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记的翻译 《游龙门记》的翻译

作者&投稿:芷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游龙门记[1]

[明] 薛瑄

出河津县西郭门[2],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3]。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4],至是,山断河出[5],两壁俨立相望[6]。神禹疏凿之劳[7],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8],浮虚架水为栈道[9],盘曲而上[10]。濒河有宽平地[11],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12]。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13]。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14],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15],形状毅然[16],若壮夫离立[17],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18],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19],甃甓为之[20]。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21],三面临激[22],石峰疑若摇振[23]。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24],开阖晦明[25],倏忽万变[26]。西则连山宛宛而去[27];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28]。南望洪涛漫流[29],石洲沙渚[30],高原缺岸[31],烟村雾树,风帆浪舸[32],渺然出没[33],太华,潼关,雍、豫诸山[34],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35],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36],上置井床辘轳[37],悬繘汲河[38]。凭栏槛,凉风飘洒,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39]。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余步,至右谷,下视窈然[40]。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41],上横老槎为桥[42],〓步以渡[43]。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44]”。北山陡起,下与河际[45],遂穷祠东[46]。有石龛窿然若大屋[47],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48],若肝肺,若疣赘[49],若悬鼎[50],若编磬[51],若璞未凿[52],若矿末炉[53],其状莫穷[54]。悬泉滴石上[55],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56],侧者,立者;若床,若几[57],若屏;可席[58],可凭,可倚。气阴阴[59],虽甚暑,不知烦燠[60];但凄神寒肌[61],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62]。东南山腹有道院[63],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64],亦可以眺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65]。

时宣德元年丙午[66],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瑞也。

【注释】

[1]龙门:即禹门口,在今陕西韩城东北、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峭壁,河流奔泻直下。黄河两岸都有龙门山。本文所写为河东的龙门山。

[2]河津县:即今山西河津市。西郭门:西城门。

[3]天汉:银河。这句形容龙门山高而广。

[4]大河:黄河。

[5]山断河出:谓龙门山在黄河处中断,河水从断口流出。

[6]俨(yǎn)立:森严而整齐地立着。

[7]神禹:即夏禹。传说夏禹曾奉虞舜之命治洪水。后人感其治水之功,所成称神禹。疏凿:疏通、开凿。劳:功劳。传说是禹把龙门山中间凿开,黄河方才得以流过。作者认为禹治水的功劳中,以开凿龙门最为艰巨,所以下句说“于此为大”。

[8]穴岩:在岩石上凿洞。“穴”,用作动词。构木:架起木材。

[9]浮虚:凌空。架水:在水的上空架起。栈道: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一种道路。

[10]盘曲:盘旋曲折。

[11]濒(bīn)河:靠近黄河。这里指山顶上靠河的一边。

[12]制:建筑。

[13]悚(sǒng)肃:畏惧而恭敬的样子。思德:指思念禹的恩德。

[14]“根负”二句:谓树根仿佛不是埋在土中,而是背着泥土石块,突出在地面上跑动着,连结着。“负”,背。

[15]偃蹇(jiǎn):高耸,傲然挺拔的样子。

[16]毅然:刚强果敢。

[17]离立:一排排立着。

[18]危出:突出。半流:水上空。

[19]木:用作动词,指用木材建筑。

[21]甃(zhòu)甓(pì):砖石。

[21]湍(tuān):急流的水。

[22]三面:指山脚的三个方向。激:冲击。

[23]摇振:被动摇拔起。

[24]走:跑动。走雾:云雾流动很快。

[25]阖(hé):关闭。晦(huì):昏暗。这句说峡中忽明忽暗。

[26]倏(shū)忽:极短时间。

[27]宛宛:蜿蜒曲折。

[28]与天浮:与天相接,浮在空中。

[29]漫流:无拘束地流动。

[30]洲、渚(zhǔ):都是水中小块陆地。

[31]缺岸:有缺口的河岸,实际是河边高低不平的小山。

[32]风帆:乘风扬帆的帆船。浪舸(gě):拥浪前进的大船。

[33]渺然出没:远远地在水中出没。

[34]太华:即华山,在陕西华阴南。潼关: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雍:古州名,包括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和宁夏、青海部分地区。这里的雍、豫,泛指今陕西、河南一带。

