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马奇诺防线”指的是? 称作神话的马奇诺防线为什么不堪一击,

作者&投稿:红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31年9月18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历时十余年。这期间,日军在中国东北和前苏联的国境线上秘密修筑了大量的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其规模之大,堪称当时亚洲之最,关东军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这些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它是怎样建成的?又是出于什么样军事目的?多少年来一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将首次揭开这个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之谜。

当年防线其状若何 屯势边境千里虎踞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日本关东军龟缩到黑龙江的虎头要塞和东宁要塞中负隅顽抗,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底,日军才完全缴械。因此,虎头、东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如今,在这里,稍一留意就不难发现,硝烟散尽的土地上,战争的痕迹仍历历在目。一座座坍塌的碉堡、淤塞的反坦克壕、交通壕以及错落的掩体依稀可辨。那些深埋于废墟之下的地下要塞更是变得幽深莫测。

号称坚不可摧的虎头要塞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1945年8月19日到8月20日,苏军占据了山体的表面,就往地道里面、要塞里面灌上了汽油,由于里面燃烧爆炸,整个都塌下来了,1600名日军仅逃脱了53名。其中仍健在的冈崎哲夫回到日本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编著了《虎头永久要塞秘录》一书。除此之外研究人员没有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研究员赵宁说:我们搞了这么多年,一份完整的地下工事的图纸都没发现过,就在调查工作艰难进行的时候,1997年初,黑龙江省东宁县在日军遗留的军用仓库中意外发现了一批日军军用地图。这批地图的发现,使日军筑垒地域的考察研究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的专家经过几年的考察和研究,基本掌握了日军筑垒地域和地下军事要塞情况。笼罩在日军要塞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峥嵘初露。

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的专家考察发现,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近3000公里的国境线上散布着长达1000公里的日军筑垒地域和地下要塞,它们分别修筑在吉林的珲春,黑龙江的东宁、虎头、黑河,内蒙古的海拉尔等14个地区。那么,日军号称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首先来到了东宁县。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东部与俄罗斯接壤。1933年1月10日,日军关东军侵入这个仅有3万5千人的县城后,在这里驻扎了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坦克兵、工程兵等各种兵种数目达10万之众,他们还修筑了密集的军事工势。在东宁7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共发现六个地下要塞,每个要塞都配备了大口径的火炮,并且要塞都是依着面向前苏联的山坡修筑的。据当地老百姓讲,这里还有一处叫核心阵地这么一个地方,据说从1945年到现在,这个要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

听此介绍,记者一行遂和东宁县武装部、文物管理所组成探险队对这个位于东宁县东部的侵华日军胜洪山核心阵地进行了探寻。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探寻,记者发现了大量的日本侵略军遗物,但从坍塌的地洞中,无法看出当年日军地下要塞的全貌。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距离东宁县1000多公里的海拉尔。当年日军构筑在这里的军事要塞是14个筑垒地域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内蒙古东部的海拉尔,是伪满时期兴安北省的省会,距中苏中蒙边境均为150公里,是当时日军布防的战略要地。

由于当时激烈的战斗,日军修筑的14个筑垒地域基本都被摧毁了。在海拉尔的北山上,我们发现了山地下便有一段保存相对完整的日军核心地下工事。

这个地下要塞,呈东西走向,总面积9053平方米,干道长5481米,总共有11个入口,每个入口分别与地面部队集结地、火炮阵地、观察所等相通,散布在地面的工事已全部被摧毁。

当时地下要塞里有发电室、仓库、弹药库、卫生所、兵营,还有宿舍、将校室、指挥室,可以说什么都有。地下坑道呈拱形,高2米,宽1.7米,坑道两边排列着大小不等的房间59间,最大的宽2.6米,长42米。每个交叉路口或转弯处设有射击孔,便于在坑道战时实行狙击。坑道底部两侧有用于排水的沟槽,坑道顶部每隔50米即有一个通风孔,直通山顶。

