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主采煤层是二1煤层,二1煤是什么意思。具体讲讲,谢谢

作者&投稿:尚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煤及煤系
一、 成煤植物
二、 成煤作用
三、 成煤必要条件

一、成煤植物

低等植物形成的煤叫腐泥煤。

高等植物形成的煤叫腐植煤。

二、成煤作用

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全部过程叫成煤作用。这个过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

成煤作用分为二个阶段:

(一)泥炭化(腐泥化)阶段

植物繁殖、死亡、堆积,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断分解、化合、聚积,高等植物形成泥炭,低等植物则形成腐泥。

1.腐泥化作用

(1)概念—— 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在湖泊、泻湖、海湾等还原环境中转变成腐泥的生物化学作用叫腐泥化作用。

(2)腐泥——含大量水分的黑灰、黑褐色冻胶淤泥状物质。

2.泥炭化作用

(1)概念—— 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受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为泥炭的过程叫泥炭化作用。它分为二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在沼泽浅部植物遗体受氧化、分解。

②第二阶段:随积水深度增加,氧化环境被还原环境代替,产生腐植酸和沥青质,形成泥炭。

(2)泥炭——黄褐、黑褐色,无光泽、质地疏松状物质,风干可作燃料,也可作化工原料和肥料。

(二)煤化阶段

泥炭或腐泥形成后,由于地壳下降而被其它沉积物覆盖,则进入了煤化作用阶段。此时生化作用停止,代之以物理化学作用。包括了二个连续过程:

1.成岩作用 泥炭(腐泥)在温度、压力作用下,经压实、脱水、固结转变成褐煤(腐泥煤)。

2.变质作用 褐煤继续在温度、压力、时间影响下转变为烟煤、无烟煤、天然焦或石墨。

三、成煤必要条件

(一)植物条件 成煤的物质基础

(二)气候条件 影响植物生长和植物的分解,温暖潮湿是重要的气候条件。

(三)地理条件 植物遗体的堆积场所。

(四)地壳运动条件 地壳均衡沉降(沉降速度与植物堆积速度平衡)

第二节 煤的物质组成、性质与分类

主要内容:

一、 煤岩成分和宏观煤岩类型

二、 煤的性质

三、 煤的分类

一、煤岩成分和宏观煤岩类型

(一)煤岩成分

煤岩成分指肉眼能见到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又称为宏观煤岩类型,即丝炭、镜煤、暗煤、亮煤。

1. 丝炭

灰黑色,形如木炭,具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

疏松、多孔、硬度小、脆度大、易染指;

没有粘结性、吸氧性强、易氧化自燃、易成煤尘;

在煤层中多呈几毫米厚的扁平透镜体,数量不少,但分布广。

2. 镜煤

乌黑、光亮如镜、内生裂隙发育、结构均一、易碎、粘结性强;

在煤层中不形成独立分层,以透镜或条带状散布于亮煤中;

3. 亮煤

灰黑、光泽较强、性脆易碎、内生裂隙发育、均一程度不如镜煤;

化学工艺性质介于镜煤与暗煤之间,灰分含量较低;

在煤层所占比例较大,可形成较厚分层,也可单独成层。

4. 暗煤

灰黑、光泽暗淡、致密坚硬、韧性较大;

层理不清晰、矿物质含量较多,成分复杂、对煤质影响大;

