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全称是什么?

作者&投稿:员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逊漂流记和鲁滨孙漂流记是同义词,已合并。
鲁滨孙漂流记

百科名片 鲁滨逊漂流记 封面鲁滨逊漂流记(又译作鲁宾逊漂流记,直译作鲁宾逊·克鲁索)是一本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 查看精彩图册书名:鲁滨孙漂流记又名:鲁宾逊漂流记作者:(英)丹尼尔·笛福原版名称:Robinson Crusoe译者:朱佳怡ISBN:9787561348604类别:图书 >> 中小学教辅 >> 语文阅读页数:286定价:¥22.00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1装帧:平装开本:16开字 数:241000纸 张:胶版纸印 次:1
目录作者生平翻译版本:小说梗概写作背景精彩读后感赏析读后感第一篇读后感第二篇作品分析展开 作者生平翻译版本:小说梗概写作背景精彩读后感赏析读后感第一篇读后感第二篇作品分析展开
编辑本段作者生平   笛福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 1660—1731),英国作家,小册子作者。英国荒岛文学代表作家,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较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孙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生于英国伦敦,本姓福。笛福后来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听起来如同贵族“de”的前缀,形成笛福——defoe这一笔名。笛福的父亲詹姆斯·福从事屠宰业,双亲都是长老会教徒,不信仰英国国教,笛福自己也在长老会的学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没有上过大学。
  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一生的经历与冒险,比起小说中主人公也毫不逊色。他出身小商人家庭,在为不信国教者设立的学院中学习。他没有遵从父愿当牧师,而是当了内衣经销商,也经营烟酒和羊毛批发,他因商务到过西班牙、法国、荷兰、意大利。在商务成功的同时,他对政治也很感兴趣。1685年,他参加了试图将蒙茅茨公爵推上王位的活动。1688年,他加入了威廉三世的军队。3年后,他经商破产,数年内六度涉讼。但不久他又东山再起,经营砖瓦生意,并涉足政治。他的小册子《略谈各种计划》(1698),提出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改革意见,诸如倡导养老金、所得税、保险和救济、设立妇女学院等,在小册子里赞成辉格党的重商政治。他的政治讽刺诗《土生英国人》(1701)反驳对威廉王是外国人的非议,攻击英国贵族氏族世系,大获成功,使他成为政府商业等事务的非正式顾问。
  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笛福不信仰英国国教,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拥护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猛烈抨击托利党当局迫害不同教派,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游行三天。笛福则在狱中针锋相对写了诗歌《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向他投来的不是石块而是鲜花,并且为他的健康干杯。辉格党首领罗伯特·哈利非常欣赏笛福的才华,在他干涉下,笛福获得了释放。哈利希望笛福办杂志以争取民众对自己的苏格兰-英格兰联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于1704年创办了《法国时事评论》。1708年哈利失势,笛福继续支持其继任者戈多尔芬直到1713年杂志中断。
  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以前译为《鲁滨逊漂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漂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
鲁滨孙漂流记图书图片(20张)此后他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
  1719年3月笛福根据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一部分经历和自己构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鲁滨孙·克鲁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译为《鲁滨孙漂流记》。小说讲述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通过自己智慧与勇气,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小说大受欢迎,一年之内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阅读。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他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说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尔顿船长》和1722年的《摩尔·弗兰德斯[1]》。笛福还写了大量小册子与新闻报道,1722年法国马赛发生瘟疫,笛福出版以1665年伦敦大瘟疫为内容的《大疫年纪事》,迎合了当时市民的关注,颇受欢迎。[2]编辑本段翻译版本:  1902年 开明书店 笛福著《绝岛漂流记》,沈祖芬(跛少年)译
  1905年 商务印书馆 笛福著《鲁滨逊漂流记》,林纾、曾宗巩译
  从这时至20世纪40年代末,先后有李嫘、高希圣、彭兆良、顾均正、唐锡光、杨锦森、张保庠、徐霞村、范泉等做了节译和缩写的工作,并先后被编入《说部丛书》、《林译小说丛书》、《小本小说本》、《学生文学丛书》、《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初中学生文库》、《新中学文库》
  1921年,上海崇文书局推出了严叔平翻译的《鲁滨逊漂流记》简写本。据笔者统计, 1931年到1948年间,该小说就出现了11种译本,翻译者有以后成为翻译大家的顾均正、徐霞村等人,也有彭兆亮、李嫘、张葆庠、殷熊、汪原放、范泉等一般译者。此时的《鲁滨逊漂流记》不但受到翻译者的青睐,还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宠爱,出版频率之高,发行数量之大都非其它外国文学作品能比。顾钧正、唐锡光的合译本在1934至1948年间就出了11版;由范泉缩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仅1948年就出了3版。
  1949年以后的
  1959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滨孙漂流记 徐霞村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滨孙漂流记 方原译
  1997年 译林出版社 鲁滨孙漂流记 郭建中译
  2006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鲁滨逊漂流记 黄杲忻译
