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结构特征 盆地构造特征

作者&投稿:尉迟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陆裂谷(张剪)盆地的结构,一般表现为隆坳相间、凹凸相间(或堑垒相间)排列;凹陷结构以单断箕状凹陷最发育为其特色,其次为不对称双断凹陷。一般,单断凹陷的分布在靠近隆起的部位,双断凹陷多发育在坳陷内部,且少见。

1.单断箕状凹陷结构特征

单断箕状凹陷物源主要来自湖盆两岸,沿陡岸往往发育有水下扇,呈裙边状分布,个别发育有深水浊积扇;缓坡发育有扇三角洲、冲积扇,中央为湖区。若凹陷开阔,常常发育有中央潜山构造带或断裂构造带,凹陷结构较为复杂,在陡翼一侧发育有主洼槽,在缓翼一侧还可以形成次洼槽。

单断箕状凹陷根据内部结构和沉积特点还可以细分为:单断断槽式、单断断阶式、单断断超式和单断反转式4种类型(图1-3)。

(1)单断断槽式凹陷(洼槽):即在单断凹陷中单边主断层的对面发育了一条相向而对的同沉积老断层,使之形成深洼槽,在断槽中形成了巨厚的成熟烃源层,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如二连盆地阿南洼槽等。

(2)单断断阶式凹陷(洼槽):在单断凹陷中与边界主断层平行发育有同向同生断层,在断根部位又形成次洼槽,发育有成熟烃源层,使油气更加丰富,如二连盆地淖仁淖尔凹陷等。

图1-3 裂谷盆地凹陷结构类型模式图

(3)单断断超式凹陷(洼槽):在单断凹陷中由陡侧主断层的断根向缓坡沉积逐层超覆、减薄、尖灭。这类凹陷构造圈闭不太发育,主要在陡侧和斜坡带上发育有断鼻和断块等,如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等。

(4)单断反转式凹陷(洼槽):这类凹陷的结构与单断断超式凹陷相似,不同的是这类凹陷后期构造发生反转,沉积中心产生转移,构造与储层不相匹配。这类凹陷如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

一般来讲,单断凹陷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单断断槽式和单断断超式。这两类凹陷(洼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伸展活动的方式,若伸展活动的方式为推进式时,则形成单断断超式的凹陷(洼槽),或衍生的单断断阶式和单断反转式凹陷(洼槽);若伸展活动的方式为平衡式时,则形成单断断槽式凹陷(图1-4)。

图1-4 典型单断凹陷伸展运动特征剖面图

2.双断型凹陷(洼槽)结构特征

双断型凹陷两侧均以同生正断层为界,沉积上沿湖盆两岸主要分布有水下扇群,中央为湖区,相带清晰。一般为不对称式的双断型凹陷,如海拉尔盆地呼伦湖凹陷等。

双断型凹陷又分为双断地堑式和双断地垒式凹陷(图1-3)。

(1)双断地堑式凹陷(洼槽):即两侧边界均为相向而掉的同生正断层,或在凹陷中央产生相向而掉的正断层形成次级地堑。

(2)双断地垒式凹陷(洼槽):在两侧边界同生正断层的作用下,沉积物不断堆积加厚产生侧向挤压应力,导致凹陷中央发生相背而掉的正断层,从而在凹陷(洼槽)形成地垒,这类凹陷称之为双断地垒式凹陷(洼槽)。

上述凹陷类型中,一般以单断断槽式凹陷(洼槽)油气最丰富,其次是单断断阶式、单断断超式、单断反转式凹陷和双断式凹陷。但是不能绝对化,要视凹陷的具体地质特点和生烃条件而定。

3.凹陷(洼槽)结构组合特征

图1-5 单断凹陷组合类型图

(据陈发景,2004)

凹陷(洼槽)结构组合分类多种多样。我国学者陈发景(2004)等研究:把单断凹陷(洼槽)结构组合分为同期同向组合、同期反向组合和不同期叠合类型(图1-5)。同期同向组合类型又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雁行式;同期反向组合又分为相对式、相背式和正弦式;不同期迭合类型又分为独立型、相干型和继承型。

