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祖斐的人物生平

作者&投稿:定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898年10月23日 生于上海。
1912—1915年 在上海民立女子中学学习并毕业。
1915—1924年 在上海清心女子中学学习并毕业,中途二次辍学。
1924—1927年 在上海沪江大学学习并毕业。
1927—1932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并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8年 接受上海沪江大学理学士学位。
1932—1934年 任北平协和医院儿科住院医师。
1934—1937年 任湖南长沙湘雅医院儿科主任。
1937—1940年 任上海难童医院医务主任。
1940—1953年 任上海儿童医院医务主任和上海同德医学院儿科兼职教授。
1947—1948年 到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进修。
1953—1982年 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兼医务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副主任、儿科教授。
1982—1998年 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1998年8月2日 因肺炎在上海逝世。
苏祖斐,1898年10月23日生于上海。曾祖父从福建汀州迁沪,三代经商。外祖父是福建同安人,亦经商。她出生之年正值戊戌变法。她父母接受新思想,向往改革,热心教育。她父亲敬仰俄国女革命家索菲亚(1853~1881);索菲亚一译“苏斐亚”,她在排行中值“祖”字辈,她父亲就给她取名祖斐。后来她的大学同学常将她的名字误写为“苏祖裴”,但写着“苏祖裴收”的邮件邮局都能准确投递,寄给“苏祖裴”的汇款她也能顺利领取。她在家中排行第三,但双生兄姐不到周岁即先后天折。她以下有弟弟6人。她父亲也是商人,为人急公好义,热心教育,毁家兴学,与叔父开办民立上海中学,又资助姑母开办民立女子中学。母亲求知欲强,30岁后尚人女塾求学,曾开办民立幼童学校。
1915年,苏祖斐毕业于民立女子中学。在民立女子中学时,从词曲大家吴梅(瞿安)学习语文,一度爱好文学。毕业后因觉英文水平太差,又入清心女子高等中学学习,中途因母病父逝等辍学2次。1924年毕业并考取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因江浙之战交通阻断,遂转入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学风严肃而和睦。她在中学未学过化学,数学学得也少,入大学后努力补习才跟上课程。生物学则成绩优秀。她母亲患内痔经常出血,一次因失血过多而出现心率加快,庸医误诊为心脏病,投以洋地黄溶液,母亲用药中毒几死;做内痔手术后又发生高热。1919年流行性感冒肆虐全球,她一家四人(包括她自己)染病,父亲愈后复发,因肺炎不治病逝。这些都促使她下决心学医。在沪江大学学习时即决心投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并按协和医学院入学考试的要求作好准备,如协和医学院要求学生学过两门外语,她就又学习法语。
1927年她虚报年龄为24岁(规定的最高报名年龄限制),在上海考场参加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被录取。1928年获沪江大学理学士学位。第二学年学习细菌学时,写成一篇论文:《白喉毒素,抗毒素与类毒素的比较》,教授认为该文有临床应用价值,即推荐给《中华医学杂志》。1930年该文发表,这是她发表的第一篇医学论文。儿科学由祝慎之主讲,她听讲后对课程极感兴趣,决心从事儿科专业。1934年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留协和医院担任住院医师2年。她注意到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营养不足,身体抵抗力很差,患儿病死率高,所以,后来特别重视儿童营养,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一直把儿童营养作为重点。又注意到如果婴幼儿得不到足够的照顾,终日平卧在床便容易出现肺炎,经常给患儿改变体位后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大为减少,因此,又十分重视护理工作。
她在传染科工作时,曾遇一位54岁的女性白喉患者在开业医处未得及时诊治,终因喉头堵塞,未及气管切开,窒息而死,深感预防和早期诊治的必要性,便写了一篇短文《白喉可以预防吗?》,投到《世界日报》的一个副刊——“丙寅医刊”,被刊用;这件事使她深切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1934年应聘到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工作。1937年后一直在上海任职。1950年中华医学会总会迁京,她被选为上海分会会长,并主持成立多个分科学会的上海分会。总会在沪留下大批图书,在苏祖斐努力之下,这些图书归属上海分会图书馆,图书馆公开对全市、全国医务工作者开放。上海分会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在全国医学图书馆中仅次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当时上海各医疗机构对传染性肝炎的检验方法不统一,上海分会组织专家讨论编写《肝炎防治手册》,由姚光弼执笔,苏祖斐作序。1954~1985年她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1985年后任名誉顾问。
1952年曾参加第三批志愿医疗手术队赴长春,帮助提高长春军医大儿科的质量,负责儿童营养学教学。
文化大革命中,苏祖斐被封为反动学术权威,经常受到批斗,每月只领到生活费40元,她家长期雇有一位帮助做家务的保姆,月工资25元,造反派命令保姆的工资分文不可少付,于是她自己只剩下15元度日。她家被抄两次,一些珍贵的纪念品被掠走;她家的私房被没收,先人坟墓被毁。直至“四人帮”粉碎后,才恢复原薪金。1982年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生物化学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优生保护法专家咨询组、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上海地区托儿所协会、上海医学卫生海外联谊会、上海市静安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国儿童食品学会营养临床学组、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上海市少年儿童营养基金会、沪江大学校友会、中国妇联、上海妇联等机构任职。1998年8月2日因肺炎在沪去世。
苏祖斐终生未婚,以三弟之子肇伉为己子。肇伉夫妇也是儿科医师,而且均是科主任和教授。
湘雅医院
