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飘》的人物分析 《飘》中人物的分析

作者&投稿:毛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飘》的人物分析您好!我也非常喜欢飘!
  我就提供一点资料吧~
  二十世纪美国文坛,现实主义文学长足发展。作为通俗小说的典范作品,《飘》也就被搁置在了一个十分耀眼的位置。《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以南方的社会生活为生活环境的全景社会小说。小说全面展现美国南方社会风貌以及各色人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命运变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运安排。作者运用女性所特有的观察视角,细微而又深刻地描写了以斯佳丽为中心人物,以瑞德、梅勒妮和艾西里为主要性格人物的社会活动,通过他们的社会活动,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画面,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

  在以往小说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塑造性格单一且突出的人物,即正面人物则性格光辉伟大,没有丝毫缺点,而负面人物则通常充满了阴暗狡诈、冷酷无情的性格本质,性格区别塑造的十分分明。而《飘》却打破了这种描述方式,小说所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都是正负两方面性格的组合体,这种性格组合既圆润而生动的变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在深层次中揭示了社会巨变所带个人的一种改变。

  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南方女性形象,也是性格组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是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美丽活泼、天真烂漫且无忧无虑,由于父亲的溺爱,在众多的姐妹之中,斯佳丽养成了高傲、叛逆、倔强和贪图虚荣的性格。她学会了如何打扮自己,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在她的哲学里,认为自己应该是所有男人的焦点,是生活的中心,人人都要围她而转,为她而活。她爱上了艾西里,同时也自负的认为艾西里也是爱她的,她甚至认为只要是男人,都是爱她的。当艾西里介绍他的未婚妻时,斯佳丽依然认为只有自己才值得被爱。为了“报复”,在舞会上,她和每一个男人献媚,即使她讨厌他们,但却可以让每一个男人都围着她转,以此来刺激艾西里。听到艾西里对梅勒妮的真爱,她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却又不忍放弃。傲慢自负和坚韧在她的性格中发生碰撞。

  战争来临,面对着艾西里和梅勒妮的婚姻,她赌气嫁给了她并不爱的男人。丈夫在战争中不幸死去,但她却没有丝毫的伤心,反之她认为丧服根本不是她应该穿的。她认为自己应该享受的是华美的衣料、热闹的酒会、欢快的舞蹈以及男人的追捧,当然,她也这样去做了,尽情的跳舞,痛快的捐献被自己视为负担的结婚戒指。此时我们看到了斯佳丽没有一点同情心,甚至良知,传统的观念规矩根本无法左右这个自我的女人,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为了追随艾西里,她来到姑妈家,与她的情敌梅勒妮做朋友,等候着艾西里从战场上传回的消息。心心念念的男人终于逃过了战争浩劫,平安回来,她就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意,从不顾及一直将她视为知己的梅勒妮。我们可以说她为爱表现得自私自利,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但同时也可以认为这是为爱而做出的重要牺牲,毕竟,她是一个千金小姐,能够为爱而放弃自己原本宁静的生活,只身前往战乱纷扰的亚特兰大,也是一项难得的壮举。看着心爱的人和梅勒妮双宿双栖,她心中的个般滋味我们不难想象。

  战火烧遍了亚特兰大,人们能逃则逃,社会一片混乱,她们已经无法生存在这里。梅勒妮却赶在此时面临分娩。伤病人士无数,根本没有医务人员可以帮忙,于是斯佳丽勇敢的接受任务。其实她也想过要放弃,但想到艾西里郑重的将梅勒妮托付给了她,她就不忍心自己见死不救。在瑞德的帮助下,她勇敢、果断的帮梅勒妮接生,虽然从未做过,但临危时的沉着冷静,充分体现了这个女人果敢的一面。

