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是什么人?争太子,谋皇后,乱朝纲,毁大明

作者&投稿:兀有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明皇宫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躬着腰,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向那座冷清了多年的宫殿走去。昔日门庭若市的大殿,如今除了几个伺候的宫人外,再无他人。
老妇人沟壑中流淌过的是岁月的长河,翻黄的皮肤上是夕阳的余晖,她曾经见证了多少光辉岁月,经了几多似水年华,而如今,母子天各一方,饱受世态炎凉。
这位历史眼中祸国殃民的女人,这位阴险、毒辣的贵妃,把大明江山搅得的天昏地暗的女人,却一生有惊无险,享受了一生的荣华富贵,安然度过了她的一生。她就是明万历皇帝的贵妃郑氏。
崇祯三年,即1630年的一天,郑贵妃带着她一生都没有实现的愿望,带着无比的绝望与怨恨走进了银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她渴望了一生的皇后之位,即使万历有遗诏,却最终没能实现。
一朝得宠,盛宠不衰
1572年,年仅10岁的朱翊钧继位,即明朝万历皇帝。1577年,在生母李太后的主张下,朱翊钧娶了一位他并不喜欢的女人为皇后,随后,太后又为他纳了其他嫔妃。而万历帝很是奇怪,这三宫六院中的妃子,似乎都激不起他任何兴趣。
别看朱翊钧年仅轻轻,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和烦闷,这跟他少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一、不敢露面的五年童年生活
1562年,此时还是嘉靖皇帝时期,朱翊钧出生了,是朱载坖的第三个儿子,但朱翊钧的两位哥哥都早夭,所以朱翊钧也就是事实上的长子了。而此时,年迈的嘉靖帝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所以,朱翊钧虽为皇孙,但嘉靖帝却不知道有这个孙子的存在,导致朱翊钧一直都没有名字,以不存在的身份存在着,直到嘉靖帝去世,朱载坖继位后,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
二、母亲的严苛
朱翊钧的生母李氏,身份地位并不高,然而,在对待朱翊钧的教育问题上,确是很严苛的。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俨然是个学霸级人物,这在明朝历代皇帝中,实属罕见。教子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挚之登辇以出。
教育讲究劳逸结合,在李氏教育朱翊钧的过程中,确实一味地严苛、死板,年即尚小的朱翊钧也只能听从母亲和老师,他的心思却从没人顾及,内心的压抑一直伴随着他成长,苦闷、空虚。其实,这一点也恰恰能很好的解释他后期为何性格大反转。人压抑久了,一旦释放了,就很难收回。
在一位王氏宫女为他生育了第一个孩子后,即明光宗朱常洛,朱翊钧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性格上的转变,而此时,一位郑氏女子的出现,可谓是改变了万历帝的一生,更可以说是对明朝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翊钧对这位小家碧玉类型的女子,很是宠幸,由嫔到妃再到贵妃,随着1586年郑氏的儿子朱常洵的出生,郑氏也被晋封为皇贵妃,在名分上高出皇长子之母王恭妃两级,几乎与皇后平起平坐。
郑贵妃如此受宠,而且盛宠不衰,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一、郑贵妃容貌艳丽出众。
二、郑贵妃聪明机智,通宵诗文。通俗一点,就是郑氏才华出众。如果专恃色相,则宠爱绝不可能如此历久不衰。幼承母师之训。时诵诗书之言。《大明皇贵妃郑重刊闺范序》
三、郑氏鼓励朱翊钧亲政。由于朱翊钧继位时年龄尚小,所以很多国家大事都由辅政大臣决定。而郑氏的鼓励,让朱翊钧视她为知音,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四、郑贵妃很懂得维护夫妻关系
皇帝也是人,也需要普通夫妻的生活。而朱翊钧身边大多数的女人,都忌惮他帝王的身份,对他百依百顺,阿谀奉承。郑氏却与众不同,她无所顾忌,一边敢讽刺挑逗朱翊钧,一边又是朱翊钧合格的倾听者,帮助朱翊钧排忧解难。
