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将韩寒的《书店》《求医》《杯中窥人》这三篇文章发给我?谢谢 韩寒的书中值得一看的有几本?

作者&投稿:湛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99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韩寒作品--《求医》《书店》《杯中窥人》

  求医

  读书在外,身心疲惫,难免某日起床或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笔者寝室如猪窝,奇胜无比,上铺更是懒得洗衣服。传闻一条内裤穿两个礼拜,第一个礼拜穿好后第二个礼拜内外翻个身穿,最终他得疥疮。由于他整日踏我的床而上,我也不能幸免,一到晚上挠 得整张床吱吱有声,睡衣上鲜血淋淋,而他却不日痊愈,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创始而在中国发展。

  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搭在我的肩上问此番为何而来。我说疥疮,她手一科,忙从我肩上抽回去,说学校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最好去大医院。

  于是我去了大医院。大医院固然大,但挂号处的窗口却皆如鼠洞,勉强可以伸进去一只手。交完挂号费后,久久等待,里面竟无动静。探身着个仔细,冷不防伸出一只白掌,全身奇痒已被吓去一半。填完单子,塞给那白掌,缩回去后,里面又没了动静,大半天才飞出几枚硬币找于我。

  揣着病历卡去找皮肤科,不料一路走去全是会议室,从第一会议室到第N会议室。开会对饮茶过多,不免上厕,所以会议室旁边都是厕所。寻觅半天,不见皮肤科。于是我问一个大夫,那大夫态度冰冷,看都不看一眼,往屁股后面的一堵空墙一指:“那儿。”他踱出几步,良心发现,告诉我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

  外科里一个老先生在看医书,正要打个招呼,后面一个妇女插到我的前面,把病历卡递上去。老先生泰然自若,神情如饮,把妇女全身着几遍,劈头就问:“你得啥病呀?”妇女被问得愣住,我估计她一定在骂医生尽说废话,知道什么病就不来医院了。妇女说手上擦伤一块正溃烂,说完撩起袖子,医生示意不必,马上开一张药方,30秒不到,病已诊好,这恐怕是全国办事效率最高的地方。校医对这方面很有经验,事先劝诫我莫要去这种办事潦草的医生那里。于是,我换了一个女医生。

  怎知这家医院的医生事先都像对过口供,那女医生也问我何病。我告诉她我痒。女医生 比较认真,要我指出痒处,无奈我刚才一身的痒现在正在休息,我一时指不出痒在何处。医生笑我没病看病,我有口难辩。忽然,痒不期而至,先从我肘部浮上来一点点,我不敢动, 怕吓跑了痒,再用手指轻挠几下,那痒果然上当,愈发肆虐,被我完全诱出。我指着它叫: “这!这!这!”医生探头一看,说:“就这么一块?”这句话被潜伏的痒听到,十分不服, 纷纷出来证明给医生看。那医生笑颜大展,说:“好!好!”我听了很是欣慰,两只手不停地 在身上挠,背在椅子背上不住地蹭,两只脚彼此不断地搓。

  问好之后,医生就在病历卡背面写。我见过两种医生:一种满腹经纶,一写可以写上半天,内容不外乎“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病人痒时症状如下……” 曾闻一个医生写好,病人早已呼呼而睡。还有一种医生惜字如金,偌大一张卡上就写一个 “痒”。我今日所遇的女医生有别于前两种,写了一段后笔下羞涩,无话可写。看看同事,正在伏案作文章,病历卡上已经被写得黑漆漆一片,颇为壮观,一看就是权威和知识的代表。 这位女医生不甘示弱,凑几个字后实在写不出,又怕她的尴尬被我看穿,只好和我哪天。她看着卡,认识我的名字“韩寒”,却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念,闭上眼睛读:“园寒!”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 The PsyChopatologyof EVndn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我尚不能确定她是否故意念错,所以不便发泄,忍痒承认我是“园寒”。