编辑本段小说梗概  鲁滨逊是个英国人,1632年出生在约克市。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wèi)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1659年,鲁滨逊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wéi)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海面上也平静下来。等到潮水退了,鲁滨孙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陆续续的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首先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晒雨淋。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lòu)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他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到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十八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刚开始他很乐观的想那是自己留下的脚印,到后来他才发现他根本没有到过这里,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他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后来,鲁滨孙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这使他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孙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可能出现的野人。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终于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岸了。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孙住所的方向。鲁滨孙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人,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追赶的两个野人。鲁滨孙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为“星期五”。他开始教导“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并渐渐学会了说话。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去。
  有一天清晨,鲁滨逊被“星期五”喊醒,原来有一艘英国船只在附近停泊着。他发现这艘船上发生了哗变,水手们绑架了船长。鲁滨逊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地答应带他们回英国去。鲁滨逊乘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争吵,结果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中,离智利有400英里之遥的安·菲南德岛上达4年4个月之久,四年后,他才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经成为了一个野人。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便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他和鲁滨逊都被说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为衣的经历,也都被猫骚扰过;他们也都驯养过山羊和同猫作伴,还都抽时间向上帝祈祷过。但鲁滨逊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赛尔科克的经历。本书成书于1719年左右,在作者年龄快60时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小说和报纸之父”的美誉。
亚力山大·赛尔柯克的经历给了笛福的灵感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大,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逊十分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而这需要像鲁滨逊那样有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我们阅读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能体会到的。
  星期五[3]  星期五是被族人当成祭祀品带回到原来的部落。随着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鲁滨逊因这个土著而改变了自己。也由于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才得以存活下去,并回到了家乡。星期五是一个朴素的人,忠诚的朋友,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图报,忠诚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他和鲁滨逊合作着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岛上度过了多年。星期五的到来让鲁滨逊圆了总督梦,自己则做了鲁滨逊的奴仆。事实上,如果没有星期五的帮助鲁滨逊根本就不可能离开荒岛,再回到英国的主流社会。
编辑本段精彩读后感赏析读后感第一篇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千辛万苦地生存下来,但想回人间的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于1687年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翻开书的第一页:“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我从扉页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反感,任性,娇气,依赖性强而动手能力差,这的确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缺点,但我们不甘心承认这些,我们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吗?可为什么,周围的人总要给我们戴上这顶“帽子”呢?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撼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果我是鲁宾逊。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会像他那样不是自暴自弃,而是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读后感第二篇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编辑本段作品分析  《鲁滨孙飘流记》属于我国读者最熟知的外国文学名著。人们不一定都读过这本书,但是对这个书名却是很熟悉的,对其内容也大致知道一些,特别是他只身在孤岛上艰苦奋斗的情况。其实,能这样被人熟知也非常自然。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这部小说是举世公认的最严格意义上的不朽杰作,被认为是塑造了现代文明、影响了人类历史的不多几种文学作品之一。据介绍,到十九世纪末,该书的各种版本、译本以及仿作已不下七百种之多。之所以能够这样吸引人,主要是由于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故事,然而这故事听起来却非常有现实感,而我们听故事的人绝大多数同鲁滨孙一样,具有矛盾的性格,具有在各种逆境中求生或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以及或多或少地具有把这种愿望化为现实的勇气和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鲁滨孙。
  在本书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一1731)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商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积极进行,而社会上党派斗争激烈,宗教矛盾尖锐。在这样的年代里,一个像笛福这样有才智,有精力,富于进取心又敢说敢为的人,自然要努力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取一席之地。结果他一生的遭际大起大落,复杂多变。然而正是这些起落变化显现出他视逆境为坦途的坚毅勇敢的性格。这方面的情况只要看下面这样一个例子便可得到佐证。