1934年湖南湘雅医学院聘她到长沙湘雅医院担任儿科主任。下决心接受新职之前她征求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格兰特〔前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席格兰特的意见,格兰特主张她接受聘请,她便启程赴湘。当时湘雅医院的儿科处于草创阶段,有一个30张病床儿科病区,但因无人负责,病区内不但没收治患儿,反而住满了成年患者。苏祖斐到任之后,正式建儿科专业和名副其实的儿科病区。她不仅要负责门诊、病房的临床工作,还要教医学生和培养护士。经她培养的梁觉如、杨显素医师后来都成为儿科学骨干。经她整顿之后湘雅医院的儿科工作走向正轨,赢得家长的信任,医院附近教会学校的华籍、美籍员工子女有病,都来医院就诊。儿科的医疗质量逐渐提高,三年内住院患儿仅死亡三人。
1936年冬,流行性脑膜炎在长沙流行,患者中儿童占了多数。那时还没有抗生素,治疗主要依靠抗血清。医院为此开设儿科第二病区,苏祖斐主持两个病区的工作,带领几位医师日夜辛劳,数月后疫情才被扑灭。她将治疗过程写成总结报告。她又创办儿童保健会,先后入会儿童计100多人,每人每年交纳一元会费,便可以就诊12次,每次都测量身高、体重;医院并对入会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宣传。她将这些生长发育测量数据统计整理,写成论文《湖南儿童生长发育》。她在湘雅医院时工作极为繁忙,除门诊、病房工作外,还要给医学院和护校的学生上课,星期天又进行湖南橘柚维生素C的研究。
儿童医院
1937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同意苏祖斐前去进修,她向湘雅医院请了假,准备经上海赴美国。8月12日她回到上海。第二天日军进攻上海,这就是“八一三”事变。上海的难民收容所收容了大批难民,她决心留在上海为难童服务。1937年12月,儿科专家富文寿创办设有病床100张的难童医院,自任院长,请苏祖斐任医务主任。当时难童体质极差,易罹患各种疾病,难民收容所每天都要往医院送5~6名患儿,这些患儿病情多很严重,医院开办第一个月内住院难童即死亡60人。她到任后拟定各种规章制度,尽力使医院工作正规化。她发现难童中营养不良性疾病很多,这事实更使她深切认识到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1940年7月,富文寿将难童医院改组为上海儿童医院,他仍担任院长,苏祖斐仍任医务主任。上海儿童医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儿童医院,招收了许多同德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毕业生,建立起坚强的技术力量,医疗质量可与当时的教会医院媲美,医院声誉日隆。医院改组后迁香山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称香山路儿童医院。
抗战后期她又自己开设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社会活动较多,诊所经常停业,不久即停办。
1946年富文寿赴美进修,苏祖斐代理上海儿童医院院长之职。1947年7月苏祖斐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到纽约参加第五届国际儿科会议。会后随团参观了美国中西部的儿科中心。随即到纽约大学医学院儿科进修。在旧金山她与富文寿进行了交班。抗战期间,信息交流受阻,她在美国见到、听到种种新进展,顿觉耳目一新。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并争取到生物化学实验室学习技术,准备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又学习了3∶2∶1液(3份5%葡萄糖溶液、2份生理盐水、1份1/6M乳酸溶液)治疗婴儿腹泻的方法,回国推广。曾在纽约法制医院学习“婴幼儿发育诊断”。1948年9月回到上海儿童医院。
她在美国学习了用链霉素和噻唑砜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化学疗法,回国时又带回一些噻唑砜。她在上海试用这种新疗法,治愈率达90%。这是国内首次治愈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经验写入论文《儿童结核性脑膜炎联合疗法》,发表于1950年的《中华儿科杂志》创刊号上。50年代,她曾任中国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科研计划的指导者。
1953年上海儿童医院申请由政府接办,与上海市儿童保健院合并,迁往康定路新址,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学生的实习基地——上海市儿童医院。苏祖斐任副院长兼医务主任。她又曾任上海市第六、第二人民医院的儿科顾问和上海市儿科总顾问。50年代初上海儿科医师奇缺,卫生局委托上海市儿童医院将60名条件合适的护士长培训为儿科医师,富文寿与苏祖斐负责教学。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一直负担教学任务。1940~1953年任上海同德医学院兼职儿科教授,以后又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营养研究室成立后,她已年过八旬,仍亲自带研究生2名。
50年代,中国南方血吸虫病严重流行,患者中儿童占1/3。1954~1955年苏祖斐带领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同学到沪、浙乡间从事血吸虫病的防治,证实酒石酸锑钾20天长程疗法最有效,南瓜子糖浆疗效不佳。也曾试用锑58肌肉注射,证明其疗效并不明显。她与同事根据400多个病例写成论文《儿童时期血吸虫病》,详细分析了儿童血吸虫病的分型和转归。后来她被推举为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1985年上海市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她被记大功一次。  1957~1958年麻疹在全中国流行,上海在儿童医院开设了80张麻疹病床。因为麻疹病例以前一向不收住院,所以,许多儿科医师也不曾观察过麻疹发病的全过程。苏祖斐认为麻疹不能透发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不良,便大胆地给这样的患儿使用毒毛旋花素K,用药后皮疹透发,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肺炎等并发症不再发生。这个经验在上海、浙江推广,收到很好的效果。1959年她在全国急性传染病会议上宣读论文《麻疹的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号召西医在职或离职学习中医。1958年苏祖斐参加学习班学习中医后与中医师徐蔚霖合作撰写中西医结合的《儿科临床手册》。该书于1959年出版,很受读者欢迎,曾多次再版。  1963年苏祖斐与复旦大学遗传学家谈家桢合作分析一例先天愚型患儿的染色体,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这种研究在中国是首例。  “文化大革命”中,苏祖斐与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备受迫害,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文化大革命”后期她参阅大量中外文献,写成综述11篇,内容涉及营养和代谢等方面的问题。