  瑞德参军,她坚持着带着大家返回南方种植园。面对家徒四壁,被军队烧抢过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她并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现实不允许,她只能挣扎着生活下去。她精明强悍,同时又吝啬、斤斤计较。妹妹们有贪婪或是丧气的念头,她就狠狠地责骂她们;遇到强盗进门,她果断地同时也惊慌失措的杀掉了他;为了种植园可以经营下去,她委身想以自己的美色换取三百美元;为了可以开办自己的工厂,她利用手段,抢走了妹妹的未婚夫。战争使一个女人的心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时,她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令人赞叹的和难以企及的,然而生活又交给她金钱的作用,她变得虚伪、贪婪,攻于心计。这种种性格的转变,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用巧,然而从社会生活的折射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些纷繁复杂性格的建立过程。

  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自主创业与奋斗,斯佳丽成长成为一个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生活终归安静了,瑞德可以满足她的虚荣以及对生活高物质追求的享受,于是她嫁给了瑞德,过上了她所期待的奢侈的、富有的、华丽的生活。婚后的她心里还是想着艾西里,但只停留在心里,毕竟,想获得充实的物质享受,就要遵从瑞德的生活,享受他的爱和威胁。在这种充满算计、争吵和享受的生活中,斯佳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渐渐爱上了瑞德。她会对瑞德产生厌恶,认为他永远比不上艾西里,但同时她又对瑞德产生心理依赖,对默默的等待瑞德回家。而当梅勒妮死去之时,她已经感受到了瑞德对于她生命的重要,即使此时,瑞德已经不再爱她了。

  她的多种性格组合注定了她最后的悲剧结局,对于爱情的浪漫追求,对于生活的利己、享乐追求,导致了她对爱情和物质财富追求的双重失败。她就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因追求自我而丧失自我的可怜女性,这种性格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恨可恶却又可亲可爱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另一个性格组合的典型就是瑞德。他是一个南方贵族家庭的叛逆者,社交场合他总是不多说话,但一说起来,往往又语出惊人。他头脑机警冷静,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他抓住一切时机赚钱,甚至是战争时候也想尽方法大发国难之财,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以及冒险精神。他有他的方法可以洞察斯佳丽的一切,让她既爱又恨自己而他自己对斯佳丽也是爱却保持着距离。

  我们看到他对斯佳丽的爱可能是出于虚荣,或是感到那是一种深层的伪装。可当斯佳丽因为生活窘困,企图用美色吸引瑞德时,他却断然拒绝;战争爆发,斯佳丽等人遇到真正的难题时,他又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拯救她们。他可以和妓女成为朋友,不会出于戏弄,而是他可以真正理解、同情那种堕落生活中的无可奈何。

  女儿被噩梦惊醒,他又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父亲所深藏的对于女儿的关爱和照顾,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父亲的存在;当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使斯佳丽从楼梯上滚下来,导致重病失去孩子,他又表现出了真实而深刻的自责。终于,他对于斯佳丽的感情游戏感到了厌恶,在失去了女儿、朋友以后,他决定离开斯佳丽回到自己的故乡,不顾斯佳丽的苦求,毅然决然的回去寻找平静。有些冷酷,可并不让人难以理解,因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置身于麻烦之中,特别是瑞德,他是精明的,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性格组合也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非凡的成长经历中不断形成的。

  艾西里和梅勒妮也是小说中着重塑造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战争爆发时,他勇敢参军,并有所成就;面对斯佳丽的多次表白,他又能够坚守对梅勒妮的爱和忠贞。可是战争并没有改变他,他仍然心心念念的是曾经的那种田园牧歌生活,面对现实,他经不起风浪,总是在逃避生活。他的悲剧在于对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却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明知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却又不能主动适应,或者说是从未打算去适应。他是一个时代的“多余人”,一个生活的被动者。