10岁就登基为帝的万历帝,其实也很孤独,而郑氏却懂得如何去填补朱翊钧生活中、精神上的空虚,她虽为朱翊钧的嫔妃,但行为举止却又有别于其他嫔妃,她敢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拥抱朱翊钧,也敢在众人面前不给朱翊钧行礼,对于朱翊钧而言,郑氏是一个特别的人,是一个让他有着十足兴趣的人。
争立太子,费劲心机
郑氏是个嗜权如命的女人,这一点从她鼓励朱翊钧亲政就能看出来。所以,一个皇贵妃的头衔根本不能满足于她。在封建宫廷中,一个女人的最高愿望无非时争得皇帝的宠幸,当上皇后,光宗耀祖,显达门庭。郑贵妃很明白,要想达到这后宫最高之位,首先要把自己的儿子推向太子之位,然后母以子贵。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在这些坚持封建正统的朝中官员眼中,将长子朱常洛看作是未来的皇帝。爱屋及乌,在万历帝那里,她要给郑氏最好的,也要给郑氏的儿子最好的,所以,朱翊钧也有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这也拉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
或许有人会说,朱翊钧大可以废后,立郑氏为后,这样,立嫡不就名正言顺了么?
一、当时的皇后王喜姐并未触犯废后的底线。
封建时期,皇后的废与立,关乎一个国家的稳定。在皇后没有重大过错时,皇后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身为皇后的王喜姐,行事端谨,后宫的矛盾争端,她都能妥善处理,即使后来的郑氏多次挑衅她,她也充不计较。
二、王喜姐深得两宫太后的喜爱,对婆母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和陈太后(神宗嫡母)尽心侍奉。
三、王喜姐对待万历帝其他嫔妃的儿子,视如已出。朱翊钧有个妃子李氏(后追封为李皇贵妃),在生下皇七子后不久去世。于是明神宗把她所生的皇六子朱常润与皇七子朱常瀛交予王喜姐抚养,两子皆顺利长大,封为惠王和桂王。
四、王喜姐为国分忧。在皇后生涯中多次把后宫的开支用来赈饥荒和给士兵发军饷,数次在明神宗面前说话让他宽恕直言的大臣褒奖忠臣,采用婉转的方式进言多得到明神宗的认同。
万历帝是个从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皇帝,所以他也不可能违背道德伦理做个昏君,随便废后立后。
所以,废后这个想法,在郑氏那里行不通。她只能鼓动万历帝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但这又不合礼仪,势必要遭到众人的反对,所以万历帝也只能将立太子之时一推再推,以皇后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皇后也并未生出嫡子,皇长子也渐渐长大了,郑氏眼看形势对自己十分不利,幺蛾子也就越来越多,先后想出待嫡之说、三王并封,然而,这些最终还是被大臣们看出来了,偷鸡不成蚀把米,大臣们步步紧逼,坚持让皇长子朱常洛预教。1594年,万历帝为12岁的长子朱常洛举行了预教典礼。
就这样你来我往互相较量了无数个来回,朱常洛也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长到了20岁,万历帝也被双方搞得精疲力竭,最终,朱常洛取得了胜利,于1601年册封为皇太子。这场折腾了十几年之争的国本之争。以郑贵妃的惨败而结束。
从郑氏对权力渴望来看,这个女人,对钱财,亦是贪得无厌,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全国各地搜刮金钱和税银
自从1586年朱常洵出生,郑氏被册封为皇贵妃之时,引来朝中群臣的反对,万历帝便对朝政十分厌恶。此时,万历帝的老师张居正也已病逝,太后李氏则在后宫安度晚年。万历帝在那些国色天香的粉黛和板着面孔的大臣之间,自然选择了前者,更何况,前者还有那情投意合的郑贵妃,也只有在她们面前,万历帝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与发自内心的快乐。久而久之,万历帝便以各种理由拒绝上朝,在后宫中与郑贵妃逍遥快活。
万历帝更是派大批矿监税使,赋予种种特权,到全国各地搜刮金银财宝。而这些臭名昭著的矿监税使又大都是郑贵妃的心腹,他们把搜刮上来的财物进贡给万历帝和郑贵妃,让他们大肆挥霍。
二、福王庄田之争
随着朱常洛太子之位的确定,1601年,朱常洵也被封为福王。按照大明律法,被封为王的皇子,应立即前往封地就任,而朱常洵却一直留在父母身边,这让朝中大臣越发的看不下去。在群臣的一再呼吁和坚持下,万历帝和郑贵妃明白,福王无法继续留在北京了。贪财的郑贵妃,便又以此为借口,提出了各种条件。
