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中国文化如何实现自身繁荣并走向世界?

作者&投稿:范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条正确道路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努力用50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实现经济强国目标,这个目标的现实标杆就是在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前提下经济总量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名副其实的一极;二是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人均GDP或者是在发展质量方面都要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纵观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史,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在没有强大的经济硬实力的情况下能保持长盛不衰的。我国现在最为需要的就是要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心无旁骛地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活力,有效壮大经济影响力。
  制约中国经济影响力壮大提升的因素从国内方面来分析,就是要从战略层面有效解决国内经济长期发展中积累和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即生态保护、收入分配、创新驱动和金融弱国等四大问题。
  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的压力问题。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强调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不顾子孙后代、不计环境后果的涸泽而渔式的发展路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中国必须牢固树立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方面,要更加强调和追求发展的质量,要把发展的速度必须服从于质量作为一条评判经济发展优劣的重要原则。
  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加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真正使全民有钱消费、有本创业。据国家统计局2000—2010年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中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3.3%下降到47.8%,在国民收入中,政府收入占比由14.5%提高到18%,企业收入占比由17.9%提高到21.6%,居民收入占比由67.6%下降到60.4%。因此,必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级分配机制,同时加快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想方设法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全方位实行富民政策。只有百姓有钱消费,才能真正扩大内需,才能有助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投资驱动式的发展模式向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刺激经济的内生增长,有效降低经济的外部风险;只有百姓有本创业,才能真正提高就业率,才能有助于提高经济的活力。
  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解决“制造大国,创造弱国”“经济大国,金融弱国”“人口大国,人才弱国”“低端大国,高端弱国”等问题,真正使创新意识融入国民的血液中,使之成为民族的特质,使之成为财富的源泉,使之成为发展的根本,使之成为国家的品牌。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既与现有的创新体系不健全有关,更与教育制度有关。为此,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彻底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体系,特别是要改革我国的中高等教育制度,核心是要建立起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要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完善推动创新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在现阶段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突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努力打造金融强国,积极争取金融话语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目前美国在全世界之所以拥有最强的金融话语权,是因为它有三个基础。首先,美元的霸权地位至今尚无其他货币可以撼动,美元到目前为止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计价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这是美国金融话语权的根基之所在。其次,美国所具有的强有力的中央银行。美联储负责制定美元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实际上就成为了全世界的中央银行。这是美国最直接的话语权所在。再次,美国已建立的开放、高效率的金融市场。美国有全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最主要的金融市场,占据了全球资源配置的高端,其融资成本相对于其他市场,属于最低之列。反观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总是被动承受国际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金融资产定价权以及外汇储备资产贬值的风险。而要增强金融话语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开放资本账户,有效运用外汇储备,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渗透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系统部署。只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必将举足轻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的地位~

1、不断的深化改革,提高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也就是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有七大力,其中科技力和经济力是决定因素。
国家方面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发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对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2、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文化上讲,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与一些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也是中华文化影响的例证。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召开,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认可,也是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的途径。
3、大力发展国防军事。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必须大力发展国防军事。加强国防教育全民动员和国防科工军事科研,积极主导或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军事行动、联合军事演习和各种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4、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现在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潮流,但是地区矛盾还是不断发生,如朝鲜半岛问题、巴以冲突及印巴问题等等,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5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强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和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链接来源:百度百科-国际地位