在煤层中所占比例较大,可形成较厚分层,也可单独成层。

(二)宏观煤岩类型

根据煤层的平均光泽强度及煤岩成分的组合情况,可将煤划分为光亮型、半亮型、半暗型、暗淡型四种类型。

1.光亮型煤 主要由镜煤、亮煤组成,光泽很强、内生裂隙发育性脆易碎,中变质光亮型煤是炼焦的最好用煤。

2.半亮型煤 以亮煤为主,光泽强度次于光亮型煤,一般由较光亮和较暗淡的条带互层而显示出半亮的平均光泽,最常见。

3.半暗型煤 由暗煤、亮煤组成,以暗煤为主,光泽较暗,硬度、脆度较大,内生裂隙不发育。

4.暗淡型煤 由暗煤组成,有时夹有镜煤和丝炭,光泽暗淡,层理不明显,硬度和韧性强,煤质较差。

注意:实际工作中,只有变质程度相同的煤才能互相比较和划分不同类型,划分的最小厚度一般为3~10cm。

二、煤的性质

(一)煤的化学组成

煤是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混合物,其中有机质是主要成分,主要有C、H、O(占95%以上),还有N、S等。

1.碳(C) 煤中主要成分,C越多、煤发热量越高,煤中C含量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增加。

2.氢(H) 煤中重要成分,其发热量是C的4.2倍。低等植物富含H,故腐泥煤H含量较腐植煤高。煤中H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减少,烟煤系列中以气煤H含量最高。

3.氧(O) 煤中氧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减少,但变化较大。从褐煤、长焰煤、气煤到肥煤,下降显著;从焦煤、瘦煤、贫煤到无烟煤,下降幅度较小。

4.氮(N) 含量较少,随变质程度加深而略趋减少。在高温下可转化为氨(NH3)及其它氮的化合物。

5.硫(S) 硫是煤中有害元素之一。煤中硫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So),无机硫又分为硫化物硫(黄铁矿硫,Sp)和硫酸盐硫(石膏硫,Ss)。有机硫主要来自成煤植物。煤中硫的总和叫全硫(St),根据煤的干燥基全硫含量St,d(%)将煤分为六级:

级别
特低硫煤
低硫煤
低中硫煤
中硫煤
中高硫煤
高硫煤

St,d
≤0.50
0.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6.磷(P) 主要存在无机矿物中,含量极低,危害大,炼焦时磷进入焦炭使钢材具冷脆性,因此炼焦用煤要求P含量在0.02%~0.03%以下。

7.其它元素 煤中还有砷(As)、氯(Cl)等有害元素,还有锗(Ge)、镓(Ga)、铀(U)、锂(Li)、钒(V)等有益元素。

(二)煤的物理性质

1.颜色和条痕

颜色指新鲜煤块表面的自然色彩。随变质程度增加而变化:一般由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其颜色从棕褐、褐黑、深黑到灰黑、钢灰色。

条痕指煤粉末的颜色,它与颜色相差不大。

2.光泽

指煤新鲜面的反光能力,随煤变质程度增加,光泽增强。在煤岩成分中以镜煤、亮煤变化显著,故以它们作为观察对象。

3.密度

指单位体积煤的质量(g/cm3)

影响因素(1)变质程度:越高、密度越大。

(2)煤岩成分:暗煤大、亮煤次之、镜煤更次之。

分类:(1)真密度:20 ℃时单位体积(不含孔隙)煤的质量,曾称为真比重。

(2)视密度:20 ℃时单位体积(含孔隙)煤的质量曾称为容重或体重。较真密度小。

(3)相对密度:煤密度与同温度水的密度之比。又分为真相对密度(真比重)和视相对密度(假比重)。

4. 硬度、脆度

硬度: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摩氏硬度1~4之间。褐、焦硬度小,无烟煤最大;同变质程度的暗煤比亮、镜煤硬度大。

脆度:外力作用下突然断裂的难易程度。低、高变质程度煤脆度小,中变质程度煤大;煤岩成分中丝炭最大,镜煤次之,暗煤最小。

5. 裂隙

指成煤过程中,煤受到各种自然力作用而产生裂开现象。按成因分为二类:

