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问题 (唯物论) 5个观点的原理跟方法论 急 在线等 高二政治原理与方法论

作者&投稿:国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表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表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表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②机械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意识
   ①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   ③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识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通常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是指,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正确揭示。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决定哪个;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对这两方面的正确回答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可见,这里所回答的第二个内容,与前面说的第二个内容不是一回事,两处说的“关系”是有不同之处的。   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史的总结,历史上的哲学,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新的高度上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进一步科学地指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编辑本段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 唯物主义
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编辑本段机械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 唯物主义
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    唯物主义
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    马克思
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唯物主义是认知受限的一种表现,把不理解的真实定义为唯心。

1

【原理表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原理表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3

【原理表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4

【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

【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
第二:质量互变规律,
第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5)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2)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一方面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中的原理与方法论(全)~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览

  (一)唯物论(5个)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19个)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具体见课文P57)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9、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状态)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心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0、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分吹”。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同时,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5、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详见课文P73)

  *17、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十分重视内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18、辩证否定观原理 [New]

  【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认识论(3个)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属于唯物论)(见上页唯物论部分)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详见课本P48~49)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社会历史观(2个)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五)人生观、价值观(4个)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参考课文P102)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后两句还可以表述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等。详见课文P105~106)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 4、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一、唯物论部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动性原理)
(2)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只能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规律客观性原理)②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原理)
(2)方法论: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达到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②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如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利益出发点问题等。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1)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4.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
(1)内容: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②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③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1)内容:①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②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
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内容:①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②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
(1)内容: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方法论: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把内因和外因割裂开来
8.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1)内容: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④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方法论: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
9.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
(1)内容: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矛盾
10.矛盾普遍性原理
(1)内容:①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②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③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方法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11.矛盾特殊性原理
(1)内容:①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③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2)方法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对“一刀切”。
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1)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③二者又是可以变化的。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2)方法论:①正确认识事物,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顺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
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1)内容: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1)内容:①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认识论部分
(一)主观能动性(既属于唯物论原理,也属于认识论原理)
(二)认识世界
15.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内容:①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③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获得理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16.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原理
(1)内容:①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②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了。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③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1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1)内容:①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②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③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原理
(1)内容:①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令人吃惊的思维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②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创新为基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③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改造世界
19.实践的特征原理
(1)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20.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
(1)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②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④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2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②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2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1)内容: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③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也属于人生观原理)
(1)内容:①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②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应该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造世界中,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四、人生观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2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及风俗习惯等。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内容:①价值观是人们根据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而逐步形成的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人们的价值观不同。②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
26.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
(1)内容:①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产生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②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③坚持集体主义,就是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27.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
(1)内容:①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28.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
(1)内容:①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从性质上看,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从程度上看,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②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29.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1)内容:①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我们应该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30.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1)内容: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②人生离不开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由于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