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投稿:殳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定语后置”和“省略”句式。

“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意思分别是“高高的朝廷”和“偏远的江湖”。

在“居”和“处”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即原句应为:高居(于)庙堂则忧其民,远处(于)江湖则忧其国家。

意思是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扩展资料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句话的句式是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都是定语后置句,其中“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意思分别是“高高的朝廷”和“偏远的江湖”。在“居”和“处”后都省略了介词“于”。

即原句应为:高居(于)庙堂则忧其民,远处(于)江湖则忧其国家。这句话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扩展资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和“是进亦忧,退亦忧”是想对应的。 “进”,对应“居庙堂之高”,“退”对应“处江湖之远”。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这里考查的是定语后置句。
“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都是定语后置结构,按照现在的语序应当是“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

属于定语后置和省略句式

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句子.~

宠辱不惊,任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1、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明代清官 海瑞
2、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蔡元培
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明末清初爱国名将 郑成功
4、尽管既老且病,还得勤学苦干。——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 邓初民
5、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晚唐诗人 杜荀鹤
6、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7、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
8、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朱熹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明代文学家 徐文长
11、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12、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则穷时自有神。——郑板桥
13、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清代爱国名臣 林则徐
14、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
15、世间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包虎臣
16、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17、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范文澜
18、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题邹韬奋故居纪念馆
19、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李大钊
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 顾宪成
21、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培养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郑板桥
22、读好书,耕好田,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
23、勤学如青苗,未见其长日有所长;辍学似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损。——陶渊明
24、每天吃米一升,只做完一升米之事,有负天地;镇日读书几句,仅融会几句书之道,无忝圣贤。

意思为: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出自《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为: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