  一七〇二年十二月,英国的两个重要教派间正以小册子进行着激烈的论战,而议会中也正为此事进行着辩论,笛福在此时发表了可说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小册子《对付新教徒的最简捷办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目的受到了论战双方的误解,在被迫逃亡四个月后,他终于被捕,于一七〇三年七月被判巨额罚款(可能原先还准备长期监禁),并必须在伦敦的三个不同地点戴枷示众三天(七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戴枷示众这种刑罚不仅是一种人身侮辱,而且在当时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确实有些戴枷者被群众扔来的石头砸成残废或砸死。在这个危急关头,尽管笛福不无焦虑,却仍然写出一首讽刺诗《枷刑颂》,通过妻子把音讯传递给朋友,让他们进行一些组织工作,在第一次执行枷刑时就把已经印好的此诗在街头发售或散发。这首格律诗中最为人称道的几行如下:
  要告诉他们他因为过于胆大,
  说了那些本来不让说的真话;
  要赞美这国土上的青天老爷,
  他们对弄不懂的事加以惩戒;
  告诉他们他站在这里很神气,
  因为说了我们不愿听的东西……
  在这首诗中,笛福剖白了自己的无辜,谴责了判决的不公正,点出了真正应当受这种刑罚的是些什么人,并指出摧残自由的人总是用类似的手段来对付保卫人民利益的人。总之,这首诗的发表使他在道义上达到胜利的顶点,而他的这种勇气和幽默感更赢得了群众的同情和好感,结果在三次戴枷示众时,群众向他投来的全是鲜花,人们向他欢呼、祝酒,甚至给他戴上花冠。
  笛福阅历丰富,足迹遍英国,见闻甚多,在其耳顺之年,他根据一些航海者的记载,特别是苏格兰水手塞尔扣克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想象,塑造了鲁滨孙这样一个百折不挠、一心只想去未知世界探索的顽强人物,让这个同他自己有几分相像的书中主人公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在海盗手里沦为奴隶,在异国他乡发财致富,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只身奋斗,力求生存,终于凭着勤劳和智慧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最后使之成为文明世界的一部分……
  这本书假托是鲁滨孙的生活实录,其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有发人深思的内涵,而且书中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娓娓道来,确具独特的魅力。无怪此书一七一九年四月出版后,立即受到热烈欢迎,到该年八月就已重印了四次。它这种成功显示出英国小说的广阔发展前景,理所当然地成为英国小说形成时期的代表作,为笛福赢得了欧洲及英国小说之父、海上冒险小说创始人的美名。可以顺便一提的是,笛福还被称为报刊文学之父,而且,他的这本鲁滨孙的故事既奠定了英国小说写实手法的基础,又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班扬的《天路历程》一起,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显示出英国人的民族性中爱好闯荡天下的一面。
  早在一九〇五年,笛福的这本名著就由林琴南先生用文言译介了过来,此后也有过几种白话译本,而就我所知,至少在半个世纪以来,笛福的这部作品在我国通常被称作《鲁滨孙(逊)飘流记》。作为本书的一个译者,我感到,把鲁滨孙的名字同“飘流”挂钩未必妥当,而且易于造成误会。因为在笛福的笔下,鲁滨孙一生之中从来都不曾“飘流”过!
  鲁滨孙一生中最主要的经历是在孤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这完全是陆上定居,同海上飘流根本无关,何况,二十八年的时间在他一生中又占据了很大部分。再以他在海上度过的日子来说,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乘着船在朝着目的地航行(否则他到不了非洲也到不了巴西等地),只是偶尔遇上了大风暴,他的船才被风刮得偏离了航线,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听天由命地让自己在海上“飘流”。甚至在他只身落水之时,他也不让自己任凭大风大浪摆布,而是竭尽全力地挣扎着朝岸边游去。
  笛福在书中还作了个安排,就是鲁滨孙在登上孤岛的第六年,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他所居住的这个地方,驾了自己制作的船想进行环岛航行,不慎在岛的东端让船进了一股湍急的海流,如果他这时听任自己“飘流”一下,那么他必然被这股急流冲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就此一去不返。幸好他没有让自己“飘流”,而是拼死拼活地同这股海流搏斗,总算才得以生还。
  由此可见,无论是宏观地看鲁滨孙的生平,还是微观地看他的一些遭遇,都很难把鲁滨孙同“飘流”联系起来,因为在我想来,这种结合同鲁滨孙积极的进取精神是格格不人的,而且看来也并不符合笛福心目中鲁滨孙的形象。
  因此我决定让鲁滨孙同“飘流”两字脱钩。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以下一层理由。
  我们通常看到的笛福的这部著作只是其第一部分,事实上,笛福在这第一部结束处已大致说了他后面将要叙述的内容。果然在这第一部分出版后大获成功的当年,他立即又出版了可称是续集的第二部分(在英语中,这本续集与其前篇通常就合称为《鲁滨孙·克鲁索》)。在此续集中,已经是个富裕商人的鲁滨孙走得更远,他的商船甚至驶到了亚洲,并经由印度和暹罗等地到了我国的台湾和南方沿海城市,然后由陆路北上,经南京而抵达北京。在这里,他参加了一个去莫斯科的庞大商队,走过了许多沙漠并在西伯利亚度过了漫长的严寒季节,最后到达了俄罗斯西北部的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并从这里回到了英国。
  因此我感到,我们的主人公在这里跋涉了如此长的路程,纵贯与横穿了中国与俄罗斯这样两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书名更难以叫飘流记了。因此我决定还是根据原作的书名,译成与之相近的《鲁滨孙历险记》吧。这里,对主人公的名字,我保留了“鲁滨孙”这一译法,因为尽管这三个字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未能很正确地反映原文的发音,而且其中的“鲁”字又重见于主人公的姓氏“克鲁索”之中(后面这个“鲁”倒与原文发音相近,较难换成别的字),但是“鲁滨孙”这个名字在我国实在是太熟悉了,几乎已成为一种奋斗精神的同义词,被赋予了一定的含意,因此不妨就让其同发音上也许更接近原文发音的罗宾森三字保持区别吧。
  对于笛福这样一位作家的《鲁滨孙历险记》这样一部作品,要写一篇略有新意的前言或介绍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有关笛福的生平,任何一本英国文学史或有关的工具书都会有或详或简的介绍,就连他的传记也远不止是两三本了。至于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各种评价可谓无所不至。例如,英国文坛的一代宗师约翰逊博士(1709—1784)认为:在人们的创作中,除了《堂吉诃德》、《鲁滨孙历险记》与《天路历程》之外,未必还有读者希望写得更长一些的作品了;欧洲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卢梭(1712—1778)与约翰逊博士同属一个时代,他建议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子首先应当读读这本书;浪漫主义诗人兼评论家柯尔律治(1772—1834)赞扬此书,说它体现了普遍的人性,但是与笛福同时代的重要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对之却颇为不屑,甚至称笛福为“那个戴枷示众的人”,说是忘了他的姓名;另一方面,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船员们读这本书的前半部,把它当作流落在荒岛时的救生手册;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以书中的情况来说明他的经济理论……
  确实,在笛福的这部小说中,可加以评论、分析、引述的方面非常之多,例如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创造文明的过程,什么是幸福和自由,沟通与宽容的重要,其它诸如种族、民族、宗教、战争、和平、人道,坚忍、勤劳、实践等等,无一不可以成为讨论笛福思想、小说意义乃至当时社会生活的题目。然而,众多的版本、译本和仿作里的前言后记;以及种种专著,势必早已对一般可以想到的方面进行了开挖和探讨。因此,如果读者看了我这篇前言之后,能够注意到鲁滨孙从未飘流过的事实,能够接受我为此提出的理由,那么我就非常满足了。
  