(1)内生裂隙:煤化作用过程中,受温度、压力影响,体积收缩而成。裂隙面平坦,垂直层理面,常出现互为垂直的两组,一组较密,另一组较稀,以中变质煤最发育。

(2)外生裂隙:煤层形成后受地质构造变动而成。裂隙间距较宽,可出现在煤层中任何部位,常穿过多个煤岩分层,与层理面斜交,其方向与附近断层方向大体一致。

6.导电性

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以电阻率表示,它与煤的变质程度密切相关。褐煤多孔隙、湿度大、电阻率低;烟煤电阻率大,是不良导体;无烟煤电阻率小,具良好的导电性。

(三)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

煤的工业用途广泛,但对煤质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煤的工艺性质分析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手段,评价煤质的常用指标有:

1. 煤的工业分析指标

1)水分(M)按结合状态分成二类:

(1)化合水(结晶水) 是与煤中矿物成分呈化合形态的水。

(2)游离水,又分为二类,二类之和又叫全水分(Mt):

① 外在水分——煤表面和表面大毛细管吸附之水,易蒸发;

② 内在水分——煤内部小毛细管吸附水,常温不失去,加热到一定

温度才失去。

2)灰分(A)煤完全燃烧后剩下的残渣,主要成分为Al2O3、CaO、SiO2等,它们来自煤中矿物质,按灰分高低分为6级:

级别
特低

灰煤
低灰

分煤
低中

灰煤
中灰

分煤
中高

灰煤
高灰

分煤

Ad(%)
≤5.00
5.01~

10.00
10.01~20.00
20.01~30.00
30.01~40.00
40.01~50.00

3)挥发分(V)

隔绝空气的煤在(900±10℃)温度下加热Tmin,使有机质和部分矿物质分解所得气态物质称为挥发分。

挥发分与煤中有机质性质、变质程度有关。

泥炭为70%、褐煤为40~60%、烟煤为10~50%、无烟煤小于10%。

4)固定碳(FC)测定挥发分剩下的焦渣减去灰分即为固定碳。是煤中有机质高温分解的残余物。

2. 煤的工艺性质

不同工业用煤对工艺性质要求不同

1)粘结性 指粉碎的煤粒(直径<0.2mm)在隔绝空气加热后能否粘结成焦块的性质。它是评价炼焦用煤、干馏和气化用煤的指标。我国对烟煤是采用以下三个指标分类:

(1)粘结性指数(G) 将1g煤样与5g标准无烟煤(宁夏汝箕沟)混合均匀,隔绝空气快速加热,所得焦炭在转鼓中转磨,以测定焦炭耐磨强度指数,即G值,反映煤样胶质体粘结惰性物质的能力。G越大,粘结性越强。

(2)胶质层最大厚度(Y) 将煤样放在模拟炼焦工业条件的胶质层测定仪中,定时测量其胶质层厚度,以求出其最大值。Y越大,粘结性越强。

(3)奥-亚膨胀度(b) 用膨胀管加热测定煤的膨胀程度,既能反映烟煤胶质体的量,也能反映胶质体的质,可全面反映烟煤的粘结性,b越大,煤结焦性越强。

2)发热量(Q) 指单位质量煤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热值,用兆焦耳/千克(MJ/Kg)表示。

在焦煤以前,发热量随变质程度加深而增加,焦煤后,发热量略有降低。据发热量大小将煤分为6级

级别


热值煤
中低

热值煤


热值煤
中高

热值煤


热值煤
特高

热值煤

QMJ/Kg
8.50~

12.50
12.51~

17.00
17.01~21.00
21.01~24.00
24.01~27.00
>27.00

三、煤的分类

(一)按煤的煤化程度和工艺性能分类

1. 分类指标为:

① Vdaf(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② GR-I(烟煤的粘结性指数)

③ Y(烟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

④ b(烟煤的奥-亚膨胀度)

⑤ Hdaf(干燥无灰基氢含量)

⑥ PM(煤样透光率)

⑦ Qgr.maf(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

其中:干燥无灰基是指完全不含水分、灰分(不包括可燃烧)的煤。

2.分类原则

① 以煤化程度参数Vdaf区分无烟煤、烟煤、褐煤;