  梅勒妮是一个集女性众多良好品质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她温柔善良,宽厚待人,懂得体恤他人,她的生活哲学教会她成为“圣母”一样的完美无缺的贵妇人。生活的动荡没有打消她对于生活的追求,面对困难,她愿意接受和承担,鼓励身边的人们对生活抱有理想。战争动乱,她报名成为医护人员,救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战火烧到门边,她仍希望自己等待出世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斯佳丽杀死了闯入家中的强盗时,她鼓励斯佳丽,称赞她的做法,给她肯定;斯佳丽坠楼受伤,她一直陪在瑞德身边安慰他、鼓励他。不论生活怎样,她都充满勇气,这是从她柔弱的妇人的形象所看不出来的。

  《飘》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组合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大亮点。性格组合展现了一个圆形的人物,通过圆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说历史环境的多个方面,从而为我们详尽地记录下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段硝烟的时刻,以及在这种时刻不同人的成长。通过不同的性格发展,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的甚远影响,这种性格组合的描述方法也对后世小说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亦舒语录
  奶奶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飘》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分析

  摘要:《飘》是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我们主要从文学创作背景和人物性格两个角度入手,对美国南北战争有了客观与主观的认识;并通过对主人公斯佳丽、白瑞德性格特点研究,来分析他们的性格中的闪光点,及这本书的精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飘》 南北战争 思佳丽 白瑞德

  Abstract:"Gone with the wind" takes Atlanta as well as a neighbor plantation as a scene. It describes the people’s life of the southern American before and after the Civil War . Mainly from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 disposition two angles obtaining, we had objective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US Civil War.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to the leading character Scarlett, the Rhet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We analyze in the flashing points of their characters, and the energet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book

  Key words: "Gone with the wind" the Civil War Scarlett Rhett

  《飘》写的是美国内战时期,郝思佳与艾西礼,媚兰和瑞德之间的爱情和友谊的故事,现在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这本书的背景和精神价值进行分析。

  一 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客观与主观认识

  1861-1865年,美国爆发内战,交战双方分别是南部奴隶主和北部的资产阶级,因而历史上又称“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尽管就平时我们所知,这场战争是正面的,说是黑人的解放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飞跃。而小说中写道,很多南方黑奴都是不情愿被解放的,他们和白人之间处的很好,压根就是白人和白人的战争,看不到一点白人奴隶主和黑人之间的矛盾。南方的黑人和奴隶主一样在战场上捍卫南方的庄园和曾经的奢华。因为他们从来就认为那是他们的生活,不应该改变,是北方人打扰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我们看到黑妈妈怒骂北方佬,还有其他的黑奴们一样对他们的庄园主必恭必敬,因为他们在共同的土地上生活,他们在战争的灾难中相依为命,同舟共济。南北战争成了一场由于北方人企图侵占南方地盘而发动的可恶战争,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老南方”立场暴露得最为明显了。她又借瑞德之口表达了对南方不足的认识,瑞德虽然也是南方人,但他对南方的保守、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他是南北战争前认识到“在北方,见过许多大家没有见过的东西,北方人的装备比我们好,他们有工厂、煤矿,还有强大的舰队,我们有的只是棉花和傲慢。”他看出南方必败,“南方下跪了,再也站不起来了”。在精神上他是不忠于南方的,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瑞德只是在南方奴隶主文明的镜子里,才显得“自私、贪婪、道德败坏”。作者自己也是矛盾的,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战争对于当时的平民和身处战争的人来说,永远没有对和错,有的只是荣誉和伤痛、死亡。对于一片土地来说,只有物质的破坏,文化的落寞。或许很多人认为,从小说文本来看,作者是支持奴隶制度的,有着狂热的地方主义色彩的偏见,她的这种观点导致她在小说中对战争的性质、奴隶心态和南方“重建会现状的描写有所歪曲,更有和《汤姆叔叔的小屋》观点与之相饽的说法[1]。

