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哪里听

作者&投稿:盍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怎么说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可以用“闻”字代替。闻,指的是听见的事情,消息,也指出名,有声望。

现代汉语的“听”,古人形容为“隔着门用耳朵听到的东西”,所以,听到的东西,在文言文中用“闻”字表示,如:闻君行仁政(意思是听说你施行仁义的政策)。——《孟子·滕文公上》

总之,文言文将“听”和“闻”分得很清楚,侧耳倾听,形容这个过程,用听;听到的内容进入心里了,获得了结果,用闻。例如,“听而不闻”,听是耳朵在听,不闻是没有获得听的结果,没听进去。‍

扩展资料

“听”字的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1. 用耳朵接受声音:~力。~写。~觉。聆~。洗耳恭~。

2.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计从。

3. 任凭,随:~任(rèn)。~凭。~之任之。

4. 治理;判断:~讼(审理案件)。~政。

5. 量词,指镀锡薄板(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如:可口可乐。

6. 名词,去声,通假“厅”;十厅方过四墅,厅即是听的意思。

7. 在一些方言里等同于用鼻子辨别气味的“闻”,比如唐山地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听--释义

2. 怎么听文言文翻译的朗读

一、朗读。

朗读的质量好,就奠定了学生对语言内容人物形象文章大意等的理解基础,所以朗读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引领初中生朗读,不可急躁,应该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第一步,应该让学生自己默默琢磨着认读,将认读过程中疑难处标志出来;第二步,听录音至少两遍,明确疑难之处;第三步,教师范读,范读过程可以适当放慢朗读速度,并重点强化学生可能误读的地方;第四步,学生自读,学生各自大声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速等;第五步,找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朗读情况,进一步订正朗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因此,教学大纲的历史是对文言文诵读逐渐重视的历史。

二、指导学生翻译、感悟。

是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相对现代文而言,文言文有其个性化的语汇特点。在词汇方面,像多单音节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像“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词汇也是文言文所特有的现象,这些虚词而且因语言环境的迥异有着不同的涵义和作用。在语法方面,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式等四大文言句式也有着与现代文有区别的特殊用法。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学生的研读感悟。研读的内容可以重视以下问题: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物的形象特点、字句的翻译、特殊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的积累等。这里面重点是字句翻译,对初中生来说,很多文章不妨字字对应翻译,弄清楚从古文的语言特点到现代文语言特点的过程,从而增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教学文言文应和教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可能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提倡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发表见解。教师不要固执于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作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也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如考古一样,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是必须传承的。让我们初中老师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传递好这枚文化瑰宝。

3. 有没有听书软件,文言文

推荐博听网。

由于受众和水平所限,现在并没有专门面向古文或文言文的阅读软件。唯一灵活性比较高的只能由软件为你阅读,但是读音、断句和语气并不能保证,特别是在对于古文来说、这几点很重要的情况下。

博听网是一个在线网站,专门发布有关古文的朗读音频,质量不能完全保证,但有这样专攻古文的网站已是不易。

另一个方法是在普通的听书软件中搜索你需要的文言文音频,但弊端就是会比较难找。至于这一方面比较优秀的软件,推荐懒人听书、喜马拉雅听书和酷我听书。

4. 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铭不仅是古文字研究的内容;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多记载当时君主的功过以及当时社会的方面如交易,律法,祭祀等

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

中国古代用于铭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种文体,如《文心雕龙》有《铭箴》篇。

5. 文言文“听”的意义与用法

听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

yĭn 笑貌。

例词「听然」。

tīng

1. 以耳受声。

例:《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 听从,接受。

例:《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3. 审察;断决;治理。

例:《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

4. 耳目,间谍。

例:《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

5. 等候,等待。

例: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念其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仍听使用。」

6. 耳朵。如:闭目塞听。

7. 指美名善誉。

例:汉蔡邕《太尉乔公碑》:「遗爱在命,皇哀其命,立石刊铭,莫迹斯听。」

8. 指打牌时整副牌基本凑齐,只等最后一张即可和牌的状态。

例:王西彦《夜宴》:「比方今天的牌吧,一副听六九索的清三番,听得那么早,偏偏会碰到老毛扣下一张伤心的孤九索。」

9. 同「厅」。厅堂。

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10. 听凭,任凭。

例:《清史稿•圣祖纪三》:「暹罗米贱,听入内地,免其税。」

6. 在文言文里听起来也佷好听的词语

在文言文里听起来佷好听的词语举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意思是“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行走,在这里肯定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