  她稍过片刻又运笔如飞,有话则长,无话更长,好不容易凑齐一页,嘱我去取药。我拿过药方一看,只见上面不规则的点线圈,怎奈我读书多年,自命博识,竟一个字都不懂。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写的字横平竖直,笔笔遒劲,不慎写错还用橡皮沾口水擦,只是速度嫌慢,往往写一个字要半天,如逢急病,只怕病历卡还没写好,病人早已一命呜呼了。如此用心书写的医生已日渐少矣。我曾见过一篇杂文说,现今看不懂的字就是所谓狂草,医院更是汇聚四方狂草专家的地方。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称不上医学家,但一进医院就意味着你是书法家。

  不料收费处也看不懂字,拉来旁边一个老医师问这是什么字,问明白后说这药没有,恐 怕要去药店买。我再跑回外科那女医生那里,她看我半天,居然问:“你得了什么病?”《父与子》里有一段:“省长邀科少诺夫和巴扎洛夫进大厅坐,几分钟后,他再度邀请他们,却把他们当作兄弟,叫他们科少洛夫。”谁知今天的情况更严重,出去几秒进来她连人都不认识了!她看我半天终于认得我了,激动得像母子团聚,但叫不出我的名字。屠格涅夫《烟》里一段写拉特米罗夫忘记李维诺夫的名字,这种错情有可原,俄国人的名字像火车,太长,不免会生疏,而我的名字忘了则不可原谅。

  我走出外科,听见内科一个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 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

  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忘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

  书店

  我于初二时写过《书店》,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1997年第9期上。念于当时是夜间而作,睡意袭来,匆匆收笔。如今复看,写得不是甚爽,结尾尤为仓促,与正文有一断为二的怪异感。事隔两年,书店变化很大,故补作一文。

  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书店越来越开放。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只能看着名猜内容。最要命的是书价被压在下面,侧身窥视,仍不知价目。不论身心, 都极为痛苦,更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一旦惊动,碍于面子,不买不行,于是佯装草读一遍,心里暗叫:不要太贵!切莫太贵!偏偏这书看上去薄薄一册,一拿到手里感觉不妙,竟不知怎么增肥不少。西方哲人说不可相信第一眼的爱情,买书亦是如此。然后愈翻心愈往下掉,最后眼一闭,嘴角肌肉一抽,狠把书翻个身扫其身价,两眼一瞪,不自主地咽下去一口口水,想万幸万幸,贵得不算离谱,尚可承担。如今不同,如今大可先看书价再看书,但难免惹来某些爱书贼子。

  我曾亲眼目睹贼儿偷书。这贼儿先挑出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缩在一边看,边看边缩作一团,其僵硬如钢的皮茄克的领子必大大开口,贼子左手借搔头掩住,右手缓缓把书放在衣服里,搔头完毕,头发一甩,顺便看周围动静,然后人一直,一书入肚。但贼子乐不思蜀,又偷得磁带一盒,抬头但不挺胸地走出书店。孰料店门一机器鸣叫不止,贼子好奇,回头探个究竟,这头回得甚是倒霉,痛失逃跑良机,被两个肥硕警卫扭获。

  这毕竟是极少数人的行为,绝大多数人去书店里只为看书,况现在有的书别看厚厚几百页,但字数却并不多,每个字都被撑得方圆一厘米大,字距更是被拉得放一个手指盖不住一个字,两个字天各一方,看一页不过是扫一眼耳!效率高者一个下午泡在里面可以通读一个柜的书,有鉴于此,各地图书馆纷遭冷落。

  这类专为看书而来者洁身自好也罢,偏偏有人蓬头垢面,指甲留得比头发长,看几页后把小指偷偷地探进鼻孔,屡挖不爽,好不容易拔出来后把大拇指扣到小指上,“砰——”一声,铿锵里不乏轻松,一堆黑东西刹那无踪,至于被弹到哪里去了,无法追究。原以为此人就此作罢,谁知他改进工具,用食指大挖特挖,像是隋朝开运河,拖出一手指黄液,无奈弹不出去,遂擦拭于书上。