这么深,这么复杂的工事,是怎么开掘出来的呢?是掏洞吗?研究人员说:不是,全部是靠开挖,做完了以后再把它被覆上。当年被俘虏的日军在走出山洞后透露,洞内物资供应齐全,在没有任何外来供给的情况下,一万多人的部队,可以在这个洞中生存半年。

穷兵黩武意欲何为 占领东北进攻苏联

据1939年伪满洲国提出的“北边振兴计划”记载,日本侵略军沿中苏中蒙边界共修筑4000多公里长的地下军事要塞,飞机场420个,军用仓库500个,当时日本关东军把这一系列的军事设施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那么,庞大的日军筑垒地域和要塞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于什么样的军事目的修筑的呢?
国防大学徐焰教授分析道:“严格讲,这是一个进攻的出发阵地。”

在吉林省馆档案中,记者找到了日本关东军司令菱刈大将1934年5月12日颁布的《关东军关于在国境地带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附近修筑阵地的命令》。据介绍,命令发出之后,日本关东军随即在上述地区展开修筑军事要塞的第一期工程,并组建了第1-8国境守备队。其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修筑这些军事要塞又是针对谁的呢?

徐焰教授说,日本明治维新后意欲实行大陆政策。所谓大陆政策,就是要控制亚洲大陆。要达到这一目的,面临两大敌人,一个是俄国,一个是中国。1931年,它占领了东北三省。从那时起,它开始大兴地下要塞,主要目的当然是想永久控制中国东北的富饶资源和领土;另一个方面,它也藉此获得对苏联作战的一个基地。所以这些工事的特点,跟一般的国境工事不太一样,表现在它是一种进攻性工事。防御性工事都是纵深配置,有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而且不能紧贴着边境线,需有一定的纵深;而日本苏满这些工事却与此大不相同,它们基本上都是一线配置,而且恰恰是配置在最靠国境线的地方。

为了达到进攻苏联的目的,在乌苏里江边的虎头镇,日军当年设置了一门名为“丸一号”的巨炮,这门巨炮是当时日军使用过的亚洲最大的陆火炮。据介绍,这个炮可打到20公里远,正好打到(俄罗斯)伊曼的环形铁路上。它配置在这儿,就是为了摧毁远东铁路,切断海参崴和哈巴之间的联系。

两次试探均遭重创 工事规模随后缩小

随着侵华战争的步步升级,日军加紧了在东北修筑军事工事的进程,展开了修筑要塞的第二期工程,同时组建第9-13国境守备队,为进攻苏联继续进行周密的战争准备。这期间,日本对苏联发动过两次试探性的进攻。

一次是1938年8月份的“张鼓峰事件”,“张鼓峰”是一个山头名。当时有一队日本士兵去那里修工事,引起苏军的干涉,后来引发两国交战,越打规模越大,最后发展到上万人规模的冲突,日军最终被打退了。

第二次比较大规模的就是1939年5月份到9月份的“诺门坎事件”——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已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向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军事挑衅,双方出动兵力近30万,战争持续了三个月,结果日军遭到苏军优势兵力的沉重打击。诺门坎事件的教训,使日本对苏联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它的北进政策由此发生了动摇,暂时全力巩固在中国侵略的地盘。

徐教授说,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起闪击战。6月26日,日本内阁决定予以配合,但是采取什么形式配合?是进攻呢,还是威胁呢,一时举棋不定,最后就先搞一个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是为日本军事史上很有名的“关特演”。其时,关东军猛增85万人,有35万人进入到中苏边境一线的作战阵地,处于临战状态。最后为什么日本兵没有北上,反而南下了呢?

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宁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期望德国把苏联打得狼狈不堪。这样,它再在东边出击,这样就非常有利了。可是,苏联虽说在战争当中损失也很惨重,却还没有像日本人所期望的那样不堪一击。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之一。此时它的战略目标已有所调整,在中国东北修筑的用于进攻苏联的军事要塞暂时转为防御,修筑要塞的第三期工程,规模也随之缩小。至此,日军在中国东北构筑的14处筑垒地域基本完成,呈扇形分布于中苏边境线上。

当年为日军挖过战壕的李洪山老人说,修八卦洞的劳工,都被日军整死了。

修筑秘密工事劳工至少百万完工后许多人被集体枪杀。

这些花费十余年修筑的军事工事,到底要动用多少劳工?