  二 主人公思佳丽的性格特点

  (一)思佳的家庭对思佳的性格的影响

  1.父亲对思佳的影响

  在家里,思佳和父亲像两个好朋友一样,当父亲看到她跳篱笆时,便当面责备她,但事后不会向她母亲提出。而思佳要是知道父亲打牌输了钱,她也不会告诉母亲。他们两个人有一样的想法,父亲有事不想让妻子知道,女儿有事也不想让母亲知道。他们之间有一种挺正常的父女联盟,不想让爱伦知道了他们做的事而生气和担心。儿童心理发展有一种现象,即到了3岁时开始从自己和母亲的一体关系分裂出来,并且把情感投在父亲身上,甚至要和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称为俄底浦斯情结,又叫恋父情结[2]。应该说,思佳也是有恋父情结的

  思佳在父亲身上学到的还有对生活的坚强品格和对黑人仆人的慷慨关心。当父亲死了以后,思佳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应该说这些地方受父亲影响很大。同时她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坚强。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她能在备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而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在塔拉红色的土地上她得到了黑色的坚毅,正如她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之公开在亚特兰大和北方佬做生意。从文学与人生的审美联系上说,文学对信仰的表现,也是文学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把握的表现,通过信仰的确立,人们可以对世界的未来,人生的未来充满遐想,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实现向必然王国的精神飞跃[3]。而思佳的信仰是坚强,自信,对土地的热爱,一个固执而倔强的信仰,这也受了她父亲的影响。

  思佳在家里不怕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的有恃无恐的地位养成了她一生中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和骄傲,也形成了她一生中与其他女性争夺男人的强烈攻击性。在她的一生中,不仅不顾廉耻的掠夺妹妹的爱人,而且无休止的掠夺属于别人的男人。父亲对她的影响贯穿了她的一生[4]。

  2.母亲对她的影响

  父母对儿女的爱,首先是本能的驱动,就像其它动物一样。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血缘关系神圣化、宗教化,把儿女看作自我的生命的延续,把生子育女看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在理智上、精神层面上,父母的爱是一种自爱,是把儿女当自己——理想化的自己——来爱,这种观点早在穆勒,霍尔巴赫的伦理信念中就得到揭示[5]。母亲是思佳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实际上是思嘉面对的整个道德规范。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女人楷模”的母亲,思嘉丽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受不了母亲责备的目光,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摆出最好的面孔,行动也最规矩。但是无论她散开的长裙多么老实,发型显得多么端庄,小手交叠的多么文静,她的本来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亲对她的教育似乎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她看来,所有女人都是敌人,只有她母亲一个例外,在她心里母亲是靠山,只有母亲和老天最可靠,最让人放心。其他人根本无法相比。当瑞德给她东西时,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教育她,当别人给自己东西时,首先要给钱的道理。她一方面要尊敬母亲,把她当偶像崇拜,又想揉母亲的头发,并且取笑她,她一方面对母亲的教育反抗,又把母亲当成圣母,这些复杂性影响着她性格的多重性,同时形成了她独特的叛逆性格。

  (二)思佳丽对金钱的追逐

  当她看到塔而顿家为他们死去的儿子立两块大理石墓碑时,她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为花在墓碑上的钱心疼。当她收留南方士兵时,她时时刻刻为多吃掉的食物痛心。瑞德不耐烦的说她,难道你除了钱,什么都不想吗?有人认为思佳丽只是金钱的儿女,对她持反对态度,但是在当时,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条件。这也证明了她比较现实。她三次结婚,都和钱有关系。第一次结婚,是为了让艾西礼生气,同时考虑到这个人有钱。第二次,为了得到钱,她打算嫁给瑞德,还打算做他的情人,遭到拒绝后,她知道自己的妹妹的情人有存款,就用尽心计与他结婚。结婚后钱的问题解决了,又不顾家人的劝说经营锯木厂。第三次结婚,不是她爱上瑞德了,而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人对于金钱的渴望有时并不仅仅是金钱的本身,而潜藏在对金钱的渴望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价值,金钱,社会认可的渴求。但当事人在意识层面往往不能了解金钱对自己的这些象征意义。斯佳丽对钱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奢侈,在追求的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同时也说明了她缺乏一种安全感。

