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议论文3000字

作者&投稿:慕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之瑰宝。灿烂的
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古诗文形式而千古流传。学习古诗
词是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当代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把握
好古代诗词,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和
思考的问题。因此,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值得探讨。在古诗词的教学
中,应以“寻美”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师生为古诗词的美
所吸引和陶醉。
1 诵读 感受韵律美
诵读古典诗词是对其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朗读要分层次进
行训练。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把握节奏;第三,要读出感情。
在教学中,朗读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稳步进行。其中,把握好古诗词
的节奏非常重要,它与音调、韵律等构成了古诗词语言的音乐性因
素。郭沫若曾说过“: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诵读时要求节
奏鲜明、音调和谐。通过诵读,在听觉上给学生带来愉悦的美感,让
学生深受古诗词韵律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和热情。此外,“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就能读好的,需要在不断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层次,这就要求在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
朗读,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做到熟读成诵。
2 理解 品味意境美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诗意,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不能
停留在仅以诵读为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要循序渐进,使
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
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灵动的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
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古
诗词描绘的优美画面或情景,通过对画面或情景的艺术再现,成功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如在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可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描写,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画出一幅竹
映桃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的春意盎然的图画,表现出
大自然的生动气韵和作者对美好春天及生命律动的愉悦。又如在
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可引导学生把诗中所描绘的实景和
虚景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出来,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壮丽辽阔的
意境,充分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进取的精神。再如在教学
《石壕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呼”、啼”“、怒”“、苦”等词,
采用舞台形式对“夜捉人”和“妇前致词”等情景的再现,学生如身
临其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诗人爱憎感情潜
移默化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不管是写景类、抒情类还是叙事类,均可通
过这样的方法,运用想象和联想,对古诗词中的画面或情景进行描
摹再现,让学生充分品味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当然,对古诗词描摹的画面或情景的再现过程,既需要学生
“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
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
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使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
流了美。
3 探究 体验情感美
“诗言志”,诗词饱和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引
导学生进行探究,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又
一重要目标。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关键,具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时,可指名学生
朗读,然后请大家评评是否读出了感情,可否用原文的一个字来解
释呢?明确“别”字后,教师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
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来一起品味。”
又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可问“:塞下风景‘异’在哪
里?你长期置身于这样萧杀、荒凉的边地会想些什么呢?”一个问题
把学生引入词描绘的情景,尽情体验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对没有
明显诗眼的诗词,可抓住诗中的名句或有特点的诗句进行提问探
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或情景,成功地把学生引入诗情诗
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乐趣。
4 拓展 感悟生活美
语文教学如果割裂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会干巴无味,失去
应有的情趣。古诗词语言作为传统文化之载体,饱和感情,简洁凝
练,很多诗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这
些语言、句式特点,把它们与师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
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
会学习,不断开发和拓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生
活中的各种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贴近生活,深入生
活。如在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望岳》后,可利用适当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诗人登上泰山俯瞰群山的
气概,理解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可根据对古诗词
中对偶句的理解,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对联,让学生动手动脑,仿写对
偶句,可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试写
全联。这样的拓展,贴近学生生活,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培
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知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
养,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古诗词的
教学与师生日常生活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生活
的和谐和美好。
总之,要使学生能翱翔于古诗词之海洋,融会贯通,教师对教法
的探索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唯有不断思考、实践、创
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高效出色
地搞好语文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wul i a o ,nid ewent itaiwu l iao l !!!!!!!!!

好像是教学的,

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古典诗歌要发展,必须要有社会意义,需创造性的继承传统,令文学保持着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性,这是中国诗歌不断发展的规律。
创新的诗句在当前不多见,诗人界大多反感创新的诗风,诗与社会人群的审美习惯脱节严重,这影响了诗词的进步及影响力,故有式微之说。当然创新的诗词还是有的,他们亦显得尤为突出,
当代旧体诗歌多以体论,能开创独特诗风人物:
90年代聂绀弩【绀弩体】《聂绀弩诗全集》、熊鉴《熊鉴诗集》,他们开始以口语今词与文言结合,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具现代性。
21世纪网络诗:
曾少立【李子体】《李子词》,现代文学语言与旧体诗词格律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
观云【围脖体】,当代首家诗词微专栏天涯《围脖风月》,其体比格律略宽,较打油更雅,用韵宽,吸收了“段子体”、“语录体”、“网络语言”等当代文风,尽量行文流畅,文字直白,幽默时尚,以更有效地吸引当今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群,具现当代性。