求战国无双人物的生平简介~

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简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 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现在的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 北海道.战国时的九州,四国与现在所称相差不大.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 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坂.其 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 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 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 从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
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 其中以关东的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 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 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涤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狭桶间合战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以四千兵马奇袭今川义元的四万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站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五万铁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 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 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 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 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武田人质而迫使武田杀了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 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著的“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疾如风,静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著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摇过市。 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 织田信长在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火烧本能寺(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 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安土时代. 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攻灭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实现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 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 丰臣秀吉筑大坂城.其统治时期称为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江户幕府统治. 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战. 大坂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坂,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 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 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日本战国大名简谱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图
部分武将简普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著《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5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15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15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原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阵”图:
关原之战形势图




附录:日本战刀
日本刀外形的变迁
弯曲的曲线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征,关于曲线的形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曲线)是直线极度紧张的表现姿态。”日本刀是从大陆传来的直刀形式发展起来,日本刀的出现据现有资料考证是在平安时代中期。随着时代和战斗形式的改变,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渐地变化着。
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总体而言刀身较细,刀身从茎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较大的反转。与元幅相比先幅显著显得狭窄,具有小锋的特征。
镰仓时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别明显减少。在刀背的弯曲上,从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弯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强,锋和中锋基本上都是“猪首”(一种刃文的风格)的风格。
镰仓时代末期
外形与镰仓时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锋有一点伸长。刀身的尺寸比较细,就刀的全体而言弯曲的程度有一点加强。
南北朝时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风格豪壮。连超过三尺的大太刀都有,为了减轻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动脑筋,通过“棒+木+通”的方式来减轻其分量。这种刀到后来也有将其打磨成刀的情况。
室町时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长大的样子,重新回复到了普通太刀的样式。不过刀的前部的弯曲度增大是当时刀的特征。当时打刀的制作已经和太刀的制作平行进行了,后来逐渐发展到打刀的制作比较多的情形。
室町时代后期
铁炮的输入和讯速普及,使得战斗形式从个人单挑的战法转变成为集团战。太刀失去了它的实战作用。长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为了主流。在刀身的弯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弯曲为特色。
桃山时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将南北朝时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样子。刀身较宽,元幅与先幅的差别不大,弯曲度较小,刀尖部分较大。出现了庆长新刀。
江户时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来了,日本刀不仅仅因其实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为了武家社会的象征。弯曲度变小,先幅与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锋的作用。长度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较多。
江户时代末期
复古思想的兴起,幕末动乱的开始,使得日本刀的实用性再次显现出来。刀的尺寸,长度都变得长大,刀锋也被延长,显示出强调武力的豪壮风格。在这段时期,制作了很大数量的日本刀。 资料很多的网站:
http://www.booku.cn/book/23358/index.html

