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及它的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藤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五句话是完整的,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五句话中,又突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当然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上的富裕而应当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3】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核心。
  � 第二、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不同角度讲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力”强调的办法是改革,“发展生产力”强调的办法是科技和投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不同角度讲生产关系的,重点是突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样高度的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 第三、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个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又集中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即使有了公有制,也只是共同贫穷;如果放弃公有制,即使生产力发展起来,也只能是极少数人富裕,形成两极分化。
  � 第四、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邓小平同志是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他在讲社会主义本质时,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几个动词。这些提法表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动态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只能是最终的结果。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

  (1)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科学论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为我们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除了思想障碍。其次,它为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如果没有公有制这个基础,不实现按劳分配,就根本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真正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来确定。
  (3)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个过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过程;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的途径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这个论断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最迫切最根本的愿望出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资本主义的前戏

大家一起富!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深刻揭示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指出,这是“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具体来说,首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没有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没有搞清楚的是,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也就沿袭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念。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重点展开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在这里,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1985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得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他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雏形。1990年,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出发,正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做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三、社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起点。搞社会主义,首先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解放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和根本。它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它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它又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条件,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是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三个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离开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完整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具体表述如下:

第一、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它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应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从我国现阶段看,表现为现有的经济体制已成为僵化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还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必须以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第二、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出发,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方面,与资本主义有着更为本质的原则区别。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而与资本主义完全区分开来了。

第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是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贫苦生活的基础上用拉平各人物质生活状况的方法巩固起来,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只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化。这已为我国过去的实践所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在改革中,要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生产力发展了,如果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富,多数人穷,那就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本质区别,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不仅会导致社会出现种种矛盾,妨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还可能危及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安全。总之,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这两个原则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

“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后来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联系而获得了政治意义。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起初,这个词含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意思,容许财产不平等存在。而当时的“共产主义”一词,则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资料(有时也包括生活资料)公有的办法来建立社会平等,主张取消财产不平等。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理论,有时统称为“社会主义”,有时则加以区别。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恩格期曾指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不过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期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

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但是,“社会主义”仍有各种各样的含义和用法。马克思、恩格期在《共产党宣言》中,把除了科学社会主义以外的19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归纳为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

19世纪70年代,西风东渐,“社会主义”一词才开始在日本、中国书刊中出现。日本学者加藤弘之于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译西方“社会主义”一词,西周于1871年在《百学连环》中意译为“会社之说”,福地源一郎于1878年6月《东京每日新闻》上第一次用汉字意译为“社会主义”。我国的《西洋杂志》于1878年音译为“索昔阿利司”,《万国公报》于1899年意译为“安民新学”、“养民学”,康有为、梁启超从1901年至1902年意译为“人群之说”、“人群主义”。梁启超从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一词移植过来。从些,“社会主义”一词在我国书刊中逐步得到使用。 梁启超是最先把社会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的人,李大钊是第一位在中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人。


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古巴共和国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历史上的共产主义国家

*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苏联)(1922~1991年)
o 加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o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
o 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立陶宛、摩尔多瓦、拉脱维亚
o 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土库曼、爱沙尼亚

* 东欧各国:
o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8~1990年)(人民共和国1948-1960;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1990)
o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1989年)
o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7~1989年)(人民共和国1947-1965;社会主义共和国1965-1989)
o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6~1990年)
o 波兰人民共和国(1944~1989年)
o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46~1990年)
o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6~1991年)(人民共和国1946-1976;社会主义共和国1976-1991)
o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45~1992年)(民主党联邦1945-1946;联邦人民共和国1946-1963;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1992)
+ 加盟社会主义共和国:
+ 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纳
+ 克罗地亚、马其顿共和国、斯洛文尼亚

* 东亚各国:
o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1991年)
o 柬埔寨民主共和国(赤柬)&柬埔寨人民共和国(1975~1979~1989年)

* 西亚和南亚各国:
o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后称阿富汗共和国)(1978~1992)
o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南也门) (1967~1990年)

* 非洲各国:
o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74~1991年)
o 贝宁人民共和国(1975~1990年)
o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1975~1992年)
o 刚果人民共和国(1969~1991)
o Image:Mozambique flag 1975.gif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1975~1990年)
o 索马里民主共和国(1969~1991年)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答: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它又同自然界有本质区别。唯物史观从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出发,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特征,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
答:第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两种民主。(1)在经济基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是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不管它采取什么具体形式,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用以保护和巩固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和政治统治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当这种劳动行为为劳动主体本身所怠慢的时候,社会有不会为这怠慢进行劳动价值支付的机制,自身就会得到怠慢的结果承担。4、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着家庭的关系, 家庭关系的产生,它是完全自由的,婚姻行为的进行,也是完全自主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位、完整的社会单位。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两者都要分析)
答:(3)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社会主义是一种共产主义社会前夕的社会体制,它的存在意义是根据社会中还普遍存在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共产主义。为了自身能与资本主义共生和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保留了税制、官制和军队等暴力机关,同...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我们再从文章入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首先描述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宁静富足的社会环境,这和我们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你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很接近,无论哪个,其本质的特点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独占生产资料,没有阶级对立...

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
答:但我们要正确、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含义。李晓西指出,对“以人为本”有六个方面的理解,即:“以人为本”对公务员是一种管理目标的要求,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反思,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对后代人的代际负责,即以后代人为本;“以人为本”对社会制度而言是...

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因此,剖析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的实质意义
答:共产主义就是人们对社会资源整体占有形式的一种,或者是属于社会整体上分配形式的一种, 既它是一种人们共同占有社会资源、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公有制形式,从而达到人民当家做主的目标。本质 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民能够当家做主,也就是说民主、自由是公有制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根本区别, ...

社会是什么样的?
答: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中,在总结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中,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一些工人政党的错误纲领的过程中,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进行论战的过程中,才论及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和若干基本特征。这些论述具有以下特点: 辩证法 辩证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