[35]“穿石崖”三句:谓凿穿石峰东面山石岩壁,用木材横竖结构,在空中筑起一座楼。此即下文所谓“水楼”。“施”,安放。“凭空”,在空中,无依据。

[36]楼心穴板:在楼中心,挖通楼板,成一窟窿。

[37]井床:井栏。辘轳(lùlú):井上绞起汲水水斗的器械。

[38]繘(jú):井绳。这句是说,悬吊井绳,从河里汲水。

[39]列御寇:即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人,得风仙之道,能乘风而行。《庄子·逍遥游》说他“御风而行”。驭气:即谓御风

[40]窈然:幽深的样子。

[41]涯:水边。南北涯:右谷的南边至北边之间的距离。寻:古长度单位…寻为八尺。寻尺,指距离很短。

[42]槎(chá):水中浮木。这句意思是说,右谷中,水面上,只横漂着一棵老树当做桥。

[43]蹐(jí):小步。这句是说,迈小步走过去,形容十分小心。

[44]扁:同“匾”。后土:土地神。

[45]际:交接。

[46]遂穷祠东:承上二句谓因为不能再朝北走了,所以就从后土祠东面一直走下去。

[47]石龛(kān):安放神像的石阁。窿(lóng)然:窟窿的样子。

[48]吻:动物嘴的突出部分。

[49]疣(yóu):赘:皮肤上长的疙瘩。

[50]悬鼎:挂着的鼎。“鼎”,古代食具,三脚的锅。

[51]编磬: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悬挂架上,依音调律吕编成一组,故称。

[52]璞:未加工的玉。凿:雕琢。

[53]矿:矿石。炉:用作动词,冶炼。

[54]莫穷:形容不完。

[55]悬泉:由上滴下的泉水。

[56]偃:仰卧。

[57]几(jī):矮小的桌子。屏:屏风。

[58]席:用作动词,坐。

[59]阴阴:幽暗,阴湿。

[60]烦燠(yù):烦闷燥热。

[61]凄神:内心觉得冷。寒肌:皮肤感到凉。

[62]历:一层层地经过。

[63]道院:道士住的院子。

[64]相高下:差不多(虽然各有优劣)。

[65]并(bàng):通“傍”,沿着,挨着。

[66]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共十年(1426— 1435)。

【作者及题解】

薛瑄(1392—1464),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明英宗永乐年间进士。宣宗时任御史,因秉公获罪下狱。代宗时任大理寺丞。英宗复辟,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政。后任南京大理寺卿。卒谥“文清”。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学宗程朱,世称其学为河东学派。有《薛文清公集》。

本篇选自《薛文清公集》。这是一篇具体记述龙门胜迹及特点的游记。作者是河津人,龙门是他家乡名胜古迹,所以写来亲切有情。他又是清正律己的理学家,而龙门是三代圣君夏禹治水的主要治绩,所以文中“悚肃思德”。这就构成本文的思想特点,突出夏禹凿龙门以通黄河的劳绩和后世缅怀夏禹德泽的敬意,突出龙门的形胜奇险和世代巧夺天工的建筑,贯串全文的是一种敬畏赞叹的深情豪气。在描写龙门奇观、河山形胜之中,引导人们敬贤思齐、浩然奋发的情操,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它在写作上,略中有详,重点突出,类似特写,各具特色。写明德宫以松见刚毅性格,临思阁以高瞻远瞩见情怀,汲水楼以巧夺天工称奇,石龛则以悬石天姿多异。描摹想像,文字简洁,气势充沛,风格清正。

