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你对自由有什么看法? 大学生应该自由吗?

作者&投稿:芝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由从不被定义——当我们热爱的事物不被定义,那就是自由的

——自由是孩童时期的无忧无虑从幼儿园跨越到小学。变得受拘束守规矩,要写作业要上课。没了无拘无束,没了无忧无虑。开始为

“上课困倦怎么办?”

“作业太多不会写怎么办?”

“爸爸妈妈和老师太严厉怎么办?”而感到烦恼。

于是我们便开始羡慕起幼儿园快乐做游戏的日子。

——自由是初中时期的周末生活:从小学跨越到初中。我们不再是小孩子,有了独立的思想,大脑发出的属于自己的指令。我们一直被作业烦恼,为无休无止的笔记,重点,考试困扰。开始为:

“不知道这次考试排名能不能进步?”

“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不会奖励自己?”

“不知道周末能不能和同学逛街?”而感到困扰。

于是我们怀念小学没有同学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攀比的时光。

——自由是高中时期的自我释放:从初中跨越到高中。书包越来越沉重,像心情;眼睛的度数也越来越深,像忧虑。我们生活单调,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无数个日月,枯燥乏味。我们的课余生活少得可怜。高三直接取消所有课间活动考试讲题。于是开始为:

“能不能考上大学?”

“这周不知道能不能回家吃妈妈做的饭?”

“为什么父母不理解我?”等问题而忧虑。

于是我们开始憧憬初中在体育课上自由挥洒汗水的模样。

——自由是大学可以经常看看父母:从高中跨越到大学。终于了了高中的心愿,上了大学,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了一个陌生的不熟悉的地方。突然觉得心慌,只觉得缺少了什么,背弃了什么。我割舍不下,放心不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于是开始为:

“不知道今天爸爸妈妈过得怎么样?”

“不知道这周能不能回家?”“离回家还有多久?”等问题焦灼等待。

自由从来不被定义。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自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

  • 我们所憧憬的都是对自己没有经历过,没有达到的高度的生活的美好向往;

  • 我们所怀念的都是经历过,但是没有好好把握没有好好享受,没有用心对待的日子。






我觉得自由是人人心中向而往之,但想要实现自由真的不简单,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下面我说说我对自由的看法的五个观点。

一、不要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活中很多东西,实际不属于自己。正如段子所说︰别人掉在地上的钱,我不捡就算丢。人生在世,修为不丢就足够了,万物没有也无妨。

二、不要有妄念

所谓妄念︰即有个念头挥之不去,但得靠别人帮你实现。

他人是地狱,人心最难测。人心总在变,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就等于把财宝放在漂流瓶里,任人宰割。

三、控制能控制的

颜回请教孔子︰为什么不要对大人物迎来送往,为什么不要在仕途上有所追求?如何才能做到居处闲游?

孔子说︰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所以能够与他人自然地迎来送往。看到山林和旷野都能让我感到无限快乐。

所以想过上小而美生活,首先得是自由的人。而后控制能控制的,如果想法实在控制不了,就不控制,顺其自然。

四、真自由是无牵无挂

自由分四个境界︰

①要纠结于不是自己的东西;

②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幸福;

③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哪怕是想法,实在控制不了就算了;

④无牵无挂;

经过上述四重境界后,一个人所有放不下的基本都能放下了。但最高境界的自由是:什么都不管,无牵无挂。

观无常世相,本来就是一种解脱。当认识到一切都在变,再不舍也会消失,再过不去去的也会过去。自此,人生就会潇洒很多。同理,当认识到自己不可能绝对自由时,我们的心灵反倒得到了自由。

五、抱残守缺

最后,再讲一个老子的方法:抱残守缺。

道德经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翻译为:牢牢地把持,不如适可而止。藏着兵器,如果它很尖锐,就难以长久自保。金玉满堂,也未必守得住。富贵以后骄傲炫富,是自己给自己招仇恨。天道更喜欢功成身退的人。

老子这段话从字面意义上看并不难的理解,要懂得在该放弃时放弃,不要死死抓住不放。

但这段话的第一句其实另有深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在做决策时不要追求100%,60万岁,80分挺好,这是最佳状态。

所以正确的活法,不要纠结圆满,抱残守缺,也是一种解脱之法。

以上我关于自由的看法,灵感主要来源是道德经哦~



在大学之前,没有父母的约束,没有老师的管教,天真的以为这就是自由。当真正成为大学生后,突然发现其实并不然。我开始理解什么是自由,而在我这里自由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为自由,一种是精神自由。

行为自由---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以前一直以为我的生活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我也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更多做着比较稳定而没有太多变化的生活。在什么时候可以找到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对于我来说真的很困难,我每天回家就想躺在床上刷手机看电视。但是,成为大学生后,我发现,对比之前的自己来说好像可以掌握自己的时间,可以让自己留有一点时间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现在我对自己说,去做吧!不做这件事,一直在自己心里,那样的意义不大,不落实永远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调整到正常的时段,然后在这个时间段内去做自己想做却一直未做的事情。趁现在还有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做成你最想做的那件事,成为你最想成为的那种人,过着你最想过的那种生活,这个世界永远比你想的要更精彩,不要败给生活。

