成的湖泊天然调蓄能力降低,不能不说是罪魁祸首。
  (6)城镇建设对土地的侵占
  人口的急剧增加,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建设都要占用大量土地。目前我国有近50万公顷的耕地被三项建设(国家建设、乡镇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按照这种速度,三年就相当于减少一个福建省的耕地面积。
  (7)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排出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同时农业生产中也不断地施入肥料、农药等物质并在土壤中累计,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滥伐森林、陡坡开垦等所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危害性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因地制宜,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条件统一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再次,要控制城镇和公交生产占地。
  三、矿产、能源资源
  矿产和能源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能源总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很快,为近20年来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 我国的矿产、能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普查和勘探,截至2001年,我国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156种,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是世界上矿产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有40多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按人均拥有矿产资源量计算,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因而按人均占有量计算又是资源小国。而且,我国储量丰富的矿产主要是一些用量不多的矿种,而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大宗消耗性矿种,如石油、天然气、铁、铜、钾盐、天然碱等却储量不足,一些重要矿产如铬、铂、金刚石、硼等严重短缺。铜矿只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一半,铁矿由于贫矿多而长期依赖进口。老矿山可采资源日益衰竭,后备资源基地短缺,石油、天然气、铜、金等可供规划开发的储量缺口很大
  2.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性差
  我国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共生、伴生矿种多,单种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的矿床少,难采、难选、难冶炼的矿床多,易采、易选、易冶炼的矿床少。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是用地质储量计算得出来的,呆矿、死矿多,许多储量开采不出来;即使能开采出来,也是难度大、成本高,甚至是赔钱。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稠度大、含碌量高、油质差的比例占一半以上。一些蜂窝状分布的矿产难以大规模开采;零星开采的成本高而安全隐患大。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另外,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远离经济发展中心,不仅增加开发利用成本,还加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例如,在探明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区中,山西、内蒙古、贵州、新疆等省区名列前茅。新疆石油储量居各省之首,现在每年新增的石油产量主要来自吐鲁番和准噶尔油田。青海的钾盐占全国的95%以上;云南、贵州的磷占全国的51%。天然气的情况也是如此。陆上天然气富集区是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和柴达木盆地,这四个盆地2000年产量约占全国一半。除四川盆地外,其他盆地都地域偏僻,远离城市和工业市场,极大地增加了天然气使用的管输成本;加之下游市场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了天然气这一洁净能源比例的快速提高。
  (2)管理不利,优势矿产消耗过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矿业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由于管理跟不上,矿业秩序混乱,乱挖滥采、破坏资源的顽症屡治不愈。我国的一些优势矿产,由于过量开采而使储量消耗太快,如广西南丹矿原来规划开采20年,实际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开采和破坏完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越权发证、有证乱采的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制约着矿业的健康发展。矿产品进出口上的问题同样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后曾出现我国优势资源变成经济劣势的事件,以钨矿资源最为典型。钨矿曾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但由于出口竞相压价,不仅使国际市场钨矿价格一直处于谷底,也使我国钨矿资源迅速枯竭。对被国外采取“反倾销”措施的矿产品,不仅没用及时调整出口战略和数量,在被征收120%“倾销”税的情况下还继续出口,如锡矿就是如此。国内一些紧缺的矿产资源,如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富磷矿,但云南、贵州等地区还在出口。矿产品进出口的各自为政带来的结果是,以我国工业化总成本的增加为代价换来一时一地的利益。
  (3)投入不足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投入下降,企业又不愿意投资,导致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匮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已经从过去的基本保障供给到难以满足需求。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低于开采量增长,产量增长又低于消费增长,导致储采比下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2001年我国石油储采比是19.9,世界平均是40.3;天然气储采比是45.1,低于61.9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最丰富的煤炭,我国的储采比(105)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16)的一半。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产量增长缓慢,石油情况尤为突出。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油田已进入中晚期,后备资源又严重不足,稳产难度越来越大;西部的增产幅度不足以弥补东部的产量下降,接替东部油田的目标短缺内还难以实现;海上油气勘探近年来虽有进展,但据有关部门的估计,到2010-2015年尚难取得能影响全局的突破。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只有23种,2020年仅剩6种。石油、铁矿、锰矿、铬铁矿、铜矿、镍矿、金矿、钾盐、金刚石、硫矿等18种矿产,供应不能保证国内的需求。1996-2000年的5年中,45种主要矿产中平均每年有26种以上的矿产保有储量的消耗速度大于新增速度;煤、铁、锰、铜、铝土、磷、钾等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矿产,消耗过快,“吃老本”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国内当前出现的“四矿”问题,本质上与矿产资源禀赋有关:如果没有矿产资源,谈不上发展矿业。矿产资源采光了,矿工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随采矿发展起来的单一资源型城市,没有代替产业则难逃“矿竭城衰”的命运。因此,国家应当承担矿产资源普查的责任,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首先明确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其次再从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土地等等问题谈,
再者,人口资源的相关问题,如人口过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资源问题有哪些~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陆生生态系统类型有599类。中国不但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此外,中国生物特有属、特有种多,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丰富。 中国具有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它有如下特点: (1)物种丰富。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种中,中国就有10科,约250种,是世界上裸上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近14%。 (2)特有属、种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3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7%以上。6347种脊椎动物中,特有种667种,占10.5%。 (3)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部分。如松杉类世界现存7个科中,中国有6个科。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是水稻和大豆的原产地,品种分别达5万个和2万个。中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15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30属2238种。中国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共有1938个品种和类群。 (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中国具有地球陆生生态系统,如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各种类型,由于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又分各种亚类型599种。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目前尚无统计数据。