游龙门记的全文翻译~

【译文】

出河津县县城西门,向西北上走过三十里地,就到达龙门山山脚下。东边和西边都是层层的山冈和高高的山峰,横排着直插向云霄。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冲来,到了这儿,山脉中断了,河水流过来。两岸的陡岩面对面地竖立着,伟大的夏禹疏导开凿的功劳,在这儿显得最突出。
从东南山根起在岩石上凿出洞眼、架起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搭成一条栈道,盘旋着往山上去。靠河边有块开阔平坦的地面,够得上两三亩方圆,石头多,泥土少。居中有座禹王庙,叫做明德宫,规模十分壮丽。到大殿前参拜,默念到夏禹的丰功伟绩,肃然起敬了好半天。院子里有好多青松和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树根排开岩石泥土,突起延伸,互相连结着,稀疏的枝条和稠密的叶子接搭着遮住阳光,树皮树干苍老挺直、一股高傲劲儿,形象很坚定的样子,好像一些勇士各据一方,争持着不肯让步。
庙门外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山峰,孤零零地从河心里高高插起。踏着石头台阶,登上了顶峰。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没法使用木料,全部用砖头砌成。从阁门口向下看,黄河激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叫人疑心石头顶峰也像在晃动。掉头向北看那巨大的峡谷,朱红的岩石,苍翠的石壁,吐出云朵,飘过烟雾,散开就满明朗,合拢马上阴暗下来,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西面是山连着山曲曲折折延伸过去。向东望那座最大的山,黑压压的和天一样高。向南见到浩荡的河流、汹涌的波浪,石头岛屿和沙滩地,高高的平原和断缺的河岸,烟雾笼罩的村庄和树林,那风里的满帆和浪里的大船,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又不见了。华山、潼关以及陕西、河南的许多山,好像都在眼前。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致啊!
顺着山路,从顶峰东面下山。有一处凿开石崖,用木头交叉架搭,悬空造起一座水楼。水楼中心在地板上开了个洞,洞上安着井架和绞车,挂下一根绳索向河里打水。倚靠在那栏杆边,清凉的风飘洒过来,就像传说里列御寇驾着天风在半空中站着。又从水楼北边沿着山路往禹王庙后面走过一百多步,就到了右面山沟边,向下面望,深得望不见底。东边背靠大山,西边面对黄河,山沟从南到北离开丈把远,上面横搭着一根老树桩,算是桥梁,脚尖挨脚跟地走过桥去。山沟北面二百步光景,有座小庙,匾上写着“后土祠”。北山山峰笔陡地高起来,山根一直连到河边。这就走尽了后土祠东边的山路。有座山洞,空荡荡像一间大厅。倒挂着的石钟乳长长短短,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翅膀,有的像兽嘴,有的像肝脏肺脏,有的像赘瘤,有的像古鼎拖着三只脚,有的像一整套的编钟,又像玉坯子还没有车开,又像矿石还没有下熔炉,它的形状真没法说齐全。高处的泉水滴在石头上,咚咚地发出响声。洞下面石块横七竖八地散布着,卧倒的,歪斜的,竖起的;像床铺的,像茶几的,像屏风的,可以坐,可以扶,可以靠。洞里气候凉阴阴的,即使是大伏天,也不觉得闷热,只叫人心神感到凄清、肌肉里透着寒意,不能够多耽搁。重又打老树桩桥上走过明德宫左边,踏着石头台阶上去。东南山腰上面有座道院,地势跟临思阁高低差不多,也可以从那儿远望到黄河和龙门山一带的好风景。这就从石头台阶下来走向栈道,到黄河边上看了往来的渡船,才沿着东山回去。
时间是宣德元年五月二十五。同游的人有杨景端。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由东南麓穴构木,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茫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上置井床辘轳,悬□汲河。凭栏槛,凉风飘洒,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步余,至右谷,下视窈然。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上横老槎为桥,□步以渡。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侧者,立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可凭,可倚。气阴阴,虽甚暑,不知烦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东南山腹有道院,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

