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地质剖面的一般程序、内容和工作方法 实测剖面的室内工作

作者&投稿:訾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实测地质剖面的测制,一般分为野外工作和室内整理两个阶段。

( 一) 实测地质剖面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实测地质剖面工作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协调、快速、优质地完成该项工作。准备工作的内容包括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与方法的业务准备、人员分工、材料工具的准备等。

1. 业务准备

事先应对实测地质剖面的有关内容进行学习,听取实习教师有关实测地质剖面的讲课,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可供实测的剖面位置,确定测制的比例尺。

2. 人员分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般 5 ~6 人为宜,具体分工和主要任务如表 5-1 所示。

表 5-1 实测地质剖面人员分工简表

上述人员分工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变动和调整,以不遗漏各项工作,每人工作饱满且工作协调一致为前提。在剖面测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各项工作忙闲不均的情况。如地质观察员、记录员较忙,前、后测手较轻闲等。地质观察员要发挥全组人员的积极性,做好调度和协调工作,切忌各行其是。对于某一地质问题可能有不同认识,在一时难以取得统一认识之前,以客观、真实反映为前提,先按某一种意见暂定,事后再作深入探讨或请指导教师帮助解决。为了实践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在完成本人所分任务的同时,应积极了解和熟悉其他人员不同分工的工作内容。工作进行一段以后,各不同分工应进行适当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都能胜任测制剖面中的各项工作。

3. 工具、材料

为了保证实测地质剖面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剖面测制过程中所需的有关资料、工具、材料,按人员分工分别准备和携带,以便到野外就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各组一般应配备地形图 1 幅,罗盘 3 个,地质锤 1 把,测绳 ( 皮尺) 1 条,钢卷尺 1 个,记录本 1 本,三角板 1 付,半圆仪 1 个,图板或讲义夹 1 个,绘图纸 ( 方格纸) 1 ~2 张,实测剖面记录表 5 ~10 张,铅笔 3 支,胶布 1 卷,标本签 1 本。

( 二) 实测地质剖面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1. 实测地质剖面位置的初步选择

通过路线地质踏勘,对填图区的地层、矿产、构造、地形地貌等已经有了概略的了解,实测剖面位置选在哪里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考虑,大体位置基本可以确定下来。为了使实测地质剖面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并达到质量要求,在正式实测之前,一般应进行比路线踏勘更加详细的观察,如剖面通过的地点、导线方向,地层的岩性、层序、化石层位、标志层、接触关系、构造形态,确定分层界线点并树立标记。对于实测构造剖面,则应对各种构造形态的要素、特征及其确定依据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为了加深印象供实测时参考,可作信手剖面。

2. 导线的布设与工作内容

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实测的方法也有多种,如直线法、网格法、导线法等。其中,导线法多为生产部门所采用。所谓导线法,系指按既定剖面的方向,随着地形起伏连续实测,在平面上为一反复转折的导线。它的优点是可以适应多种变化的情况,野外测制方法简单易行速度快。其缺点是剖面为非直线时作图麻烦,精度较其他方法稍差。

( 1) 导线布设原则

采用导线法进行实测地质剖面时,首先必须进行导线布设。导线布设应遵循实测地质剖面的选线原则,具体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 所有导线应尽可能沿同一方向,并垂直于主要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若因某些因素使导线必须转折,但转折应尽量减少,且总体导线方向 ( 导线起终点相连) 要保持与主要地层 ( 或主要构造) 走向垂直,单一导线与地层走向线的锐夹角不小于 60°。

◎ 每条导线的端点 ( 导线点) 应布置在地形起伏变化处,同一导线之内的地形坡度要基本稳定。当地形明显变化时,一定要设点控制变化的地形。此外,导线点不一定是地层的分界点,但为了统计和作图的方便,在有条件统一时应尽量取得一致,而不能以地层或构造分界作为确定导线点的依据。