~

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推荐?
答:形如宝葫芦横卧在大海之上。古老的神话传说、神奇的海市奇观、迷人的山海风光,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来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拜仙祈福,祈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蓬莱因而享有人间仙境、休闲天堂、旅游胜地之美誉。是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烟台黄金旅游线上观景揽胜的绝佳去处。

求好看的动漫
答:家族鲁宾逊漂流记 不可思议之岛的芙劳拉 忍者服部君 战国魔神豪将军 无敌小战士 福星小子 圣战士 (VOLTRON) 1982年 电子神童 南方彩虹的露西 超时空要塞 1983年 猫眼三姐妹 装甲骑兵 停止!! 云雀 咪姆 我系小奶油 足球小将 金肉人 阿尔卑斯物语 我的安妮特 1984年 北斗神拳 宇宙奇兵...

小朋友读故事
答:还有国外的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类型,你可以课外时间时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我也很喜欢,你可以作为兴趣阅读。 至于读书笔记,我以前也做过,你可以选择以上的任意三本作为阅读。 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② 谁能给我一些适合初学汉语的外国小孩读...

海底两万里简介
答: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兵寻漂流记是鲁宾逊漂流记,不是鲁兵寻漂流记包括书名,作者,主人公,一个故事题目,人物性格... 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兵寻漂流记是鲁宾逊漂流记,不是鲁兵寻漂流记 包括书名,作者,主人公,一个故事题目,人物性格 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