现代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自《晏子春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意思是“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出自《孟子梁惠王》。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一个“老”(动词):尊敬;第二个和第三个‘老’(名词):老人、长辈。第二个是自己的长辈,第三个是别人家的老人。

7. 文言文难在哪儿

难理解无论字、词、句,看起来都是迷迷糊糊,字音、词义、句意经常搞错。

文言文的生僻字多,同一字古今读音不同、一字多音现象较多。一对一补习语文老师举例说明:例如,“说”读shuō时,有当说、说明讲,如“请说之”(《公输》)。

有当说法、主张讲,如“百听细说”(《鸿门宴》)。有指文体的一种,如《捕蛇者说》。

“说”读shuì时,当游说、劝说讲,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说”读yuè时,当高兴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至于文言文的词义就更加“百花齐放”了。

打个比方说,“如”字一般有五个意思。①有“如果”的意思,即“要是”的意思(如不及早准备,恐不及)。

②有“然”的意思(“突如其来”)。③有“如同”的意思(“如临大敌”、“如鱼得水”)。

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耳闻不如目见”)。⑤有“依照”、“顺从”的意思(“如意算盘”)。

句子本身就是字词组成的。字词都不能正确理解,加上文言文句型的变化,确实让人有点晕。

比如,《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

这句话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动词前面,“不知人”的“人”却没有提前。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宾语要提前,得有条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问句的情况下。

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果是普通名词,那就不能提前。 难背诵文章拗口,如同背天书,特别是诗歌除外的文体。

与现代文相比,背诵的感觉不好。 初二学生小季觉得背文言文很难,他认为文言文就是古代人讲的话,不能按照现代文的思路去记忆,因此默写出来的文章常常“缺胳膊少腿”,整句整句漏掉。

一对一补习专家发现许多中学生至今还用非常机械的死记硬背法,靠“背诵-默写-订正-再背诵”的“车轮大战”来强化记忆。“别人背一遍就记住,我背三遍总该记住了吧。”

明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小李坦言,背文言文很辛苦,效果也不明显,过一段时间就忘得精光,又要来一遍。 没兴趣由于大多数文言文讲述的事情都发生在古代,反映的也是古代的社会现实。

许多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同学一看到文言文就已经没了精神,更谈不上一字一句推敲了。 “上历史课就有点头疼,文言文讲的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和现在没关系,记起来很难。”

念高一的周同学本来对文科就没什么兴趣,现在看到这么多的文言文犯了愁,既有诗歌,还有游记、记叙文、辞赋,自然没了方向。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不明了,只能逐字逐句地死记,结果花了很多时间也不见成效。



~

文言文零基础如何自学?
答:2、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如文言小说、笔记、散文之类的,比如《聊斋志异》就很好。同时,准备一本字典,对文中的每个字反复推敲、弄准。不求快,只求准。3、在此基础上,找些文言文常识性书籍来看,弄清文言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语)、文言句式。例如,现代话说“不听他的话”,直接写成文言...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答: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

文言文有哪些朗读方式论文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文言文到底怎样教 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 【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

求十篇超级简短的文言文带翻译!!!
答: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指。” 大凡人...

居不重茵
答:例句: 高祖光文皇帝靖言惟兹,痛心疾首,故身衣大布,居不重茵;先皇后嫔服无绮彩。 2.居常虑变 拼音: ju chang lv bian 释义: 是平安无事时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故。 出处:出自《关尹子·釜》:“天下之理,是或化为非,非或化为是,恩或化为仇,仇或化为恩,是以圣人居常虑变。 例句: 青柠听他的朋...

文言文一般是什么意思
答:“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

文言文《指南针》中的指南针“活”体现在哪里?
答:文言文《指南针》中的指南针“活”体现在哪里?——答:体现在转动上,运转的速度很快。指南针旁边如果没有其他磁体的干扰,任意拨动指南针后,指南针会灵活迅速地转动回到原来的位置,即南北指向的位置。 【作品出处】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

关于文言文的方法及作用
答: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像我在上课时就要求学生把所有的资料书关上。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

文言文教学:如何找到“文”与“言”的平衡点
答: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不少教师为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而苦恼。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与“言”的平衡点,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明确“言”与“文”的含义为了找到“文”与“言”的平衡点,我们需要明确“言”与“文”的含义。尽管语文教育界对此众说纷纭,但...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理由是什么
答:在应该稍作停顿的地方停顿。下面,以《学奕》为例,用“|”提示一下可停顿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