首先,作为中国人我们自己要了解们自己的文化;另外,我们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辨别;再则,希望多一些像于丹一样的人。
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本身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气,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价值要求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的时代,正在成为现实,正在成为发展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而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则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本身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气。
要有自己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有自己的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不是往古的回音,不是异国的投影,而是立足当代而又批判继承历史传统、扎根本国而又面向世界,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所衷心认同并自觉实践的充满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价值系统。在当代中国,这个价值系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光大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要求。自觉坚持这些价值准则,以这些价值准则引领社会思潮,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会迷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但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如何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共同理想的有机构成,则是我们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应当认真研究并努力完善的重大课题。
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没有根基的文化是不能与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对话的文化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在价值内涵和发展视野中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向世界彰显本民族的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认真发掘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给以批判性的总结,创造性的转化,使其活泼的生命力“日新又日新”,成为我们当代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向世界展示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昭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不断自强。一个没有深厚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支撑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而没有根基的文化是不能与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对话的文化,是缺少底气的文化。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以民为本的传统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协调精神,彰往察来的历史精神,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下,得到创造性地生发,成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典型而又生动的表现,进而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价值底蕴。
必须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便于创建外国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有效平台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应当具备良好的形象。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必须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以便创建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接受中华文化的有效平台。长辫子、抽大烟、娶小妾,这些“传统”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形象,应当逐渐用文化的方式予以消解,要让外国人真切地看到当代中国人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看到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精神的价值所在。同时,还要让外国人看到当代中国人是奋发有为、遵纪守法、和平友好、真诚互助、举止优雅的现代文明人士,而不是相反。要达到这些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大幅度提升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在国外,中国公民更应严于律己,尊重他国的法律道德风俗民情,谦虚豁达,行为优雅,避免出现语言粗俗、行为卑污的现象,避免给人暴发户的恶俗感觉。在国内,不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体现出高度文明,而且在网络上表达意见的时候,注意分寸,遵法守纪,既坚持爱国主义的立场,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反对盲目排外、莫名自卑或盲目自大。
要有融入并引领世界文明的能力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要有融入并引领世界文明的能力。近代以来屈辱的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已经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信念和能力,空前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跨越式发展使得中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从而为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融进世界文明体系奠定了基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特别是国际文化事务,为中国树立新的世界形象创造了条件。国际上过去在被误导的情况下形成的不正确的中国文化形象和能力,逐渐得到矫正。中国在全球范围开办孔子学院,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开辟了便捷而又正当的途径。但是,孔子学院往往只是给外国人讲汉语,从语言文字到建筑艺术,从四合院到黄包车,停留于表象描述的层面。质言之,就是只讲术,不讲道,缺乏精神气质的阐释,缺少中华文化先进价值理念的引领。而中华文化中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思想,是已经被西方有眼光的思想家和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肯定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这类中华优秀文化,值得我们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给以创造性的阐释,并与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相结合,用中华智慧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化解“文明冲突”的偏执。我们要通过生活化、人文化、民族化的方式,自然而又平和地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提升我们的宣传技巧和凝聚能力。如果能够这样,则我们就能真正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潮,在学习外国特别是学习西方的同时,挺立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自我,在文化领域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它必须是在对以往文化成果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因为,正如全会所指出的:“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而文化的创新发展,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就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仅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还有其他特殊要求
文化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就其本源来说,来之于社会存在特别是社会经济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然而,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它不仅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而且它还有自己相对独立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它必须是在对以往文化成果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要批判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还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还有其他特殊要求。这种特殊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它是“真理”,我们积极吸收借鉴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有助于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二,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仍然是“现代化”,而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先发国家,在其先行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一系列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积极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不仅可以走“跨越型”的后发之路,更快更好地建设现代化,而且可以站在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肩膀上,更好地推进我们的文化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三,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之所以“优秀”,不仅包括其内容上的优秀,而且还包括其形式上的优秀。我们对这些优秀形式的积极吸收借鉴,也有助于推进我们的文化创新。
要做好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必须注意科学的方法。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是真理,是先进文化,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理性的结晶,反映了宇宙运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是价值理性的结晶,反映了人类解放、文明进步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从而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根本潮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保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正确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保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不仅有正确的价值立场,还有科学的方法。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二为”方向。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决定了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守“二为”方向。然而,在“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等口号下,一些文化单位和文化人,公然或偷偷地抛弃“二为”方向,使文化为一己私利服务,为金钱服务,为富豪服务,为官员服务,从而使相当一批精神文化产品庸俗化、下流化、空壳化、粗陋化、无聊化,造成了思想道德的混乱和下滑,对道德滑坡与社会风气的不良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双百方针”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只有顺应这一客观规律,才能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必须相结合,只有在坚持“二为”方向下的“双百方针”,才能真正做到百花满园,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进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中国,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已是不争之事实,然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必定有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它反映着该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反映着该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它对于整合与引领整个社会力量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唯此,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也只有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顺利健康科学发展。
岭南文化浓郁的创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点曾使广东引领现代中国的精神气质,岭南文化特色的拓展与提升必将继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鲜经验