② 以Vdaf和Hdaf区分无烟煤中的小类;

③ 以Vdaf、G、Y、b区分烟煤中的类别;

④ 采用目视比色法透光率PM区分褐煤和烟煤,及划分褐煤中的小类;

⑤ 以Qgr.maf作为区分褐煤和烟煤的辅助指标。

3.分类 按1986.10.1试行的中国煤田分类国家标准分为14大类29小类。

其中14大类为:

无烟煤 气肥煤

贫煤 中粘结煤

贫瘦煤 ½中粘结煤

瘦煤 烟煤 弱粘结煤

焦煤 不粘结煤

1/3焦煤 长焰煤

肥煤 褐煤

(二)按煤的综合利用分类

1.炼焦用煤:在干馏炉中隔绝空气加热到1000 ℃左右,分解产出焦炉煤气、煤焦油、焦炭。

2.气化用煤:以CO2、H、O、H2O等为介质,经热化学处理,将煤转化为煤气。

3.低温干馏煤:在500-600℃干馏制取低温焦油、煤气等。

4.加氢液化用煤:将煤、催化剂、重油混合,高温高压下与氢作用转化成液、气态物质,进一步加工即得到汽油、柴油等。

5.燃烧用煤:利用价值最低,所以均使用较低劣的煤。

第三节 煤系和煤田

主要内容:

一、 煤系及其类型

二、 煤系的组成

三、 煤田、聚煤期、聚煤区

一、煤系及其类型

(一)煤系的概念

指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且连续沉积的一套含煤岩系。

1、一定在一套岩层系统中含有煤层;

2、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在地壳运动剧烈的地区,可能含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3、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

(二)煤系的类型

煤系在地壳以沉降运动为主的振荡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振荡运动的性质与幅度不同,以及地理环境和范围的差异性,指使煤系的特点各不相同。

1、近海型煤系;

该煤系往往是滨海平原或海边的泻湖,海湾以及浅海。由于地壳的小型振荡运动,有时为海水侵入所淹,或为浅海,时而成为陆地,发育广阔的沼泽。

主要特点:

1) 分布面积一般较广;

2) 岩性、岩相均比较;

3) 标志层较多;

4) 旋回结构非常清楚;

5) 对比较易;

6) 煤层厚度较为稳定,但多数为薄—中厚煤层;

7) 煤层一般含硫量较高

8) 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和海生动物化石;

如:华北的石炭系煤系;华南二叠系煤系

2、内陆型煤系

该煤系的沉积全部位于陆地上,常见内陆盆地、山间盆地及山前盆地。在沉积过程中未曾发生海水侵入,煤系全部由陆相沉积物组成。

主要特点:

1) 煤系厚度一般较大,分布面积一般较小,岩性、岩相变化也大,煤层不易对比;

2) 煤层厚度大,层数多,厚度变化大,分岔、尖灭时有出现;

3) 煤系结构复杂,含硫较低;

4) 煤系岩石成分复杂,富含大量的植物化石和淡水动物化石;

5) 某些地壳运动强烈的地方,煤系地层中可出现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二、煤系的组成

(一)煤层

1.煤层的结构

煤层包含煤分层和岩石夹层,不含夹石层的称为简单结构煤层;反之,含有夹石层的则称为复杂结构煤层。

煤层夹矸的物质来源,主要取决于泥炭沼泽所处的沉积环境。

煤层的结构对采煤方法、采掘机械的选择和原煤质量等,都有一定影响。当煤层中含有较厚夹矸时,可实行煤分层的分采;当煤层结构复杂而难以分采时,夹石将掺入煤中,使原煤质量降低。

因此在煤田地质勘探阶段,就应查明煤层结构,并作出原煤质量的初步评价。

2.煤层的厚度——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总厚度:是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可采厚度 :指在现代经济技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最低可采厚度: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政策,依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所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影响因素:煤种、产状、开采方式、资源条件)