黑龙江革命博物馆研究员赵宁说:在30年代机械化程度很低下的情况下,在崇山峻岭构筑工事真是殊为难事。它的劳工来源一个是战俘,他们叫特殊工人;另外就是大量的劳工。人员最紧张的时候,日军还抓“浮浪”,就是那些在街上闲散的青壮年劳动力。

黑龙江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程鹏汉说:比如虎头筑垒地域,动用了十多万劳工,这是他们日本人自己写的书说的,根据工事的规模大小推算,直接参加修筑秘密工程的劳工最少也得百万劳工。修核心工事的这些劳工基本上是在工程完了之后,被集体枪杀,从日本老兵的回忆,还有从日军地下工事附近发现的“万人坑”,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残留在虎头、东宁日军地下要塞的日本关东军没有接到投降的通知,他们又垂死挣扎了十多天。他们哪里想到,这些以中国劳工血肉和尸骨掘出的地下要塞,最后竟成为他们自己的坟墓。

附:马其诺防线

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是1927年至1936年法国为防止德国入侵修筑在法德边境的防御工事。长约700公里,二战中,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耗资巨大的马其诺防线在战争中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

日军自我吹嘘的“东方马其诺防线”,跟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作比较,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说,二者确实有相似的地方,都采取了大量的地下工事,而且投入量都很大。日本关东军的筑垒地域甚至有的地方还超过马其诺防线,比方说修了地下暖气、取暖设施,比马其诺防线还好,区别在于筑垒地域,是选择一些重点的交通要道、重点的一些制高点修筑的。严格讲,“东方马其诺防线”是一个进攻的出发阵地。

中条山战役,日军称之为中原会战中条山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 ,这场战役被蒋介石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最大耻辱”,中条山位于山西省的南部,黄河的北岸,是华北日军南下的必经之路,跨过了中条山就是天险黄河;中条山同时也是日军进攻山西和陕西的必经之路,所以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中条山宽100余里,长300余里,和太行山相连,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日军当然也知道中条山的重要性,常年部署三个师团在这里。在1941年中条山战役之前,日军就已经组织过将近十次的进攻,但是全部都已失败告终,为了能够拿下中条山,日军在1941年组织了10万军队进攻中条山,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在抗战史上也属罕见。虽然国军有将近20万的军队,但是中条山战役还是以国军的失败告终



“东方马奇诺防线”指的是?~

马其诺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将由其前任综合了法国福熙、贝当和晓夫勒三位元帅争论多年的防御计划交由议会讨论,获得90%以上的多数通过,并在此后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边境建造了一系列防御工事,这就是举世闻命名的“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边境、北至北海之滨的法比边境,全长约700公里,由一组组相互独立的筑垒式防御工事群构成。每一组工事包括一个主体工事和一些观察哨所,相互间以电话联系。主体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各类设施,工事外面则密布金属柱、铁丝网,号称固若金汤。工事内粮食和燃料的储存一般可坚持三个月。为体现这一工事的防御性质,工事内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过10公里,即保证炮弹不落在边境之外的它国之域。如有战事,各观察哨所可用潜望镜观察敌情,随时将情况用电话报告指挥部,而炮塔内的炮兵则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内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开炮。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该防线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耗混凝土约150万立方米,耗钢铁量达15万吨,工程总造价近50亿法郎(1940年数),相当于当时全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由于该防御系统十分坚固,二战期间死于马其诺防线工事内的士兵为数极少。但是,这个登峰造极的防御工事并没能在二战中挡住德国法西斯装甲化、摩托化的部队。1940年5月,德军攀越阿登山区,经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很快占领了法国全境。被神话般信奉的马其诺防线最终成了无用的摆设和对战败者的讽刺,并在日后成为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这就是以当时法国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但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马其诺防线始建于1929年,建成于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长达700多公里,这一构想,恐怕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可与之相比了。马其诺防线工程之浩大简直超乎想象,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个,开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则有1533个之多。工程总土方量为1200万立方米。来自法国殖民地的大量劳工日夜劳作,从1929年到1935年,总共用了6年时间才将工程的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工程总造价高达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总额。

