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耳朵有开关吗?为啥我跟他说话他都装听不见?

作者&投稿:祝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耳背。

我说:“李大荣,回家先脱鞋再进屋。”过一会儿,我还能看见他坐在沙发上吃蛋糕,鞋子穿的好好的,连羽绒服都没有脱!

我说:“李大荣,出门就把衣服拉链拉上,先去按电梯!”结果我一出门,只能听见他躲在楼梯间“哇”地吓唬我,电梯的箭头全黑,衣襟大敞。

我感觉我每天都在对着一个空气说话,而我明知道他今天的反应还是没有反应,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唠叨。这可能就是母子之间的相生相克吧?

没反应还不是最可气的,而是他明明听见了,却也要硬当没听见,挑战我的底线。

我说:“李大荣把书包收拾好!笔袋不要忘记装!出门就把书包背好!”一看,笔袋依旧敞开着放在桌子上,书包依旧乱得跟垃圾场一样,而出门依旧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至于妹妹,更绝了,为了屏蔽我说的那些她不想干的事情,会装出一副聚精会神正在做事的样子来屏蔽我的声音。

我说:“妹妹,吃饭了!”

你只会看见她在那一笔一划地慢慢画,气定神闲完全没打算跟我互动的样子。

我说:“依依,我们练琴了啦~”

她继续慢条斯理地吃着桃酥,看着电视,沉浸在 美食 与美景的世界不可自拔。

好不容易哄上了钢琴,我说:“先练习五指断奏还是先练降xi?”她就像失聪了一样,开始激情澎湃的瞎弹。

我说:“那好,我帮你选,我们先五指断奏吧!”她仍旧一脸享受的表情在乱弹……

等我说了三四遍之后,耐心条空了,声音开始不对了,她才会不情不愿地开始正经演奏!

通常,只有我脸色不对了,或者已经开始发飙的时候,她的小耳朵才会打开听话,当然伴随着的还有委屈的眼泪。你哭什么?听不见我说话还有理了是咋地?

我时常在想,这些小孩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我指哪你打哪,简单效率地互相成就难道不香吗?明明可以母慈子孝、和乐融融地完成这些本该完成的事情,为啥非得逼我河东狮吼才肯听话?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玩吗?

首先,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基于身心 健康 的普通孩子,耳聋和自闭症不算在内哈。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这孩子就是故意不想搭理我,可能是我唠叨的他不爱听,或者是听了好多遍,已经无感了。我也经常会拎着李大荣的耳朵说:“你没听见我说话吗?你的大耳朵看来是不想要了哈!”

但是他真的是故意的吗?

有些时候,他可能真不是故意的。

由于孩子的大脑神经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有限等诸多原因,注意力是不能跟成人同日而语的。孩子会出现耳旁风的现象,跟 注意力分配和转移能力 的不足息息相关。

在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专有名词,看不懂也没关系,名词解释主要是为了彰显这些不是我瞎编的,我之后还会用大白话再说一遍,保证大家都明白。

注意力的分配 , 是指个体在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简单说就是一心二用的能力。这意味着幼儿同时处理两件或者两件以上事件的能力很差,年龄越小,就越是如此。

所以当孩子在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你跟他说话,他往往是真的听不见的。比如他在看电视、在画画、在拼乐高的时候,越是专注,就越听不见你说的话。

注意力的转移 , 指个体能够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简单说就是见异思迁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这方面的能力整体而言也比较差,哪怕是他已经意识到要 注意另一个事情时,他的注意力也很难快速地从原来的对象上移开 。

而对于发育尚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即便是他听见了你叫他吃饭,但也依旧没办法立刻从手中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所以我们会经常遇到叫半天也不动弹,硬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完才能做下一项的“轴孩子”。