3. 煤层厚度分类

按厚度分

0.3-0.5m 极薄煤层

0.5-1.3m 薄煤层

1.3-3.5m 中厚煤层

3.5-8.0m 厚煤层

>8m 巨厚煤层

按倾角分

<5° 近水平煤层

5- 25° 缓倾斜煤层

25-45° 倾斜煤层

>25° 急倾斜煤层

稳定煤层:均>可采厚度,煤层厚度变化有一定规律性;

较稳定煤层:煤厚有相当变化,大多可采,局部不可才;

不稳定煤层:煤厚变化大,分岔、尖灭、增厚、变薄时有出现;

极不稳定煤层:常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仅局部可采。

按稳定性分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

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则直接影响煤炭储量平衡和煤矿正常生产。

(二)煤层顶、底板

1. 顶板 位于煤层上方一定距离的岩层。顶板分为三种:

1)伪顶:直接覆于煤层之上的薄岩层,多为炭质页岩、泥岩,一般厚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极易垮落。

2)直接顶 位于伪顶之上,多为粉砂岩、泥岩,厚约1-2m,采煤回柱后能自行垮落。

3)老顶 位于直接顶之上,多为砂岩、石灰岩,厚度较大,强度也大,采煤后长时期不易自行垮落,只发生沉降。

2. 底板 位于煤层下方一定距离的岩层。分为二种:

1)直接底:直接伏于煤层之下的岩层,多见炭质泥岩,常几十厘米厚。

2)老底 位于直接底之下,多为粉砂岩、砂岩,厚度较大。

(三)煤系中的标志层

煤系中一些岩性特殊、易于识别、层位稳定或分布规律明显的岩层,可作为寻找、对比煤层的标志层。

例如: 石灰岩、砾岩、铝土岩、岩性颜色特殊的砂岩等。

三、 煤田、聚煤期、聚煤区

(一)煤田、煤产地

1.煤层 指同一个地质时期形成、并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面积一般由几十到几百平方米。如山东鲁西煤田、辽宁阜新煤田等。

2.煤产地 指受后期大地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分隔开的一些单独的含煤岩系分布区。通常可对应于矿井或矿区范围。如山西阳泉矿区、山东兖州矿区等。

(二)中国主要聚煤期

聚煤期又叫成煤期,指地质历史中有煤田资源形成的地质时期。

我国最重要的聚煤期有7个:

1. 早石炭世 5. 早、中侏罗世

2. 石炭二叠纪 6.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3. 晚二叠世 7. 古近、新近纪

4. 晚三叠世

(三)中国的聚煤区

以大型地质构造带为界,划分五个聚煤区:

1. 东北聚煤区:包括内蒙东部、黑龙江、吉林大部和辽宁北部。主要成煤时期为J3-K1,其次为古近纪。该区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8%。

2. 西北聚煤区:包括新疆、甘肃大部、宁夏、内蒙的一部分。主要成煤期为C、J1-2。以J1-2成煤最强,以新疆含煤性最好。本区资源量巨大,约占全国的33%。

3. 华北聚煤区:包括山西、河南、山东,以及陕、甘、宁、内蒙、辽、吉、冀大部和苏北、皖北。主要成煤期为C-P,其次为J1-2,再次为古近纪。尤其以C-P煤田分布最广、储量最多,占该区储量80%以上。本区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3%。

4. 滇藏聚煤区:包括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主要为P和新近纪煤,C1、T3、K2含煤性差。煤炭资源量很小,约占全国的0.1%。

5. 华南聚煤区:包括桂、黔、粤、湘、赣、浙、闽、琼,及云、鄂、川大部。成煤期多:C1、P2、P3、T3、J1、N(新近纪),其中以P2晚期至P3成煤作用最强。全区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6%。

全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西北和北部地区储量丰富,但西部地区勘探程度低、构造相对复杂。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储量相对较少,但开采年代长、强度大、浅部资源严重不足,要向深部拓展,造成开采难度增大。

~

河南的主采煤层是二1煤层,二1煤是什么意思。具体讲讲,谢谢
答:意思是地层为石炭上统至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二1煤:包括由下至上为上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含煤地层分布在石炭系上统太原组,该段地层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薄的煤层组成。该组煤岩层组合为一煤组。二叠系地层由下至上分别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其中含煤地层分布在山...