注: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聂绀弩】【熊鉴】【曾少立】【绀弩体】【围脖体】【微博体】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11-10-05 14:49 统的技术与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现代的技术与文化则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得本国或民族的技术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就需要通过实施文化与技术变革,打破自身传统的封闭模式,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同时,应保持本国技术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化.
  两难选择———
  传统与现代关系
  在技术转移中的体现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他们在其中却遇到了以下两难选择难题: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实施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的持续输入而导致的文化传播,将会给本民族或国家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其结果,可能导致本民族传统技术与文化丧失独立性甚至崩溃.其次,如果为了强化本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只吸收外来技术而拒斥其文化,这虽然能够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并阻碍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或国家的再一次落后.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本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与外国现代的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呢?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技术、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现代的技术、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归结为技术、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围绕这个问题举办了题为“现代性与个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不同态度———
  面向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
  中国中国古代创造出了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伟大成果,因此,他们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义”和鄙外崇内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国学习,世界各国只有臣服于中国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当时的技术转移只能是单向性输出,而不是同时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到了近代,中国虽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上述态度,依然鄙视西方的技术与文化,阻碍对外来技术的转移.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改变了上述态度,形成了“中体西用”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将西方技术器物纳入到中国技术与文化系统中加以应用,而不改变自己传统的社会文化.受其影响,近代中国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尤其是先进的军事武器,但没有及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例如,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实行“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管理制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使得技术转移收效甚微.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者们通过实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文化变革,对“中体西用”进行了修改,即承认并引进西方的技术制度及文化政治制度,促进了技术转移.然而,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皆未获得彻底胜利,致使文化变革没有最终完成,“中体西用”论也未被彻底改变,技术转移在封建腐败政治制度的制约下,未能促进中国近代技术与文化的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当时国际政治斗争的形势下,全面认同并引进前苏联及东欧的技术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基本上采取了全盘否定外国技术与文化的态度,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致使技术转移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与文化,同时也积极地对外输出本国的技术与文化.
  日本古代日本因落后
  于中国而形成了“绳魂弥才”、“和魂汉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其中,“绳魂弥才”中的“绳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发产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意识,它是“和”思想的雏形;“弥才”是指包括
  中国在内的大陆技术.“绳魂弥才”是指处于“绳纹—弥生”时代(相当于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秦汉时期)中的日本人把本土的技术与文化与外来的技术与文化并存统一,形成本国的技术与文化.“和魂汉才”是在“绳魂弥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和魂”除了包括“绳魂”以外,还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汉才”是指汉代以后的中国技术,它不仅包括“弥才”中的技术器物,还包括技术制度及其观念.在上述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古代日本人积极引进吸收中国的技术(如各种铁制器具)与文化,并创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术与文化.近代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威逼,虽然在最初也像中国一样采取拒斥的态度,但在明治维新以后却转变了态度,即把“和魂汉才”转变为“和魂洋才”,即坚持本国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应用西洋现代的技术器物和社会文化制度,促进了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当然,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日本在引进西方政治、法制思想时,选择吸收与“和魂”相符合的德国国家主义思想,而拒斥英、美、法等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法制思想,并弹压与之相对立的自由民权运动.这就为以后日本滋生民族主义、法西斯军国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以致把日本推向侵略战争的深渊.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强烈干预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战时封建主义制度,认同并引进欧美的技术与文化,在制度层上由引进德国国家主义思想和法制,转变为引进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法制.然而,日本人的天皇意识仍然存在,军国主义势力屡屡抬头.可以说,现代日本从总体上仍然沿袭着“和魂洋才”的对外态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技立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技术发明模式由模仿综合向自主独创的转变,日本在技术转移上也由原来的技术引进转向技术输出.然而,在技术输出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化摩擦.这就要求日本彻底改变“和魂洋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以适应新时期技术转移的需要,然而,日本在这方面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美国当欧洲白人尚未进入美洲大陆时,印第安人经过世代努力,已经创造出了本民族独特的技术与文化.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这块大陆之后,欧洲白人便来到这里.面对白人的技术与文化,印第安人在总体上所持有的态度是,认同白人技术器物的效用性,并选择性地引进有助于他们狩猎和作战的技术器物(如枪刀等),拒绝接受白人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并因此与白人发生过文化摩擦.然而,在整个印第安民族中,每个部落对待白人的态度又各不相同.例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人吸收白人的技术器物和文化制度,改变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但他们努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反,大平原诸部落的印第安人则顽固保守本民族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全面拒斥白人的技术与文化,并以武力相对抗.最后难以抵制白人的冲击,生活领地和资源日趋减少,以致走向贫困和衰落.
  白人来到美洲大陆以后,面对印第安人传统、落后的技术与文化,他们自然产生白人技术与文化中心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他们强迫印第安人接受自己的统治,使之成为白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为此,他们用武力屠杀反抗的印第安人,捣毁印第安宗教神像,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民族宗教文化,改信白人基督教文化,以便最后完全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态度及行为遭到印第安民族的反抗,致使白人在对印第安人的技术转移过程中,屡屡产生文化摩擦.类似这样的文化摩擦直至今天,仍在现在美国中存在,这充分说明白人持有的种族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是完全错误的.  印度古代印度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佛教文化及其建筑、雕塑(刻)技术,从此使印度文化圈成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一.古代印度除了引进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养蚕和丝织技术等以外,主要是将其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输出到了中国,并由此远传至朝鲜和日本.可见,古代印度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是“印度文化中心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受其指导的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单向性的对外输出.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被迫开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首先用武力征服印度,摧毁印度的传统工业,接着,便强行向印度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从而破坏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摧毁了以封建主义为特征的封建庄园制度.另外,英国还企图用英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迫使印度人放弃佛教,皈依基督教,以达到全面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对此,印度人虽然被迫接受英国的技术器物和资本主义文化制度,但却拒斥英国的基督教文化,坚持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并以此同英国殖民主义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时至今日,印度人仍然在为维护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而努力着.因此可以说,印度在近现代形成了类似于“和魂洋才”即“佛魂洋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受其影响的技术转移仅限于器物层和制度层的范围内,而在观念层上仍然保持着印度的文化传统和技术特色.
  上述国家在技术转移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在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大都认同并吸收外来的技术器物,或认同或拒斥外来的社会文化制度,全面拒斥外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些国家或民族能够超前认同和引进外国的技术器物,滞后引进其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并因此产生文化摩擦,从而给技术转移带来影响.
  文化变革与技术民族化———
  认识与处理传统
  与现代关系的对策
  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消除文化摩擦,促进技术转移与社会发展呢?
  如果本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制度及其影响下的技术制度在客观上落后于外国的社会文化制度,那么,就应该果断地对其实施文化变革;如果本国的社会文化制度在客观上优越于外国的社会文化制度,那么,就应该坚持这种制度,对其所属的各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另外,如果本国技术与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客观上落后于外国技术与文化的价值观念,那么,就应该通过吸收外国的文化思想来对其进行更新.近代中国所实施的许多文化变革相继以失败而告终,也未能彻底改变其落后状态.这说明,在中国实施技术与文化的变革既具有迫切性又具有艰巨性.对于目前乃至以后的中国来说,实施技术与文化变革依然是一个未尽的历史重任.
  传统的未必全部是落后的,其中仍有优秀的成分需要继承和发扬,现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弃和剔除,以“扬弃”的态度来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十分重要.
  在对待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和现代的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上,不能全部弃之不顾而一昧追求“高、精、尖”的高技术或高新技术,这样,会滋生自由化思想和自私自利的所谓“摩登文化”,相反,应该加强用现  代的高技术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或传统产业,应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此,弘扬本国传统技术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通过技术与文化的创新,对外来技术与文化实施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它们成为本国技术与文化中的一部分,这既能够促进本国传统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又能够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目前,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巨大而深刻的文化变革.中国依靠文化变革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的大潮之中;使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具有世界性,同时,中国更应当通过实施技术与文化的民族化,振兴和发展民族技术和民族文化,使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又具有民族性.中国将在21世纪的发展中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对现代青年学生有何积极影响及启发?
答:从诗词中窥见唐代的盛世繁华,宋代的战乱纷飞,内忧外患。从诗词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相对于唐诗传自《诗经》的悠远文化沉淀,宋词又在他之上加上了新的元素,有了另一方面的发展。诗词给予我们文化的熏陶远比一切资料来的有用、有效。可以让现代青年学生于韵律于了解古人,了解文字的美。