这一点在依姐的身上就体现得尤为明显。时间观念对她来说一点也不重要,在她的世界观里,没有说到点了我必须要干啥,只有这件事干完,才能干下一件。

因此规定练琴时间对依姐来说是相对无效的,只有让她把这个电视看完、把这本书读完、把这个手工做完、把这幅画画完,她才能去练琴。

不过,这也无需过于担心,因为注意力转移的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日趋提高的。

有研究表明,“小班的幼儿还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以至于应该注意另一对象时,注意却难以从原来的对象上移开。而大班幼儿已经能比较灵活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像李大荣,就已经可以做到每天中午12:45准时练字,哪怕他奥特曼的动画片还没有看完,也会非常准时地停掉电视,拿出毛毡和毛笔。

背后的电视是暂停的状态,我们约定写完字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可以接着看。所以李大荣这个年纪其实已经完全具备了从一件事快速抽身到另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转移能力。

但,他的状态也很不稳定,更多时候他还是会“耳旁风”。

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孩子长大了,可为“耳背”的毛病也还是经常发生?

就比如说李大荣在玩玩具,我叫多少声“洗漱啦”,他还是个没反应。像依姐,我明明已经说了三五遍,“来啦宝贝,我们现在开始五只断奏咯!”但是她依旧会陶醉在自己的“乱弹”旋律中。

他们是听不见还是反应不过来?我就在他们眼么前,同一句话也重复了好多遍了啊!

有些时候,孩子只是选择性忽视。

这就涉及到注意的认知机制。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上感觉对象的数量其实远远大于个体知觉和认知加工的容量。面对外界海量的信息刺激,人们只能选择性地处理加工有限的线索,而将其他的忽略掉。

看不懂没关系,我来解释。

我们每天的触觉器官,比如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舌头、皮肤、指尖……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这个世界,但是真正能在我们脑子里留下印象的、变成认知的,其实是很少一部分。

就好比,我在紧张地考试,窗外的鸟叫,耳朵听见了,但是大脑在忙着算函数,所以选择性地忽略了鸟叫,整场考试考完,你也完全不记得什么时候有鸟叫。

事实上耳朵听见了,并不代表大脑也“听见了”,此时此刻,你的大脑正在感受函数曲线,所以听觉、嗅觉、触觉虽然都在工作,但是你什么也感觉不到。

但如果我当下正闲的没事压马路,大概率的话会注意到阳光明媚和小鸟欢叫。因为脑子这会儿没啥大事儿要处理,于是就把鸟叫给处理了,你的记忆里大概率除了街上的妹子还会有鸟语花香。

所以,人的注意力是具有选择性的,往往只有最重要、或是最感兴趣的信息才会被彻底处理,其余则会被自动屏蔽。

有句话叫做“你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其实说的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我的大脑选择性的注意到了你,因为你的某种特点是我感兴趣的点,而其他人没有,所以其他人就是背景,只有你是我的记忆点。

正因如此,毛爷爷才可以在桥洞里看书,居里夫人可以充耳不闻调皮捣蛋的男同学在她身后摞椅子,我妈生我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手已经磨出了血泡,两小只看电视的时候我是断然叫不来吃饭……

当一个孩子沉浸在某一件事情时,如果没有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事物出现,那么外界的一切声音都干扰不到他,这其中也包括父母的呼唤。

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我要暴跳如雷他们才会理我,因为peace的呼唤赶不上动画片刺激,我必须要换一种更刺激的方式来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我身上。

这种“听不见”非常普遍地充斥在我的生活里,它在认知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选择性注意”,虽然可以理解,但它也十分气人。

说完情有可原,我们最终还是要进入不可原谅环节。

除了生理上的因素之外,孩子的“听不见”也是有主观故意成分的。很多时候,这二者是杂糅出现的,你很难区分到底是生理性“失聪”还是熊孩子主观地给耳朵闭了麦。

就比如李大荣,他肯定听见了我让他系拉链,我天天说,次次出门说,出个门也不至于手头上有什么聚精会神的事情要干吧?穿鞋需要聚精会神吗?

