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 Walkman 携带性精髓并汲取 WM1A 高音质精华, Sony Walkman ZX300动手玩

作者&投稿:扶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去年 IFA 展会, Sony 针对旗下中高阶 Walkman 产品导入新世代的架构之后,推出了作为 70 周年纪念的 WM1 旗舰级播放机与 A30 主流级播放机,不过在两个系列中间有不小的产品鸿沟,在今年则以全新的 ZX300 做为弥补 WM1 与 A 系列的中高阶 Walkman 机种,以兼具行动力与高音质,并加入新功能作为 ZX300 的特色。

关于 WM1 可见先前评测:Sony 70 周年 Signature 三部曲:金碧辉煌与沉稳低调的 WM1Z 、 WM1A 高音质随身播放机

关于 A30 可见先前评测:在轻巧、高音质与续航力取得平衡的音乐播放器, Sony Walkman A30 动手玩

高音质与携带性兼得为 ZX 系列赋予新的使命

照片为 ZX100

谈到 ZX300 ,不少人会想起在两年前所发表的 ZX100 ;说到 ZX100 ,对笔者而言是一款有些失望的产品,当初定位在 A20 与 ZX2 之间,但整体设计较趋近基于 A20 的强化版本,操作介面仍以萤幕下方的物理面板,操作面板的质感与铝合金机身有些格格不入,而调音也过于重视低频,但 ZX300 并非 ZX100 的后继机种,而是一款全新设计的产品。

关于 ZX100  可见先前评测:回归纯音乐播放本质的 Hi-Res 音乐播放机, Sony Walkman ZX100 动手玩

关于 ZX2 可见先前评测: 聚沙成塔的音响玄学结晶, Sony Walkman ZX2 动手玩

原厂所提供的官方保护特设计虽类似 WM1 系列采用黑色皮革,不过掀盖设计并非 WM1 系列的下翻式设计,而为 A30 、 A40 原厂保护套的侧掀式,内部依旧是使用塑胶材料作为固定 ZX300 的方式,上盖具磁性吸附设计,皮革的厚度比起 A30 、 A40 的保护套外层厚了不少。

外型近似于 ZX100 实质设计却截然不同

要说 ZX300 与 ZX100 相同的特征,恐怕只有细长的机身结构与容易放进口袋的大小,除了命名以外, ZX300 与 ZX100 的关联性并不高,并非如 ZX100 是以 A 系列做为基础强化, ZX300 反像是取 WM1 系列精华的平价且瘦身的版本,但同时也不只是藉 ZX300 为基础的 Cost Down 版,是全新设计与规划的一款产品。

不同于 ZX100 的机身在下半部的突起设计, ZX300 的机身是完整的平面设计,背面有一块大型蒙皮,侧面有类似 WM1 的大型实体按键,可在不开启萤幕的情况下进行音量音乐播放控制。另外让音乐爱好者雀跃的就是机顶的两个输出介面, ZX300 与 WM1 系列都是具备 3.5mm 单端与 4.4mm 平衡两组输出的机种,这也意味着可藉平衡介面获得倍增的驱动力。

ZX300 的正面是一块高质感的雾面玻璃,除了不易因为强光产生眩光外,触控滑动的手感也较一般的光泽玻璃更好,不过可能会让人比较匪夷所思的是萤幕其实只有上半截的部分,既然萤幕并非占满整个机身,为何会使用这么狭长的玻璃呢?

笔者的推测是是为了结构与美观,因为要在机身放入电路板、电池等组件结构的关系,又要让 ZX300 体积不至于过大, Sony 选择以偏狭长的机身设计放入所有零件,而框体就要有充裕的开口放入所有零件,但由于使用的萤幕为 3.1 吋 WVGA 比例,无法填满整个机身开口,但若使用独立的一块材料又会显得机身像 ZX100 那样拼拼凑凑,故使用整片玻璃盖满开口。

作为 Walkman 系列产品,笔者个人觉得比较麻烦的还是坚守象征 Walkman 的 WM Port ,这项介面除了要使用专属的传输线(或是搭配 microUSB 转 WM Port 转换器)外,传输介面的技术也较为落后,不少大品牌已经纷纷导入 USB Type-C 介面,不仅可藉 USB 3.0 或是以上的传输速度快速的存取,同时亦可选择使用更高效率的充电技术。

承袭自 WM1 系列最精华的全平衡 S-MASTER HX 架构

ZX300 最重要的核心,采用与 WM1 、 A30 同属新世代的 S-Master HX 晶片,可支援最高 32bit 384kHz ,并且在平衡输出模式下支援原生 DSD 11.2MHz 格是,输出则定在单端输出 50mW+50mW @ 16 欧姆、平衡输出则可达 200mW + 200mW @ 16 欧姆,虽略逊于 WM1 的 60mW + 60mW / 240mW + 240mW ,但也相当充裕了。