  (三)思佳丽对爱情对自己的内心都缺乏一种了解。

  她对人的内心活动甚至自己的内心活动都缺乏一种了解。艾西礼曾告诉她:“像我们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躯体,感情和灵魂。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以后会后悔的。你会恨我读的书和欣赏的音乐,因为它们把我从你身边拉走。”但思佳还是爱着艾西礼,并且认为艾西礼也爱着她。为了艾西礼,她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媚兰,她在塔拉干粗活,不想让艾西礼干。后来还给艾西礼钱花。但她对瑞德的所有深情一无所知,甚至在瑞德的怀里还想着艾西礼。后来她才意识到她一直爱的不是艾西礼,而是自己虚构的东西,并把它套在了艾西礼的身上。斯佳丽一直在寻找的避难处,那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瑞德。因为瑞德有坚实的臂膀可以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对事情有清醒的头脑。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尽管他对她冷嘲热讽,他还是爱着她。直到瑞德走了以后,她才意识到,一直都爱着瑞德。只是一直那么傻,不知道。所以说,她缺乏对自己内心的了解。

  (四)思佳的潜意识

  小说中反复出现思佳丽做的一个恶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依赖,有一个可怕的东西在追她,她就不停的跑啊跑啊,跑的心都快炸了。一边跑,一边喊,模模糊糊的想在周围的雾里找一个地方躲起来。这个恶梦贯穿了思佳丽战后的生活。弗洛伊德认为:“梦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即使那是一种晦涩的隐意用以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6]在这个梦里,充分地展示了思佳丽内心思想活动,揭示了她一切行为的动机。思佳丽在梦境中处于一片迷雾中,看不清方向,这象征着思佳丽思想上的混乱。思佳丽没有了一个具体的价值标准,她就对在她身边发生的一切感到迷惑不解,感到害怕。投射在梦中,就是浓浓的雾,让她什么都看不清楚。思佳丽感觉雾中有可怕的东西在追逐她,这个可怕的东西象征了思佳丽战争中与战争后的那一段艰苦生活,是饥饿、贫困和死亡的威胁。她的奔走逃避,其实也就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的表现,暗示着思佳丽为了生活下去而做出努力的过程。她在现实生活中白手起家,从废墟中重建塔拉庄园,经营弗兰克的店铺,再盘接下木材厂,拼命赚钱的力量,就是对饥饿与死亡的恐惧感,对生存的渴求,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但她的行为并未使内心获得真正的安宁,内心依然恐惧,因此在梦中,她总是一直奔跑,始终没有找到安全的地方。通过思佳丽的梦,可见她一切行为往往是源于内心欲望的驱动。她是凭着直觉与本能做事的人。在梦中,她内心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她是害怕的,恐惧的,与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凶悍、残暴、固执形成鲜明对比,使思佳丽这一形象的复杂矛盾体现得更加真切。

  三 对瑞德的性格分析

  艺术审美对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面的构成体,用横看成岭侧成峰形容也不过分[7]。瑞德也是一个性格的复杂体。一方面,从他身上可以看到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的某些特性,他信奉的是野心家的金钱哲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下隐藏的深情和独特的品格。 (一)他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在战争面前,他是一个对现实有清醒认识的人。他认为他们狂妄的想要打仗,所凭借的只是棉花和骄傲。而到真正战争的时候,棉花将没有价值,而骄横将是他们唯一剩下的标准。他和艾西礼是唯一真正了解战争结果的人。但是不同的是,艾西礼选择了屈服于礼教,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而瑞德则选择了不做无畏的牺牲,而是穿越封锁线,保护自己,并用战争契机经商获利。他认为“把一起荒野改变为一起繁荣而致富的是帝国主义时期,在帝国主义时期有许多钱好赚,在帝国主义灭亡时期可以赚的更多[8]。”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但是,他也是一个有骨气不忘本的热血男子。在南方军队即将战败时,他毅然参战为自己的一方而战。他对斯佳丽说:“你想想,要是我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出现在我们的军队,这对他们将是多大的鼓舞呀。” (二)瑞德对思佳是世界上最纯真的爱情