他就是个聋子,看我嘴型也知道我让他干啥!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虽然好像是在骂自己,但其实我们也是从小朋友时期过来的,这种主观性“失聪”几乎陪伴着我们从小长到大。这种主动性“不听”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好转的。

就比如说长成荣爸那么老大个,他也还是经常犯耳旁风的毛病。

就光满屋犄角旮旯乱扔袜子这件事儿,就足矣跟李大荣出门不系拉链、书包永远在屁股上晃荡并称为老李家三大屡教不改在我红线上疯狂试探令我无时无刻不想摔门走人欠抽案例。

出现这种情况的诱因非常简单粗暴,经常性的唠叨亦或是长期的责骂会在孩子心里产生“超限效应”。

一则,他们会觉得烦,进而就产生抵触感,不能跟你明着来,就故意不回应大人的话,用沉默做抗议。

二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说的多了,孩子逐渐麻木了,看上去似乎在听,但实际上压根没走心,他自然不会给你积极的回应。我个人感觉我家的拉链、袜子、书包问题很可能都是这一类。

虽然诱因是唠叨,但是不唠叨他们大概率也不会改。

我必须得很遗憾地说,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耳背”很可能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亲子关系直到尽头,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正在装睡的人,客观生理上的不足会被时间和年龄填补,但主观上的“闭麦”是不管长多大都会随身携带的属性。

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要给孩子草草地钉上“不爱理人”的标签,还是要重点放在交流的本质上。

即使它无解,但也依然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改善这样的情况。

首先,基于生理性“失聪”的原理,我们知道孩子的注意力跟年龄是挂钩的,所以没什么好办法,静静地等他长大就是了。

当然,没什么重要的事儿,就不要打断孩子手头上的事儿也是很明智的做法。

其次,关于选择性注意的问题,比起打断 一个专注的孩子,不如找个更有兴趣点的话题来引起他的注意。

就比如,当依姐在画画的时候,我扯着嗓子喊:“妹妹呀,你再不练琴,我就要去接哥哥了!”她99%的可能性是压根就不搭理我,还有1%的可能是告诉我“等我画完画再说。”

因为此时此刻,她大脑选择性忽视了她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接哥哥”。

如果我说:“依依啊,你现在早早练完琴,我可以带你去接哥哥,顺便还可以在游乐场玩一下!”她就仿佛瞬间长了耳朵一样,瞬间get到“游乐场”三个字,然后报以积极的响应。

对于依姐来说,画完画练琴是个没有吸引力的要求,而现在马上练琴可以去游乐场玩,就是个比画画来说更有意思的刺激,于是成功引起了大奶奶的注意,她就跳起来说:“好呀!好呀!”

当然,她兴许还会说:“那我能画完这个画再去练琴吗?”

虽然没有直接达到我想让她马上练琴的目的,但起码我的话题引起了她的兴趣,她给了我一个折中的回应。

让背包里的宠物猫咪咪和好朋友霸王龙头围观妹妹弹钢琴,也是我经常会用的刺激方式。弹琴没意思,就叫点“好朋友”来围观呗,也是一种新奇的练琴体验。

同理。如果你说:“别看电视了,快来吃饭!”那就不如说:“快来看呀,这是什么 好吃的啊,好像是某些人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如果你说:“回了家就赶紧去洗手!”就不如说:“二哈又要流鼻涕了,让我看看谁先去跟二哈打招呼!”

第三,说正经话之前,请先叫名字,这也有助于引起孩子的注意。

有个现象被称为“鸡尾酒效应”。它说的是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周遭的嘈杂声,大脑就会放弃识别。然而,如果突然在背景音当中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你就能够迅速地察觉到旁边有人在说话。

换句话说,名字比起“快去……”的句式来说,更能唤醒处在选择性“失聪”过程的孩子。

因此,比起简单粗暴的祈使句,以“名字”开头,你的话会更容易被小破孩听见。

我经常会对两小只说:“当我不叫你小名而是叫大名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我要生气了,或者我要讲一个严肃的事情,你最好认真听。”

我以前不知道这个中原因,只以为是汉语博大精深,不同的叫法语言色彩会大有不同。当我看了这个鸡尾酒效应的时候,瞬间明白了它根源上的原因。

最后,我们说最难办的主观性的不想听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长期的积怨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它不是改个说辞或者注意些方式方法就能改变的,它需要大人跟孩子彼此真心的交流、相互理解和让步来解决。