河南的主采煤层是二1煤层,二1煤是什么意思。具体讲讲,谢谢
答:- 煤系指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且连续沉积的一套含煤岩系。- 煤系类型包括近海型煤系和内陆型煤系。2. 煤系的组成 - 煤层:包括煤分层和岩石夹层,影响采煤方法、采掘机械的选择和原煤质量。- 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直接顶、老顶和直接底、老底。- 煤系中的标志层:一些岩性特殊...

二1煤层是什么意思?
答:二1煤层是指在这个开采区域的煤矿的结构。煤层--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称煤层厚度。从勘探和开采角度把煤层厚度分为:①煤层总厚度,指包括夹石层在内的煤层全部厚度;②煤层纯煤厚度,指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③煤层可采厚度,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分层的总厚度。

石炭系——石炭纪地层
答:二1煤(B1煤或大煤)为河南省主要可采煤层,二2煤在嵩山周围局部可采。 巩义张沟—五顶坡上石炭统山西组剖面(图8-28): 上覆地层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棕褐色厚层砂岩 整合 8.黄绿色细—中粒薄层砂岩,顶部为炭质页岩及煤层 11m 7.暗绿色厚层状砂质页岩,顶部为薄层黑色页岩 12m 6.铁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

郑州矿区典型矿井瓦斯地质规律
答:主采煤层二1煤层为贫煤,煤层厚度一般为 5 ~7 m,局部地段 10 m 以上。构造煤成层发育,煤的坚固性系数 f 值0. 12 左右; 瓦斯放散初速度△P 为 30 以上。大平井田正好位于新密矿区局部发育的北东向的向斜和逆断层地段,21 岩石下山又是位于大平井田东南端北东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复合的部位,...

煤矿采煤符号二1煤表示什么?都有哪些分类?
答:二1煤表示 是二叠系中的煤, 1是其中的一层 如果全国分的 有石炭 一煤组 等

赵固二矿简介
答:主采煤层为二1煤,煤层倾角一般2°~6°,平均厚度6.16m,属近水平、稳定型厚煤层,煤质为中灰、低硫、高发热量、灰熔点高、块煤产率高的优质无烟煤,发热量可达30.03MJ∕kg。矿井于2007年1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4月23日正式竣工投产,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6亿元。 赵固二...

鹤壁四矿山西组二1煤层瓦斯地质图
答:采煤方法已从倾斜长壁放顶煤开采转变为分层开采。矿井共含煤层及煤线16至18层,其中可采煤层有三层:二1煤(大煤)、煤(八煤)、煤(六煤),总厚度为11.01米。二1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底部,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7.77米。自1987年以来,矿井一直被认定为高瓦斯矿井。二、井田...

主要含水层与主采煤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距离主采煤层二1煤底板约70m,含水不均,但含水性强,为矿井生产底板水的突水水源之一。且随着矿井向深部的延伸,奥陶系灰岩水压增大,构造更趋复杂,煤层采动破坏深度增加,突水的概率将增大。根据大平、裴沟的采掘接替计划,在2010年左右将开采一1煤,一1煤下距奥陶系灰岩10m左右,...

井田水文地质
答:其中二1煤层顶底板直接含水层、底板间接含水层为主要含水层。现叙述如下: (一)含水层(组) 1.上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灰岩含水组(Ⅰ) 由崮山组至马家沟组组成,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出露于井田以南地段。崮山组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中部,在曹村至杜家门一带见溶沟、溶槽、石芽等岩溶地貌,构成近东西向的岩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