  瑞德第一次见思佳时,思佳和艾西礼说话恼怒了,扔了一个花瓶,差点扔在瑞德身上。瑞德却认为她是一个感做敢当,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甚至摔花瓶的女子,并且爱上了她。从此虽然瑞德总是嘲弄思佳,但是心里还是有着最深情的爱。瑞德知道是不能告诉思佳的,因为按思佳的个性,她一定会不屑或站在较高的位置,对瑞德高傲,浑然不顾。虽然他表面的玩世不恭,但是他却知道思佳的内心需要,处处都在关心思佳。思佳穿着丧衣不能跳舞,是他帮助思佳摆脱了所有束缚,开始跳舞。斯佳丽困在亚特兰大,是瑞德为他偷来一匹马,驾着车逃出城。每当思佳从可怕的梦中惊醒的时候,是瑞德用宽大的胸怀保护她。性将男人分成两半,并赋予男人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对外,对情敌,他必须表现得十分好斗和野蛮;对内,对自己钟情的女人,他必须表现得柔情似水,爱意绵绵。在女人面前,他必须控制自己,必须束缚自己野蛮的天性。简单地说就是,他必须表现得文明,有教养。当瑞德和思佳结婚后,每天早晨,瑞德都会把早餐拿到屋里,一口一口的喂思佳。爱女邦妮的出世,让他把对斯佳丽的爱转嫁到了邦妮的身上。他不允许女儿受到一点伤害。思佳甚至有点忌妒。邦妮死后,瑞德才告诉思佳,他把邦妮当成思佳,当成没有经历战争,无忧无虑的思佳。可是谁能想到巨大的不幸会降落到了邦妮身上,爱女的夭折使他近乎疯狂,他甚至不允许下葬邦妮。他和思佳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思佳的执迷不悟,使他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观选择了离去。男女之间只要存在着不平等的奉献与牺牲,这种爱就是不人道的或畸形的。但是,这却构成了爱情的高尚与伟大!所以瑞德的形象在多少人的心里都是高大不可磨灭的。

  (三)瑞德对媚兰的尊敬

  瑞德以前玩世不恭,因为他在人世间看到的只是邪恶和虚伪,并使自己变的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为轻松的生活。直到他看到媚兰,并感知她有那么伟大的心灵,对别人的宽容,面对事情那么坚强,他被她高尚美好的灵魂深深的感动。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和另一种生活。虽然这种人不多,这种生活艰难,但是媚兰预示着一种希望。所以他赞美媚兰,尊敬媚兰。并希望有和媚兰似的心灵。斯佳丽曾责问瑞德为什么总是对媚兰必恭必敬,而对她却是冷嘲热讽。瑞德回答她,媚兰的眼睛像在一个卑劣世界的明灯。瑞德把对美好高尚的热爱寄托给了邦妮,邦妮一死,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似乎把一切都带走了。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守着邦妮的尸体两天两夜,谁叫也不开门,奶妈只有请来了媚兰,因为瑞德最尊重她的意见。门开了,而媚兰却倒下了。瑞德心痛无比,“媚兰是我见过的最仁慈的人,伟大的女性,非常伟大的女性。”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根细线,它连结着肉体和灵魂。有的人耽于肉体的生活,而忽视了灵魂的提升。他们找不到那根细线;有人专注于灵魂的超度而不需要那根细线;而世人大多既不愿委屈了肉体,又希望灵魂有所归依,细线是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所在,且每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有所不同[9]。媚兰是最能触动瑞德细线的那个人。他渴望从堕落走向拯救,走向高尚美好的生活。

