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某池塘有藻类植物、水草、浮游动物、吃浮游动物的鱼类等生物.由...

作者&投稿:殳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方法

浮游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是滤食性鱼的天然饵料。作为天然饵料,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而蓝藻较差,但蓝藻中少数种类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蛋白质含量高,鱼类也易于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种类对鱼类具有毒害作用,易引发鱼病。如大多数蓝藻水华及湖靛、小三毛金藻占优势的水质具有毒性,较轻时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鱼类卵甲藻病(打粉病);绿藻优势所形成的水在强烈阳光下,光合作用强,形成水体氧过饱和,可引起孵化鱼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气泡病大量死亡;丝状绿藻优势时不但鱼类难以利用,使水质变瘦,还影响鱼类苗种活动,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它们是水体的原初生产者,不但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占溶氧来源的80%~90%)。但有些种类,如上所述蓝藻和小三毛金藻占优势时,使水质具有毒性,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同时产氧力差;裸藻占优势时,自身大量死亡后形成一层黄锈色膜,覆盖水面遮光、隔气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以隐藻和硅藻优势(水华)为多,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裸藻生长,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鱼类生长减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发生于水体上层,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区生产力最高。

调节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施肥、投饵(间接肥效),其次是加、冲、换水和辅助适当的药物(生石灰、硫酸铜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化肥,易于培植绿藻;使用硫酸铜杀灭蓝绿藻,应防止此后数天内泛塘;使用生石灰时,应注意水体pH的高低与变化。总之,通过人工调节,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直观程度。这种最好或较好的水质生物学指标应是浮游植物量为20~100毫克/升;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2)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办法

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实验表明,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量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量为50~100毫克/升。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然而,浮游动物中,有部分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引起鱼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如果浮游动物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使鱼类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混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根据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消长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有机肥培殖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鱼种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鱼类孵化用水须排除大型浮游动物,可用60~65目乙纶胶丝布窗拦截过滤。



浮游生物有时是鱼类食物,也可以丰富水环境的生物种群,其光合作用也会净化水;但一旦繁殖过度,会导致水中缺氧,鱼类死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例如水华现象.

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

A、爆发的属单细胞藻类,漂浮于水面上,水草生活在湖泊底层,导致水草因不能接受光照而死亡,A正确;B、夜间植物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CO2部分溶解在水中,故早晨取的水样PH相对较低为乙组,植物白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吸收CO2较多,故下午取的水样PH接近中性为甲组,B正确;C、水生生物死亡后,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反过来促进更多水生生物的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有利于修复,D正确.故选:C.

A、藻类爆发,遮盖于水草上,导致水草缺少阳光死亡,A正确;B、清晨时藻类植物光合速率低,水样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pH可能低于7,B正确;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D、藻类属于浮游植物,若投放食浮植物的鱼类会导致浮游植物减少,种植大型挺水植物,与藻类植物竞争,也会导致藻类植物减少,有利于修复生态环境,D正确.故选:C.

哪种水生动物可用作水质的指示生物?
答:水生动物属于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对污水中各种有机物的降解、水体的净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起水生动物的一系列中毒特征,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发生病变、甚至死亡等现象。水生动物的胚胎、幼体等对污水毒性都有...

水中游的动物都有哪些?
答:水中游的动物有:1、鱼类。2、两栖动物:青蛙、雨蛙、树蛙、蟾蜍、蝾螈、蝾螈,以及不太为人所知的无腿蝾螈、鼻蠕虫和蝾螈。3、爬行动物:水蟒。4、哺乳动物:鲸鱼、海豚、鸭嘴兽、水獭、海豹、海狮、海象等。5、无脊椎动物:章鱼、鱿鱼、水母、海螺、水母、海星、蟹、珊瑚、虾、海参等。生活在水中的...

什么动物不怕雨淋?
答:3、海象:海象适应了在寒冷的海洋和冰块上生活,它们的皮毛能够在水下保持干燥,而陆地上的雨水对它们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海象不怕雨。4、鱼类:鱼类通常生活在淡水中,对淡水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雨水通常是淡水,对鱼类来说几乎没有威胁,所以它们不怕雨。5、青蛙:青蛙是两栖动物,它们的身体需要保持...

鲫鱼对保护环境所起的作用
答:鲫鱼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对各种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亚寒带到热带,不论水体深浅,流水或静水,清水或浊水,低氧、酸、碱等环境均能适应。一般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流水缓慢的浅水河湾、湖汊、池溏中,它对水温、食物、水质条件、产卵场的条件都不苛求,能在其它养殖鱼类所不能忍受的...

海水鱼和淡水鱼排泄和渗透方面的适应
答:淡水甲壳动物,如螯虾,保持体液稳态的方法和鱼很相似。螯虾的尿是低渗的,它的排泄器官(触角腺)能将尿中的离子回收一部分。另一种淡水甲壳动物毛蟹,排泄的废液和体液几乎是等渗的。它们排泄废物的同时把有用的离子也排出,因而必须通过耗能的主动转运从周围水中将离子重新吸收进来。河蚌的体液是低浓度...

养鱼和养其他宠物有什么不同?
答:养鱼和养其他动物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差异:1. 生活环境:养鱼需要为鱼提供一个水生环境,如鱼缸或池塘。这需要考虑到水温、水质、水的酸碱度等因素,以保证鱼的健康。而其他动物如猫狗等生活在陆地上,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2. 喂食:鱼的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动物或人工饲料。喂养...

鱼儿离不开水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答:二、环境的定义 1、环境可以被定义为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和存在的外部条件和背景。它是指周围的自然、社会和物质条件,包括空气、水、土壤、气候、生物和人类社会等组成要素。环境对于生物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2、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因素的综合概念。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

小鱼为什么要在水里游
答:水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差异十分明显,为适应陆地环境,其形态结构必然要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比如五指型附肢的出现,用于支撑身体重量(而水的浮力大,鱼类没有这种烦恼),肺的出现,为了在空气中获取氧气(鱼的鳃只适合在水中呼吸),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所以这些生物就不适应在水中生活了。 不过高等动物登陆...

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
答:3. 鱼并非完全不能在空气中呼吸,但它们的鳃结构使其在空气中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受精方面,所有动物的受精都在水环境中进行,陆生动物的受精依赖于区域性水环境。鱼类的受精方式受限于它们的水生生活,因此,它们的呼吸系统特点是根本原因。4. 鱼的游动能力与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关。鱼没有脚...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请分析下列现象:(1)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
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所以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具有鳍,能在水中游泳,自由运动和利用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二是具有鳃,能在水中呼吸.(2)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