  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变本加厉,远远看见书店里五颜六色而引发感官上的好奇,挪着小步一路扭过来,但脚步跟不上速度,走得开始七扭八拐,因脚力不支,左脚勾在右脚上,响亮地摔了一交,但志坚不屈,仍扭进书店。一时找不到图画书在哪里,顺手拿起一本《西学与中国明清文化的研究》细细品读,兴趣索然,放下书后十个指印赫然出现,所过之处,无不染指于上。

  渐近黄昏,民工们纷纷来食精神大餐。进了店门后直奔主题,拿起《人体艺术》纵览不已,看得直咽口水。略有文化者看文字上此类内容,现在大多小说书里男女主人公一路从第一章做爱做到最后一章,乐此不疲。更有书里大肆描写母子恋什么的,还注明是纪实文学。赫西俄德的《神谱》里,天神乌拉诺斯肥水不流外人田,娶自己老母该亚为妻,物尽其用,竟生得六男六女,但未料神话在今天竟成现实。民工们看完后出门作文学批评,互相交流心得。

  偶见有买书者,收银处拿到书第一件事就是反复擦拭,可那书已遭多人践踏,百拭不新,书页里指印不断,更有被严重践踏的。销售额每况愈下。于是私营书店里必会打折,然而打折不容易,打折借口却难找。中国不比美国,节假日较少,不能俨然列出:为迎接××节,本店打×折。只好违心写道:为答谢广大读者对本店之热情支持,兹决定即日起五天之内打八折。一个月后路过那书店,门口依然“即日起五天内打八折”。一些更小的书店财力不支,只好八天之内打五折。折扣打得越低,想买书的越是耐心等待某月某日有二三折,双方僵持。结果想买书的一天醒来,发现对面小书店已换成杰克逊咖啡屋(Jackson Coffee House)或者杰克儿子咖啡马(Jackson Coffee Horse),后悔不及。

  有实力的书店不能随意打折,在大黑板上写:本店最近邀请到著名作家、著名哲人、评论家×××于×月×日签名售书。尽管这位著名作家尚无名气,但敢安上著名两字,不光是商业炒作,更是这位作家胆魄的体现。曹臣《舌华录》里说,一天,郑翰卿在海边游玩,听见一个老翁看海自语:“世间没什么东西可填这海。”郑翰卿说:“只有我今后的名声可以填这海!”(惟吾异日名可填此耳!)这位作家也不外乎是这种思想。国人爱虚荣,有作家签名不管是哪个部门出名与否,索一签名毕竟可作他日吹牛之本。于是,×月×日那天,排队者如云。这位作家姗姗来迟,待者无不心焦。人心正欲涣散之时,忽闻书店后门“吱”一声,前排惊呼:“来了!”顿时群情振奋。这位作家开始签名,把自己的大名先拉长,再挤压成一个圆状,“唰唰”涂在扉页上。这种签名法是外国罢工所用,领头签名的人比较不幸,所以发明了圆形签名请愿书,被这作家盗用,生怕自己名字里三个字哪个带头另外两个字不服而造反,不敢签成一直线。签到后来,作家臂力不济,签名开始像画圈。还有几个好学者签罢名流连不走,递纸条质疑:请问×××先生,您对外国文字里的Sick Humor怎么看?结果作家不谙英语,不识Sick Humor是黑色幽默,以为是“生病的人(Sick Human)”,缄默不答故作高深。再后来索性连圆都不画了,改成直线一道。签名活动终于完毕,老板惊喜不已,数钱不止。

  活动带动了人的买书情绪,小的店接踵倒闭,大的店扩大生意,其结果是小店更小大店更大。望着浩浩荡荡一屋子的书,搞不懂哪里来的。近日传来一大喜讯,写文章可以致富矣!文人的致富领头羊是专写科幻小说的倪匡,由于看这类小说的人文化水平都不太高,所以他怕姓名里两个字一个都不识,改名为“废品(Westrel)”,就是现在大多数人所钟爱的卫斯理先生。传闻卫先生写书速度甚快,而读者买他的书速度更快,令人折服。  看完书后出书店比较麻烦,先要从寄包处地上如山高的包堆里抽出自己的包,不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刚抽掉包掉个头,只听“哗”一声,包山顿时被移平成包海。一书店的人怒目看你,你匆忙离去,到了店门口,警卫盯住你的肚皮看看有无棱角分明书页探出。所以奉劝各位,饱食后不宜入内。