这是父母跟孩子双方的事情,父母单方面努力没有用,但我们拥有主导权。

比如,想要让他认真听你说话,是不是可以蹲下来看着对方的眼睛娓娓道来?当你可以蹲下来让孩子平视着你说话的时候,他自然是比仰望着你说话更愿意倾听。

另外就是沟通的时候能不能少一点情绪,多一点共情?常把用“我知道你是想……对不对?但是我我觉得这样做更好,因为……”

再者,我们期待着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说的话,那作为交换,我们有没有放下手边的事,认真地听孩子讲他觉得很重要的事,哪怕是无关紧要的八卦,或者瞎编乱造的故事呢?

想要孩子听进你的话,首先得做个好的倾听者,这是交流和理解的第一步。否则什么道理你都输出不了的,因为孩子不信任你。

这就是为什么,长期缺位的家长,是没办法跟孩子沟通的,因为没有倾听和陪伴,孩子从心眼里到耳朵眼里,都对他闭上了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节奏快和效率,往往会一刀切地只对孩子做要求,因为发号指令是最快捷的沟通方式。但孩子不是士兵,他可以服从也选择可以不服从,他不服从的时候,你其实也没啥很好的办法,除了打一顿,但是也不能老打不是?

同时孩子也不是电脑,他的耳朵可以随时按上delete键,如果不是在平等和尊重的条件下,他们是有自由关闭自己的沟通通道的。

基于这一点来看,命令并不能完成生活中所有的工作,而在我的 育儿 过程中,也时常会出现强硬的命令不及温柔地劝说更有效率。

像依姐就是这么一个顺毛驴的存在,当我暴跳如雷的时候,她时常表现的状态就是消极怠工,或者大哭崩溃,并不能让事情有效率的进展。而当我蹲下来好好地跟她说,看似费了口舌和时间,但她会更乐意去顺从和配合。

是个生命个体,都不喜欢自上而下的颐指气使,却无法拒绝被尊重着的自由交流啊!

所以,虽然我时常会问:“你们到底有没有用心听我说话?”但从来不会担心他们日后真的油盐不进。

生活中的小细节,可以容许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毕竟我也知道自己经常唠叨不招人待见,逼急了最多就是拧耳朵,大吼一声:“母亲大人的指令听清楚了没有!!!~”

写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是想告诉作为父母的自己,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有自由屏蔽你说话,我们应该平和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不必要上纲上线,他们不听不代表不爱你,不在乎你的想法,他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允许又沉默抵抗这个选项。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解决成长的烦恼,我们在父母眼里也是孩子,一样要面对年龄增加后的各种各样的烦恼,但咬牙坚持总能看到阳光。

与此同时,我常常会感受到身为父母这层身份的无力。因为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尊重,不事事控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个界限很难把控。

一方面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有着各种不成熟不稳定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拨乱反正。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一个不断成长、灵魂自由的自然人,我又要不停地说服自己要给他们独立的人格。

这二者时时碰撞,此消彼长,会影响我对孩子们的各种态度,我也会时而激进,时而自我怀疑,要知道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当我不知道要怎么办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蹲下,试着跟孩子一个视角去讨论问题,不一定能解决,但统一战线无疑是会获得更多的认同。




~

孩子的耳朵有开关吗?为啥我跟他说话他都装听不见?
答:我也经常会拎着李大荣的耳朵说:“你没听见我说话吗?你的大耳朵看来是不想要了哈!” 但是他真的是故意的吗? 有些时候,他可能真不是故意的。 由于孩子的大脑神经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有限等诸多原因,注意力是不能跟成人同日而语的。孩子会出现耳旁风的现象,跟 注意力分配和转移能力 的不足息息相关。 在...