图1-6 冀中坳陷结构模式图

变换断层:①宝坻;②安新;③陵城;④衡水

如冀中坳陷表现最为典型(图1-6),在冀中坳陷的北部廊固凹陷、武清凹陷、徐水凹陷、霸州凹陷的结构为西断东超,凹陷结构组合为并联式;其南,饶阳凹陷则为东断西超,保定凹陷为西断东超,其凹陷结构组合为相对式。衡水断层以南,凹陷的规模变小,晋州凹陷、束鹿凹陷为东断西超,其凹陷结构组合为并联式和相对式。西部凹陷带的凹陷结构组合为串联式;东部凹陷带的凹陷结构组合为正弦式和串联式。这种变化是通过变换断层和变换带来进行调节。自北而南有:宝坻断层,使冀中坳陷与燕山褶皱带分离;安新变换断层和陵城变换断层,使冀中坳陷的北部和中部分隔;衡水变换断层,使冀中坳陷的中部和南部分开,从而形成了冀中坳陷南北分块的构造特点。



盆地特点~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按盆地的成因把盆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 ,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盆地的特点
地形特点: 盆地多分布在多山的地表上,在丘陵、山地、高原都有相应的不同构造的盆地。盆地基本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盆状形态。盆地内部相对盆地外部地形平缓,多平原和丘陵,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盆地外部多为高山,适合山地农业的发展。
气候特点:按照世界上不同纬度,不同地形可以把盆地气候大致划分为热带雨林盆地气候、海洋性盆地气候、亚热带季风盆地气候、沙漠盆地气候等气候。
热带雨林盆地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雨量丰富,常年温度较高。由于受四周高山阻挡,雨水聚集在盆地四周,并向盆地内部移动,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河流丰富。典型例子:刚果盆地
海洋性盆地气候:气候温暖,全年降水适中,农业发达。 典型例子:法国巴黎盆地
亚热带季风盆地气候:受地形影响,冬季冷空气被阻挡在盆地外缘,形成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度相对较高;夏季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带上,气流下沉,温度持续高温。气流受高山阻挡,气流沉积在盆地内部,易形成高温闷热天气。典型例子:四川盆地
沙漠盆地气候:深居内陆,海洋湿润空气被阻挡在盆地外侧,盆地内部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典型例子:塔里木盆地
资源储藏特点:
一是盆地纵向含油层系多,油藏埋深跨度大。从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辽河盆地共发现19套含油层系,油藏埋深从550米到4050米,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复式油气区。
二是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根据现有资料认识,仅盆地陆上就发育一级断层8条,二级断层20条,三级断层400余条,四级断层1200条以上,形成三凸四凹7个一级构造单元,35个二级构造单元,83个三级构造单元,800多个四级断块,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
三是储层类型多,物性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储层岩性以正常沉积的各种类型的砂岩为主,也有火山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岩性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孔隙度从3%到35%,且受沉积等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严重。
四是受多期构造、多种沉积、多种储层岩性影响,辽河盆地油藏类型多样,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深度变化大。按圈闭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岩性和地层三种油气藏,进一步可细分为18种油藏类型,若按油气水分布特征又可划分为9种类型。原始含油饱和度47%至75%,已探明油藏的含油丰度从每平方公里不足10万吨到上千万吨。
五是油品类型多,原油物性变化大。有凝析油、稀油、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和高凝油。通过30多年的开发,辽河盆地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稠油和高凝油生产基地。
六是稠油埋藏普遍较深,其中埋深1300米至1880米的超深层储量为6.95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42.2%,埋深在900米至1300米的深层储量为2.91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36.7%。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成藏也与构造运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油气通常形成并赋存在沉积岩中,相对独立连片分布的沉积岩往往被油气勘探者称为“含油气盆地”。这种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分布是构造运动的必然产物。我国已故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就指出:“找油的一个前提是按地质构造特点进行构造分区,然后按构造单元讨论生油、储油和含油气远景”。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地壳中流体的部分,其形成、运移和保存受控于地质体的发展变化,大地构造、构造地质等基础科学对地质体的构成和演化认识越深刻,油气地质的特殊性也越容易被掌握。