精神自由---有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

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随波逐流,一定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要在所有诱惑下坚定自己的内心,哪怕世人皆醉我们也要独醒,有好多人之所以想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就是因为内心非常的脆弱,经受不住打击,遇到一件事情就思前虑后,怕自己做错了,怕承担不了这件事情的后果,觉得如果能跟着别人走,风险小一点,还能自我安慰一下,其实只要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勇于承担事情的后果,那样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光明。不要看到别人成功了就羡慕不已,觉得一定要跟着别人的路走,其实别人的成功是别人的,他的道路不一定适合你,所以如果自己想要获得一定的成就,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对自由的看法,我觉得某天下课之后迎着将落未落的晚霞,一阵不属于炎炎夏日的风吹过来,其实这一个瞬间的就能捕捉到自由的气息,那是来自于灵魂的震颤。在我看来,这一刻我就是自由的。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自由于我而言,是有条件的自由。我们此时此刻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情享受自由。

拿我的研究生生活举例。自由是真自由。因为选择了先做科研再上临床,所以不用跟着老板在临床上奔波。研究生的课程很少,医学生大多时候都在自己找文献、读文献中度过。相比较起来,少有的一些课程反倒更像是一个自由的港湾,可以尽情逃离数不清的英文文献、做不完的实验分析,可以痛痛快快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总是向往自由

这意味着我可以自由安排我的时间。选择一个人少的傍晚,选择一个心情好的晚上,或者今天突然想努力那就起个大早做实验。研究生的动力总是来自于DDL。面对一个即将到来的汇报,你的研究进展会一日千里。没有太多的课程,没有本科那么多形形色色必须要参加的活动。师兄总说:“做实验的这段时间,是忙碌且自由的。”

但是这样的自由是有代价的。科研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我摸不清出口在哪。我的心情随着科研结果上下起伏,像是坐着过山车。一次次实验失败之后,任谁都会挫败。昨天组上师兄师姐预答辩,老板的气压全程低到爆炸。我很害怕两年之后,自己站在那个答辩的讲台上,也会像师兄师姐一样下不来台,甚至面临延毕的结果。

失败的实验,跌宕的心情

自由,总是有代价的。我们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但是总是戴上了现实这个枷锁。研究生生活可以过得很自由,没有人限制你,但是代价可能就是研究生生涯结束后无尽的奔波和忙碌。

自由两个字,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样,魅惑人心。总有人前赴后继去追求。但有时候对于我来说,一个安静地可以自由看一本的午后,一个快乐地可以和朋友看场电影的傍晚,甚至一个孤独地望着天空发呆的一个空暇,都是自由。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我觉得自由就是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空余的时间里也有好好热爱生活。在生活上自由,有规律但又不太随性,跟随自己的心去做,不被别人的态度和看法所影响;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热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好学会,踏踏实实,不随意;在感情上,顺着自己心来,不去深究任何每一段感情,最简单的感情最长久,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随着顺着自己的心走,当然也不要特别随性,该收的时候收,该放松的时候放松,当你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时,不管累与否,那就是你的自由



大学生应该怎么认识自由~

本人对大学生的自由这个话题很有发言权。大学生由于其受约束较少的特点,在大学生活中时间、空间自由度很高。在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要求外,你可以尽情享用你的空闲时间。
已经在大学“混”了两年的我,对于各类型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对“自由”的认识更加多面,这种自由不限于大学生较大的时间自由度和空间自由度。大学生的自由主要包括几方面:


PART 01 | 生活方式自由化生活方式自由化是与中学相比较而言。进了大学,在完成学校的学业要求外,你:
可以早睡早起,也可以日夜颠倒;
可以只待学校,也可以到处跑;
可以勤工俭学,也可以奢侈攀比;
可以逃避现实,也可以独立上进。
从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基本上能够看出一个大学生的精神及追求:
对于萎靡不振的大学生,基本上天天躺平;
对于有所追求的大学生,基本上天天很忙。
所以就出现了长辈不解的问题“大学生到底忙不忙”。其实大学生忙不忙、累不累大多都是自己选的,除了像医学类这类难度高、要求高的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节奏。
另外,大学包容多样化,每个人的思想和轨迹都是不一样的,大学是不同思想碰撞、成长的舞台,拥有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彰显自由度。

介绍一下我身边的同学的生活方式:
a同学更愿意学习,上课独自坐前排,认真听讲记笔记,会很好地完成预习任务,也经常在没课的时候和周末在自习室和图书馆看到这个同学的身影。
b同学更愿意佛系生活,没有需要早起的课绝对不会早起,熬夜也是常事。喜欢在宿舍使用电子产品。
c同学更喜欢往外面走,实习、校园大使、演讲、兼职均不误,不给自己喘息的时间。
d同学带领很多比赛团队,外出吃喝玩乐是兴趣,成绩优异。
e同学做各种兼职,赚了很多,同时人脉很广,看样子是要创业。
f同学哪没去过都想去,没看过的美景都想看,不是在吃饭的路上就是正在吃饭。