在福王的封地,即洛阳,修建藩邸,斥资十万;
为福王划分庄田二万顷;(按照明初规定,藩王除岁禄外,草地田亩多不过千顷)
索要大学士张居正被没收的财产及四川盐税和茶税;
向朝廷索要淮盐三百引,用以福王朱常洵在洛阳开店卖盐,并垄断洛阳的卖盐权;
将历年来税吏、矿吏所进献的珍宝,交由福王带走。
尤其母必有其子,福王在洛阳横征暴敛,胡作非为,造成周边骚动不断,河南数年大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福王的财物,金钱百万,超过了大内仓储。
三、家族飞黄腾达
对于郑贵妃的家族来说,也是大沾其光,飞黄腾达前后历经三代王朝。而万历帝爱屋及乌,对郑贵妃娘家人的赏赐也是随心随欲,超出常制。
郑贵妃父亲郑承宪:横行地方,骄奢淫逸,为非作歹,万历帝不光不定罪于他,反而将他晋升为都督同知。
郑贵妃的兄弟郑国泰:郑承宪去世后,郑国泰超出了父死子袭的常例,万历帝授予他都指挥使。
朱常洛太子身份、朱常洵就任藩地的事实,并没有让郑氏放松下来,似乎这一切让她的行动更加有动力,有理由了。随着1614年李太后的与世长辞,郑贵妃更是肆无忌惮,明宫三大案之首——梃击案也就随之而来。
1615年,一位名叫张差的疯汉手持木棍闯入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并打伤守门宦官,后被捕。后经审问,显示郑贵妃与此案有关。结果郑贵妃与此确有关系。郑贵妃见东窗事发,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请求皇帝快速了结,加之神宗宠信郑贵妃,除了张差被处决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张继续追查的官员事后都受了轻重不等的处分。
皇太子为何会轻易的原谅了郑氏,按常理来看,他跟郑氏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仇恨。
其一,太子毕竟年轻,对宫廷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缺少经验;
其二,太子从小不受父亲宠爱,对郑贵妃也一向胆怯几分;
其三,郑贵妃多年以来,一直视他为眼中钉,常欲加害于他,而如今郑贵妃有求于他,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牢固,太子朱常洛认为这是个缓和矛盾的好机会;
就这样,这个女人,又躲过一劫。
五年后,万历帝驾崩,朱常洛继位。而朱常洛继位仅仅30天,就去世了。
其实,在梃击案结案后,郑贵妃并没有安分守己,而是在策划更大的阴谋。郑氏眼见朱常洛太子之位不可动摇,儿子又远在千里,万历帝身体也每况愈下,这让郑氏不得不为自己以后做打算。于是,郑氏借着感激皇太子的不杀之恩,顺水推舟,接近朱常洛。
而朱常洛从小生活坏境所致,在郑贵妃一次次的示好过程中,对郑贵妃态度转变,也就忘记了过去的私怨,同时,郑贵妃向皇太子送去美女,朱常洵便整日放纵,不久身体就出现了状况,等到即位之时,已是病态之躯。光宗服用了一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的太监崔文升所进的药物,结果病情加剧。随后,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光宗服后获得暂时的舒适。黄昏后再食一颗,到半夜去世。此即为红丸案。
朱常洛去世后,郑氏顿感搬去了挡在自己面前的一块巨石,她垂帘听政的目标似乎又近了一步。郑贵妃唆使西李据守乾清宫,与心腹太监魏忠贤要挟皇太子。李氏还要求官员要先将奏章给她看,再给朱由校看,导致强烈反弹。群臣也因此联合要求西李移宫。在群臣催促下,西李只好搬离乾清宫,群臣们对郑贵妃则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郑贵妃勾结西李企图垂帘听政的美梦遭到了破灭。既非生母,又非嫡母,俨然居正宫,而殿下仍居慈庆宫,这种名分倒置的做法,是借抚养之名,行专政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日。
明熹宗年间,这位年过六旬的花甲妇人,在权力的道路上依旧没能停下,但她已力不从心,这个连做梦都想着当皇后、太后的女人,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果万历帝还有知觉,看着两边的两口棺木并没有心爱之人,大概也不会瞑目;如果他知道臣子并未遵照他的遗诏,以皇后之名待郑氏,不知万历会作何感想?
郑贵妃的一生,是悲哀的,她的悲哀,更是一个帝王的悲哀,大明的悲哀。