吐拉苏火山盆地是在上述双层结构的基底之上于早石炭世断陷形成的,受NWW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其总体也呈NWW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基底构造格架以NWW向的深大断裂及其复式褶皱构造组合为特点。吐拉苏断陷盆地南、北两侧限界断裂-科古琴山南坡深大断裂和伊犁盆地北缘深大断裂不仅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生和演化,对盖层的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亦有其深远的影响。盖层褶皱构造相对简单,地层产状平缓,以开阔平缓的短轴褶皱为特征。盖层中断裂构造以“反天山构造”(Anti-Tianshan Structural)最为重要。反天山构造又称“非天山构造”或“穿透性构造”,是指与天山构造方向无关的断裂系统(孙培基等,1996;王学潮等,1996;田培仁,1993),包括近SN向、NW向和NE向三组构造。该断裂系统受基底构造的影响,控制了岩浆热事件的分布,表现出“穿透”效应,构造地貌结点往往是穿透带结点,同时也是重要的成矿结点。反天山构造两侧,尤其是构造结点附近,发育有次一级的断裂及裂隙系统。盖层中另一种非常醒目的构造是环形构造,其中以古火究报对金矿的形成最为重要。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答:共三个特征:一、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下降。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地势西高东低,以阶梯状下降。主要由三个阶梯构成。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以西的青藏高原属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500米,高原上横亘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山岭间镶嵌着辽阔的高原和盆地;清藏高原的外缘至大兴...

地壳结构及物质组成
答: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0~50km,但在某些会聚区域,地壳厚度可达到80km。例如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地区,地壳厚度为75~78km(腾吉文,1990)。我国东部地区地壳厚度则为35km左右(腾吉文等,1973,1975),并具有明显的层、块结构特征。我国地壳厚度自西向东减薄。(二)地壳的成分 根据地质和地震资料,...

地壳结构
答:地壳结构具有分层成块特征,可分三层(表1-4;图1-25,图1-26),上地壳厚约12km,地震波速5.4~6.1km/s;中地壳厚12~13km,波速5.6~6.5km/s,其界面波状起伏,处于塑性流变和非均衡状态(董树文,1996);下地壳厚9km左右,波速6.5~7.2km/s。中地壳18~24km深范围内存在一低速层,属地壳软弱带,其速度为5.6~5.8...

地球内部结构
答: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和完善中。图3-1是目前一般认为的地球结构模型。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各层特征如下。图3-1 地球内部结构简图 (据Philpotts&Ague,2009,有修改)1.地壳 地壳(crust)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其中大洋地壳厚度为6~8km;大陆地壳平均为30~35...

大陆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答:通过对出露地表的大陆地壳剖面、深部地壳包体、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测深等多学科的研究,揭示出大陆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具有如下特征 (图1-23):1)大多数地区地壳由上、中、下地壳组成。全球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为12km,vP为6.10km·s-1 ,中地壳厚度为 11km,vP 为6.46km·s-1 ,下地壳厚度为 14km...

地球结构特征
答: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地壳的结构特征
答: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5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

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
答:敦煌地体:该单元地壳厚度约57km,玄武岩层厚达22km。表明它可能为塔里木板块的古陆核部分。 综上所述,该剖面不同地段的地壳结构各具特征,准噶尔表现为古洋壳的特征,北天山主要表现为过渡壳特征,苦水以南则主要表现为古陆壳的特征。 1.4.4.2 喀纳斯-狮泉河地学大断面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和中国新星石油...

地球表层的结构特征
答:同学你理解的有问题,结构特征只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垂直分层:地核、下上地幔、地壳(Si-Al;Si-Mg)、对流、平流、中间、暖、散逸层.除此之外,各个圈层内部,还有进一步的分层现象.例如海洋(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湖泊,从下向上,水的温度、密度、成分(盐份、泥沙等)、生物数量和种类等等均呈层...

中国西部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答:震源的空间分布可以较准确地显示出岩石圈内部构造活动的形态和分布,进而描述出板块的活动边界,尤其是大陆板块内部的活动构造,为人们认识及研究岩石圈的结构特征、岩石圈的动力学环境及构造单元的划分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资料(丁国瑜等,1991)。根据1964~1997年之间发生的4级以上的地震记录,我们得到了如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