  杯中窥人(一等奖)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已;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的掞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做,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有唯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做也,汝视《舌华录》之做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韩寒的《书店》《求医》《杯中窥人》都是什么体裁的啊?~

可以看作是杂文吧

韩寒这孩子算是给毁了,毁了他的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廉价的喝彩和掌声。   第一次读韩寒时,他还没什么名气。是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看的3篇《书店》、《求医》、《杯中窥人》。除开那篇3小时完成的应试作文《杯中窥人》(3小时能写成那样也很不错了)。其余两篇的确很不错。文笔老到,眼光独特,讽刺入骨。但我仍然觉得那还不是那届大赛最好的作品。我心目中的前三名依次是:宋静茹的《孩子》、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刘嘉俊的《物理班》。《书店》和《求医》只能排在四、五位。 不过韩寒的确给我留下了一个好印象,所以听说他出了《三重门》,我就赶紧买了,还买的是正版。但立刻就后悔了。那本书基本上是垃圾,我是捏着鼻子才把它看完的。看完后不禁惊叹:原来人的退化竟可以如此神速!韩寒怎么就从一个冷眼观世的智者形象一下子变成了那种中国文人圈里典型的将撒娇、没话找话、弱智语言当成幽默来孤芳自赏的人物了? 整个《三重门》就是在玩文字游戏。除了语言上的“特点”外一无所有。那题材交到谁手里恐怕都不会有韩寒那样糟糕的处理了。结构凌乱;情节前后脱节;做出来的结尾;还有那通篇做作的所谓的“幽默”——那也叫幽默的话,那么我宁可相信咱们这个本来就缺乏幽默感的民族现在还停留在将低级趣味当成幽默的水准上。有人说韩寒的语言是在学王朔,韩寒还不屑地说,他学的是钱钟书。我简直要笑掉大牙了!你就别糟蹋人家钱钟书了,就王朔吧,你韩寒比起他来还差远了。韩寒照这样下去,顶多成一个半截子王朔。 说实话,要不是心疼我那6块钱,我早就把那书给扔了。但这本书居然出乎意料地畅销。韩寒一不小心还成了个什么现象。这又使我对我们民族的欣赏水平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了。这样的书也卖了几十万册,而且韩寒还到处搞签名售书……联想起他还没出名前在《书店》一文中对签名售书这一活动的辛辣讽刺,我就有些纳闷了。后来仔细一想也明白了。《杂文选刊》上不是期期都有人在骂官吗?为嘛呢?不就是因为他没官当吗?给他个什么鸟官当着他还会骂吗?韩寒当初是没资格签名售书,当然是要骂了。现在走红了,自然又另当别论了。所以呢,别看我今天一派大义凛然,义正言辞的样子,要是以后也不幸也搞了个什么什么的,你们就当我今天说的全是放屁得了。想想看人家一整天一整天的签名也怪辛苦的。幸亏大家都在中学里受过训练,一天写几万字的作业也是常事。有些人说当作家不一定要上过学,我看未必。你不上学行吗?你不上学到哪儿去接受这么好的大运动量写字训练啊?不说别的,以后光是签名售书这一关你就过不了! 《三重门》正热卖中,《零下一度》又出炉了。吸取上次的教训,我没买。后来从同学处借来看了一下。书中收录了韩寒不少的早期作品和一些短篇小说。《书店》和《求医》也包括在其中。总体感觉比《三重门》要好得多。《三重门》都烂到那种程度了,要比它更烂的确也不容易。韩寒在炮制短篇上还是有一些手段的。《零下一度》闲着没事时,还是值得一看的。 之所以韩寒会在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中迅速走红,还红到了进入各大聊天室一说起韩寒,就有MM大叫“我爱韩寒!”的程度(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我是在嫉妒了)。实在是我们太缺少叛徒了,应试教育扼杀了几代人之后,的确需要一个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对它说不了。韩寒适时出现,立刻被称为了叛徒——一个应试教育的不合作者,成了广大中学生的偶像。韩寒不管愿不愿意,也不得不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认真扮演起叛徒的角色了。前段时间复旦说愿意收韩寒为旁听生,韩寒立刻说复旦是在借自己来炒作。韩寒很聪明,他不是宋江,一招即安。他知道自己去了复旦就等于是被招安了,等于是向现行教育制度妥协了。那叛徒的角色还怎么演下去呢?那广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又靠谁来满足呢? 韩寒其实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无意中闯进了一个热闹非常的会场,却莫名其妙地被推上了领奖台,获得了一个硕大的奖杯,赢得了许多玩命的喝彩。于是他再也走不动了,因为背上的奖杯实在太过沉重,而他又舍不得扔掉…… ——这篇作文还是朋友在2年前的期中考试作文,他得了系里的最高分,于是连原稿都寄给我了。 现在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在快报上连载着,我除了会对书名联想一下--多梦A啦--书中内容……也不能说是不屑吧……毕竟也有我们80年代一些人对世态的看法。