◎ 导线通过的地段,一般应是露头良好、各种地质现象明显、通行条件好的地段。如果重要地质现象不清楚而需要人工加以揭露,且揭露后仍不能得到连续剖面时,可采取沿地层某一界面走向平移导线的方法,但平移距离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 20 ~30m 以内。当导线平移时,一定注意沿地层某界面走向平移,而不是垂直导线方向平移,这样才能保持地层的正常层序,不致因导线平移而使地层重复或缺失。

( 2) 导线上的工作内容

导线法实测地质剖面,是剖面测制小组集体的成果,其工作内容是由组成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由个人完成。导线上应完成的工作内容,统一反映在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中 ( 表 5-2) 。现将导线上的工作内容,即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中各项内容的取得及其有关问题叙述如下:

表 5-2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导线号 以剖面起点为 0,地形变化的第一个点即第一测绳终点为 1,导线号记录为“0—1”; 第二测绳起点 1 至第二测绳终点 2,导线号记录为 “1—2”; 其余类推。

导线方位角 指每一条导线前进方向的方位角。如 0—1 导线的方位角,就是后测手由 0 点对前测手 1 点测读的方位角。如果所有导线的方位角都相等,剖面线则为一条直线; 如果各导线的方位角不等,则剖面线为折线。导线的方位角由前、后测手提供,为了保证所测方位角数值的精度,最好采用前、后测手对测。当读数相差 180°时,说明所测方位角准确,以后测手的读数填入表中。如果虽经多次测读,前、后测手的读数仍有一定误差时,取其最接近的一组读数将其误差平均分配,作为后测手的读数记入表中。

导线斜距 导线斜距是指导线起、终点间沿地表的长度,一般采用以 “米 ( m) ”作为计量单位。为使测得的导线斜距准确,前、后测手应事先对测绳或皮尺进行检查,检查测绳 ( 或皮尺) 是否完整无损。后测手一方的刻度应为 0,当前、后测手身高大体相同时,手放在同一位置 ( 如放在肚脐处) 拉紧拉直测绳,这时测绳所读长度因平行且等于地面斜距,所以其读数即为导线斜距; 如前、后测手身高相差较大,可调节拉测绳手的高低,使其测绳与地面平行,这时导线斜距的读数是由前测手向记录员报告。

分层斜距 同一导线内不同岩性的分界点在导线上的距离,称分层斜距。同一条导线上各分层斜距之和,等于该导线的导线斜距。当同一岩性分层分属二条导线时,应分别量测。

对于实测地层剖面,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可量测分层斜距: ①按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分层厚度在图上等于或大于 1mm 的单层; ②岩石颜色或成分显著不同;③岩石的结构、构造 ( 如碎屑岩的粒度、层理、岩石单层的厚度) 有明显变化; ④岩性不同、厚度不大的岩层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时,可作为一套互层,如果厚度差异较大,则将薄层视为这一大层中的夹层。分层斜距分别量测其互层或大层斜距,其特点应叙述在文字描述栏内; ⑤标志层、化石层,以及矿层或其他分布广、在地质研究中具有意义的薄的岩层应独立分层,如果表示在剖面上它们的厚度小于 1mm 时,在绘图时可夸大,按 1mm表示。

坡度角 导线经过地段的地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该地段的坡度角。它以导线的前进方向为准,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地层产状及产状位置斜距 地层产状一般只量测倾向和倾角。具体多远距离测量一个产状无具体的规定,一般在产状有变化、不同时代地层分界的上部和下部地层,以及断层的两盘、褶皱的两翼、枢纽倾伏端等部位一定要测量产状。为客观地反映构造形态,准确确定地层厚度,避免作图及研究剖面时产状数据不足,在剖面实测过程中应尽量多地测量产状,以防止由于少测而再次补测,如果整理时,发现产状过多,可以舍去不必要的产状。

产状位置斜距是指沿导线测量产状的地点与该导线起点间的斜距。当导线经过的地段产状不宜直接测量时,可在导线的旁侧测量,但不宜过远,它的产状位置斜距是将测量产状的位置沿岩层走向 ( 或断层走向) 平移到导线上读其斜距。

