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在文言文

作者&投稿:晨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2、通“得”义: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

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中”还可作虚词用:中----中字亦虚词,《易经·系辞下》:“葬之中野。”《礼记·表记》:“中心僭怛。

3、内,里面。与“外”相对 。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藏隐情不可致,诘公(袁可立)一览,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4、半;中途;半中腰 。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5、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6、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韩愈《祭董相公文》

7、内心 。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8、内脏。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9、中介人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0、中等。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狱中杂记》

11、方言∶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12、容易

我是薛家丫头,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13、合适,适当

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14、不偏不倚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15、通“忠”。忠诚。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2.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4. 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 再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o times;doubly;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 再 zài

〈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5.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常见含义[2]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代词[3]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助词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

也”的结构.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生僻/不确定含义1.(不确定,虽然许多版本异译为该含义,但《古汉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与助词中的含义1相同)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4.(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4]《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

在做什么文言文怎么说
答:用文言文来说就是“汝于何?”。“你”在文言文中的用词有很多,不过最多的用法就是“汝”,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何”常常用来表示做什么,什么事情之类的。所以这句话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就是“汝于何?”。

文言文中那些词有在的意思
答:“于”用得最多,如“步于中庭”;还有“当”,如“当是时”;

在做什么文言文如何表达
答:3. 文言文字词做什么表达成什么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字词做什么表达成什么是文言文语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词类活用,简单来讲就是一个词原来是什么词性,但在句子中又表现出的是另外一种词性。 走zǒu (1)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

文言文中有在的句子
答:6. ……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7. 《三峡》中写水流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

文言文形容在
答:4. 或者在文言文中怎样表示 《左传·僖公十九年》:“今 邢 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 卫 讨 邢 乎?”《孟子·公孙丑下》:“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宋 苏洵 《田制》:“数世富者之子孙...

于在古文中表示在,到,向,从,对于,有些什么例句吗
答:2、于:表示到;例句 《左传》:“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于:表示向,例句 《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孟子》中:“皆欲赴诉于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

“在此”在文言文中怎么写
答:于是,或者焉(兼语词)。比如我住在这里,就说余家于是,或者余家焉。

我在上课用文言文怎么说
答:我在认真上课 [译文1]:吾合聆于师之教也。[译文2]:适吾听于学堂也。

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答:再得用法是又 一般再在文言文的意思是又、重新、两次 作副词讲是另外、重新、更加、表转折、表并列、表普遍性 (1) (会意。小篆:从一,冓(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

于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答:“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于”介词,“在”“从”的意思;“是”代词,作“此”“这”解.如:“从此;在这里;因为这个,因此;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如:造次行于是,平生志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