中国土地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2.6%;干旱、半干旱区土地面积占47.4%.从地形高度看,从平均海拔50米以下的东部平原,逐级上升到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2)山地面积大.山地(包括丘陵、高原)面积约633.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6%.全国1/3的人口,2/5的耕地和9/10的有林地分布在山地.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中国土地总面积很大,按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约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耕地约1.35亿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林地约1.67亿公顷,占17%.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在天然草地、蔬林地、灌木林地和海涂中,尚有适宜于开垦种植农作物、发展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木的土地约353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

国土资源违法都包含哪些
答:4、该行为必须是行为责任人具有主观上的错误,包括故意或者过失。 二、国土资源部门违法行政的表现形式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利,同时也负有必须履行义务的职责,其违法行政主要表现在超范围行使权力和不履行法定义务两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

中国资源问题
答:3900万吨。环境约束非常明显,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怎么办?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带有长远意义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一道作为新时期基本国策。并把这样原则体现在政府各项工作当中,包括政府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等等方面。

群众反映国土资源突出问题有哪些
答:对当前国土资源信访现状深入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制度改革的原因,又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既有干部的层面,又有群众的层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由于法规政策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二是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我国资源状况造成的问题有哪些?
答: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时间上,全年降水的70%-90%集中在6~9月份,冬季很少,年际间变化也很大。空间上,水资源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秦刚教授认为,资源型国家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你好,乐意为你解答:秦刚教授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定位”、“内涵”和“落实”四个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阐释。秦刚教授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对策
答:现代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枣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建设存在哪些问题2015
答: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0%-40%间,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造成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过高。(三)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生态退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国森林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草地退化依然严重,矿区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破坏...

我国人口现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答: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资源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然而困扰世界的人口与资源问题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正在日益加剧,并越来越显出对社会发展的限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

中国以及世界的资源问题有哪些?(附带典型例子)
答: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高峰会(WSSD)即将开幕的前50天,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名为2002年“生命地球”的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除非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减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 这份报告称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以20%的比例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

“资源型”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归纳起来,中国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性企业负担重、部分城市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区位不佳和基础设施欠账多以及城市管理条块分割等。 一、 资源性企业负担重 资源性企业是指开采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的企业,主要包括煤炭企业、石油企业、冶金企业和森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