看完是不是感觉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学在日常生活中抱团取暖很没意思,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大学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PART 02 | 学习方式自由化学习方式自由化,大学生最基础的学习任务就是完成专业课程的要求。
你可以平时就努力学习,也可以留到期末拼命学习;
你可以浅尝辄止,也可以精益求精;
你可以只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开拓知识面。
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都可以花时间去学。在我的大学里,很多师兄师姐学习更多外语、学习计算机知识、绘画设计等,这都不在少数,并且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PART 03 | 人生规划自由化人生规划自由化。大学生可以本科毕业就业,也可以:
考公
考研
创业
继承家业
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人生轨迹,而大学更像是寻找和靠近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平台。

那在大学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呢?
其实在大学里选择躺平、通过娱乐消磨时光的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这部分同学迟早要面对现实的压力。沉迷玩乐、逃避现实看似自由,其实却是受过度娱乐和消极心态禁锢而产生的心态。

真正的自由是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追求并能够付诸努力,有目标并一步步实现,有热情而不甘堕落。向内有强大的内驱力,向外有强大的行动力,朝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进发,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肆意消耗自己的生命,而是掌控生命,发挥生命应有的价值。


PART 04 | 总结大学因为课程较少(除了部分专业),空闲时间不受约束,虽然少了约束,很多学生却陷入迷茫和怠倦的状态。其实,只要你找到你的目标,对大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会更加上心,用心去感受自由的空气,感受时间塑造一个人的魔力,避免空想和过度追求娱乐,你会感受到自由无处不在。

大学生活可以享受自由,但我认为要学会独立,同时又不能随性而为。
所谓大学里的享受自由,是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的,中学生的重点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在家有家长盯着,在学校有老师看着,这样的生活当然谈不上有什么自由。到了大学,家长们觉得成人了也就懒得管,而且出省跨市读大学的,父母更是鞭长莫及。大学里虽也有辅导员,但相对于中学老师,只要你不惹出什么出格的事,基本没人管你,所以这样的一种自由,中学里何尝能享受得到。

当然,得到自由的代价是你得学会独立。首先得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最起码得学会自己去食堂买饭,去洗衣房洗衣服。此外,在大学里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父母给生活费可能一个月一次,也可能一学期一次,因人而异,不过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学生们手头上都有了一笔可以自己支配的小钱,买书或买其他东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就有可能出现“寅吃卯粮”的情况。那么如何合理使用这小笔财产,也就成为需要学习独立的一个部分。大学里的这种“独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能力的养成。

读大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智识,激发学生养成一种对学习的持久的兴趣。社会上经常有人感叹,中国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晚上学到十一二点,早上还能在5点起床去背单词。可上了大学,8点上课居然还会有人迟到,是不是中学里用力过猛,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消磨掉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或许是大学里的学习压力减小了,并且也没人再督促了。
大学生所学专业一般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在选修什么课上也有一定的自由,不过,毋庸讳言,我们根据学科需要所设定的课程体系,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感兴趣,再加上老师授课经验的差异与方式的不同,学生自然会因不喜欢听课而故意迟到甚至干脆逃课,这应该也是大学自由生活的应有之义。不过,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劝勉依然是要尽量去上课。不要用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之事来说明自己逃课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要说读不读大学其实无所谓或无用,因为盖茨的成功不可复制。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未来生活的基础,而养成并保持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为精彩的人生所必须,这是大学自由之处的不自由。
大学里要学会独立,不仅是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要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中学里养成的学习习惯,是通过选择题、简答题等模式的考试,找出标准答案,应对这种考核评价模式的有效方法是死记硬背。然而,人世间的许多事,包括专业领域中的诸多问题并不都是非此即彼式的,专家学者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综合各种因素作严密的推理与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独立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如今信息驳杂的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里还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现代社会分工极度细化,每个人所能精研的领域可能非常高精尖,但它的覆盖面却又可能是非常狭窄的,离开与他人的合作,很难独立完成。大学的宿舍生活、班级生活、院系生活都是锻炼团队合作精神的最佳场所。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每个人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却不能随性而为。

在大学宿舍集体生活中,有的同学有洁癖,也有同学比较邋遢,对卫生毫不在意,还会随手乱扔垃圾;有的同学喜欢熬夜看书刷剧,有的同学却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同学间的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大家就会心里有疙瘩,甚至会因生活中的龃龉而酿成恶性事件。所以随性而为是大学生活之大忌,在集体中需要在生活习惯上互相磨合甚至是迁就。但愿四年的时间收获的是难忘的舍友之谊,而不是将阶段性的临时组合变成一辈子永不想见的仇人。
大学生活如何过,取决于每个人的态度和选择,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