分层号 从剖面起点开始,对实测各岩层的分层由 1 开始顺序编号。如某一分层在前一条导线中已经测过一部分并编了分层号,第二条导线中续测的部分不应再另编新号,应采用前一导线的编号。

画剖面草图 它是在剖面实测过程中边测边作,当剖面实测完毕后草图即告完成。剖面草图是依据实测的各种数据,按照规定的比例尺,由起点到终点,将地形起伏、导线编号、斜距、分层界线、产状、标本位置及其编号等标于图上的一份供剖面记录整理和正式作图时参考的图件。剖面草图不同于正式实测地质剖面图,它既有比例尺的限制但又不很严格,而且具有一定的示意性和灵活性。如岩层倾角可用真倾角直接作图,岩性符号也不一定都填满,斜距和平距不一定严格换算等。有时为了加深印象,补充记录表格中的一些不足,也可标注一定的文字或放大局部剖面进行详细素描。

制作剖面草图,有着一定的意义。如在不影响整体剖面质量的情况下,有时对于一些微小的地形变化在布设导线时不予考虑,有时却是反映岩性、构造等一些重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剖面草图中表示出来,可在正式作图时可据此进行修正,防止由于人为作图而失真。又如在考虑作图方法时能使图面布局合理,帮助回忆野外情况,纠正记录错误,帮助小组讨论研究问题等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剖面的起、终点要准确标定在地形底图上,用直径 2mm 的小圆圈表示,圆心为其具体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剖面的起、终点往往是确定剖面总方向的依据,起、终点连线应和剖面的总长度相等。剖面的起点到终点的方向一般应是岩层的倾斜方向,即地层由老到新的方向。这种测制顺序对于熟悉地层层序,判断地质构造,建立地质演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3. 实测地层剖面的野外校核

实测地质剖面测完后,应进行野外校核。野外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划分、岩性特征描述的准确性,以及主要地层分界、特殊岩层的厚度和位置、构造形态、岩层产状等进行检查; 对于地面坡度、斜距和方位角等数据,针对可疑点进行部分抽查。检查时要把文字记录和剖面草图结合起来,经过核查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应考虑局部或全部重测; 如果检查无误或经过核审已作了改正,就可以结束实测地质剖面的野外工作,转入剖面的原始资料整理和图件的编制阶段。



