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宏观收入分配?影响宏观收入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和影响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作者&投稿:捷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尽管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学通过消费函数来表示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向的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

  对单个商品消费需求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方向的变动。对于某些低档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消费者对其需求与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不过,以上两种情况不是绝对的,会因人、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就是消费者的偏好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偏好就是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喜好或嗜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该商品的就需求大;对某种商品不偏好,该商品就无需求或需求小。广告宣传往往会改变人们的偏好,从而改变需求。

  对社会消费需求总水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水平也越低。二者成正比。

  考察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人们的工资收入并非都是可以由消费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等。同时,劳动者和居民也会享有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带来的收入。因此,即使在物价和工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影响人们消费需求水平的不是劳动者的全部收入,而是可支配的收入。人们可支配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

  考察可支配收入对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不仅要考察当期收入的影响,还要考察未来收入的预期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正如价格预期对需求的影响一样,收入预期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需求,这是心理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就会鼓励人们消费;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人们就会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

  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还表现为社会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西方经济学认为,在人们的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中存在着一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呈递减趋势。这时,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增长而提高居民收入的做法往往不能奏效。但是,如果政府选择给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则会带来有效需求的增长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社会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既有利于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二)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和直接因素。我们在前面已经从单个商品的角度分析过价格因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里不再赘述。从社会宏观角度看价格因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其他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的物价总水平越高,社会消费水平越低;反之,物价总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因为,在人们的收入不变时,物价水平越高,货币的购买能力越低;物价水平越低,货币的购买能力越高。也就是说,货币的购买力与物价水平成反比,而人们的消费水平与货币的购买能力成正比。

  一定时期的物价水平是通过物价指数来表示的。物价指数是指本期物价水平对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是用以反映物价涨跌的幅度。反映消费品物价水平的指标是消费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PI)一般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指报告期与基期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国消费品和劳务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幅度,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在一年中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2.3%,那就表示,生活成本上升了2.3%;当生活成本提高时,消费者的货币购买力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现在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商品或服务了。可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对于保持和提高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与社会消费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因素以外,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请学员们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其他因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

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是什么?~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很多国家都面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挑战。收入差距过大,超过社会群体的承受力,就会对社会稳定构成重要威胁。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1.5:1,1995年为2.09:1,目前已经达到2.1:1的高水平。大多数国家这个比例不到1.5:1,农民收入水平大体上比城市居民落后6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也不够合理,居于垄断地位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达到30870元,而居于竞争的零售业的平均工资仅为8100元,二者之比为3.8:1。从收入的社会结构看,2004年盐城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和农民均在60%左右,其中,城市居民为60%,农村居民为70%,社会结构类似金字塔型,缺乏稳定性。

  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用工制度的市场化等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增多,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社会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治安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总量性、结构性、素质性多重就业矛盾交织,加之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下降,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
  社会阶层之间不平等。当前由于城乡差别而产生的就业、教育及权益不平等问题比较严重。由于教育资源在城乡分布上的显著差异,导致人口受教育不平等。从县域农村与城区学校在教育投入、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政策的影响难以彻底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就业中农民工权益被侵害问题也较为突出。据调查,有一半左右的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受过不同程度的侵害,有的还受到多种不法侵害。其中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延长的比重占60%多,拖欠劳动报酬的占20%以上。

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产中的劳动量:在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随着投入生产中的劳动量的增加,创造的新价值就越多,从而国民收入就相应增加。   2、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增加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减少,这就使国民收入增加。   3、影响因素就多了,如使用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社会第一次分配,社会再分配,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等等。拓展资料: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很多国家都面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挑战。收入差距过大,超过社会群体的承受力,就会对社会稳定构成重要威胁。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1.5:1,1995年为2.09:1,目前已经达到2.1:1的高水平。大多数国家这个比例不到1.5:2,农民收入水平大体上比城市居民落后6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也不够合理,居于垄断地位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达到30870元,而居于竞争的零售业的平均工资仅为8100元,二者之比为3.8:1。从收入的社会结构看,2004年盐城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和农民均在60%左右,其中,城市居民为60%,农村居民为70%,社会结构类似金字塔型,缺乏稳定性。 3,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用工制度的市场化等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增多,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社会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治安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总量性、结构性、素质性多重就业矛盾交织,加之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下降,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 4,社会阶层之间不平等。当前由于城乡差别而产生的就业、教育及权益不平等问题比较严重。由于教育资源在城乡分布上的显著差异,导致人口受教育不平等。从县域农村与城区学校在教育投入、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政策的影响难以彻底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就业中农民工权益被侵害问题也较为突出。据调查,有一半左右的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受过不同程度的侵害,有的还受到多种不法侵害。其中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延长的比重占60%多,拖欠劳动报酬的占20%以上。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财税对策背景
答:受其影响,其消费率在全球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仍高出中国19个百分点,这就不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所能够解释的了。可见,国民经济的消费率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以及宏观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一、 收入分配状况分析(一) 以劳动者报酬为代表的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国民收入初次...

税收在共同富裕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答:你好,税收在共同富裕方面起到作用为:利用先富起来人群所缴纳的税收来帮助困难的人群实现共同富裕。从分配层次来看,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包括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其中,初次分配是基础,是对当年新创造价值(收入流量)的分配,既决定了当年可分配收入的规模,也奠定了一国宏观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问题包括哪些方面?
答:但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施的某些倾斜政策;不合理的战略思维和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某些漏洞;国家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不力;等等。以历史的观点看分配关系,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答: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构建一种新型的收入分配公平关系。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一,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人们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这种生产...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答: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教育水平不同:教育水平对个人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些拥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的工作机会,而缺乏教育和专业技能的人则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劳动。2.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技术进步和全球化...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的衡量
答:为使分析简化,再省略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为: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S)。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

宏观经济学 支出和收入的关系
答:宏观经济学中收入法和支出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支出来讲,国民经济有GDP=C+I+G+(X-M),这种观点认为GDP→支出,代表观点是亚当斯密的三阶级三分配理论,以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指出国民经济就是用于支付各个阶层的报酬 从收入来讲,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包括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分配...
答: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实际存在不同于“橄榄型”的其他分配格局,主要有“金字塔型”、 “哑铃型”、 “倒丁字型“等多种分配格局。为此,我们先要分析这些分配格局与“橄榄型”分配格局有哪些区别,它们各自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文化有哪些影响和作用。首先,我们看“金字塔型”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

什么是宏观和微观?
答: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

增加税收和降低利率分别属于那种宏观政策?对收入和就业有何影响?
答:利率不能直接调节,需要通过调节货币量来调节,增加货币供给会使利率降低,促进投资,使收入增加。税收和利率对就业的影响不大、一、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