中国古典诗词传给现代人什么?
答: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流露表达,分外的诗情与画意。而正如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反作用于意识一样,古典诗词也滋养了中国人敏感、内敛的情感内核。1.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古典诗词传承着文化,积淀着历史,仿佛隔着千载却又近在眼前,一灯如豆,挑灯夜读,侧有红袖相守墨香萦绕;2.古典诗词凝练的语言,锤字的...

现今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
答:古典诗词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精英的胸襟和豪情。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今人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当今台湾著名填词人方文山,香港著名填词人林夕都是有较为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的。他们在古典诗词当中获得灵感和有益的启示。创作了一首首风靡年轻人的流行中国风。三、...

浅谈创作者对古典诗词词汇的运用——继承与创新
答:本文所指古典诗词是经过时间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诸如市面上常见的《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一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词作品距离今天有一定的历史距离,有的距今千年,有的距今几百年,它们诞生于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其社会生活面貌、物质经济条件、精神文化追求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

古典诗词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答:古典诗词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如下:1、传承文化: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文学和艺术。2、提高审美: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语言精炼、意蕴深厚,表现了自然美、人性美和...

古典诗词是否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了呢?
答:二、中国古典诗词传承至今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多少真诚的友谊因诗词而长存,中国几千年的诗词歌赋的传承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喜欢上诗词,爱上诗词,从诗词当中吸取永恒的力量,让阳光照进生活...

中国古诗文对现代的影响作文 1000字
答: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

谈谈古典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互通,诗与歌逐渐分离,也就是说诗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但诗仍保留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特征,辛弃疾和苏轼就已适度冲破了格律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写出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在现代社会,除了歌词,诗歌与音乐已彻底分离,平仄格律的运用只不过能使诗读起来富有节奏...

请问古诗是怎么传到现代的?
答: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他开创中国...创作新诗应当全面继承和发展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发扬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诗的民族形式。在此对我国诗史只作了一个...

为什么古代诗词会对现在的诗歌产生影响?
答:古代诗词对现在诗歌的影响 1、韵律和节奏的影响: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为现代诗歌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古代诗词在音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着严谨的规范,这使得古代诗词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现代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同样重视,尽管形式上更为自由,但仍然受到古代诗词的深刻影响。2、意境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