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风俗文化 福州人有什么风俗文化特点?

作者&投稿:徐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福清风俗四大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清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3) 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 近现代以来,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请命,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政府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请命,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政府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印度风俗文化?~

印度有 牛的王国 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 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 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 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 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

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 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 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 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 身份 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如果对寺庙 佛像 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 罪恶滔天 ,佛像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礼仪

  印度人在日常相见,往往双手合十,表示问候。根据与对方长幼、级别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对长者,指尖应与前额齐平。平辈相见,手在下颌与胸口之间。对于晚辈,手还可以再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握手礼在一般场合也很盛行。与印度人握手时,应避免用左
手,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象征。

  服装

  印度妇女的服装一般是由色调相称的紧身短上衣和“莎丽”组成。“莎丽”是用五、六米长的布料、纱或丝绸包头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传统女装。莎丽里穿同长的衬裙,多为白色。现代妇女更喜欢穿旁遮普式套装,由细长裤和半长或长袍组成,并配上2.5米长类似围巾的披肩。

  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围裤,称为“陀地”(这是一块用来包裹身体下部股、腿,直至膝盖的白色料子)、“古尔达”(长衬衣)、“格米兹”(衬衣),有时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兰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玛”(长裤)、“吉尔达”并戴帽。印度锡克教徒头上通常缠着各色包头巾。现代男子普遍喜欢穿方便的衬衣和裤子。正式场合则穿西服,系领带。

  饮食

  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饼、蔬菜、豆类、牛奶、酸奶和奶酪。荤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鸡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兰教徒吃牛肉,忌食猪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和在一起食用。

  丧葬

  按印度教风俗,人死后,由家属给尸体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后,将尸体放上柴堆,覆盖干柴,浇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挥下,死者直系男亲属高举火把,绕柴堆转多圈后,点火将尸体焚化。火葬后第四天,死者家属到火葬场取死者骨灰,并盛放在一个金属罐里,后投到圣河里。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由阿訇或牧师主持。

  货币兑换

  印度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外国游客只能在机场、饭店等政府指定场所兑换印度卢比,且须出示所持护照。兑换后,请保存好收据,以便在机场出境时将剩余卢比换回。