此外,马其诺防线技术之先进也令人叹为观止。工事内部,指挥部、宿舍、食堂、炮塔、弹药房、修理厂、医院甚至专门的牙医诊所,应有尽有。最能体现马其诺防线技术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挥系统了。伸出地面重达好几吨的活动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进行360度旋转。而这些,在一架庞大的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轻易完成。战时,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平时,则可以将炮塔降到与地面齐平,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潜藏着一门大炮。敌人进攻时,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观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敌情,并向工事内部的炮兵指挥部报告。指挥部则将敌情位置加以分析,随后通过一套机械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达到炮塔指挥所,再由指挥所根据指挥部的指令调整火炮角度,向敌人实施准确打击。这一连串的动作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内部都建有窄轨小火车,可以将弹药补给及时运送到各个作战点。要塞内部储存的弹药、粮食以及发电燃油可以保证士兵坚守3个月而无需出洞一步。为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建设者们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一旦遇上战事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

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登山区,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顽强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如果不能全线覆盖,存在防御漏洞,再坚固的防线也是摆设。就好比千里江堤,却会毁在小小蚁穴一样。

东方马奇诺防线的防线分布
答:关东军于1932年开始在中国东北修建要塞,共修建了17个要塞群和一些密塞。这些要塞群被称为东方马奇诺,现在也有人称为山寨马奇诺。这个山寨货比正品大多了,工程量估计要大一个数量级。为了修筑这条防线,日军共新建公路7000多公里,改建公路5800多公里。东宁要塞群,正面宽110km,纵深50km,有四个地下...

马奇诺防线是什么意思
答: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

马奇诺防线什么意思
答: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

马奇诺防线的介绍
答:马奇诺防线(法语:Ligne Maginot,英语:Maginot Line,德语:Maginot-Linie),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马奇诺防线在哪个国家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历史意义 马奇诺防线是阵地战思想的产物...

马其诺防线是哪个国家在一战后修建的
答:“马其诺防线”是哪个国家在一战后修建的?A.英国 B.法国 正确答案:B 马奇诺防线是指法国在1928年-1940年间,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1940年5月德军袭击马奇诺...

马奇诺防线是什麽
答:马奇诺防线是当初法国为了抵挡德国进攻而在边境线上以一个山(忘了山叫什么名字了)为中心做的防线,把山掏空里面是12门巨炮,还有其他的火炮、机枪等等,里面用铁轨相互连接,但是没想到德国从多林德阿登山区迂回到了马奇诺防线的后面,再加上德国特种部队在防线上用滑翔机降落,往山里投炸药包和烟雾弹...

硬骨头之绝地归途电视剧剧情 讲的是什么故事
答:1、“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在中苏边境修建了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军事要塞。苏联将军的中国养女玛丽潜入中国东北,调查要塞,不幸被日军抓获。东北抗联派出侦查员文龙营救玛丽。魔术师高小庄、猎人胡大壮、国军女特工谭卓茹、东北军军官魏坤宁等人参与营救。文龙把玛丽从虎头要塞劳工营救出后,劳工营...

请问二战期间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设在哪个国家?拜托各位了 3Q
答: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 以法国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命名。 法国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的研究始于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1927年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

写一篇关于东宁要塞的作文550左右题目自拟
答:东宁沦陷。东宁由此成为东北三省最后一个沦陷地。二、“东方马奇诺防线”——东宁要塞 东北沦陷后,关东军为实现长期占领东北进攻前苏联的野心,在中苏、中蒙中国边境一侧构筑了17处军事要塞,其中东宁要塞是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强的一处。据考证,东宁要塞东与俄罗斯接壤,南起东宁县大肚川镇干河子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