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二次产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因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作者&投稿:藤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5年,在19世纪美国的最后25年,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美国的电力电气工业从一开始就走在世界前列,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强国。美国在1860年以前仍属于殖民地类型的经济:出口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工业基础相当薄弱。那么,美国是如何从欧洲工业的边缘地区和模仿者一跃而成为新工业革命领导者的?这对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有哪些启发呢?

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与美国大量出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产业产品相反,美国在棉纺织业这个第一次工业革命主导产业的技术上虽然也有很大改进,但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一直是棉织品净进口国。这种历史事实说明,一国在传统产业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在新兴产业上可以一跃超过发达国家。

演化经济学对此在理论上已经证明,落后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试图在传统产业上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将永远不会缩小与后者的经济差距。相反,在新技术革命刚刚兴起的时候,虽然新技术最初出现在发达国家,但由于其技术体系处于最原始的早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处于公共领域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知识的意会性程度很低,落后国家在这时如果能够迅速进入新技术体系,就有可能把发达国家在早期新技术和科学基础的领先地位转移到本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国也是这样崛起的,而英国却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领先地位,锁定在旧技术经济范式之中,导致了其工业力量的衰落。

巨大国内市场规模的关键作用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美国并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即使是从一开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力电气工业,美国在技术发展上也不具有占先优势,基础科学研究更是落后于英、法、德,那么,美国是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机会窗口的呢?

美国巨大、丰富的市场使美国在国际比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许多技术创新源于欧洲,但由于可以在美国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其发展却是在美国进步最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本国市场狭小,欧洲技术创新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难以开发新产品并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国,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能够很快开发出生产率高于欧洲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申请新专利,开辟新的技术轨道,摇身一变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并反过来占领甚至垄断技术先发国的市场。

最近的类似例子则是:德国的高铁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德国和欧盟却无用武之地,而在中国却可以取得快速的技术进步。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人口总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这种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是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历史机遇的得天独厚的绝对优势,是任何国家所不具有的,除了历史上的美国。但我们珍惜、保护并运用这种无以伦比的优势了吗?这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独享巨大国内市场为美国提供的技术创新租金

美国在19世纪许多行业上技术落后于欧洲国家,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行业中基本没有外国直接投资,而直接投资却是开发优势技术的天然渠道。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对此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因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说拉丁美洲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但从未听人说美国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这是因为我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原因就在于投资于某个国家的资本会占有并且统治该国。美国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华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国的遭遇就是明证。正是由于实行了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一旦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反向工程”被引进,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就会为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欧的技术领导地位也就不得不让位于美国了。

反观我国,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是我国各产业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这与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依赖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市场重于技术,珍惜、保护并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部门创造领先市场,这是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最基本的条件。

高工资战略

由于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美国的崛起并不是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而是通过内向型经济实现的,国内市场规模除了人口规模外,美国民众的工资增长是其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崛起时期的政治家认为,工业化不能像英国那样靠剥削工人来实现,而要靠开发大自然的技术创新租金为美国人民提供高工资来实现,所以,他们绝不允许像100多年后的跨国公司那样“把利润带走,把GDP留给中国”,因为这样的话,美国人民的高工资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把低工资看做是竞争优势相反,当时的美国工业保护主义者却把低工资看做是“祸根”,称作是“乞丐劳动力”。他们认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机器生产将使高工资国家在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比廉价劳动力国家更低,原因就在于机器生产率的增长超过了工资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处,由高收入劳动者所组成的国家都必将战胜‘乞丐劳动力’的国家”。