新战国联盟
http://www.newtenka.com/wenhua.asp

宛如梦幻
http://www.sekigun.com/

东风舞
http://www.eastwd.net/html/index.htm

春叶山城
http://wartime.myrice.com/index.htm

战国樱花浪漫风暴
http://www.se-n-go-ku.org/

樱之吹雪
http://www.timemagic.net/hitsuki/index.htm

都是辛辛苦苦找来的,加点分吧。

你是一种多愁善感类型的人,有时候做事情执行力很强,有时候却又感到迷茫,你适合从事技术性的工作,在单位也应该是从事这方面的事情,公检法单位,医药都适合你做,婚姻不顺、、、、如要详细咨询请在线!

朱歆昀的人物生平
答:朱歆昀的人物生平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朱歆昀,原名朱洪元,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文学造诣深厚,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被誉为“明末文坛宗匠”。朱歆昀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他的书法和绘画...

魏收的人物生平
答:范阳卢斐的父亲卢同的传略附在他的族祖卢玄的传后;顿丘的李庶家的事传,称他本来是梁国蒙地人。卢斐、李庶对他颇有讥讽,说他写的史书不真实。魏收性情急躁,非常气愤,启奏朝廷说他们诬告,想对自己加以迫害。文宣帝早先就看中了魏收的才学,不想加罪于他。这时,太原的王松年也批评魏收,和卢斐、李庶一起获罪...

梁章钜的人物生平
答:他生长在明清以来“书香世业”之家,“幼而颖悟”,四岁从母开蒙读书,九岁能诗,并博览群书,立志著作。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五岁中秀才。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二十岁中举人。嘉庆七年(1802年),二十八岁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任礼部主事。嘉庆十二年(1807年...

三国曹魏文学家、光禄勋缪袭简介,有《列女传赞》等作
答:人物生平 缪袭(186—245),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三国魏文学家。父缪斐,字文雅,该览经传,事亲色养。徵博士,六辟公府。汉帝在长安,公卿博举名儒。时举斐任侍中,并无所就。缪袭于建安中出仕,在御史大夫府供职,历事曹操、曹丕、曹薄⒉芊妓氖溃官至尚书、光禄勋。

李之藻的主要事迹 李之藻的人物生平 李之藻的人物简介
答:中文名:李之藻 别名:李振之、李我存,凉庵居士 国籍:明朝 民族:汉族 主要成就:声誉与徐光启齐名 代表作品:《天学初函》五十二卷 李之藻——明代著名科学家 李之藻与徐光启交往甚深,同从意大利人利玛窦游。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万历二十九...

庄亨阳的人物生平
答:庄亨阳,福建南靖奎洋镇人。19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殿试二甲第8名。历任山东莱州潍县知县、国子监助教、吏部检封司主事、汉阳府同知、湖北内监试、徐州府知府、江南按察使分巡淮安、徐州、海州道。庄亨阳不仅为官清廉刚正,恪尽职守,政绩显著,更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学者、治水专家,他以...

明朝宦官、航海家王景弘简介,王景弘有后裔吗?
答:人物生平 建文年间(1399~1402年),王景弘随朱棣起兵,助朱棣夺取帝位,得朱棣赏识。永乐三年(1405年),奉成祖命,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率62艘巨型海船、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东海岸一带)。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罗(今...

元好问的人物生平
答: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其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

瓦氏夫人简介及详细资料
答:人物生平 治理州务 普遍认为,瓦氏一生的功绩主要有两点:第一,受命于田州危难之际,重振田州;第二为统兵抗倭。1527年(明嘉靖六年),田州土官岑猛被诬叛乱,遭朝廷讨伐,为总督两广都御史姚镆打败,其子岑邦彦英勇战死,岑猛率余部败退归顺州,试图东山再起,不料后被敌人诱杀。岑猛与其子死后由孙子岑芝承袭田州土官。因...

朱浮详细资料大全
答:人物生平,人物典故,人物后裔, 人物生平 朱浮(?~约66),东汉沛国萧(今安徽萧县)人,字叔元。初从刘秀为大司马主簿,改任偏将军,从定河北。后拜大将军领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建武二年(26 年)受封舞阳侯,食邑3县。但不久因为旧怨,为渔阳太守彭宠所攻,第二年汲郡太守张丰也起兵反汉,朱浮兵败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