实测地质剖面野外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折叠1、剖面踏勘
在剖面线基本选定之后,应沿线进行踏勘。了解露头连续状况、构造形态、岩性特征、地层组合、侵入岩的分布、种类、岩性岩相变化、接触关系、初步了解地层单元及填图单元的划分位置、化石层位、重要样品采集地点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总导线方位、剖面测制中导线通过的具体部位,需平移的地段和必须工程揭露的地区,以及工作中的住地和各住站的时间。
折叠2、剖面测制人员分工
野外工作一般需要5-8人。人员大致分工为:
地质观察、分层兼记录1人
作自然剖面、掌平面图(航片)1人
前测手兼填记录表1人
后测手兼标本采集1人
放射性测量1人
若人员充足时,记录和样品采集均可由专人负责。若测制古生物地层剖面,最好古生物鉴定人员参加,变质岩地层剖面最好岩矿鉴定人员参加,以指导化石、薄片的采集工作。
折叠3、比例尺选择及精度要求
1.剖面比例尺:根据剖面所要研究的内容、目的、岩性复杂程度等,精度要求诊实际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比例尺为1/500~1/10000。地质剖面
2.剖面上分层精度的要求:原则上在相应比例尺图面上达1毫米的单位(厚度)均需表示。但一些重要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含矿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夹层等,其厚度在图上虽不足1毫米,也应放大到1毫米表示,并在文字记录中说明。分层间距按斜距丈量。
3.剖面的平移:剖面通过区如遇有大片覆盖、天然障碍或因构造破坏造成测制意义不大的地段,则需要平移。平移应依一定的标志层或实测的顺层追索为准。一般平移距离不大于500米,否则应分开另行测制剖面。
折叠4、剖面的具体施测
1.地形剖面线的测量:有仪器法和半仪法两种,仪器法有测量人员负责测制;半仪器法由地质人员测制,以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以皮尺或测绳丈量斜距。注意将皮尺或测绳尽量拉紧。方向和坡角要用前、后测手测量的平均值,且要求两人测量数据差值不能过大。
2.将测量数据和分层位置及时记入剖面记录表,并表示在平面上,二者相互对照互相吻合。
3.根据剖面测制的目的,按需要配合以物探、化探工作。
4.剖面上样品采集工作:应根据剖面研究的目的,系统采集岩石薄片样、各类标本、岩石化学、人工重砂、古生物样等。特别注意矿化地段样品的采集,严防漏矿现象发生。
5.沿剖面线用定地质点的方法控制剖面起点、终点、转折点、重要地质界线、接触关系、构造关键部位和矿化有利的地段等。地质点和分层号、化石及主要样品应用红漆在实地标记,并准确标绘在图上。
6.居民点、河流、地形制高点、主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应适当标注于平面图和剖面图上。
7.在剖面通过部位,遇到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画素描图或拍照地质照片,并在记录上记明地点、时间和要说明的内容、遇到构造、特别是可说明大褶皱构造的次级褶皱构造,应在小构造具体出现位置的剖面图上方,用特写方式附上小构造形态特征特征素描图。地质剖面
折叠5、剖面图的绘制
剖面图的绘制常用的有展开法和投影法两种。到导线方位比较稳定多用展开法,当导线方位多变、转折较多时宜用投影发法。
1.展开法:展开法是将各次所拉的不同方向的导线按其水平长度移成统一方向的直线,也就是说将不同方向导线沿线观察的地质现象。当成是整个在一条统一直线剖面线上的观测。
具体方法是据斜距和坡角(±°)把各段导线园滑连接而成。在导线方向与地层走向不完全垂直(交角小于75°)时,需要将直倾角换算成视倾角在剖面上表示。次法宜用于导线方位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法比较简单,便于在野外绘制,缺点是将转折的导线展开,在剖面图上夸大了地质体的实际宽度,以至歪曲了地质构造的实际形态。因而地层厚度只能用公式计算求得。在作剖面中,每次导线方位应在剖面上方予以表示。剖面下的展开导线没有多少意义,成图中可不表示。
2.投影法:首先绘出导线平面图,并把各地质要素标绘到相应的位置上,构成路线地质图。投影基线方位与总导线方向(剖面总方位)一致。将地层沿走向延长到投影基线上,形成各地质要素与投影基线的交点,再将各交点垂直投影到与投影基线相平行的剖面图上,即为剖面上各地质素的界线点。地形线是将各导线点位投影到基线上,再以基线的某已知高程据各导线点的累计高程勾绘而成,此法有人称作二次投影法。