看到单端与输出规格的数据,不难理解 ZX300 的 S-Master HX 架构是与 WM1 系列相同的设计,单端输出时仅会进行单 DAC 与单扩大,平衡输出时是以平衡架构的 DAC 与对称扩大输出,才造成两组输出达 4 倍,与一般支援平衡的随身播放机是透过平衡架构将左右输出合并后仅有 2 倍输出差异的情况不同,不过这也象征 ZX300 在平衡下的耗电会是两倍。

另外结构与零散元件的部分俨然也承袭自 WM1A ,除了铝合金切削机身,电路板与机壳之间安装镀金的高纯度无氧铜底板,背面采用高刚性铝合金底板兼顾强度与导电性;内部使用延续自 ZX2 与 WM1A 的镀铜电阻,并搭载与 WM1 系列相同、配置在电池到放大线路间的双电层电容器, S-Master HX 的扩大部分也具备 4 颗 FT-CAP ( WM1 系列为 5 颗电容)。

其他与声音相关的组件部分,也包括采用针对 44.1kHz 与 48kHz 两种不同取样的双时钟设计,而播放 DSD 时则须在 4.4mm 平衡输出模式才能进行原生解码,若是单端则会透过转换为 PCM 模式进行 DSD 档案播放,是故若有聆听 DSD 需求的玩家,也建议添购 4.4 介面的耳机才能解放它的全力。

 

 

 

 

 

使用介面就不再累述,与 WM1 、 A30 / A40 相同,不过还是提及关于使用体验的部分,像是笔者常听的音乐较固定,操作上问题不大,不过对一些在储存空间装载来自许多艺人的大量音乐,当他们临时要找寻特定歌曲时, Sony 目前的系统缺乏过往 Android 系统下便利的搜寻机制,也是一些玩家较诟病的地方。

DAC 模式增添使用弹性

 

相较 MW1 系列, ZX300 也具备了全新的 DAC 模式,可搭配 PC 与 Mac 使用,在主画面选择 DAC 模式即可转化为 USB DAC , Windows 除已经更新到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以外的版本需要额外安装驱动,在 Mac 与 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 可随插即用,要注意的是 USB DAC 模式无法存取 ZX300 内的档案资料。

搭配 4.4mm 五极平衡耳机更能彰显价值

此次 Sony 也提供包括 MDR-1ABP 以及 XBA-N3BP 两款基于原本设计、但改为 4.4mm 五极平衡端子的耳机作为搭配测试,而这两款耳机所使用的线材基础与原本 3.5mm 单端版本相同,仅在于耳机端子改为 4.4mm 平衡, MDR-1ABP 仍提供带单键控制器的 3.5mm 线材,不过 XBA-N3AP 就只提供单一一条平衡线材。

乍听之下, ZX300 的调性与 WM1A 有些相近,声音趋向理性、解析,音场空间略缩一些,细节资讯量少一点,低频多一些,对比整体听起来因为低频偏少而呈现明亮细瘦的 WM1A , ZX300 的声音反而较为平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ZX300 没有 WM1A 来的透亮,但单纯以人声中频密度, ZX300 仍是比较细的,只是因为低频较多使得整体较为丰腴。

或许是因为调音使然,或者是 Sony 的工程团队有意使 ZX300 与平衡的差异更明显, ZX300 搭配相同耳机的前提下,使用单端与平衡输出的差异比起 WM1A 的单端与平衡差异更为明显,尤其搭配细节资讯较多且需要较高驱动力的耳机感受更大。

恰好此次搭配的 MDR-1ABP 提供单端与平衡线材,线材本身又是相同材质,交叉聆听就可感受到两个输出藉面的差异,在细节资讯的差异方面差异不算明显,毕竟 Sony 强调其 DAC 架构较为特殊,不会因为单端与平衡影响 SN 比,但是除了平衡架构产生左右分离度更好的优点以外,低频的紧实度与中频的饱满感,会让人觉得不是在相同的机器下聆听的结果。

而搭配 MDR-N3BP 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刚好朋友手边有标准单端设计的 MDR-N3AP 可当成对照组;若以单端驱动虽比起连接手机已经好了许多,但仍觉得低频略显松散,且音场较为施展不开,改以平衡线材连接使用,低频虽量感不减,不过形体明显许多,亦可获得显著的下潜延伸,单端与平衡的表现落差高下立判。

接上这两款耳机,可显露出无论是 MDR-1ABP 以及 MDR-N3BP ,都可视为 Sony 为让消费者更轻易一探 ZX300 单端与平衡表现所的耳机组合。另一个笔者觉得合适的搭配,则是以 HiFiMAN 的 Edition X ,因为在官方建议下 Edition X 最合宜的驱动上限约为单端下 450mW ,而 ZX300 在平衡模式下左右声道可达 200mW ,也相当接近需求。