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美国工人的高工资刺激了用机械替代昂贵的劳动力,而机械发明导致了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工资更高,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采用新的发明。因此,在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这是美国依靠美国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头四十年就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发明创造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深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这种文化的形成与美国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杰明·富兰克林以来,对科学技术的尊崇就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持久特征。美国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莱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指出,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培育实用技术和制造工艺优势的国家在力量上必将胜过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国家;而在鸦片战争150年之后的中国,政治家们一方面在津津乐道“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在带头购买外国品牌汽车,其命运的差别由此可略见一斑。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访问美国后,在他1836年的经典性著作《美国的民主》中由衷地赞叹到:在美国,人们对科学中纯粹实用部分的理解令人钦佩,同时又对那些在应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论部分给予认真的关注,在这方面,美国总是展现出一种自由的、原创的和富于发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这种文化造就了对技术新动向的高度敏感,欧洲的任何技术动向,几乎马上在美国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过欧洲大陆本身,这几乎成为美国的一个传统。例如,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动力机车,但在英国还没试制成功的时候,1807年美国就成功地试航了蒸汽推动的轮船。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而对之理解最透彻的却是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发明和创新是人的天职。摈弃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消费主义和犬儒主义的颓废文化,大力弘扬创造主义新文化,开创一个全民创新的新时代,这是我国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美国东临太平洋,西滨大西洋,远离旧大陆,使其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其南北两面都同弱国为邻,这为其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
2.资源丰富
美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煤矿分布比较普遍,阿巴拉契亚山地煤的储量大、质量好。苏必利尔湖的西岸以及阿巴拉契亚山地南部的伯明翰等地集中了大量的铁矿。美国的煤铁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可同五大湖的廉价水运相结合。另外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钼、钒、铀、硫磺和磷酸盐等藏量及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等也十分丰富,这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3.气候适宜
美国所处地理位置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多样。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已进入亚热带;西部高原山地气候干燥;太平洋沿岸的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则属地中海式气候。大部分地区雨量丰沛。就地热条件而言,美国大部分地区宜于农耕,利于栽培多种作物。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具备良好的前提条件。
4.欧亚移民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开始向美洲移民。18世纪后50年,从欧洲迁到美洲的移民大约有100万人。19世纪和20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海陆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出现了世界人口迁移的高潮。欧洲移民的方向主要是美国,亚洲移民也源源不断进入美国。移民在祖国度过了成人以前的消费期,可为美国节约一大笔培养教育费用。欧亚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特别是欧洲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工人(约占美国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钢铁、采煤和纺织部门比例更大)。
二、良好的政治环境
1.国家职能的扩大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不仅仅限于对劳动人民的镇压,而是扩大到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干预,通过社会立法调整社会关系,干预经济生活,兴办教育,保护自然资源等等。有时政府还以调停劳资关系的姿态出现。1902年5月美国爆发无烟煤矿工人大罢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实行干预,促使煤矿主提高工人工资10%,工作时间减到9小时。国家职能的扩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文官制度的改革

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把竞争机制引进文官制度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3.专家科学化的管理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掀起了城市管理改革运动,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行了委员会——经理制的市政管理体制。先由市民根据普选制原则选举一个超党派的委员会(5人7人或9人),由其完全负责制定政策及法令,批准年度预算。再由该委员会聘请一位受过专训练并且有丰富管理经验与才干的专家担任市经理,全权负责城市行政管理事务。这个体制既照顾到市民各个集团的利益,又能发挥工作效率,同时它把民主管理与专家治市结合为一体,使市政管理走上了专家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政府职能的扩大、文官制度的改革和专家科学化的管理,都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和工业化时代的要求,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政治环境,而这种好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欧洲资本进入美国,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资金。

三、教育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走上了实行义务教育的道路。内战后,义务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到20世纪初,各州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为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1862年林肯政府制定“莫里尔土地法”,规定联邦政府赠与各州大量国有土地,以便用出卖土地所得的收入发展农业学院和工业学院。到19世纪末,联邦政府用于发展教育的土地累计高达1.5亿英亩。莫里尔土地法公布前,州立大学很少,法令公布后迅速增加,对推动美国工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到1900年,美国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远远超过欧洲主要国家。美国的教育不仅为经济建设及时准备了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而且也及时提供了大批科技人才,促使经济获得高速发展。
四、历史因素
美国的历史上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农业中一些封建关系已被彻底废除,特别是南北战争以后,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得到涤荡;工业中没有像欧洲各国那样的行会传统和保守的生产方法等旧框框的束缚。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传统阻力相对较小。
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拓宽了国内市场,再加上美国工业化较晚,可以充分利用欧洲各国现代技术成就,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经济已经位于世界榜首。科技已经领先于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经济会在科技的带动下稳步提升。