采用地层厚度换算公式计算
D=L(Sinα·Cosβ·Sinr±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直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直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r-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地层厚度应分层计算。比例尺小于1∶1000的剖面,分层厚度取整数,大小1∶1000的剖面,厚度数值取小数点后一位。
地层厚度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产状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野外施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以便室内计算厚度用。
(2)脉岩的剔除:一般情况下,在图上出露宽度<1毫米的脉岩不必剔除其影响厚度;超过1毫米时,则应剔去,采用岩脉两侧分别代表的厚度。若某一地段岩脉虽小,但很发育,且对此地段地层厚度影响较大,可依据岩脉在地层中含量比(线统计法:岩脉厚度与整个统计线段长度的比值),按比率求地层厚度。
(3)同一向、背斜中,地层厚度采用地层较发育的一翼进行计算(柱状图中可表示岩性相变或说明厚度的变化,不可采用两翼岩层中较大厚度的单层建立柱状图)。
4.地层真倾角换算为视倾角
在剖面图中,地层走向与剖面线方向不垂直时,在剖面图上地层产状以视倾角表示,见倾角换算表(表Ⅲ-2)。其产状数字表示仍为真倾向、倾角。
5.实测剖面图中表示的主要内容
(1)导线平面图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地质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导线长度以平距表示。
(2)剖面上表示内容:岩性(以花纹表示)、产状(花纹表示视倾角,下方数字表示真产状)、地质点、导线点、样品代号、层号及地层代号、断层、褶皱、居民点及山峰水系名称等,在剖面上方按需要附构造特写素描图。分层界线可适当划长。产状指引线应指在量取产状的实际位置处。
(3)剖面图必须和投影基线相平行。
(4)剖面图摆法:剖面的左端应为西、北西、南西、南。相应在右端为东、南东、北东、北。
(5)如剖面径平移,则导线平面图上按平移方向、距离另作起点。而剖面图仅按两点的高差决定起点的标高,水平方向酌情断开1-2厘米,以作图方便互不重叠为原则。
(6)如剖面测制中并进行有电、磁测量、伽玛测量等工作,若种类少,或仅一种,可在剖面图上部作曲线图表示,为了减轻图面负担,这些曲线图可另作图表示,但图中地质剖面图应互相一致。
折叠6、剖面地质小结
1.前言
(1)剖面测制的目的
(2)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
(3)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4)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件、样品××件。
2.地质成果
(1)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2)依不同时代,由老到新分别对剖面所见地层进行叙述。
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元总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层详述其岩性、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岩性特征,应详细述明岩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关系。
(3)岩浆岩及脉岩的描述。
(4)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
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特征、断层对地层连续性的影响,控矿产构造特征。
(5)矿产:对矿产应详述。
(6)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
3.存在问题