~

他英明仁厚,却杀功臣、废皇后,废儿子太子位,是什么让他这么狠心?
答:郭圣通和刘秀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婚后刘秀待郭圣通也不薄,不仅立她为皇后,就连长子也立为太子。不过郭圣通并不知足,身为皇后的她,没有了爱情的滋润,天天找事,处处针对刘秀百般宠爱的阴丽华,结果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仅皇后之位没有了,就连儿子的太子之位也没能保住。

史记中是怎么介绍吕后的?求原话
答: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

《尚食》这部剧中,郭贵妃背后之人是谁?
答:孟尚食是由汉王推荐到宫里做庖厨,后来得到张皇后赏识,但汉王威胁为其效力,被张皇后得知便贬退了,后来被郭贵妃官复原位,他们俩之间的密谋我们也不得而知,但他还算是有底线的人,不会乱杀无辜,可以排除了,至于胡尚食,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以胡家的利益为重,谋害皇后和太子是重中之最,一旦...

文定皇后,请问文定皇后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首先,敬嫔的出身不是很高,朴元宗之义女,非士大夫家庭出身,文定皇后的出身是朝鲜的贵族坡平尹氏,只是家贫而非出身不好,和皇太后属于一个姓氏,一个大家族,身份上就有差距。 其次,所生福城君即是中宗的长子,这算她的优势,但是文定皇后所出的庆源大君与章敬皇后所出的皇太子都是嫡子,古代,嫡子在继承权上是优...

九子夺嫡斗争十分惨烈,九子夺嫡最后每个人的下场是什么?
答:皇长子胤提:是由惠妃所生,其舅舅纳兰明珠是在当年平叛”三藩之乱”中的主力。但因本人愚笨,便不受康熙喜欢。之后在夺嫡大战中,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胤礽,被康熙知道后, 被判终生囚禁。皇二子胤初: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所生。皇后和康熙也是青梅竹马,感情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时,便将...

李世民为什么怎么当的皇帝?
答: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

萧皇后:真的是辗转于六个男人之间,最后由李世民接盘吗?
答:辗转于六个男人是有的,但接盘……不是很可能吧。毕竟李世民接盘的时候都5-6十的人了,保养再好那也是大妈辈了。李世民更多的还是馋她的影响力吧。

汉朝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答: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 ),即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孝文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所生,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

张嫣皇后的事迹
答:张氏实在年纪太小,一直未有身孕。吕后于便强取宫人之子,即刘恭,并伪称为张皇后所生,又秘密处死那个宫人,于是刘恭被立为皇太子。前188年汉惠帝驾崩,太子刘恭即位,是为西汉前少帝。刘恭年幼,因此吕后仍称皇太后并临朝称制,张皇后则不称太后,世称孝惠皇后,十五岁的张嫣就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一年以后,她...

关于长孙皇后
答:帮助的人:25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盛世牡丹——唐太宗李世民妻长孙皇后(附诸妃) 讲到大唐王朝,与“盛世”同时浮现在世人脑海中的,恐怕莫过于牡丹。 牡丹又被称为花中之王,由此推之,贞观一朝,能称得上牡丹之名的女人,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文德皇后长孙氏。 就牡丹的花王之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