韩寒都出过哪些书?
答:· 1997年 于《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傻子》等小说。· 1999年 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初赛作品《求医》《书店》,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2000年 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二...

韩寒的杂文
答:《零下一度》《通稿2003》《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是杂文集。《夕阳依旧美丽》是少年文艺上的文。《求医》、《杯中窥人》等是新概念的。这些在《零下一度》都有收录。《穿着棉袄洗澡》不是新概念上的文章。此文全文好像是收录在《三重门》的后记上了。《零下一度》里也有删节的收录。

韩寒有哪些短篇
答:这多哦 比如《零下一度》就是他的短篇散文和短篇小说集 而《通稿2003》《杂的文》和《可爱的洪水猛兽》则主要是他的杂文集 (P.S: 韩寒的经典短篇 《傻子》《文学啊文学》《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一起沉默》…)

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都有哪些?
答:韩寒:短篇《傻子》《求医》《书店《杯中窥人《头发》长篇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及同名漫画 《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散文集《零下一度》作品精选集《毒》、《毒2》、《草》杂文集《通稿2003》《韩寒五年文集》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

韩寒 参加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写的文章叫什么
答:韩寒只参加了1999年第一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复赛的选题是《杯中窥人》 初赛的文章是《书店》《求医》 那时他17岁

韩寒,安妮宝贝 ,郭敬明有那些小说呀??
答:1999年,全国中学生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参选的3篇文章《书店》、《求医》和《杯中窥人》全部入围,并最终以《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同年,韩寒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应试教育 2000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并由北京大学中文系...

韩寒不读过大学,他是通过怎样的才写完一本小说?
答:韩寒本来就有写作天赋,虽然不是大学毕业,可是莫言是小学生照样写小说,韩寒只是高中没毕业当然可以写小说 。2000年,在上高一的韩寒退学。详情如下:1999年,在上高一的韩寒以《求医》和《书店》通过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初赛,并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后因期末考试...

韩寒的全部作品
答:1999年,在上高一的韩寒以《求医》和《书店》通过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初赛,并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2000年,他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他发表的首部小说是一部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小说《三重门》。2001年,他出版文集《零下一...

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的作文?
答:韩寒《杯中窥人》(第一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宋静茹的《孩子》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韩寒《书店》,韩寒《求医》, 韩寒《头发》 丁妍《东京爱情故事》,丁妍《可爱的苹果》 孙佳妮《流星,刹那划过星际》,孙佳妮《画室里的小诺》许人杰《小狂人日记》 许人杰《成佛的苹果》 许人杰《心中的...

韩寒资料
答:长春车展上与车手韩寒的对话 城市晚报记者:姜景远 1999年,上海市重点中学淞江二中出了一个特别的学生:韩寒。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征文,年仅17岁、正在读高一的韩寒一鸣惊人:他不仅以《书店》、《求医》和《杯中窥人》3篇文章荣获一等奖,且是惟一一位选送3篇并全部入围的获奖者。然而,同样是他,同年,他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