额,我只说我自己的感觉。。。
女主郝思嘉:首先,美丽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这个人有点小自私,遇到神马事第一个想到的绝对不是什么救国救民之类的
但是,这个人为了爱情也很无私,为了故乡也很无私,但是很遗憾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爱错了人
再接下来,女主很勇敢,很大胆,基本上当时惊世骇俗的举动都给她做完了。。。比如锲而不舍的追男二啦,比如在丈夫的丧期穿着丧服到晚会上跳舞啦。。
然后,郝思嘉对爱情相当的执着,不到最后绝不回头的那种,再次感叹下,可惜爱错了人,而顺便衬托下男主能在最后让她幡然醒悟爱错了人是付出了多少啊~~~
当然,最最重要的,这个人,十分的坚强,想想看,一个女人,还是应该算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完成对她心爱的人的承诺,为了保护她的家乡,她基本上什么能干的都干了,后来男主看到她那双手一下子就看出来她的境遇了,可见,她是吃了多大的苦~~
男主瑞德:首先,这是个年纪比女主大挺多的人。。社会经历也相当多
所以这决定了,这个人成熟稳重,非常有头脑(从他分析军事可以看出来)
但是呢,我一直觉得,这个人有点喜欢隐藏自己的感情,表面上嘻嘻哈哈的说喜欢女主,看那表情估计是个女生都会觉得是在开玩笑,何况他还三天两头的换情妇,但实际他绝对绝对是深爱女主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
还有就是,这个人看透了女主,并且深刻的认为女主和自己是同一类人(所以才爱上女主的)
最后,他对女主的一往情深绝对令人感动啊,女主遇上麻烦了只要去找他绝对给摆平,只是基本上会趁着机会像调戏似的跟女主表个白什么的。。。
恩,是个好爸爸,超疼女儿的,当然也有原因是深爱女主而女主心不在他身上,所以把所有的爱给了女儿。。
男二艾希利:额,这个人,虽然他挺正直吧,也挺英俊吧,但是娶了媚兰还和女主纠缠那就不是个好丈夫,虽然是女主色诱的先。。
但是这个人对自己的妻子也很好,参军临行前特意将他的妻子托付给了女主,十分的爱他的妻子,至于被女主诱惑到的事情,那只能归结于青梅竹马和本能了。。。
勉强算个正人君子的。
女二媚兰:每次想起她,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人格上的优点,圣母玛利亚型的。。。慈悲为怀,战乱中不知道救了多少人,还顺带拉着女主一块参加到她的救人大业中来。。
再一个,同样很勇敢,能吃苦,那段最苦的日子就是她和女主一起扛过来的,我坚信尽管是情敌,但她们的友谊也牢不可破~~~
还有,她同样非常专情,对丈夫温柔体贴,绝对的好妻子
然后很宽容,最后知道在郝思嘉热恋艾希利后依旧很淡定,心里明明什么都清楚,但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友情她选择为他们圆谎,尽量表现得没有那回事一样,当然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最后她都得到了~~
基本上找不到任何缺点的传统女人,所以看了之后或多或少会觉得不如女主真实,女主比她要更加有血有肉一些,她的同情心过于泛滥,是活雷锋,干好事不求回报,而我们看女主干什么那绝对都是有目的的!
中间的龙套角色就不多说了,郝思嘉的前两个丈夫,普通老百姓,但对她的爱也是很令人感动的,尤其是第二个,为了郝思嘉死了,还有郝思嘉的仆人们,姐妹们,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在战争中的真实写照,不是济世救人的活菩萨,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懈努力,他们中一些人对故乡的热爱,令人感动啊
不说了,室友叫我出去了。。额

小说《飘》的主人公白瑞德的角色分析~

这部著名小说,花了整整1000多页的笔墨,才使女主角郝思嘉最终认识到,她从来没有停止过爱白瑞德。但她觉醒得太晚了:漂亮的白瑞德终于走了。永远地走了吗?《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悬念,致使崇拜她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郝思嘉将重新找到白瑞德;另一派则认为她已永远地失去了他。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只是说:“本书的结局已印在书页上,我已无任何补充。”“读者可以以自己的理解去想象本书故事的续篇。”米切尔在世时毫无揭开本书之谜的意思,也不愿续写这一传奇性的爱情故事。
我固执的认为白瑞德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而我,在一次次为《飘》感动流泪后写了一首歌词,给白瑞德。