实测剖面的室内工作包括当日室内整理和阶段性整理工作。
当日室内整理工作 是指核对当日在剖面测制中所获得的原始记录、表格、标本样品等资料是否一致,并对标本、样品进行必要的清理、编录和登记。
阶段性整理工作 是指剖面测制的野外工作结束后的室内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整理、编录、包装标本样品;对需要作分析鉴定的则要填好送样清单及时外送鉴定;根据剖面测制过程中采集的各种原始资料计算数据(如平距、高差、真厚度、假倾角等);分析研究剖面岩性及其变化特征,对野外分层进行适当调整,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其时代归属,建立地层系统;选定各种分层标志或标志层;确定基本地质界线和填图单位;编制实测剖面图和实测地层柱状图。
(一)实测剖面地质资料的整理
1.并层
野外分层往往较细,在室内制图时要根据填图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和图面负担将野外分层进行适当归并。并层时应将各分层的描述加以整理与简化。
2.鉴定化石
对野外采集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参考化石手册和其他文献进行鉴定,初步定出属、种名称,以便确定地层的时代。
3.划分地层
根据实测剖面各分层的岩性古生物特征等,划分出岩石地层单位,并予以命名。命名应遵照《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4.地层对比
在一个地区进行填图前,常需要实测几条剖面,在各剖面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必须依据岩性、沉积旋回、接触关系和古生物等特征进行地层对比工作,并与邻区地层进行对比,建立起地层的空间概念,掌握地层的横向变化,使地层划分更加合理,然后根据古生物群落资料,确定各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建立区域地层系统。
5.确定填图的单位
在研究前人地层资料和工作区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填图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来确定填图单位。它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今后填图工作的质量,须慎重考虑。
(1)填图单位的一般特征:同一填图单位有一定的岩性组合特征。它既可由单一岩性岩层构成,又可以复杂的岩层组合(沉积旋回)构成;同一填图单位应具有明显的识别标志,如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区域变质特征、古生物组合特征、特殊地貌标志等。在同一填图单位内部,岩层间不能出现沉积间断。
(2)填图单位的精度要求: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填图对填图单位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如1:250万国土大调查,其填图单位一般划分到组(或阶),难以划分时,可分到统(或相当于统的群)。第四系划分成因类型,条件许可时可划分至统。在1:5万或更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其填图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才划分到段或并组为群。为了在地质图上较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局部标志层、特殊岩性层、透镜体、岩舌(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含矿层、某些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可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具特殊指相意义的古生物遗迹和沉积岩相标志,亦应视需要适当进行填绘。第四系应划分成因类型。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填图单位在地质图上的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mm,过小的地层单位可适当合并。对重要的含矿层、标志层等即使宽度小于1mm,也应单独作为填图单位,放大绘制到地质图上。
6.确定标志层
标志层是指岩层厚度不大、分布范围较广、层位稳定(横向变化小)、岩性或所含化石特征较明显的岩层。如富含化石的灰岩、坚硬的石英砂岩、硅质岩、硅化灰岩及特殊的夹层——凝灰岩、盐类夹层和矿层等。
在野外确定标志层时应注意,它既可作为划分地层或填图单位的标志,又能形象地反映工作区构造形态的变化。
(二)实测剖面岩层厚度计算
1.基本数据的计算
(1)平距(ac)公式:ac=ab·cosβ
(2)高差(bc)公式:bc=ab·sinβ
式中:ab为斜距,β为坡角。
(3)岩层厚度(h)的计算:在实测剖面中,当导线斜交岩层走向时,计算岩层厚度应使用如下公式:
h=L(sinα·coβs·sinγ±cosα·sinβ)
若当导线垂直岩层走向测量时,其计算公式:
h=L-cosα
式中:L为斜距;α为岩层倾角;β为地形坡角;γ为导线与岩层走向间夹角;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号,相同时用“﹣”号。
上述几项参数,除h以外,均属野外填写在剖面数据计算表中的数值(表3-2)。
2.计算器计算岩层厚度
现用CASIOFX-180P计数器编程计算岩层厚度(以下内容,MODE、0、4 等表示计算器上的不同按键)操作步骤如下:
按MODE 4显现DEG,表现指定以“°”为角度单位。按MODE 0 显现LRN和P1P2,表示允许写入程序状态。按MODE0 P1显现P1,表示指定所写入(或读出)的程序写在(或读出)P1程序组。
输入以下程序,其中程序中的10、30、40、45、120分别代表斜距、坡角、倾角、方位角和倾向。输入程序时逐一按如下键: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数字显示5.3,按MODE· 表示已输入P1程序组,可进行厚度计算。例:某岩层斜距35m,坡角40°,倾角40°,方位角85°,倾向90°。将以上数据输入计算程序的步骤:将斜距、坡角、倾角、方位角及倾向的数据按次序逐一输入计算器,每输入一个数字要接着按一下ENT键:35ENT 40ENT 40ENT 85 ENT 90 ENT,显示:28.6
需要继续计算,可先按P1键,接着按顺序输入数据即可得出岩层厚度。如:20ETN 0ENT 40EN 9T0ENT 92 ENT,显示:12.8。
若要层的累积厚度,则按MR 键,显示41.4为累计厚度。以此类推,直至计算出整个剖面的分层厚度和累积厚度。
3.剖面计算表
为使计算有条不紊的进行,计算前需将相关参数数据填入表内,按表中顺序进行,这样不易出现混乱,也便于检查验证(表3-2)。
(三)实测剖面图的绘制
实测地质剖面图是在地形剖面上表示地质体产出状态和地质构造形态的一种图件。实测地质剖面的成图方法有总导线投影法、分段投影法和展开法。本书仅介绍总导线投影法。
总导线投影法的优点是便于导线平面图和实测平面图的对比,作图简便。在分导线变化不大的前提下,生产单位多采用此法。
实测剖面图的绘制的缺点是地形被歪曲而变陡,剖面上岩层厚度多为视厚度。
实测地质剖面图按下列步骤方法完成:
1.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1)实测剖面总方位。求剖面总方位方法有两种:①作图法:在厘米纸(透明厘米纸上方为北)上的左侧任取一点0,按0—1导线的方位角,从0点作一射线,在射线上按比例截取0—1 平距的线段(用直尺量取,下同);再以点1为原点,又根据1—2导线的方位角(用器角器量取,下同)作一射线,按比例在射线上截取1—2平距的线段,以此类推,直到剖面终点。将0点与终点作一连线,此连线的方位,就是剖面的总方向。②计算法:求出各分导线方位的平均值,作为总导线方位。
(2)导线平面图。以上述2种方法之一求出的总导线方位作为厘米纸的横坐标(水平基线).将野外实测的各分导线水平距绘出导线平面图,并把各种地质要素,标定在相应的位置上。事实上它相当于一幅路线地质图。
表3-2 实测剖面计算表