真的要比较, WM1 系列与 ZX300 的表现仍有差异,但以大众普罗的音乐聆听习惯,低频略为增加使得三频更为均衡的 ZX300 比起被戏称为黑砖的 WM1A 更容易被接受,具有纪念版性质的金砖 WM1Z 虽有华丽的中频,但也表示声音较重视个性化而非平衡性,加上又是高单价,也非人人能够或是愿意负担,毕竟 WM1Z 的价格带已经是寻找重视特色的有缘人。

轻松把 WM1A 的好声音带出门的平价选择

而最重要的,还是 WM1 无论是体积或是重量都远大于 ZX300 ,笔者在日本亚马逊看到其中一位消费者对于 ZX300 的评价也应证这点,他表示本身虽已有 WM1Z ,但由于体积与重量使他不愿带出门,所以才购买同样具备 4.4mm 的 ZX300 作为外出使用;笔者本人也认为,如果是在搭乘大众交通工具与街上, ZX300 与 WM1 的差异也会因环境噪音而难以辨别。

笔者虽不是长时间 Sony Walkman 的使用者,但也历经几款近期 Walkman 播放机的洗礼,在早期的时候, Z1050 除了无法扩充储存外,给笔者留下不错的印象,而 ZX1 虽驱动力不佳但至少也有着声音讨喜的特制,反倒是 ZX2 与 ZX100 除了驱动力也未提升外,暴增的低频使得声音失衡,笔者相比之下反而觉得当时的 A15 声音还比较正常。

去年推出 WM1 系列与 A30 系列时,也让笔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调音变的中性(但也有不少老索粉因为失去过往中频暖糊特质而不满),驱动力也有所提升, WM1 的 4.4mm 平衡输出更有端子结构稳定且驱动更佳的出色表现,虽然初期因为系统 *** 使得机器反应卡顿,不过后期修正后,比起先前 ZX 系列也只有无法扩充第三方软体与不能使用 WiFi 两个缺憾。

不过 A30 与 WM1 之间无论是整体表现或是价格带,也有着显著的鸿沟,而前一世代的 ZX2 与 ZX100 也难作为填补两个产品线之间的折衷品,在今年 ZX300 发表之际,笔者看到延续了 WM1 的 4.4mm 平衡输出,心中已经开始感到期待,毕竟无论是价格跟携带性比起 WM1 都更适合携带外出,实际体验后更觉得 ZX300 才是能扩大 4.4mm 端子的关键产品。

虽然台湾几乎晚了日本一个月才上市,台湾索尼此次官方定价仍优于日本建议售价,加上 ZX300 整体表现仅略逊 WM1A ,但整体调音更为平衡,且体积更易携带,但价格却更平易近人,也难怪在日本 Kakaku 比价网站是目前销售与关注双冠军。

整体使用下来,笔者个人认为 ZX300 打出了一张为纯粹热爱音乐聆听者的好牌,不仅承袭 ZX100 小巧的优点,声音表现也更中性,虽少了 WiFi 与 app 扩充功能,内建储存降为 64GB ,但整体而言 ZX300 在此价格带发挥相当强的竞争力,唯独强烈建议搭配 4.4mm 平衡输出使用才能发挥完整实力,若只使用单端输出就未免暴殄天物。



Walkman是一款经典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而Sony Walkman ZX30作为其中一款产品,体现了Walkman携带性的精髓,并且汲取了WM1A高音质的精华。它结合了便携性和高音质,为用户带来了卓越的音乐体验。
Sony Walkman ZX30在携带性方面表现出色。它采用轻巧的设计,重量适中且易于携带。无论是旅行、运动还是日常使用,用户都可以轻松将其放入口袋或包包中。这种小巧的尺寸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品质的音乐,而不必担心繁琐的操作或低质量的声音。
Sony Walkman ZX30融入了WM1A高音质的精华。它采用了最先进的音频技术,提供了出色的声音表现。不论是低频的沉稳与震撼,还是高频的清晰与细腻,都能完美呈现出来。用户可以感受到细微音符之间的差异和层次感,仿佛身临其境般享受着音乐盛宴。这种高音质的表现让用户更加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带来了难以置信的听觉体验。
Sony Walkman ZX30还具备长时间的续航能力。它采用了高容量的电池,可以播放长时间的音乐,避免了频繁充电的困扰。用户可以尽情地享受音乐,不必担心电量耗尽或中断音乐播放的情况发生。这种长续航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其便携性,让用户在旅途中也能持续享受高品质的音乐。
Sony Walkman ZX30还支持多种音频格式的播放。无论是MP3、FLAC还是DSD等各种格式,都可以在该设备上得到良好的兼容性和播放效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音频格式,确保获得最佳的音质效果。
Sony Walkman ZX30继承了Walkman携带性的精髓,并汲取了WM1A高音质的精华。它以小巧轻便、高音质、长续航以及多格式支持等特点脱颖而出。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旅行运动,这款音乐播放器都能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音乐体验。让我们随时随地,畅享高品质的音乐世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