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谁写的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作者&投稿:席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过许多爱国忧民的好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其中的一首。肖涤非先生认为“这是杜甫有名的一首诗,对后来大诗人白居易和大政治家王安石及其他广大的读者都起过很大的教育作用。是上元二年(761年,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秋天写的。杜甫不是‘但自求其穴’的蝼蚁之辈,所以尽管自己的茅屋破了,却希望广大的穷人都有坚牢的房子住,并不惜以自己的冻死为代价,充分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肖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北京第一版P.180)这是对本诗客观公正的评价,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诗人的充分肯定。

全诗可分四节。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风怒号”,风并无怒与不怒之别,此处乃人格化的写法,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秋风好像故意跟这个颠沛流离的老汉过不去似的,以下几个动词,“卷”、“飞”、“洒”、“挂”、“飘转”等就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的无情。渡江之茅,奈何隔江千里;高挂之茅,诗人无法弄下;塘中之茅,即使能捞上来,也不好用:这叫诗人如何是好。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先生对这一节诗的内容却作出不同的诠释。他在《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1月北京第1版)一书相关章节中写道:“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地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屋来还要讲究。”按郭老的观点,“茅屋”要比“广厦”好,诗人何须盼“眼前突兀见此屋”呢?事实上,从诗人“茅茨疏易湿”,“敢辞茅苇漏”这类诗句来推测,所谓“三重”,是不会很厚的,否则,风雨过后,怎会“床头屋漏无干处”呢?

第二节写孩子们不谙事理,不免有些恶作剧:把惟一能收回来可再用的茅草给抱进竹林,诗人年老无力,加之隔江相呼,小家伙却不当一回事,实在可叹啊!对于第二节,郭沫若先生也有自己的见解:“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自己的孩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们比他穷困百倍。”诚如是,则“安得广厦千万间”一节又作何解释,杜甫的爱国忧民之心被郭老彻底否定了,这至少是一种曲解。

第三节写屋破偏遭连夜雨的苦楚:秋天黄昏时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正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苦痛伤悲。被如冷铁,足见其陈旧;娇儿恶卧,更难以保暖。突然大雨如注,屋子里无一干处,又何以捱到天明?这时,多年来郁积在心头的家国深忧和着凄风苦雨一起折磨着诗人,他急切地盼望天明。

第四节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的愿望:由当前的痛苦想到过去一连串的悲惨遭遇,继而想到普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从而化为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这是诗人长夜不眠经过苦苦思索,从切身痛苦中体验出来的极其伟大、极其宝贵的思想感情。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读者,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郭沫若先生却不以为然。他武断地认为“诗中所说的分明是‘寒士’,是在为还没有功名富贵的或者有功名而无富贵的读书人打算,怎么能够扩大为‘民’或‘人民’呢?农民的儿童们拿去了一些被风吹走的茅草都被骂为‘盗贼’,农民还有希望住进‘广厦’吗?那样的‘广厦’要有‘千万间’,不知是要费多大的劳役,诗人恐怕没有梦想到吧?”进而得出结论:“所谓‘民吾同胞,物为吾与’的大同怀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契稷经纶,只是一些士大夫们的不着边际的主观臆想而已。”——这实在不但刺伤了杜甫,也嘲弄了历代的诗论家,更是误导了读者。诚然,诗人所指的“寒士”是读书人而并非广大劳苦大众,肖涤非先生则认为“寒士”“可以而且应当理解为‘寒人’,从杜甫全人以及‘穷年忧黎元’,‘一洗苍生忧’这类诗句看,作这样的引申是合乎实际的,并非美化。”但是,郭老先生为什么不能这样看呢?原来他也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时候。出于某种政治目的,他已将杜甫定性为“地主”成分,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甚至连“三吏三别”也被认为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写成的作品,因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百姓,驯善得和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果真如此么?不知郭老先生对诗人56岁(大历二年)秋天写的《又呈吴郎》能否说上几句好话,可惜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他避而不谈,因此也就不得而知了。

分析作品是不可以戴有色眼镜说话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因为郭沫若先生贬抑而失色失味,千百年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杜甫那种“茅屋破漏堪忧虑,百姓饥寒更挂牵”的伟大精神更是深入人心,不容诋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该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该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八月秋高风怒号⑴,卷我屋上三重茅⑵。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⑶,
下者飘转沉塘坳⑷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⑸。公然抱茅入竹去⑹,
唇焦口燥呼不得⑺,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⑻,秋天漠漠向昏黑⑼。
布衾多年冷似铁⑽,娇儿恶卧踏里裂⑾。
床头屋漏无干处⑿,雨脚如麻未断绝⒀。
自经丧乱少睡眠⒁,长夜沾湿何由彻⒂!
安得⒃广厦⒄千万间,大庇⒅天下寒士⒆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⒇见(21)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考上理想的学校 O(∩_∩)O

杜甫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2]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⑴,卷我屋上三重茅⑵。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⑶,
下者飘转沉塘坳⑷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⑸。公然抱茅入竹去⑹,
唇焦口燥呼不得⑺,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⑻,秋天漠漠向昏黑⑼。
布衾多年冷似铁⑽,娇儿恶卧踏里裂⑾。
床头屋漏无干处⑿,雨脚如麻未断绝⒀。
自经丧乱少睡眠⒁,长夜沾湿何由彻⒂!
安得⒃广厦⒄千万间,大庇⒅天下寒士⒆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⒇见(21)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谁写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全文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