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亡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常回家看看。一直...

作者&投稿:薛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非常喜欢看周国平的书,周国平对于这个观点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父母在的时候我们永远是孩子,就像我们小时候盼望长大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我们有恃无恐,总觉得未来遥遥无期,但有一天父母离开人世了,我们成了别人的父母,我们的前方等待的是什么呢?那是一个即将敞开的天堂大门,又或者是地狱的大门,那是一个吞噬生命的尽头,所以人生只剩归途,说到底,人终究是要落叶归根的,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

父母在我们生命当中担任着怎样的角色,有时候父母就像无所不能的保护神,有时候他们又像我们的良师益友,用他们的人生经验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程,父母为我们铺垫了前半生,等我们长大之后,父母渐渐老去,仿佛他们的使命完成就要离开,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错觉,父母的存在难道就是为了今生来爱护我们,直到有一天自己为人父母了才理解什么叫做天下可怜父母心。

我记得小时候总是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多少天才过年呢,因为过年就意味着我又长了一岁,过年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好吃的好玩的,还能不用写作业,但是如今长大了我发现我再也不喜欢过年,就连过生日的时候也谁都不告诉,自己默默的吃一碗长寿面就行了,人生很短暂,时间是最无情的贼,他就在你漫不经心的时候把你的青春给偷走了,也偷走了父母的光阴,我真的很想对时间说一声;时间时间你慢些吧,别让他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然而遗憾的是我可以停住钟摆却无法停止时间,我们都在人生的路上,父母能够陪伴我们的终究只是一段路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亡,人生只剩归途。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在人间时,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等到父母不在了,亲人没了,回老家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这句更显悲凉,物是人非,这种心情是最感伤的了。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会慢慢长大,但是也别忽略了父母也在渐渐变老,更需要我们的呵护。

从小我们就熟读的儿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失去父母的孩子就像是风中的小草一样,没有归处。所以,趁着父母还健在的时候,都回家看看父母。名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忽略了父母的关爱,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一文不值。这世上最值钱、最珍贵的感情,要属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父母没有责任非得为我们奉献什么?我们大可不必埋怨这呀,那呀。直到父母离世,我们才能知道一个事实,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幸福,不是社会幸福,也不是这个世界充满爱,而是有人负重前行;而且他们从来没有告诉我们,他们经历了什么,因为我们从来都不问,而且我们认为这一切,都那么理所应当。

有自己当父母才知父母对于我们的馈赠,不仅仅生命那么简单,只有我们为人父母,我们才能理解父母对于我们培养付出的代价,是父母的青春,是父母的心血,也是父母的生命,父母拼了命地给我们最好,而我们“视而不见”。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留给我们的时间看起来多,用起来少,有了家庭的我们,很容易忽略父母;父母两个人还好,如果有一个先行走完人生,另一个人是不好过的,是一种孤独,与有几个子女没有关系,是一种除了老伴能给全世界都给不了的“陪伴”。

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人伦道德建设,而是一种本能,我们要深刻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就在生死之间,在路上,父母在路上,我们亦是;我们的孩子亦是,很客观的说,我们的价值归属感是父母给的,孩子的价值归属感是我们给的,我们怎么对待父母,孩子怎么对待我们。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在心中,父母是我们情感寄托,精神家园、温柔港湾。每当快崩溃的时候,和父母聊聊家常,跟母亲在一起吃饭,多困难的事都不是事,父母只有一个,亲情亦是,珍惜眼前爱你的她们,因为我们很容易把最疼爱的人弄丢了。



我个人非常赞同这句话,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在,无论多远自己内心都会有归属感,可是如果一旦父母过世的话,那么自己的人生真的只剩归途。

父母在的时候家就在,因为家里的父母在想念着你,而父母没了以后,家里已经没有人想念你,只不过剩下的是一间房子。

因为父母是家庭不可缺少的纽带,他们在,家的温暖就在,如果他们不在了,那很可能就无依无靠了。

父母在,人生既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说明什么意思?~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只有父母还在,人生就永远有一个港湾可以让你安心的停留歇息,所以每一赤诚的孩子都可以放心大胆的去闯荡,只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功名成就的回来,给父母更好的条件生活,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即便要出去也要有一定的去处,有一定的目标不能让父母在家担忧。但这些意义和责任的前提是父母尚在的时候。常在父母身边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顺。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去世后曾经那个避风的港湾也随之而去,你想返回去但是却永远到达不了,只剩下漫长的路途而没有栖息地,这句话容易让人想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什么意思?
答:出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励志俗语,这句话出自作家毕淑敏的小短文《孝心无价》。含义1、这两句总结的真好,说的可是句句在理,句句扎心。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在人间时,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而不在了,就连老家也极少回去了。2、父母在,我们还有家,...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在人间时,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而不在了,就连老家也极少回去了。这句话意指父母在时,要多加孝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的出处是毕淑敏的短文《孝心无价》。父母在,我们还有家,每逢节假日我们还能有个心心念念牵挂相聚的...

为什么说父母在,家就在。
答:“父母在,家就在”这句话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家庭观念,是对于家庭重要性的体现。父母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家庭的中心和基础。他们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照顾和教育孩子、维护家庭和谐,提供经济支持等等。对于孩子们来说,父母的存在和支持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他们始终是孩子...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哪里?
答: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作家毕淑敏《孝心无价》这篇小短文。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自己的父母尚在人间的时候自己还有一个避风港,想家了可以回家,想父母了可以看父母,有了委屈可以向父母哭诉。而当父母不在了,我们的身边就再也没有这样可以让我们感到心安的港湾了。这意味着...

父母在家就在下一句是什么?
答:下一句是: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 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

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答: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其实这句话最好的理解就是,父母在的时候,在生死面前有人当在我们的前面,只要父母在,死亡对于儿女就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而人生的最终归途全部都是死,父母在的时候还可以想到自己的出处,想到自己还有家。但是只要父母不在了,那么就没有人挡在死亡前面,儿女距离人生的归途就...

父母在尚知来处,父母亡只知归途 什么意思
答:父母在尚知来处父母亡,直至归途。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在的时候还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是父母养育来的孩子。父母离开人世的时候,自己没有了面向,父母已经不在,因此自己只剩下回去的路途了。这是一条非常伤感的话语,表明自己对父母的喜爱和对父母的尊敬,以及对父母。走了的依依不舍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答: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出自作家毕淑敏的作品《孝心无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父母不在了,家只能叫做故乡了,因为我们最牵挂的人已经不在。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多加孝顺。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答: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自己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就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年少时,我们...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意思?
答: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深度理解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是毕竟父母在世,我们永远还是一个孩子。但后半句就多少有一些伤感了。人生只剩归途,父母亲不在了,这一种归途就成了一个过度,简单一点来讲,这也就意味着你的前半生过完了,也在反问你,你对父母的孝用完了吗?人生就如...