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哪还是那,为什么

作者&投稿:吕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指出,“那”和“哪”,基本上是不通用的。可能就《朱熹观书有感》一诗“问渠那得清如许”而言,似乎用“那”和“哪”都行,都能讲得通;也有少数人这样用。据有的网友说,他在小学用的课本和老师讲的也是用的“哪”字。我没见过,如果是真的,那就中了一句“误人子弟”的成语,或“这哪是哪”的笑谈。

我先说二字的相同之处,这两个字过去都念nuo,后来才念成na。不同之处在于“那”资格很老,在《诗经》中就有许多此字,汉代的字形今天也能看到。而“哪”显然比前者晚的多。这两个字,颇近似“文与纹”二字的关系。

再说不同,两个字所具有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现在就将他们各自具有的意思写在下边:

哪——
1、 同“傩”,傩,乃迎神舞会上驱鬼时所发出的声音。至今还有少数民族保留着傩舞、傩剧。
2、 语气助词:比如:哎呀,原来是您哪!

那——
1、多的意思。诗经小雅:“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2、美好的样子。如:那竖;就是美好少年。那,美也;竖,不及20岁的少男。
3、“奈何”的合音。相当于“何也”。如李白诗“那做商人妇,愁水又愁风。”
4、通“挪”,移动的意思。
5、姓。
6、如何、怎么的意思。《三国志 魏 田豫传注》“会病亡,戒其妻子曰:"葬我必
于西门豹(祠)边,"妻子难之,言:'西门豹古之神人,那可葬于其边?'”
7、指代词,与“这”相对。
8、译音字,如:“那吒”。只有这种情况,有时可以与“哪”互用,写作“哪吒”。

好了,引经据典列了以上的诸条,再回到问题上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可以翻译成:“问它如何这样的清”。显然这里用的“那”,是上述“那”的第三种、第六种、第七种都所包含的意思。而在古代“哪”,是不具备这个意思的。
现代人用“哪”这个疑问词来写这句古诗,就成了“问它哪里来的这样的清?”,与“那”这个代词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代词“那”,是说话的人很明白的指事代词,而疑问词“哪”,已显然成了说话人不明白,在问别人,这就不符合诗意逻辑了。
再说,朱老夫子在他那个时代大概还没见过“哪”字,或许有,也不具备“问渠那得清如许”这句诗所应具备的意思。

用“哪”,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这一句的诗意是:“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这是一句问句,所以在这句话中就用“哪”。
我六年级是古诗文比赛的,还在初赛中得了一等奖,试卷上有这道题,而且我们老师也重点和我们讲过,这个,应该对了吧

那,我学的是那,注释是:哪

用哪,因为哪表明不知道知哪个地点,而那表示的是某个指定的地点。

那,古代那同今天的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表面是写景的 其中蕴含了哲理的~~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接半亩方糖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人需要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