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上是汉族,为什么不能恢复汉服呢 为什么汉族都不穿汉服?

作者&投稿:在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因有三:
其一,历史原因。 满清的血腥政策“剃发易服”造成汉服断代,近代中国又战争频发,民不聊生, 人民活着都不容易了,哪里有闲心管这个。

其二,中国政策原因。 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当代政府继承了苏联马列主义民族政策。开国领袖一 句话“反对大汉族沙文主义”造成了汉族的民族性不断被弱化,人民只知传统文化,却不知传 统文化的绝大部分是汉族文化。国家试图把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中华民族”,可其他少数民 族不见得领情。所以复兴汉服注定得不到国家层面的支持。

其三,国际原因。 当下的现代文化中,西方文化是占主流的,一些人崇洋媚外过于看轻汉文化, 抵制以汉文化为首的传统文化复兴。

综上,汉服复兴任重而道远啊。 其实汉服复兴只是表象,其背后所承载的汉文化复兴才是真意。现代文化有多种,只不过如今占据主流的是西方文化而已。罗马灭亡之后一场文艺复兴和之后的几次启蒙运动让他们有了如今的格局。汉文化又如何不能呢?故弘扬汉家文化,还需我辈戮力同心!

清灭亡后,汉族重掌政权,为什么没有恢复传统的汉服作为中国的国服?~

中华民国不是汉族重掌政权。中华民国是五族共和是中华民族所有民族平等共进。华夷一家、华夷一体。其中也包括满族。既然包括满族,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当然可以使用旗袍作为国服。并且中华民国时期的旗袍和满族旗袍是有很多很大区别的。而中山装是中华民国开国领袖孙中山先生发明的。当然属于中国国服。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李陵为何投降匈奴誓不回汉,真是因为家人被诛?
答:李陵,西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两千多年来,他的形象一直在英雄和叛徒之间徘徊,以这种矛盾的双重标签出现在世人之间。 李陵做为英雄,他孤军出塞,取得以五千步兵硬抗八万匈奴骑兵,杀伤万余敌军的傲人战绩!而做为叛徒,此后他兵败被俘投降匈奴,最后任凭汉使百般劝说而至死不回,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挺他的人说他孤军奋战,...

汉文化的特点?
答:汉文化的主体性:汉文化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汉文化的独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

汉代历史
答: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 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 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 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

汉服的传承意义
答:受近些年来古装剧的洗脑,认为汉服就是古装、是汉代服饰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不然,汉服是汉族传统服饰的简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等,主要是指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

都是托孤,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
答:刘备对待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而且一直非常信任,曹操对待司马懿是既使用,又时刻提防,从信任程度上就有很大不同。诸葛亮在南阳一带,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这是一个对自己的推销手段,也就是给自己打广告,宣传一下,有了知名度,老板就会亲自上门相请,这样就能受到重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他这种...

汉八旗今天是满族还是汉族
答:汉族。汉八旗指代八旗中的汉军旗份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汉军旗,部分误称为“汉军八旗”。其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归附后金或在之后的战争中被及其继承政权清朝掳掠于辽东的人丁,以汉人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曾入明为官的蒙古人等等的“重炮兵部队”。

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呢?
答:刘襄有这么多优势条件,为什么却落选了呢?原来除了这些优势,他还有几个劣势。1.过于强悍不好控制 刘家兄弟能力太强,本来是好事,但反过来却让陈平周勃们担忧:这么强势的人,要是做了皇帝,我们可咋活?朝政从来都是强者的天下,皇帝太强,大臣只有趴在地上听命的份。如果刘襄做皇帝,荡平诸吕的首功...

元朝行省制的官位是如何设置的?
答:总之,元朝统治的民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省主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行事,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而不会走向中央的对立面。所以在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时候,不能完全从汉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去解释,而更要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从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当中寻找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元代行省制度起到了...

诸葛亮很可能就是汉献帝,为何会有这样的传言?
答:这句话,虽一直以来成了刘备或虚伪奸诈,或是君臣坦荡的证据,但一不小心,在“脑洞者”手中,就又变出来了第三种可能:那就是诸葛亮其实是汉献帝,刘备一直心知肚明,所以临死前,才非要把皇位给诸葛亮,让他恢复原来身份。总之以上三条,便是诸葛亮和汉献帝,两人能身份转换的证据,...

汉宣帝的救命恩人丙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在历史上留下那么好的声誉...
答:邴吉时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德高望重,由他作证当然假不了。没想到邴吉见了“则”以后,淡淡地说:“你当年确实负责过抚育皇曾孙(指汉宣帝),可是你并不尽责,还曾经因为失职挨过鞭打,哪里来的恩养之功?”“则”脸上直发烧!邴吉又向汉宣帝禀告:当年对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