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会计的不同和我国会计的位置 我国会计的发展阶段为什么不包括当代会计

作者&投稿:祢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际会计是西文企业会计的一个最新发展。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西方财务会计主要靠"公认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进行制约,以美国为例是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为依据,其特点是:强调超然、中立、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方法有较广泛的选择余地,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也较灵活,没有统一的科目名称,企业可以自主设置,能够较全面提供各种经济信息。
中国会计和国外会计的区别:
1、会计期间:中国-每年的12月31日作为当年会计年度的截止日期
国外-自行决定会计期间
2、记账:中国-中文或使用两种文字,必须有一种是中文。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报表折算为人民币
国外-美元、欧元或其他任何币种,公司自行决定
3、合并报表之合并价差:中国-合并价差记入股权投资差额或记入资本公积,无法抵消合并价差
国外-记入商誉,不用摊销,计提减值准备。

如何强化我国会计管理地位和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析过去
管理会计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好地适应筹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需要。
控制现在:
管理会计在控制方面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及时修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
筹划未来:
预测与决策是筹划未来的主要形式,现代管理会计在这方面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丰富资料,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
现代管理会计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这三方面的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职能。
管理会计对企业而言作用甚大,其可提供战略决策信息以及帮助制定商业战略,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可以计量财务和非财务绩效并报告给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融资和激励策略,计划长期、中期、短期的运营,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帮助实施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程序等。

西周时期
有了会计立法的雏型:周朝中央政府设立了会计主管官员———“司会”一职,它是会计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利用账册、数字、公文、户籍、地图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级官吏的工作,并检查、听取他们的会计报告.
战国时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编纂的《法经》,史称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许多与会计有关的条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就会计账簿及安全受法律保护的问题做出了明文规定.此外,在《账法》、《杂法》等条文中,还对会计凭证、会计印鉴、仓储保管及度量衡等技术方面也规定有具体条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会计方面的规定就更加具体.如在《效律》中就严格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廉洁奉公,账实相符,记载准确,计算无误等要求.同时还对会计交接、财物损耗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汉朝
对于会计账簿的设置与分类,会计簿籍的登记方法,会计计量单位与盈利的计算,会计凭证、会计报告、财物的保管与盘点等方面作了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如在《上计律》中就具体规定了“上计簿”的拨出程序与时间,严令对上报不及时或者不实者治罪.
唐宋时代
史称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会计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奠定当今账户结算余额原理的“四柱清册结算法”,在会计机构的设立上又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比部.在会计立法方面亦更趋完善,不仅规定对违反会计制度的人给予较严厉的处罚,而且限定凡属经济报告上隐漏重复,收支不实者均从严治罪,甚至在有关条文中还规定了会计报告的格式及书法誉写要求.
元、明、清时期
在当时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对会计制度均有相应的规定,并较之前朝更加具体与完善.
辛亥革命后
由于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范围的扩大,西方成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大量传入中国,推动了会计工作法制化的进程.1915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参议院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善的《会计法》,共九章三十六条,史称为“民三会计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一些专业会计法规,但后因袁世凯倒台,北洋军政府内部分裂,全国发生军阀混战事件,致使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1935年,国民党政府也颁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会计法》,其内容详尽,分项说明具体,加上后来于1945年颁布的《会计师法》,对于当时规范会计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
财政部于1949年12月设置了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立法工作逐步展开.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财政部的名义颁发了一系列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操作法规体系.
八十年代
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会计法制建设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经第六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会计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诞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有必要对构成会计法制体系基础的《会计法》进行调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做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会计法》,实施范围扩大,会计工作地位与作用突出,更适应我国会计自身改革及在具体事务处理上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接轨的需要;还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1999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了《会计法》,其具体条款的规定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对会计改革的要求.

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最大不同?
答:《路线图》指出,经过几年努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为持续全面趋同奠定了扎实基础。据了解,2008年12月12日,欧盟委员会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规则,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境内市场时采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中国内地与香港于2007年...

国际准则IFRS和国内会计准则的一些区别
答:固定资产减值处理 在甲公司20X3年年末的案例中,IFRS规定,冲回的减值金额不得超过固定资产未减值时的账面价值,这与CAS中允许的范围有所不同。中国会计准则要求年度减值测试的时间点固定在12月31日,而IFRS则允许灵活进行,但要求保持一致性。无形资产准则 CAS将土地使用权确认为成本型无形资产,而IFRS将...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是什么?
答:\x0d\x0a国际会计准则区分了同类和非同类的资产互换,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同类资产按换出资产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损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x0d\x0a\x0d\x0a短期投资\x0d\x0a中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为什么我国的会计准则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答:2、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成功改组,在全世界范围内制定通用的统一会计准则成为了现实。随着IASB宣告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3、西方许多国家直接采用IFRS编制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也有不少国制定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
答:国际会计准则区分了同类和非同类的资产互换,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同类资产按换出资产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损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4、短期投资中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仅对跌价损失计入损益。国际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公允...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异同?
答:以上两则通知充分表明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将长期并存,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西方一些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虽然由有关职业团体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

简述我国2007年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异同。
答: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如果要想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正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而不能刻意强调本国的特殊情况而“独善其身”。走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应该是对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作出客观分析。 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

关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和中国会计准则的区别
答:国际会计准则区分了同类和非同类的资产互换,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同类资产按换出资产价值加相关税费入账,而不同类的资产交换按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损益=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短期投资中国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仅对跌价损失计入损益。国际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公允...

分析中国会计有哪些特色
答:1986年便有人提出建立中国式管理会计问题,1988年又扩展到不同国家会计差异的研究,指出“尽管美国和西欧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方面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他们的会计惯例在许多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黄世忠,1988)。1990年阎达五教授在《会计理论研讨十年回顾》一文中,针对有些人对“中国特色...

中国会计和其他国家的有什么区别?
答:至于现金,西方是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中国单指库存现金。西方财务会计采用转回分录,即对按常规程序处理的、嗣后才真正发生的经济业务调整分录,到下一会计期初又将相关的前期调整分录的借、贷方全部冲转回去。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这种程序,如月末企业“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平衡后,就不再作会计分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