艾伦是美国传统贵族女性的代表,她代表着传统的道德,代表着博爱、宽容、善良的精神。任何一部小说的故事人物情节都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从这方面来说,艾伦则代表南北战争前的美国,代表着种植园经济下的道德风气。而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受到工业资本主义的冲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此时代表美国的就是富有冒险精神,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的瑞德。而斯嘉的一生,正代表着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社会的状况,她是有艾伦到瑞德的转变。

《飘》中关于斯佳丽性格描写
答:水火交融的“乱世佳人”斯佳丽性格解析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乱世佳人》(又译《飘;>-J几1936年问世以来,受到众多女性和评论家们的关注,7{一度在美国被列为最畅销作品之一,女主人公斯佳丽也曾因为自私贪婪、虚伪冷酷Ifn招致了不少非议。但正如俄国文学巨U".托尔斯泰所说:“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

巜飘》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特征
答:2015-02-27 《飘》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情节,作品主题 21 2011-11-22 小说《飘》的主要内容 222 2010-02-18 《飘》的简介 3597 2007-06-05 《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2 2011-06-23 小说《飘》的人物分析 103 2009-06-25 飘主要内容 422 2014-03-09 《飘》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130 ...

《飘》中两个女主人公的性格
答:《飘》(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被中文译名为“乱世佳人”,而本书部分中文译本亦书名为“乱世佳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内容简介: 1861年4月,美国南北两方的关系...

《飘》的评析
答:《飘》赏析评论 凄婉动人,荡气回肠,玛格丽特·米切尔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和一段凄婉动人的情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单纯而又复杂的内心描写,让《飘》成为20世纪文坛上的一颗熣灿夺目的明珠。《飘》又名《乱世佳人》,全文的线索是围绕女主角思嘉的一生展开的...

《飘》一书中主人公性格的改变
答: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以起独特的女性视角在描述美国内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备受读者青睐。作品中虽也有对战争恢宏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但女作家始终是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横看...

《飘》里的人物
答:这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明辨是非,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指间溜走。在这本书中,媚兰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人物,佩服她的外柔内刚,佩服她的默默无闻,佩服她的善解人意。他一直在艾希礼背后默默支持,守候他,就算北老进城,有将近分娩,她依然镇定自若。当他听到别人说艾希礼和思嘉抱在一起时,即使他亲眼...

〈飘〉的作者 及主要人物
答:《飘》又名《乱世佳人》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主要人物:思嘉·奥哈拉(卡雷特·奥哈拉) 《飘》所讲述的是一个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斯卡雷特·奥哈拉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位富足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 父亲杰拉尔德是爱尔兰的移民。刚到佐治亚州时,杰拉尔德身无分文,靠赌博赢得了塔罗庄 园...

飘中梅兰妮的人物形象
答:瑞德在小说中是个典型的圆形人物。他身上拥有独特的魅力,成熟、风趣、深沉,他做事果敢,为人自信。他喜欢斯嘉丽,就拼命去追求,而这更彰显出斯嘉丽的独特气质。他的义无反顾的追求和最后不留余地的决绝分离,使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争议。巴特勒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他的嘴角总是挂着一丝微笑,嘲讽...

求马格丽特·米切尔《飘》的资料 追加50分
答:小说《飘》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的;也不简单的是对上个世纪的“生动刻画”或者南北方关系的历史探讨,其关键好象还是斯嘉丽们的心灵——对人类生活的探索靠几个活生生的如斯嘉丽一般的人物来完成了。人物分析:艾希礼是青灰色的,只属于随风而逝的年代,《飘》仿佛是为他准备的,因为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