(引自选卢元等,1987)
需要说明的是从理论上讲,导线平面图上的起点0与终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若直接画图(作图产生误差),这两点一般不易在同一水平线上。而采用透明纸作图法就能消除这种误差,因图是在透明厘米纸上作的,只需将此图上的起点0到终点的连线与导线平面图上选取的基线重合,并将此图上各分导线的端点,用针刺于导线平面图上,再在导线平面图上将各针刺点绘出就消除了作图误差的影响(图3-2,3-3)。

图3-2 实测地层剖面图

(据卢选元,1987,有修改)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地形剖面图又称自然剖面图,它反映出实测剖面线上自然的地形起伏状态,必须作在导线平面图的正下方,其长度与总导线长度一致。
具体作法如下:①在导线平面图正下方依据实测剖面起点高程作一剖面基线(通常比剖面最低点略低且必须与总导线平行)并作出与比例尺相适应的竖直比例尺高程(图3-2,3-3左侧);②将分导线起点的高程和其他分导线的累积高程,一一沿厘米纸的纵坐标方向投影到相应的高程上并参照实测地形草图绘出地形剖面图(图3-2,3-3)。
3.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在地形剖面图上标绘地质内容便构成地质剖面图。
具体作法如下:
(1)将导线平面图上各分层界线以及各类地质体界线(点),沿厘米纸纵坐标垂直投影至地形剖面线上(垂直投影);
(2)根据各产状要素画出相应的地层界面和地质体界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岩脉);特别提示:当分导线与岩层走向(含其他构造面走向)夹角小于80°时,必须将真倾角换算成视倾角后再画相应界面;在画各类界面时,应依次画断层面、不整合面、岩层界面等。
(3)按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例图示中规定的符号、岩性花纹(附录Ⅲ)将岩性、产状、化石、标本位置及其编号、层号、导线号、地质点号等,整齐地表示在剖面图内(图3-2,3-3)。

图3-3 实测地层剖面图格式

(4)整饰图件时标明剖面图名、比例尺、方位、地名、剖面起点坐标及高程、图例和图签(图3-2)。强调如下:①剖面线上方应标出地名,各种工作量类型及编号;②剖面线下方应指出分层界线及分层编号及组、段的代号;画组界面的长度要比画段界面要长出1c m,画段界面长度要比画层界面要长出1cm 或0.5cm,这样作出的剖面图,具有层次感、美观大方;③在剖面图右上方须标出剖面起点坐标。
(四)实测剖面柱状图的编制
实测剖面柱状图是一种用花纹、符号和文字来表明实测剖面各岩层的新老顺序、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岩层厚度、接触关系等状况的图件。
1.实测剖面柱状图的内容
实测剖面柱状图中的内容包括地层系统、地层名称和代号、岩性柱、岩层厚度、岩性描述及化石、矿产、备注等栏目,备注栏中常记录水文地质或地貌等情况(图3-4)。

