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与桃花源记的所见之景有和不同? 桃花源记的发现过程与小石潭记的发现过程有何不同?

作者&投稿:壹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感觉不同

1、《小石潭记》:所见之景幽静、凄清,与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情有关。

2、《桃花源记》:所见之景宁静,优美,与作者心中美好的愿望有关。

二、感情不同

1、《小石潭记》:“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桃花源记》:“桃花源”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小石潭记》的原文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此文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小石潭记>所见之景幽静、凄清,与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情有关。
《桃花源记》所见之景宁静,优美,与作者心中美好的愿望有关。作者在此文中勾画出一个幸福、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小石潭记是较凄凉的,而桃花源记是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过问我的语文老师一个虚有景物一个是真实景物写出了安静和谐。

桃花源记和小石谈记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古代记,都是以游踪为线索,表达方式都有记叙,描写和抒情!但是写景方式有不同,桃花源是大致描绘渔人到桃花源所见之景,小石潭记是细致入微的描绘出小石潭四周的景物以及给人的悄怆幽邃的感觉!
表现的主旨也不同,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表达当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潭记写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凄凉悲伤之情!

桃花源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小石潭是先听见声音如鸣佩环,然后伐竹取道,下现小谭!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
答: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答:开头记叙渔人无意中发现了奇异的桃花林。第二段写渔人被桃林之异所吸引进入桃花源之后的所见;景“美”人“乐”,一派安谧宁静和平的气氛。笫三段主要写渔人之所闻以及桃花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咐。可见桃花源人生活的幸福,民风的淳厚和感情的真挚,最后两段写太守欲问津而不得,刘子骥欲探访而...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作者是谁
答: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

《桃花源记》景物描写的深意
答:一般来说,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写景都是有它深刻的作用和目的的。《桃花源记》中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通过对桃花源中的景物描写与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我们先来...

桃花园记 原文
答:原文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赏析
答:所以最后无论是何人去寻找桃花源,皆不可得,时间久了,便无人问津了。但是对于诗人陶渊明来说,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从没有中断,那种远离尘世的生活才是诗人一生的心之所向。并且诗人能想象出桃花源的生活情景,他所想的不仅仅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而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幸福。他希望的是大同社会的出现,...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原文及翻译(逐字逐句)
答: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答:通过《记》和《诗》,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社会也无疑地是一种批判和否定。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虽说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空想,但不象《诗经·硕鼠》中的“乐土”、“乐国”那样朦胧迷离,...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时代背景
答:《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

桃花源记原文及书下注释
答:(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他听到的事都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慨叹惋.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与外面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