微信上怎么取消耳朵标志?
答:3、微信上面有个耳朵是听筒模式,表示对方发给自己语音消息时,它是以听筒方法播放,而不是外放模式。关闭方法如下:点击微信右下角的“我”后会进入一个界面,点击“设置”。进入设置页面后点击“通用”。4、微信上有个耳朵是听筒模式,关闭方法如下:手机:opporeno9系统:ColorOS13软件:微信0.32打...

微信里面有一个耳朵怎么关掉
答:微信里面有一个耳朵是因为开启了听筒功能,将其关闭就可以了。下面我就演示一下详细的操作步骤❥(ゝω・✿ฺ) (手机型号:一加11,软件及版本号:微信8.0.31) 1、打开微信APP,进入微信后,点击『我』,再点击『设置』进入。 2、进入新页面后,点击『聊天』进入。 3、关闭使用听筒播放语音的开关。 4、回到聊...

微信昵称旁边的小耳机是什么意思?
答:1、首先在微信中点击打开联系人对话框,在对方的昵称后方即可看到有一个小耳朵的标志。2、关闭小耳朵可以点击微信主页右下角的“我”选项,并点击其中的“设置”按钮。3、然后在打开的“设置”界面中选择“聊天”选项。4、进入”聊天“设置页面后,可以看到此时”使用听筒播放语音“右侧的开关按钮已经被...

...要堵上耳朵。?是因为蓝牙耳机说话必须按开关吗?
答:其实是不用堵上耳朵的,我用过蓝牙耳机,连上手机以后就不用按开关了。至于为什么电影里要堵耳朵这只是导演为了表现他有蓝牙耳机,其实就是个poss,因为你凭空说话看上去像自言自语很奇怪,就好像X战警,里的博士心灵感应的时候要把手指按在太阳穴一样,你说我什么要这样,就是导演设计的姿势。

狮身人面像的可怕之谜:耳朵后有个隐蔽的开关机关打开世界巨变
答: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关于火星人曾经与古埃及人有过密切交往的言论。他告诉人们,狮身人面像解开封印之日,便是人类发生巨变之时。尤其是他告诉采访者,说狮身人面像耳朵后边有一个秘密机关,这便是狮身人面的封印,如果打开,火星、人类及地球的终极秘密将会解开,人类科技将发生巨变!随后,有好奇心...

oppo手机微信听筒模式怎么取消
答:本人是oppo Reno6手机,对于以下的问题有经验: 【操作方法】 1、收到语音直接点击播放,靠近耳朵就会自动切换为听筒模式;远离耳朵则会切换扬声器模式。 2、长按任意一条语音信息,就会出现听筒播放的选择。3、打开微信-我-设置-聊天,点击打开使用听筒播放语音选项的开关,就会默认使用听筒模式播放语音了。 25 评论 分享...

狮身人面像耳后的机关,为什么有人想敲开呢?
答:早些时候,有一个叫波利斯利的男孩自称来自火星。他说他去过古埃及,他知道关于斯芬克斯的一个最神秘的秘密是在斯芬克斯的耳朵后面有一个隐藏的开关。开关可以控制接地。关于这件事的谣言是否属于?然后往下看。狮身人面像的耳朵后面有一个隐藏的开关。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火星男孩。这位自称生活在火星上的...

有关于了解耳朵的儿童故事
答:他慢慢抬起头用一副莫名其妙的眼神看着我,我有点不耐烦,厉声说:“你的耳朵怎么啦?赶紧把纸拿出来。”他慢吞吞地拿出耳朵里的纸,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嘴里还嘟囔着什么。我问:“为什么把纸塞进耳朵里?”他解释说:“小朋友们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我用纸把耳朵堵住,这样听起来声音小一点儿,保护自己的耳朵。”他的...

狮身人面像耳后有机关是真的吗,狮身人面像秘密是什么?
答:而且根据小男孩的说法,狮身人面像耳后的机关是可以控制世界的,这就更加荒谬了,为何一个埃及的雕像的开关可以控制全世界呢?世界上难道真的有魔法的存在吗,只需要按动一个按钮,全世界都会发生变化,这样的事情在现代都不可能实现,又怎么可能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样的机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