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能够独占鳌头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把竞争机制引进文官制度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不仅仅限于对劳动人民的镇压,而是扩大到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干预,通过社会立法调整社会关系,干预经济生活,兴办教育,保护自然资源等等。有时政府还以调停劳资关系的姿态出现。1902年5月美国爆发无烟煤矿工人大罢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实行干预,促使煤矿主提高工人工资10%,工作时间减到9小时。国家职能的扩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欧洲列强,但真正使美国的影响力扩展至欧洲乃至世界的却是先后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英法德等强国实力大为削弱,只有美国成为战争最大的获益者。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使它们一跃而起,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了世界。后来者居上,美德两国的工业经过了这次变革之后,远远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
二战中,美国本土没有遭到战争破坏,而且得到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实力急剧膨胀。在1942年以前高价抛售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战争使得美国还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到1945年,美国拥有西方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一,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与此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在美国崛起的背后,还有着其他至关重要的因素,比如美国人永不停息的创新精神、发达的教育体系以及超前的科学战略等等。创新、教育、科学,可谓美国人的三大立国之本。

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赶超各国成为第一强国。对吗~

首先呢,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1783年独立到现在仅仅二百多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由于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造成的,是历史的必然。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通过的《独立宣言》,标志着英国在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1783年,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工业资本战胜了农场主,美国人在战争废墟上开始国家重建,经过一百多年建设,到1900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出手战胜了没落的列强——西班牙帝国,从而成为一个新的列强。这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此后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确立了以美国和美元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经济、贸易体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在战争的中后期参战,并取得最终胜利,这两场世界大战,不仅打掉了新型帝国主义德国,而且打掉了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使美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制定者,用美元和武力维护其霸权,从而成为超级大国。

A

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美国成为强国的原因
答: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欧洲列强,但真正使美国的影响力扩展至欧洲乃至世界的却是先后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英法德等强国实力大为削弱,只有美国成为战争最大的获益者。1919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怀揣着处理战后事宜的计划登上了欧洲大陆,试图主宰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

两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分别是什么
答: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德国美国和日本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英国: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2、第...

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革命革什么?
答: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汽船、火车为代表,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

19世纪末德国工业有多强大?李鸿章叹为观止
答:德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崛起的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在人类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96年,李鸿章出国访问,第一站就来到了欧洲德国,因为德国是他这次出行的重要目的地。在访问德国的这段时间里,他见识到了德国的强大,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这个时候李鸿章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消费市场 德国也是同样道理,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拥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扩大了产品需求。相比之下英国虽然是最老牌的工业强国,但毕竟国内市场有限,相当依赖海外殖民地。而法国的工业化程度跟其他国家相比不高,资本的主要用途用于放贷而没有投放到扩大工业生产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再一次得到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开始出现,后来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短暂的春天。3、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4、中国不但学习欧洲先进的技术,也开始接受先进的思想,这为后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辛亥革命的...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原因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②后...
答:答案C 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①、③符合史实与题意,②不符合史实,独立战争后美国便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④则是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参考:http://www.zuoyebao.com/q/49272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哪两个国家后来居上?
答: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先国家是哪两个国家?答案
答:主要是俄、日、德、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这几国工业革命开始的较晚,那时英美等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他们可以直接吸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袖,老牌殖民帝国,所以在设备上不愿更新,放弃现有的,从而阻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自己慢慢...

近200年四次重大的产业革命是什么?
答:1.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 1781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1800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803年便用于火车上,此后,在工业生产中蒸汽机开始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2. 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电力的的发现为代表,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以后,建成世界第一个发电厂, 此后,电力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