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都已经退休了,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

作者&投稿:归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说起李善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因能力强,且深得朱元璋信任被任命为宰相,敕封为韩国公。按道理来说,李善长本应该凭借着自己的劳苦功高与尊崇的地位安享清福,颐养天年。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昔日的明朝开国元勋,却在人生暮年的时候被朱元璋以“有星变,须诛杀大臣”为借口送上了不归路。
几百年来,李善长之死被认为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冤案,而李善长本人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政治牺牲品。看到李善长的悲惨遭遇,我们不禁会问,李善长退休之后无权无势,70多岁了也不想造反,可为何朱元璋还是要杀他呢?
关于李善长之死,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它和胡惟庸案联系起来。但其实这并不严谨。要知道,从胡惟庸被杀到李善长自杀,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之久,如果仅仅是从此案本身来解释李善长的死因的话,则无法解释李善长在胡惟庸死后如此之久才遭此劫难的。
当然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朱元璋为了剪除功臣,从而好让自己的皇位得以顺利继承下去而已。此外,还有人将其归结为是朱元璋的病态心理和雄猜好杀的性格特点。但是这些说法,个人主观因素比较强,确实不够准确严谨。
在笔者看来,李善长之死主要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与李善长为代表的开国文臣集团的互动关系有关。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互动关系,才是胡惟庸案和李善长之死的真正原因的关键所在。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呢?
我们知道,在明朝的众多开国文臣集团中,宋濂、刘伯温和李善长一直以来都处于领袖地位,但这三个人的命运却有所不同。其中,宋濂为人低调,很少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参奏其他的大臣,也不会任意向外界说起自己与朱元璋之间的谈话。此外,宋濂还是一个饱学之士,在明朝建立之后主要负责《元史》的编撰工作,还负责教授太子读书。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宋濂也没有什么政敌或者是党羽。按理来说,像这样的大臣应该是不会对朱元璋造成任何政治上威胁的,但即便如此,宋濂还是遭到了朱元璋的监视,并且还对他实施了打击。后来还因受到胡党的牵连,惨遭流放,最后死于流放的路上,可谓是下场悲惨。
而与宋濂相比,刘伯温为人就要稍微高调一些了。比如有一次朱元璋问刘伯温:“我朝文章,何人为首?”刘伯温回答说以宋濂为第一。接着朱元璋又问谁是第二,刘伯温则答道:“则臣不敢多让!”刘伯温的意思就是自己排第二。
所以我们会看到,刘伯温这种当仁不让的性格,注定他不会甘心于像宋濂那样要远离政坛,但是这也使得他在后来明朝的政治斗争中越陷越深。
而相比这两人来说,李善长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就已经掌握了人事大权,他不仅经常协调武将之间的关系,甚至还向内廷推荐了像大儒宋濂等人。所以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李善长在众多开国功臣的人脉功底还是挺深厚的,而他的地位也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和忌惮。特别是在李善长担任丞相期间,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朱元璋,就是李善长地位最高了。在这个时候,中书省已经尽数落到了李善长手中,朝中大权也尽归李善长之手。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于是便开始提拔胡惟庸,来牵制李善长等人。胡惟庸自认为朱元璋十分信任自己,于是便开始利用朱元璋赋予他的权力来结党营私,而最终也落得像杨宪一样的下场。
虽然说胡惟庸勾结李善长谋反一事并不属实,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非常之密切的。胡惟庸是经过李善长的推荐之后,才从原来的宁国知县晋升为太常少卿,后来才迁任到丞相之位的。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两人不仅是远亲,同时也都同属于淮西集团,因此朱元璋也才会重视两人的往来,并且想着自己随时可以借打击胡惟庸来将李善长给牵扯进去。
不过后来在胡惟庸案发之后,便有人上奏朱元璋要求处死李善长,但是朱元璋以念及旧情为由给拒绝了。此时的朱元璋想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他和李善长之间的矛盾。不过在后来,李善长援救自己被胡惟庸案牵连的党羽,彻底激怒了朱元璋,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杀身之祸。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朱元璋与李善长长期的缓和关系,促使李善长放松了警惕,因此便自觉不自觉地动用起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庇护自己的党羽,从而触犯了朱元璋的神经。随后,朱元璋便以“肃清余党,榜功臣五十七人”的残忍方式,彻底解决了这场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政治斗争。
其实总的来说,李善长和朱元璋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两者拥有的行政资源不对等造成的。身为国家的统治者,朱元璋自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将大权全部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手中拥有者丰富政治资源的李善长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不过,资源不对等所引发的首先是造成对抗,而不会产生冲突,但等到对抗到了一定限度,便就会造成冲突了。
明朝建国后,李善长虽然和朱元璋一直都处于权力对抗状态,但说到底并没有形成冲突。不过在后来的时候,由于李善长的错误举措,彻底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从而便将自己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之中。综上便是朱元璋为何要杀李善长的原因所在了!