祭祀。说到福州地方风俗首先要说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种仪式。在婚姻、节日,乡会等举行前都要先祭祀,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就说福州人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仪式前都要先通过祭祀来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灵的保佑,让全家人都能够无灾无病,健康长寿。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为主祭祀神灵为辅,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对象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亲人的深情与怀念。福州人祭祀时都会先摆上两根香烛和一个小香炉,然后再摆上贡品。先摆上的是红酒,红酒一般选用福州老酒,有时也用绍兴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会摆上十个小酒杯,然后每杯都倒满红酒,这样做的意思是让自己的祖宗在阴间也能够有酒喝。接下来就会摆上鸡、鸭、鱼、猪肉,扁肉燕和鱼丸等贡品,而鸡、鸭、鱼,猪肉是一定要贡上的,同时肉一定要是猪肉,这个原因很简单,福州人就是喜食猪肉,同时还要在每一个贡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红纸,至于为什么要放红纸,福州人各有说法。当贡品都摆好时,主人会点上香(一般为三根),然后吹灭它们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后就可以将香插在香炉上了。接下来就会拿一个小铁桶烧纸钱,纸钱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衣服、洗衣机,电视机等,还有金币,意思是愿祖宗们在地下能有齐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够的金钱,福州人在烧纸钱时最忌讳的就是火会熄灭,因为他们认为火一旦熄灭,就说明他们为祖宗准备的东西已经送完了,这样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够的东西就会生气以致不再保佑他们了,于是他们必须保证在烧完最后一张纸钱前火都不能够熄灭,这样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时间应放在十二时以前,福州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十二时以后不祭祀的话,祖宗就会自行离开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时都很注重把握时间。
婚姻。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对婚姻是特别看重的。福州人举行婚礼一般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就算采用西洋形式的婚礼,其中中国传统形式的成分也占有不少。对于福州人来说,传统的婚姻是这样的: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先订婚,订婚时男方所要准备的礼金都要带有三这个数字,一般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爱的数字,因为“三”与“升”字谐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双方都能够步步高升。礼金准备完后男方还要准备猪腿作为聘礼,然后男女方再约定结婚的日子,由于福州人比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讲究的,一般通过算命先生或者看日历来选择吉利的结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这个环节结束后,男方就会询问女方参加婚礼的人数从而决定婚礼所办的酒席数量。接下来女方会跟男方讲好结婚时所需的酒钱、糖果、香烟,首饰等的数量。到结婚的时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先要躲在闺房里,女方的亲朋好友会在家门口等候,当新郎来时他们就会“戏弄”新郎,比如他们会要求新郎留下一点红包,或者要求新郎请戏班演一出戏,或者请艺人讲一部评话,通过后才可以将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两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线面,两个鸭蛋,少许鸡肉和香菇,然后再浇入鸡汤而成的),吃完后新郎新娘都要拜过祖宗和女方父母后,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时亲朋好友都会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欢送新郎新娘。当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的家人也会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欢迎。当新郎新娘进屋的时候,也要先拜过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后也要吃太平面,最后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举行婚宴时,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的父母要相互见面,亲戚朋友们都会举杯庆祝。当酒桌上端来太平燕的时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鸭蛋、香菇、玉米笋,香葱等再加上高汤制成的)时,新郎新娘就得出来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见长辈,亲朋好友,长辈和亲朋好友都会给新郎和新娘见面礼(一般以红包或首饰为主),见面礼由姑奶奶暂时保管。这可以看出福州人举办婚礼所耗费的资金一般是由亲戚以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担的,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双方家庭在举办婚礼时的经济负担。婚宴后,新郎新娘的亲人在送完客人后就会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礼结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点多钟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后就开始扛着用红布条扎好的甘蔗到亲家母家里(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扛着甘蔗呢?甘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两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样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样节节升高。当小舅子到亲家母家里的时候要叫新娘回娘家,这时亲家母以及新郎都会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收完红包吃完太平面后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后在女方的家里吃完太平面后才算完成任务。这就是福州人的传统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复杂,但都充分体现了福州人耐心仔细的办事态度,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生活习俗和对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地方传统节日
福州人自己的节日很多,过去的福州人每月都会过上一两个节日。节日里亲戚朋友相互登门拜访,家家户户都会摆设酒桌邀请自己亲人朋友。福州人对节日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每个月设一两个节日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福州拥有那么多的传统节日也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和艳丽的色彩。福州人过节总要和祭祀保平安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了祖宗神灵的保佑,节日才会过得安宁与祥和,由于福州地方传统节日太多,只好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节日介绍给大家。
拗九节。福州人把拗九节定在农历正月二十九,拗九节又称孝顺节或送穷节。相传古时候福州有一位叫目连的人,他的母亲十分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目连长大后,每天都会到她母亲的坟墓前给她送饭,但是所送的饭都会被小鬼给吃掉,目连因母亲吃不到他所做的饭而感到苦恼,后来目连用黑米煮了一碗颜色发黑的粥,那些小鬼们吓得都不敢吃,于是他的母亲终于吃到了儿子送来的粥,在阴间不再受饥饿了。后来福州人就把这一天命名为“孝顺节”(也就是“拗九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豆豉、芝麻,马蹄,烧成后先用来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再作为全家人的早餐。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都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愿全家都能度过“九”这一关。把孝顺作为节日反映了福州人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冬节。冬节是福州地方特有的一种时令节俗,它是被定在农历冬至。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都会在祖先神主的祭台前陈列寿面等贡品,桌面放一支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现在都已经改成盛在大瓷碗里了),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边搓丸边唱福州地方民谣,人们将搓好的丸煮熟后蘸糖豆粉吃,象征着全家都能够团团圆圆,生活都能够甜甜蜜蜜。
元宵。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福州人说只有过完元宵才算把春节真正过完。这一天福州地方有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甚是热闹。据历史记载,晋安桥就是因为宋时大量东门妇女连臂走进福州城观看舞龙灯而得名,桥上还刻有“乐游古迹”四个大字。
迎年。迎年又叫“游神”,旧时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后举行,而现在较多农村仍保留这样的习俗。每到迎年时农村各户都会大摆酒席,邀请亲戚客人,在城里的亲戚好友也会在此时坐车来参加这一节日。这个节日在农村是仅次于春节的,因此也办得相当的隆重和热闹。到了这一天各村山中的神庙前都会站满穿着古装的人,这是随神像游行的护卫。神像都长期放在神庙里,到迎年时才被抬出来,神庙里的神像种类很多,如泰山老君、二郎神、白马王、尚书公、哪吒,穆桂英等,这些神像都分别由村长所指定的人来顶着,在护卫队的随行下摇摆而行。当他们到一户村民家门口的时候就会停候几分钟,该户人家会放鞭炮以示欢迎,烧香祭拜以求今年平安幸福,稍富裕的家庭还会在门口大放烟花,因此这一天站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朝夜空望去尽是七色多彩的焰火,焰火一放也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
中元节。农村称这一节日为“七月半”,俗称“作半段”,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的,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七月半”指的是一年的半段,意在庆祝农田的丰收。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丰盛的佳肴邀请亲人和客人,有的甚至到县城请厨师来帮忙烹制。如果一个家族的一部分成员住在农村,另一部分住在城市,农村的成员就会与城市的成员约好家族的团聚“七月半”时在农村,中秋时在城市举行。从这五个有代表性的节日可以反映出福州人丰富而安定的生活,同时也客观上为福州地方的风俗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有哪些?
答:四周的观众屏住呼吸观赛,遇到精彩时刻不吝啬掌声并大声喝彩,全场热闹非凡!5、金山花炮节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金山花炮节。这一天当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观音出巡活动,身着盛装的金山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神像抬出,请观音菩萨出寺送福。

仡佬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答:“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

傣族风俗
答:傣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从他们的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方面,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习俗。傣族的风俗可谓是令人称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傣族的婚礼仪式非常隆重而又热闹。新娘会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头戴花冠,身披红色婚纱。新郎则会身着傣族传统服装...

化州有哪些习俗?
答:许多人都对年例这个习俗有争议,尤其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迷信色彩。 但作为一项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传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

郴州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风采?它们和郴州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有什...
答:郴州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郴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点十分突出,乡土气息浓郁淳朴。郴州传统民俗极为丰富,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各色民俗风情,让亲身感受过其民俗的人对其赞不绝口。下面我将从家乡的众多民俗风情中选...

云南的民俗文化
答:云南独特的民俗文化 10分 云南十八怪 云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

钦州有哪些风俗文化特色?
答:民族文化:1、钦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和有关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时候,钦州人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214年挥军南下,统一了岭南地区。从此,钦州归属于秦,为象郡所辖;2、州官、名人重教兴学。至清代,钦州有东坡、铜鱼等书院,灵山有西灵、植桂等...

中国各地文化风俗
答: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설날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编辑]习俗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 放大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 腊八:农历腊月...

钦州有哪些风俗文化特色
答:钦州市 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依山临海。钦州风光明媚,古迹 众多,文化 灿烂,自古以来就成为桂南著名 旅游胜地 。她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 旅游资源 ,吸引了不少旅客。宋代 文学家 、诗人苏东坡曾"遨游钦灵";1891年,俄太子尼古拉仰慕冯子材抗法战功特来钦州访问;1909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游钦州时,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