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瑞也。

作者简介:薛瑄(1389-1464)河津(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字德温,号敬轩,明学者、文学者。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考中进士,历仕几朝,官至礼部右侍朗。宣宗时授御史。因性刚直,不阿谀权贵,忤逆宦官王振,下狱论死罪,不久获释。英宗时拜礼部右待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与机要政务,能诗善文,风格淡雅。卒谥“文清”。学宗程朱,属河东学派,有《薛文清集》、《读书录》等著作。

题记:龙门:山名,又称禹门,如今山西省河津县与陕西省韩城县之间,形势险要,横跨黄河两岸,如同门阙。黄河中流从,故名龙门。相传大禹导河至此,凿以通流。两岸悬崖壁立,东西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出龙门一则一泻千里,气象十分壮观。

本文以奔腾喧豗的黄河为背景,状写龙门的奇崛险峭,赞颂了神禹的疏凿之功。作者用奇峭粗犷的笔触,勾勒出临思阁纵览所见景象的浩茫,气势的宏伟,境界的开阔。而对石龛等诸石形状的描写,却又极细腻、生动。这是一篇用大笔写大景的游记。作者着眼的不是一草一木、一水一石,而是景物的概貌,用大刀阔斧的写法,几笔便勾勒出来,不在形的惟妙惟肖,而在神韵和气势。例如“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茫出没”,全是概括性很高的描述,但丝毫不给人抽象的感觉,反觉形象突出,画面完整,气势磅礴。与此相应,作者文笔遒劲,字字句句如刀刻一般。这些都给本文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文言文读本七上冯梦龙西楼记译文
答: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楼主 我好辛苦啊。 4. 冯梦龙补《西游记》 翻译 袁韫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韫玉因为迷惑不解而辞别了。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

《龙门子凝道记》f翻译
答:《龙门子凝道记》中的选段及翻译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②,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③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④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⑤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⑥不可也。①吴起:战国...

龙门(节选)文言文答案,求
答:1 古代长度单位 因害怕而自觉心跳 使动用法,使...流 2 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深处望去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速度快得)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3 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说明了水流湍急、水势凶猛。4 引用典籍,再次说明...

有谁知道郦道元的《河水 .龙门》的全文翻译吗?
答:龙门,也称禹门口,位于河津县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可见黄河激流在这里造成多么大的声势,形成多么险峻的、桀骜不驯的狂涛。唐诗“咆哮万里涌龙门”,已经形象地勾画出龙门三激浪的汹涌、壮观景象。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80步,岩...

文言文翻译:(郦道元)龙门``
答:1.寻:量词。悸:使……害怕。流:顺流。2.(1)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2)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3。衬托水流力量大,速度快,声势浩大。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句话的翻译是什么?
答:译文:黄河水向南流进,要经过北屈县旧城的西边,由北屈县旧城西再往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再往西四十里,便是位于黄河南面的孟门山。据《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储存着大量的黄金美玉,山下尽是黄沙土和黑矾石。”据《淮南子》记载:龙门山还没有开辟,吕梁山还没有凿通时,河水从孟门山上流出,...

龙门文言文的水
答:《河水龙门》译文: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 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

郦道元河水龙门原文及翻译
答: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译文: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龙门凝道记 文言文翻译 有没有全的
答:这本书没有全本的白话译文版。只有其中一些被选用(如考试试题)的部分才有人翻译出来,作为参考译文。龙门子凝道记二卷(内府藏本)明宋濂撰。濂有《洪武圣政记》,已著录。是书乃元至正间濂入小龙门山所著。有四符、八枢、十二微,总二十有四篇,盖道家言也。旧载《潜溪集》中。嘉靖丙辰与...

河水龙门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河水龙门,谓之黄河龙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黄河岸边,是中国黄河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古籍《水经注》记载:“河水自龙门而来,浩浩荡荡,横绝中原,至此而势急。”这里的河水汹涌奔腾,景象壮观,被誉为“黄河第一门”。翻译:河水龙门,又称黄河龙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黄河岸边,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