~

朱元璋为何要杀掉无权无势的李善长?用意是什么?
答:李善长与宰相胡惟庸来往密切,并且二人还是同乡,受其牵连李善长与当时的明朝宰相胡惟庸是同乡,胡惟庸是当时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与李善长不同的是宰相胡惟庸为人独断专行,很多大案件都不向朱元璋请示,直接绕过其单独处理,使得当时非常敏感的朱元璋心生间隙,想到了丞相专权,心中暗起杀心,后因有人告发胡惟庸...

李善长并没有大过错,而且年近八旬,明太祖为什么还要诛杀他全家呢?_百 ...
答: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韩国公李善长被诛杀的时候已经76岁高龄;而且他被清算的时候,离胡惟庸被处死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为什么明太祖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李善长的“谋反案”不光影响深远,而且牵连甚广,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受到文人政客的广泛关注。李善长生平纪事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与明太...

76岁的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地种田,朱元璋为何下令满门抄斩_百度...
答:那时李善长是朱元璋的一个贴心人,稳重、通达的老管家甚至老朋友。他一路追随着朱元璋,辅助他,从太平兴国翼大元帅到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到吴王,到最后朱元璋称帝,李善长都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随着。朱元璋封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

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的李善长退休回家安顿晚年,为什么被诛杀?
答:首先,这是因为朱元璋自己的个人性格。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我们把他们称为草根皇帝,这样的草根皇帝一般来说他们的安全感是很差的,就是说只要有才能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有威胁的,所以这样的人才,虽然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但也避免不了杀身之祸。其次,李善长虽然已经赋闲在家,但是他...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答:2、李善长曾“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就是说,李善长曾得到胡惟庸通敌蒙古的信,但他并不上报。朱元璋杀李善长让人不理解的地方 1、李善长当时已经退休,并不在岗位,也并没有拥有什么权力。2、李善长根本就没犯什么错误。李善长被杀后第二年,连虞部郎中王国用都忍不住,公开站...

朱元璋为何越来越讨厌李善长?
答:说到朱元璋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再说李善长吧,也厉害,明朝开国功臣,所以李善长对于朱元璋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但是后来朱元璋的皇帝位置坐稳了,这个朱元璋就厉害了,就开始越来越讨厌这个李善长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哦?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

李善长作为明朝开国功臣 晚年时为何会被抄家灭族
答:1390年,77岁的李善长退休后在家种地。没想到大祸临头,抄家灭族,全族七十余人要被处死。他拿出免死金牌,皇上耍赖不认。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重要的男人。为了这个男人,朱元璋操碎了心,恨不得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顶级资源为他铺路。那些有可能成为他今后障碍的人,朱元璋毫不犹豫地挥起屠刀,为他清除干净。这个男人就...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李善长
答: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同现在没区别,...

历史上朱元璋一定要杀朱善长,到底是因为什么?
答: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元勋,地位在徐达之上。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据《明史·李善长传》中朱元璋评价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

朱元璋对宰相的态度变化
答:然而,明朝建国以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权力过分膨胀,从而导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激化,朱元璋也对李越来越不满意。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为长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天没有能够前往中书省处理政事,他心里感到不安,于是上疏恳请致仕(退休)。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表示未能尽职而有愧于朱元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