图3-4 实测剖面地层柱状图格式

2.编制方法
制图关键是按比例尺在设计好的图框内,画出岩性柱内容。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剖面各分层的厚度累计,按比例尺计算出岩性柱的总长度,然后按比例画出各分层面的接触关系和相应的岩性花纹,对化石、矿体须用相应符号,标示在岩性柱中,最后填写地质年代、岩性描述、矿产、备注各栏相关内容,写上图名、比例尺和图例等(图3-4)。
值得指出:①如果厚度很大、岩性又单一时,可用省略符号截短表示;②分层最小厚度一般规定为该图比例尺1m m所代表的厚度,若小于1mm 厚度的内容要并层表示,对特殊的矿层或标志层允许夸大表示。

地质构造及人工地震测深剖面探测
答:本剖面(图5-1)通过天山隆起区中北部、北天山-准噶尔褶皱系和阿尔泰隆起区西南部的构造单元,穿过了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和额尔齐斯超岩石圈断裂及天山北侧著名的地震活动带[1]。 图5-1 地震构造与剖面位置图 一、本区已有地球物理工作 新疆地区深部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开展较晚,物探工作者根据区域重力场和研究区...

地质测绘的基本工作内容是什么
答:岩层倾角--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
答:按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将区域地质调查分为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提交归档及出版准备5个程序。现按照工作步骤详述如下:1.准备工作阶段 该阶段应完成以下工作: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踏勘及设计书的编审以及业务培训等。2.实测地质剖面工作阶段 该阶段应完成以下工作:实测前的准备工作、剖面的野外...

怎样进行地质勘探测量?
答:测定地质点前应准备好作为底图的地形图,控制点资料,并对控制点进行检查。要充分利用测区已有的控制点,如果控制点不足,可采用导线测量等方法加密。地质点测量作业方法、程序及要求与地形测图的碎部点测量完全相同,地质点测量一般由地质人员与测量人员共同完成。地质人员在选择地质点,描述地质内容和绘绘制地质蓝草图时,...

实测地质剖面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图件编制
答:剖面图的绘制一般是在方格计算纸上绘制。首先应该根据剖面的长度和高度,按制图比例尺缩小后,留足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等所占面积,选裁足够大小的绘图用纸,然后根据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的数据和内容作图,其步骤如下(图5-2): 图5-2 直线法绘制剖面图 (1)绘制地形线 ◎根据所测剖面的总水平距、最高导线点...

工作方法二 第四纪地层天然剖面的观察、实测与综合剖面图的编制
答:在一个地区进行第四纪地质观察和研究时,需要对第四纪地层的天然露头进行观察和实测,以期获得更准确、更详细、更丰富的第四纪地质信息,因此,在野外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第四纪地层剖面要进行实测,仔细研究剖面的岩性、岩相、接触关系等特征。 一、观察和实测剖面的选择 在河谷区或盆地中,由于河流或冲沟的切割,第四纪地层的天然...

区域地质调查中剖面测制的目的和要求
答:各种产状要素和所需参数要齐全,判别运动学特征的现象和必要的数据要清楚,所述现象定性亦要基本准确。必要时在剖面上需进行地质构造野外统计测量,测量数据必须系统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其属性和期次关系清楚。对重要接触关系,均应有专门的控制点,记录内容应包括界面产状、性质、界面特征、界面上下...

地质观测工作业的操作规程?
答:7.现场的观测记录必须采用《煤矿地质测量图例》中所规定的符号。8.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9.沉积岩的观测与描述(1)内容和要求:①要正确描述沉积岩的颜色,要取其新鲜断面所显示的颜色;单色岩石先鉴定岩石基本颜色,再观察其色度的深浅。描述时要把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

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答:以各点相对高度和累积高差为距离,按垂直比例确定其在剖面图上的位置,将导线上的累积高差数据投影到相应高度上,把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成为折线,然后参考野外绘制的地层剖面草图所反映的地形起伏特征,将绘制的折线修改为圆滑曲线,表达近似实际的曲线地形,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投影地质内容:将导线上各点的地质现象投影到...

地质观察点的工作程序有哪些?
答: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如下: (1)关于岩石的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颜色之后)。 (2)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