弘扬岭南文化激发中华文化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没有文化的引领和民族精神力量的激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今天,站在民族复兴征程的起点,更加应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挖掘、弘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潜力,进一步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并以其独有的创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点,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占有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具有鲜明特色的岭南文化气质为民族复兴奠立了精神基础
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东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历程,塑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岭南文化气质,深刻地、长远地影响了广东人乃至国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广东人最早睁眼看世界,广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提供了一方大舞台。无论是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大革命均在此酝酿或启动。广东迅速实现了与近代西方的接轨,肩负起中华民族启蒙的历史重任。中国近代化大剧也在岭南大地拉开了序幕,并由此蹒跚起步走向远方。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不断的历史巨变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岭南人在不盲目排外的理性的爱国精神支配下,既不甘落后挨打,又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植入了西方现代人文的成分,培育了挑战传统、敢为人先、率先创新的现代气质。
近代广东人“放眼向洋”和融合中西的气质不仅给危难重重的近代中国增加了鲜活的血液与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立了精神基础。
岭南文化特色的拓展与提升继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鲜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以岭南文化为底蕴,不仅吹响了广东起步的号角,而且吹响了民族腾飞的号角。岭南文化浓郁的创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点曾经使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引领了现代中国的发展状态与精神气质。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特质再次被激发。在改革开放中,广东“先行一步”启动了中国人的现代思维,引领了整个民族的现代走向;通过广东这个窗口,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性特点再次发挥作用:岭南人通过吸收外来的观念和技术,结合我们的母体文化,使广东较快实现了与世界现代文化的接轨,迅速跻身于中国经济发展排头兵行列。正是以这种融海洋性与开放性于一体的引领时代的先导文化为底蕴,使广东形成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并引领全国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伟业。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继承、维护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已成人类进步的题中之义。岭南文化特色的拓展与提升,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的要求。在“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实践中,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性、创新性特点之于广东进一步改革开放,继续勇立潮头,激发广东人乃至全国人民放眼世界的胸怀与气度,继续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鲜有效的经验,意义深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就必须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广东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弘扬岭南文化包容性、世界性的特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发展成果及经验,促进引领民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的形成,不断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需要大力弘扬岭南文化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创新性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旧思想、旧框框,以观念更新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强民族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同时要善于和外来文化抢占文化市场,尤其是要在青少年中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使民族文化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独特的更大的作用。
文化强省离不开道德诚信建构
如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道德责任感,克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手段化、片面化、角色化、抽象化、冷漠化,这是中国现代化以至幸福广东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大难题。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道德责任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精神空虚、价值观念混乱的表现。但是,道德诚信和责任感问题只有放到一个更为长久、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从整个民族经历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中去思考,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找到治疗病症的根本途径。
反思五四以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吸收其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在“打倒孔家店”这一观念的支配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以致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文化基础,其结果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泛滥,成为当今人与人关系冷漠的重要因由。《决定》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形成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和谐关系,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儒家要求人们返省内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目的在于强调互相为对方承担责任和义务。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法家主张通过法律抑制人们的私心。道家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作为统治者一定要“少私寡欲”,为百姓着想,“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因为这些思想,中国成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古国,为世界各国所钦慕。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吸收其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观念,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情感,建设幸福温暖的家庭,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风尚,必然是有益的。
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然而,长期以来,受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及苏联模式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简单化理解,将马克思主义诠释为“斗争哲学”,社会形态演进中的单线论和直线论,革命实践中你死我活的专政策略。受这种理解方式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斗争状态,其结果导致政治极权主义泛滥,见风使舵、阳奉阴违、得过且过、明哲保身成为很多人的人生哲学,“老实人吃亏”成为人们深刻的思想观念,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正本清源,提出了“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的口号,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次生态、再生态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了认真清理,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就。《决定》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主导性的意义。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必须端正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市场经济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对市场经济一直采取了抵制的态度,以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水火不能相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认识并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然而,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于狭隘的认识视野,一些人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尔虞我诈、“一切向钱看”的经济,以致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但强调经济效率,更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爱护,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尔虞我诈、惟利是图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建设社会主义良好的道德风尚,必须端正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同时把道德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舆论监督,为社会普遍的“诚实”和“信任”提供一个广阔的环境。

问题: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新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 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

我国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上做出的努力有哪些?
答:4、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经济外交、人文交流成果丰硕。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世人共睹的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在外交实践上,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广泛开展...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答: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变化二...

在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第二、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形成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把握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特”在何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在何处
答:因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提升或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其中一定要蕴含着对人类过往发展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探索新时代的全新发展模式,引领世界经济向更高境界提升或演化。这并不是北京一个城市所能够完成的事情,而必须在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朝向于全新文明境界的感召与进取的历史大背景之下...

求助: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1、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与时俱进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清醒判断,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创造力、领导力的具体体现。2、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把对最大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

这是一道论述题:怎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请忍心朋友帮帮忙急...
答: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服务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鲜花盛开,争先放待的原则,坚持走近务实的原则。走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民族科学的群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答: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它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要求。(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所谓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